「詩詞」王勃用56個字,概括了千古曠世奇文,選入《唐詩三百首》

「詩詞」王勃用56個字,概括了千古曠世奇文,選入《唐詩三百首》

庚子年正月廿七,品讀經典

王勃(約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學家,隋末大儒王通之孫,初唐詩人王績之侄孫,“初唐四傑”之冠,擅長五律和五絕。

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進士及第,授唐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後得罪唐高宗(李治)、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途中,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滕王閣詩》是王勃於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675)洪州滕王閣宴會上所作。著名駢文《滕王閣序》就是這首《滕王閣詩》前的小序。由於“序”實在是太出名了,以致於“詩”很少有人去關注。雖然有點“尷尬”,但“詩”也是千古名篇,值得我們品賞,且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七言律詩卷。

「詩詞」王勃用56個字,概括了千古曠世奇文,選入《唐詩三百首》

<strong>滕王閣詩

唐•王勃

<strong>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strong>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strong>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strong>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①滕王閣:贛江邊的閣樓,在今江西南昌,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

②南浦:贛江支流,在南昌西南。

③西山:南昌山名。

【詩意】

巍峨高聳的滕王閣俯臨著江心的沙洲,想當初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

早晨,畫棟樑上飄入南浦的雲;黃昏,珠簾捲入了西山的雨。

悠閒的彩雲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著;時光易逝,人事變遷,不知已經度過幾個春秋。

昔日遊賞於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裡去了,只有那欄杆外的滔滔江水仍然向遠方奔流。

賞析

《滕王閣詩》雖然不比《滕王閣序》那樣有名,但最後兩句:“<strong>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啟發了後世兩位著名的詩人,大家耳熟能詳“<strong>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和“<strong>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皆是有《滕王閣詩》最後兩句的影子。崔顥的名聲雖然不顯,但李白可是家喻戶曉的“詩仙”,這足以證明《滕王閣詩》在詩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當時,貴為皇子的李元嬰親自鎮守洪州,在贛江邊建造滕王閣,本意是讓自己能夠時時登臨其上,廣延賓客,在陳列歌舞、痛飲美酒的同時,飽覽江山勝景。李元嬰用自己的封號為閣樓命名,是因為他堅信自己永遠是閣樓的主人。但僅僅幾十年後,當王勃登上滕王閣時,滕王早已壽終正寢,本是按照滕王的慾望建造的畫棟和珠簾,已經與南浦朝雲、西山暮雨融合在了一起,成為江山勝景的一部分。到了如今,王勃與後世無數登上滕王閣的人又已灰飛煙滅,但滕王閣卻依舊屹立,並將隨著閒雲潭影上的悠悠長日一起,永遠屹立下去。

「詩詞」王勃用56個字,概括了千古曠世奇文,選入《唐詩三百首》

我們憑藉自己的智慧發明了工具,建造了樓閣,自以為已經是世界的主人。但是與自己製造的建築相比,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暫脆弱、不堪一擊。不論多麼尊貴、多麼有權勢的人,在自然面前都只是過客,即使能夠建造如此高閣美景的帝子,也只不過是滾滾長江中的一粒砂石而已。


「在下學淺才疏,願您留‘詩’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