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专家侯金林:“荆州疫情已到了分水岭”

传染病防治专家侯金林:“荆州疫情已到了分水岭”

传染病防治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

羊城晚报特派荆州记者 温建敏

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实习生 谢小婉 吴晓莹

2月18日,广东援助湖北荆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国家传染病防治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上图,温建敏摄)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荆州疫情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已经出现断崖式下跌,荆州将到达疫情防控的“分水岭”。

作为长期致力于传染病防治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传染病专家,侯金林认为,从现有的疫情数据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要强于非典,但死亡率要比非典低。而从SARS到新冠肺炎疫情,也给中国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加快改变疫情申报机制,同时必须注重基层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

荆州疫情已经出现拐点

“荆州会比武汉快一点到达疫情的分水岭,我们希望再经过两个14天,可以离开这里。”谈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曾经参加过SARS疫情防治的侯金林表示,如今荆州疫情已经出现了拐点,甚至是断崖式的下跌,只要控制住增量3天为零,就意味着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

侯金林称,据他观察,如今整个荆州的情况是确诊的病人在下降、疑似病人在下降、发热门诊的病人也在下降,发热门诊里感染新冠肺炎的比重也在下降。他表示,在荆州“重灾区”洪湖市,现在已经有了较强的抗疫能力,核酸检测一天可以达到500份,这有着重要的意义。

侯金林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广东医疗队进入洪湖后,确立了分配管理、分级诊疗的机制,利用“五色病区分区”的方式,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分去红色的第一人民医院;年龄大有基础病的、淋巴细胞低的,单独分成一个病区,距离抢救设施比较近一点,避免以后转成重症时转院耽误病情;黄区的是普通病人,轻症的;蓝区是疑似病人,要单间住;绿区则是达到出院标准需要进一步观察的病人。

对于一些轻症病人急速转成重症病人的案例,侯金林认为,这无外乎是机体本身的原因,再加上病毒的相互作用。但他强调,治疗时要合理规范用药:“我们特别强调在用药上要剂量合适、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果剂量大或者时间太长,就容易引发合并感染,合并细菌、合并真菌感染。”

侯金林认为,广东援助湖北荆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队给洪湖注入了强大的医疗力量,主要的目标就是要降低增量,消化存量,同时要降低死亡率和新发感染率,让医院和社区实现一体化。

“之前我们主要是关注患者的救治,现在我们希望跟当地疾控形成一个协调网络,一手抓好医院的临床救治,一手抓好社区的疫情防控。”侯金林说,将存量理清楚后,将逐渐把在进行医学观察的人解除警报。

“许多在医学观察的对象快两周了,解除警报也能够减少整体的负担,让该出院的出院,该治疗的病人到医院进行治疗。”侯金林表示。

应提升基层防疫机制建设

作为国家级的传染病专家,2003年抗击非典时,侯金林曾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攻关临床组专家成员、军队和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专家组成员。此次,已经57岁的他再次奔赴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回想此次疫情的暴发以及非典防治的经验,侯金林认为,国家有必要对疫情申报机制进行改变和提升,使疫情申报更加透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比非典时期已经好了太多,在防护条件、硬件软件和信息系统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优势,但是在疫情的判断和申报机制上,有必要进行改进。“机制好了,我们就可以让机制承担责任,让每个人在自己的方框里做事情,形成高效运转的机器。”

同时,在侯金林看来,从广州援助荆州疫情防控的经验来看,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基层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