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操谋士里明明荀攸最牛逼,怎么大家总是说郭嘉厉害……是演义看多的原因嘛?

千与千寻早安


曹操战将如云,谋士如雨,可谓人才济济。

仅就谋士团队而言,就有荀彧、荀攸、戏志才、郭嘉、贾诩等等杰出的人才先后为其服务。

究竟谁更厉害,这个真不好说,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各人的境界决定了各人的偏好;各人的偏好又决定了各人的评价。

更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人完美的人,也就不可能处处比别人优秀。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有道理的。

作为武将来说,不服就试试,一试就明了;不服就再试,直到服了为止。

而谋臣却不是如此,是否高明,不仅仅在于其自己本身的能力,还在于主公的决策。

再好的计谋,没有决策施行也是没有用的。

曹操善于决策,但即便是曹操,也有决策失误的地方。

由于最近在写作三国时期的一些东西,对这段历史资料查阅的不少,就题主这个问题,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01

谋主荀攸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荀攸行事非常周密细致,为人很低调,计谋百出,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深受曹操赞赏,被称之为“谋主”。

荀攸生前曾经创作奇策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没有完全整理完毕就去世啦,因此后世也就不得而知啦。另著有《魏官仪》,现在也已遗佚。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忠正密谋,抚宁内外,仅次于荀彧;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荀攸之谋也。

对于荀攸的人品,曹操也是高度认可,说:“荀公达真贤人也,与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从荀攸的为人处世,可以看出其是很精心的人,体现在军事才能上,看到的更多是一些战术层面的策划和运用。细小而繁琐,缜密而详备。

这个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战役的双方不常是碾压式局势,而往往是势均力敌的较量。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小小的细节就可能决定最终的胜败。

任何一个战役,都是由许多层级战斗组合而成,牵一发而动全身。

决不能因为荀攸经常考虑的是一些具体的战术和战役细节,就否认其杰出的才能。

简单说一个斩文丑的实例,就清楚啦。

官渡之战,曹操率轻骑袭击白马,关羽斩了颜良。

解围之后,曹操率六百骑兵押送粮草辎重沿河西退,与袁绍五六千追兵相遇。

诸将见敌众我寡,都很害怕,劝曹操退守大营。

荀攸却说:“这正是歼敌的好机会,为何要退哪?”

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心意相通,于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引诱袁军;

袁军果然争抢辎重,诸将就要出击,荀攸说再等等。

等到袁军逼近,曹操突然命令上马,迅猛出击,大破袁军,斩杀名将文丑。

真精彩,我都想穿越到三国去跟随曹操干一仗啦。

而且,荀攸善于密谋。

从曹操的实战来看,经常是战役结束啦,许多的将领还不明白其中的套路。

荀攸又是低调的人,所以其很多的密谋并不为人所知。

02

“奇佐”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先投奔袁绍,认为其不能成就大事,就辞职不干啦,在家赋闲六年。

曹操一向器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后,荀彧推荐了郭嘉。

一番交流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这个年轻人啦。”

出来后,郭嘉大喜过望,对人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郭嘉善于出奇计,一般人不敢采纳啊。君臣心有灵犀,相得益彰。

看一下曹操对郭嘉的评价吧。

曹操说:郭奉孝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我往南方,则不生还,云当先取荆州。

在军旅十多年,曹操与郭嘉行同骑乘,坐共幄席,朝夕不离左右。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

郭嘉与荀攸相比,更善于对对手的分析判断,从整体的战略上考虑问题。

特别是其《十胜十败》对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郭嘉是属于军事战略家层次的谋士,只可惜英年早逝,没有给后人展示其更杰出的成就。

郭嘉的神奇从对孙策被刺这一准确的判断就可知一二。

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东吴孙策欲乘虚进攻许都,众将十分惊慌。

郭嘉却说:“孙策刚刚平定江东,当地豪强都心生怨恨;孙策自恃骁勇,经常独自出行,其一人敌而已。”

郭嘉断定,孙策必定被刺客所杀。

果然,不久之后,孙策被许贡的三门客杀死。

曹操严于治军,而郭嘉却不拘常理。

负责督察的官吏陈群,就奏了郭嘉一本。

曹操赞许了陈群的表现,却对郭嘉不闻不问,说:“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君臣相知,很难得的。

总而言之,荀攸、郭嘉都很杰出,我不知道谁更厉害。

一定要说一下对他们的看法的话,我只能说“我更喜欢郭嘉!”



豹眼看历史


曹操在前期有五大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郭嘉,要说荀攸最历害,也不见得,五大谋士应该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曹操的五大谋士,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荀彧是战略大师,像张良一样出谋划策,如萧何一般镇守后方;

荀攸是战术大师,多次随曹操参与具体战术制定;

程昱是文武双全,是曹操手下唯一既能充当谋士,又能镇守一方的将领;

贾诩是聪明毒士,智商极高,为人低调,不轻易出谋划策,一出手便算无遗策;



郭嘉是心理大师,善于抓住领导的所思所想,曹操想什么,郭嘉就能提出更适合曹操所想的计谋。

那么你觉得哪位谋士最历害呢?无法比较吧,因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是郭嘉,郭嘉也许不是最历害的谋士,但一定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

再来一个一个详细比较一下这五个谋士的特点:



1、荀彧

荀彧这个人用曹操的话说,相当于曹操的子房,子房是谁啊?是张良的字,也就是说曹操把荀彧当成自已的张良,张良可是汉初三杰之一,善长谋略,运筹帷幄。

曹操每当有重大决策无法拿定主意,都会咨询荀彧的意见,曹操早年起兵是以兖州为根据地的,兖州地处关东腹 地,四战之地,曹操早年的战略基本上都是与荀彧商量的,先打谁,后打谁,谁可以打,谁可以联合,曹操基本上征询荀彧的意见。



比如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曹操大怒准备讨伐袁绍,但又担心自已势力不如袁绍,因此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提出了四胜四败论,坚定了曹操与袁绍开战的信心。

再比如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打成了对峙,曹操实力弱,与袁绍对峙非常吃力,粮食也不多了,因此又一次写信给荀彧,荀彧回信说,现在是相峙阶段,不能后退,要坚持才能胜利,曹操听从了,之后便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荀彧的官职是尚书令,虽然曹操将荀彧视为张良,实际上荀彧起到的却是萧何的作用,在手方足兵足粮,从中处理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正因为荀彧是在后方镇守的,所以曹操基本上不带荀彧四处征战,因此与荀彧讨论的都是战略上的问题。

这就是荀彧,是曹操的战略大师加后勤部长加秘书长。

2、荀攸



很少有人知道,荀攸作为大将军何进的宾客,是最早参与谋划刺杀董卓的那一批人,失败后被捕入狱,恰好因为董卓被杀,而救了荀攸一命,后荀攸经荀彧推荐给曹操。

说荀攸是战术大师,是因为他几乎参与了曹操早年的所有战争,而且在战争中为曹操制订具体的战术。

曹操征张绣,荀攸建议暂缓征讨,因为张绣与刘表互为祇角,曹操不听,失败了;曹操征吕布,荀攸看出吕布气尽力竭,劝曹操加紧进攻,曹操听了,胜利了。



曹操与袁绍发生官渡之战,颜良攻打曹操所部刘延镇守的白马,荀攸建议曹操声东击西,解救白马,曹操听了,先假装攻打延津,然后杀个回马枪,攻打白色,颜良措手不及,被曹军前锋关羽给斩了。

曹操率六百士兵押运粮草辎重,与袁绍六千士兵相遇,荀攸建议曹操下马诱敌,等袁绍军队抢夺辎重时突然袭击,大胜而归。



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荀攸参与了曹操几乎所有的战争具体战术的安排,另外荀攸是职务是中军师,相当于参谋长一职,可见荀攸在曹营基本上是谋士之长,而郭嘉的职务是军师祭酒,相当于首席参谋,在官职上荀攸高郭嘉一级。

3、程昱

程昱是曹操五大谋士中,唯一一个能文能武的谋士,大多数时候,程昱在替曹操带兵镇守城池。

从最早的兖州之乱开始,程昱就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才能,程昱一个单枪匹马游说范县县令靳允和东阿县令枣祗坚守城池,并派遣骑兵守住仓亭津,阻断了陈宫军进军的道路,为曹操回军救援兖州争取了时间。



曹操迎立汉献帝后,程昱为济阴太守,镇守兖州;官渡之战时,程昱率领七百兵守卫鄄城,并且拒绝曹操的援军,曹操讨伐黎阳时,程昱招募一伙山民及亡命之徒数千人,与曹操会师黎阳,讨伐袁谭、袁尚。

与其说程昱是一位谋士,不如说程昱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程昱也像曹操提过不少建议,比如兖州之战曹操最艰难快下撑不下去,准备投靠袁绍时,阻止曹操投靠袁绍,保持曹操的独立性,程昱还曾劝曹操杀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劝曹操孙权与刘备可能联合等等,但曹操听的不多。



4、贾诩

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智商最高的人了,同时也是曹操手下最低调的谋士。

贾诩才是真正的算无遗策,早年劝李傕、郭汜等人不要解散,建议杀奔长安,结果真成功了,因此也造成了一场浩劫,被人称为毒士,但贾诩非常懂明哲保身,不肯与李傕、郭汜等人同流合污,才保住性命。



后来贾诩投靠张绣,几次献计张绣将曹操杀得大败,后来审时度势,劝张绣投靠曹操,贾诩连同张绣一起得到曹操的重用和厚待,之后成为曹操的谋士。

贾诩为人低调,不轻易献策,一献策基本就是马到功成,贾诩在曹操与马超等的渭南之战中,劝曹操用离间计击败了马超,将马超逐出关中。贾诩也在赤壁之战前,劝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而是要先安抚荆州百姓,可是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不听贾诩之言,之后便是赤壁惨败。



贾诩智商非常高,三国中应该是无人能及,但贾诩同时非常低调,懂得明哲保身,就连献计献策也是较少,所以在谋略方面建树不多,不是曹操问到,估计很少说,贾诩也是三国时期活得较长的人之一,一生活了77岁,比司马懿还要长寿。

5、郭嘉

郭嘉可能不是曹操手下最历害的谋士,但绝对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郭嘉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与曹操性格类似,郭嘉神机妙算,善于奇谋险策,同样是曹操的爱好,最重要的是,郭嘉能看穿曹操的心思,给曹操提的建议都是曹操所思所想,非常受曹操喜欢。



曹操想打袁绍,但是又有点提心,于是郭嘉献上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给曹操增加了信心。曹操与袁绍在黄河两岸进行官渡之战期间,担心后方会遭到孙策的偷袭,郭嘉给曹操说,孙策不会偷袭的,他杀人太多,估计会被人刺杀,果然不久孙策被许贡三门客刺死。

袁绍死后,袁绍的儿子开始内斗,郭嘉敏锐的发现,建议曹操暂缓攻打袁家,让他们兄弟自相残杀后再坐收渔翁之利,曹操听从了,果然还等曹操动手,袁谭与袁尚就打起来了,袁谭还投降了曹操,居然投靠杀父仇人,袁家兄弟这智商真是着急。



曹操想远征乌桓,担心后方不稳定,又是郭嘉力排众议,建议曹操放心去打,刘表会阻止刘备来偷袭的,事后的发展果然是这样,曹操非常喜欢和佩服郭嘉,经常与郭嘉同车而行,同宿而寝。

要说郭嘉是最历害的谋士,恐怕并不是,如果一定要将这五大谋士作一个排名,我以曹操的眼光来作排名,应该是这样的: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注意是曹操的眼光。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明明是讨论郭嘉和荀攸的话题,总是有人水其他曹操部下,整出五大谋士各有所长什么的……

首先第一点要说就是荀攸肯定是狠角色,但无法确定是否最牛逼,吹荀攸的风潮本就是反郭吹而出现的,再此之前荀攸万年被小叔叔名气压制。

再说郭嘉为什么那么多人吹!

1.名字好听,郭嘉,字奉孝。这名字听起来就比荀攸,字公达舒服多了。同理小叔叔荀彧,字文若,也是名字控。

2.演义形象差距大。影响三国人物最深的印象无外乎演义小说,郭嘉因为和曹操惺惺相惜、英年早逝的形象被后世不断美化,而荀攸在小说中经常和程煜两个人形象丝毫没啥区别,可代替性很高。

3.ACG以及泛娱乐形象差距。郭嘉在现代古风网文里都是翩翩美男的形象,而荀攸一般都是毫无特点的中年男,人气高下立判。

另外提起新三国电视剧,虽然骨子里觉得这是部辣鸡作品,但有一些东西还是蛮有特色。新三国不照搬演义或者历史来刻画故事,尤其是精简化一些形象雷同的人物,比如典韦、许褚合二为一,有赵云白马将军形象删减马超的形象等等。

之所以提新三国,就是想说现在能讨论的三国人物都是带有主观娱乐色彩的,而荀攸的样板印象往往是可代替性极强的,所谓五大谋士,真正具有故事性的一般是荀彧、郭嘉、贾诩,他们三人会加入各种现代人给予的形象BUFF,而郭嘉就是被光环太多的那种,原本作为曹操欣赏的参谋,一跃成为枭雄知己,鬼才军师这样的,与原本的历史人物大相径庭。

荀攸不如郭嘉有人气,只是他的故事性没有对方更好去塑造,去脑补,但其实说到底只不过是老百姓和小学生们感兴趣看了几眼街边文学、自媒体小号就以为然给历史人物品论高低罢了。


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曹操手下几位谋士其实各有所长,谈不上谁更牛逼,不是演义看多了,即便正史中的描述也是如此。但郭嘉确实有常人所不及的鬼才,他的思路有种电光火石、灵光闪现的神奇处,别人难以模仿,与曹操这个奸雄相得益彰,因此显得特别突出。

看一看曹操手下几位主要谋士

1、荀彧:荀令君荀彧年龄比荀攸要小,辈分上却是荀攸的叔叔。荀彧当然也只是智谋很高的人,但给人的感觉更多是阳谋,他的许多想法虽然并不出人意外,但却切实可行。要说荀彧的最大能耐,恐怕是他的识人之能,做为颍川谋士集团的首领,曹操手下的许多重要谋士都是荀彧给推荐的,由此可见其广泛的人脉资源。

2、荀攸:相比于荀彧,荀攸玩儿策略、玩儿阴谋就要多得多,不过呢,因为是阴谋,所以他的很多计策没有被记录下来,其实当时也没几个人知道。从记录下来的内容看,荀攸在平吕布、破袁绍等重要战役中,都应该有奇谋妙计,但不知道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但不管怎么说,在其早年反董卓的阴谋中,荀攸等人失败了,还被抓住,侥幸活了下来,仅凭保身这一点,荀攸是不及贾诩的。

3、郭嘉:郭嘉在曹操众多谋士中是最年轻的,因此也显得更天才。这家伙的许多计谋有点神仙策的意义,譬如劝曹操远征乌桓、比如预料到袁尚兄弟必然会被辽东公孙家干掉、比如预测孙策遇刺等等,虽然其中有一定逻辑,但其实都不是必然的,劝曹操远征乌桓还很冒险,也是曹操有这个命,居然还真赢了。说起来,郭嘉的鬼谋(只能说是鬼谋了)不是那个人,还真用不了。但考虑到郭嘉很可能主管着曹操的情报系统,他那超出常理的算命式的预测也是可以理解的。

4、贾诩:这家伙,若论对人心的把握,恐怕是诸位谋士里最强的,奈何出身于凉州军,不是曹操最初的创业伙伴,因此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其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若论搞阴谋,贾诩绝不会比荀攸、郭嘉差)。但是,官渡之战曹操能够得胜的背后,依旧可以看到贾诩的影子。贾诩的计谋,好多时候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安危的毒计,譬如让李傕等人反攻长安,因此被称为毒士。但这家伙却很长寿,在曹家储位之争时又看准了曹丕,帮助其稳固地位,因此曹丕时当到了最高官位。

5、程昱:程昱其实很厉害,在演义里没有太多表现出来,做为曹操最初的跟随者,在曹操陷入绝境时,若不是荀彧和程昱,曹操早就玩儿完了。程昱做为谋士,其实有大将之才,是典型的智将,但因为筹措军粮里面弄不少人肉干,总不那么让人舒服。

6、钟繇:通常电视里容易把钟繇演义成官场老混混,但其实历史上的钟繇对曹操平定关中作用巨大,东汉末年的关中是个复杂的地方,其中混杂着各式各样的军阀、盗贼以及乱民,钟繇能够镇抚此处,绝对是很有能力的。

其他还有董昭、刘晔、许攸等人,都是在一事上出了奇谋,此处不提了。

为什么郭嘉显得比荀攸突出?

总体来说,论功劳荀彧是最大的,论对人心的洞察贾诩是最厉害的,论性格坚毅、挽救危难程昱是最合适的,若论传奇性、不可思议处郭嘉肯定是最多的,因此突出郭嘉也不奇怪。荀攸呢,主要是不可思议的奇谋妙计没怎么记录下来,比起其叔叔功劳似乎不敌,比郭嘉呢,传奇性不足,因此被弱化了。


星火辰


荀攸号称“谋主”,官拜军师,乃是阵前谋策的专家,从正途讲,称他是曹魏第一“谋士”确实不过分,前提是荀彧和贾诩身为更高层次的战略家,不在评选之列。

而郭嘉人称“鬼才”,官拜军师祭酒,乃是洞悉人性的高手,他是曹操的近臣,可托付大事。

后世之所以吹嘘郭嘉,确实有《三国演义》的原因,将原本属于荀彧、荀攸和贾诩的功劳安在了郭嘉的身上,比如“十胜十败论”,更重要的是,一位早夭的天才少年,相较于年近花甲的老头子,能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

并且中国有句古话叫死者为大,人们对早逝的英才从来不吝惜赞美之词,诸如谁谁谁如果不死,将会怎样怎样的假设数不胜数。

但是如果真论起功绩才能,两人确实各有千秋,不分胜负。

资历深厚的荀攸

论资历,曹操手下无人能够和荀攸相比。荀攸早在何进时期就已经官拜黄门侍郎,也算颇有地位的谋臣。曾经献计诛杀宦官未果,随后又密谋刺杀董卓失败,被俘入狱。后来董卓伏诛,荀攸弃官回家,直到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他才再度出仕,辅佐曹操。

曹操久闻荀攸之名,与语大悦,对荀彧、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常的人,我能够和他一同商议大事,怎么还会忧虑得不到天下呢?”自此,荀攸成为了曹操的军师。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也是担任军师。

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刻意弱化,真实的荀攸奇谋百出:

  • 献水淹下邳计,活捉吕布
  • 献声东击西计,斩颜良猪文丑
  • 献劫粮计,扭转对袁战局
  • 献平乌巢计,稳定后方

其实作为谋士,很多人在同一件事上都发挥了作用,只不过阶段不同,效果不一。但是荀攸的献计,全部都是周全而实用的。相传其一生曾献十二奇谋,钟繇曾经想要将其整理出来做传世之用,可惜著作未完就去世了,此十二计就此失传。

身为曹营自身战略家的钟繇都对荀攸如此推崇,足见其资历和能力。

被神话的郭嘉

郭嘉确实很有才华,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无论怎么排,都达不到“第一谋士”的地步。先不说横亘在所有人身前的荀彧、贾诩两座大山,就算是和荀攸相比,也是各有所长,说不出谁更胜一筹。

很多人都喜那一件事来抬高郭嘉,就是曹操欲托付后事给他,其实曹操当时说这话的时候,也讲得很清楚了,因为诸公与他年龄相仿,只有奉孝年少,因此才想要将后事托付给他。



郭嘉的能力在于洞穿人心:

  • 看准吕布有勇无谋,力主强攻下邳
  • 看准袁绍优柔寡断,力主强攻刘备
  • 看准孙策刚愎自用,力主全力抗击袁绍
  • 看准袁氏二子不和,力主暂退使其自相残杀

这样的能力,学名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郭嘉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够清楚的了解对手性格上的弱点,以此为突破口来制定策略。实在是一位可怕的灵魂掌控者。

郭嘉还将这一手用在了曹操的身上,其实谋士出谋划策仅是参考,最终的决断在主公手中。恰好曹操又是千古难有的英才之主,很有自己的主意,不会轻易听从谋士们的建议。但是郭嘉深刻的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因此言语上以迎合居多,却又不露痕迹,让曹操欣然接受自己的建议。这也是身为下属最难得的一种能力。


这样两个人,一刚一柔,一表一里,通力合作,除了最开始输给贾诩一次,之后几乎无往不利。但是如果拆开来比较的话,真的很难分出胜负。至于为什么后来郭嘉比荀攸出名很多,那自然是历代粉丝的功劳了。

参考小浣熊制作的两张卡片,荀攸的角色甚至有些猥琐,郭嘉却十分英朗。如果换做是你的话,你更愿意去夸赞谁呢?


尹禾


后世吹捧郭嘉,确实是被《三国演义》里很多演绎给蒙蔽的成分,但是郭嘉确实是个了不起的谋士。在我看来,郭嘉虽然不一定是曹操最厉害的谋士,但是绝对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

汉末乱世的产生,说到底其实是原本附着在皇权之下的士族门阀们对于汉王室失望,对于固有利益的不满足之后,想要重新建立新秩序的一个过程。三国时期很多重要的事件背后,实际上是这些世家门阀在起作用。为什么一开始袁绍成为最强大的军阀?因为他是士族门阀所认可的“新主”,得到世家门阀的帮助,所以他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只可惜他太不争气。比如刘表死后,荆州地区明明有着完善的城防 ,强大的水军,丰富的辎重,却选择投降曹操。这是因为以蔡瑁张允为首的荆州世家认为投靠曹操对他们更有利。又比如说为什么刘备能取代刘璋家族掌握四川?那是因为四川本地门阀认为刘备具备问鼎天下的资质,想依附刘备一飞冲天。等等等等,其实都是世家门阀在起作用的结果。只可惜世家门阀所认可的袁绍势力土崩瓦解,被以曹操为首的“沭族寒门”军阀所击败,迫使他们只能投资在“庶族寒门”军阀身上。曹操是深知这一点的。他也知道世家门阀的可怕,所以他对于世家门阀是既利用,又防备的,晚年甚至开始着手打压,杀荀彧,杀杨修就是出于这种原因。

曹操身边有很多出色的谋士。但是他们大多都具有世家门阀背景。荀彧荀攸叔侄都是出自颍川豪门荀家。所以即便是他们俩最有才能,但曹操对于他们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他们所出的谋略,曹操都需要细细思考,他们到底是为了帮自己还是帮家族。曹操完全能信任的,则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庶族寒门”的将领和谋士。因为他们没有家族背景,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源于自己。所以,曹操最信任的武将最初是典韦,后来说许褚,让他们当自己的贴身保镖。最信任的谋士,最初是戏志才,后来就是郭嘉。郭嘉本人是个很厉害的心理学家,对于人性的认识很深。他所献的策略,一方面最能满足曹操的标准,另一方面因为对人性的认识很深,所以基本都能实现。曹操打刘备的时候,担心袁绍干预。郭嘉就献策说袁绍优柔寡断,等他做出决策,刘备早就凉了。曹操担心孙策,郭嘉就献策说孙策自恃勇猛无敌,对于自己的安全保卫不重视,所以肯定会被人刺杀,不必去理会。事实也正如郭嘉所预测的一样。正是因为郭嘉没有世家门阀背景,又很有能力,所以曹操对于郭嘉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加上郭嘉很年轻,曹操一度是想把他培养成托孤之臣的。赤壁之战前,如果是荀彧叔侄劝说曹操,曹操会怀疑他们的动机。程昱等人虽然忠诚,但是眼界太狭窄。如果当时郭嘉活着,曹操必定能听从他的意见。这才是曹操哭郭嘉的根本原因。


夜幕色百合


我不知道提问者这句话是怎么来的。陈寿曾经评价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这五个人时说,他们都是世之奇才,虽然他们品德举止等方面和荀攸相比差的很多,但是出谋划策方面跟荀攸还是一个水平的。在陈寿眼中,第一梯队的谋士是荀彧,荀攸,贾诩。荀攸比郭嘉强是肯定的,但曹操时期的第一谋士是荀彧,而不是郭嘉。后来三国故事经过多年的演化发展至今,第一谋士仍是荀彧,鬼谋数贾诩,奇谋数郭嘉。演义中曹操赤壁战败后说了一句,若郭奉孝在,不使孤有如此大失。使郭嘉的能力由于英年早逝而得到了极大提升。而演义中对于荀攸的叙述并不多,这也让人们觉得荀攸的能力很一般。读演义,读三国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谁强谁弱,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排名,不必求苟同。


三国书斋


我想你问的应该是荀彧和郭嘉。荀攸和荀彧郭嘉二人相比还是略有不足。不足一较。东汉末年的乱世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路文武奇才都在找寻自己心中的明主为之效力。如荀彧郭嘉之流都被统称为“谋士”。秦汉三国时期,谋士的地位十分超然,但谋士这个职业从汉初开始就有了细致的划分。从政的称之为丞相、宰相。从军的称之为军师,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后来,还有部分谋士被分流到了商业领域。荀彧和郭嘉虽然同为谋士,但他们所专长的领域却截然不同。荀彧属于军政全优,而郭嘉只专注于军事领域。

我们从历史上两人的职位可以看出一二。荀彧在曹操担任过的职位主要都是文职。比如侍中,秦汉初期侍中本为散职,但从汉武帝之后侍中地位开始逐渐提高,直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侍中往往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再比如荀彧担任的尚书令之职,尚书令的职责就是管理皇帝的私产,帮助皇帝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东汉尚书令则权职重大,为“三独坐”之一。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荀彧在军事领域也颇有建树,但其主要工作方向还是在内政方面。

郭嘉则完全不同。郭嘉原本效力于袁绍,但见袁绍不足以成事后便投奔了曹操。这里说明一点,郭嘉投奔曹操还是荀彧给推荐的。郭嘉到了曹操帐下后便被曹操任命为军师祭酒。军师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求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从官职名字就可以看出,郭嘉是隶属于军队的。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荀彧和郭嘉同为军师,但他们所专长或者说所从事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同。单纯来讲荀彧和郭嘉孰优孰劣,这个还真不好比较。但从荀彧和郭嘉两人的整体贡献来看,荀彧的功绩在曹操麾下臣子之中是独占鳌头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荀彧在曹魏阵营中,从全局战略角度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并且多次纠正了曹操在战略部署上的一些错误。其中也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略布局。战术上荀彧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战术实施。政治上曹操麾下主要人才多数都是由荀彧所举荐,比如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人。内政上在曹操征战四方期间,稳定大后方保证粮草供给以及朝廷政权稳固。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曹操很难如此顺利的打下曹魏的那么大片疆土。

郭嘉方面则更加专注于战术领域。如历史上击败吕布,灭掉袁术,这都是在郭嘉的谋划下实行的。袁曹大战期间,郭嘉最为有名的就是鼓舞曹军士气,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在和袁绍官渡之战期间,郭嘉也是算无遗策,甚至还预料到了孙策的偷袭以及孙策的惨死。击败袁绍后郭嘉建议曹操不要逼迫袁绍几个儿子太甚,让其自然内斗。果然也被郭嘉所猜中。在郭嘉最后的生命中,郭嘉给曹操分析了一系列进攻乌桓的利弊。并且帮曹操策划了作战方案。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但郭嘉也在归来途中因病去世。

在真实历史上郭嘉虽然厉害,但远比不过荀彧。之所以很多人认为郭嘉比荀彧厉害。很可能也确实受到小说演义的影响。毕竟在小说演义中,荀彧的能力被严重的削弱了。而郭嘉则显得更加的突出。当然了,这也和先入为主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毕竟战术之间的对决远比战略部署要来的更加的激烈。更加刺激人们的感官。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可能大家还是误会《三国演义》的阅读门槛了。

这么说吧,八十年代,评书刚刚恢复生机,当时评书讲三侠五义什么的还有人听,《三国演义》基本只在高校里听的人多一些。那时候大学生,天之骄子,才听得懂三国演义。

和《水浒传》不一样,三国演义的人物之复杂,袁阔成老爷子讲诸葛亮死后的故事都费劲。

于是,绝大多数人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就限于94年的《三国演义》。而在这部戏里,别人的画风是这样的:

然后郭嘉长这样:

实力不论,颜值已经不输给唐国强老师了吧?

除了三国以外,和三国有关的周边,比如真三国无双、各种三国游戏、漫画,郭嘉的颜值都十分爆表:

这么高的颜值,居然在三国戏里,除了刘关张之外,唯一一个能和君主搞CP的?

卧槽,那还读什么三国演义?

郭嘉就是天下第一。

可惜荀攸,我们想了解他的事迹看三国演义都不够,得翻三国志。

算了,郭嘉天下第一。


酒骑风


要说三国时期曹操前期阵营里,最厉害的谋士无疑是荀攸。

在《三国演义》这类小说里,用谋士和武将简单的划分各类人物,还是为了读者的阅读方便,比如参与军事的谋士就是实际上各部分的将领,有运粮,有管账,由负责法律,有负责祭祀和礼仪等等的,在很多人看来统统都是谋士,而把带兵打仗的统统称为将军,这大概也是很多游戏类的设定,就好像战士和法师两种职业。比如三公,九卿,尚书令,刺史等职务,就和谋士武将区别很大,如尚书令荀彧作为汉朝官员系统,实际行使的是丞相的权利,已脱离谋士系统,丞相曹操则几乎掌握了皇权,荀攸和郭嘉都是丞相系统系统中的官员。

看荀攸本传记载的话,多以军事献策为主,诸如劝说曹操不要打宛城,劝说曹操先讨伐吕布再处理张绣,还有水淹下邳,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曹操心有灵犀诛杀文丑,官渡之战时推荐徐晃截袁军粮道,许攸来投时劝曹操接受,张郃来投时劝曹洪接受,后来二袁相争时劝说曹操介入其中,整个官渡之战和后面收拾二袁几乎所有的计谋都是处于荀攸,荀攸的其他事迹相对比较少,但从正史中还是能窥探一二。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

荀攸非常的谨慎,给曹操献了非常多的计谋,但对外确实揣着明白装糊涂(智可及愚不可及),以至于外人都不知道荀攸到底说了什么,和刘繇关系很好,刘繇反复思量,计策还是比不上荀攸,荀攸出了十二策,只有刘繇知道,可惜刘繇没记录下来。

至于郭嘉,主要有以下事件:

1,刘备来降,力主幽禁不杀。

2,东征吕布,和荀攸劝曹操急攻。

3,南算东吴,孙策死于非命。

4,十胜十败论。

5,献计离间二袁。

6,征乌桓,劝曹操千里袭人,兵贵神速。

郭嘉最出名的则是十胜十败论和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说“若奉孝在,绝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以郭嘉提出的十胜十败论为例,且不说其实际内容是否比得上程昱的四胜四败,郭嘉再提出十胜十败论之后,便攻打吕布,三年后才有的官渡之战。

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

那么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的作用,一方面是劝谏曹操用兵吕布,也给足了曹操面子,同时也鼓舞了人心。就连曹操也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至于赤壁之战,贾诩早就提醒过曹操,不要急于下江东,曹操不听啊。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我们可以看到,郭嘉几乎没有给曹操出过计谋,与荀攸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

荀攸善谋,郭嘉善断。

那么为什么郭嘉的名声更大呢?

第一,曹操更加欣赏郭嘉,郭嘉能站在曹操的角度想问题,为曹操做决断;荀彧则多为曹操献计献策,曹操重在用人。

第二,官渡之战的胜利,让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得到了印证,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再次的拔高了郭嘉的地位,读者大多知道官渡之战是郭嘉给了曹操很大的信心,但官渡之战具体怎么打的呢?

第三,荀攸本人十分的低调,“兵者诡道也”,也让荀攸需要保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