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且实权更大呢?

Baby珍惜伱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官制典章的集大成者。在清代官制中,总督是地方行政长官,而尚书是京城部院之首。至于两者谁高谁低,谁的权限更大,类似总公司的部门经理与分公司老总,只能说因人因时因势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总督的职责

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按照清代官制,各省总督空缺“开列具题”,凡外官不分满、蒙、汉,应升人员一并开列。按照惯例,总督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开列,以各部侍郎以及各省巡抚升任。总督的职责是:

“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清朝通典》”

因此,总督所管辖省份的一切军政民务,都由其负责。总督不仅负责考核所属官吏,其三年大计、分年查阅营伍、考核将弁,悉由总督专管。文官道、府以下以及武官副将以下,皆由总督奏请升调及罢免,每三年大比,由督、抚一同担任监临官,武科充当主试官。此外,总督还需要办理对外交涉事务。

清制,凡是不设置巡抚的省份,由总督代为处理巡抚事务;总督有时也会兼管河道和盐务,比如,直隶总督兼管长芦盐政,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等;另外,有的总督还有特授职务,比如1864年,直隶总督加钦差大臣、三口通商事务,授为北洋通商大臣,并统管天津、山东、奉天海关。

清朝设有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及云贵总督。1905年,加设东三省总督,管理奉天、黑龙江、吉林。

尚书的职责

尚书是从一品官员,也是清廷“六部一院”的长官。

“六部”是清廷最重要的行政机构,尚书在清代官制中地位显赫,许多还担任军机大臣、大学士,并且直接听命于皇帝。

  • 吏部位于六部之首,主管文官的铨选、考核、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从实际情况来看。吏部的职责其实很有限,只能管理朝廷直属机构的中、下级官吏,因为级别较高者由军机处秉承皇帝的旨意任免,而地方各省的中、低级官吏,大多由各省督、抚任免。


  • 礼部负责国家的典礼、学校尤其是科举考试。

  • 户部是清朝财政机关的最高官署,掌管户籍、土地、赋税、俸饷、货币等事务。它一方面是财物行政的监督机构;另一方面又兼管国库的收支,还带有民政、运输仓储等事务。
  •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的一切政令,但兵部官员仍是文官。由于皇帝和军机处完全掌管全国军事,兵部并无统兵之权。
  • 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每年会同都察院、大理寺于夏季及八月间办理各省所报刑事案件,主要是大案或要案。此外,还要负责刑罚及监狱等政令。
  • 工部主管全国桥梁、海塘、河务治理的政令,以及国家祭祀场所、京城城垣、帝后陵寝、水利工程的修缮工作。

六部之中,户部管理财务,吏部管理人事,地位最为突出;刑部掌管生杀予夺,兵部督军,也颇有势力;礼部负责礼仪性质的工作,可谓清水衙门;工部地位最低。

“一院”指的是理藩院,是清朝主管外藩一切政令的机构,主要负责满、回、藏等地统治阶层的封授、觐见、朝贡、官吏升降等事务。此外,附属国与大清的往来事务,也都由理藩院办理。

总督与尚书的对比

就尚书与总督这两个职位的品级而言,尚书在理论上略高半级。但在实际任职时,总督一般会兼任从一品的兵部尚书或者左右都御史,同时也有不少尚书兼任正一品的大学士,比如和珅、张廷玉。

影响权限范围的因素,也有不少:

与皇帝关系好的人,明显地位更高,权利更大,比如雍正的宠臣李卫,鄂尔泰在总督任上时,明显就比工部尚书宪德的地位高;同样,皇帝宠信的尚书,地位权限也更过总督;

在清朝中前期,总督与尚书整体上还能保持均势,并相互制衡。但太平天国爆发后,朝廷为了平定起义,加大了总督的权限,还允许办团练。至此,地方督抚的职权明显开始膨胀,甚至开始逐渐脱离朝廷的掌控。

慈禧向西逃窜时,下诏各省勤王,结果地方不执行,出现“东南互保”的情形。连朝廷都控制不住地方了,尚书的权限自然难以匹敌总督。等到宣统年间,尚书像虚衔,而总督俨然已经成了“土皇帝”,武昌枪响,各省总督纷纷独立。

清朝的尚书,职责与权限上是纵向的,如同一条线,朝廷有权威时,他们地位显赫;总督的职权是横向的,管理一块区域,施展空间更大,朝廷衰落时,他们就是一方诸侯。


秋媚读史


尚书和总督可都是国家级高官,一个身居朝廷高位,一个总领地方大权。究竟谁的品级与实权更大呢?

品级比较

清朝六部尚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品级都是从一品,而总督是正二品。但是一般地方总督都带有兵部尚书或右都御史的头衔,所以按级别来说也是从一品,有的甚至还加大学士头衔(正一品),比如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的同时还有一个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

实权比较

六部尚书的权利各自是不一样的,其中以吏部尚书的权利为最大,毕竟掌握了全国的人事任免权,被称为“天官”。但是到了清朝吏部是不能直接给各省下达命令的,所有权利都掌握在皇帝手上,军机处的成立使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皇帝通过军机处下达命令,这样就导致六部尚书被“架空”了,实则成为了办事大员,并没有什么实权。


下面我们就看看总督的权利有多大?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总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至三省的军政大权。在总督管理的范围之内,总督就是“土皇帝”。总督可以越过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直接调遣自己范围内的军队,此外还掌握军民事物、考核官吏、粮饷运输等大权。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掌握了军权和粮权那权利可就不是一般大了。


到了晚清时期,总督的权利到达了顶峰,他们甚至不听皇帝的命令了。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总督以作战为由建立了强大的私人武装与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和腐败落后的清廷叫板了。到了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各督抚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等人,拒不承认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不经朝廷同意与八国联军签订“东南互保”协议。这些总督完全脱离了朝廷成为了各自地盘内的“皇帝”,远非那些尚书可比的。

综上所述总督与尚书在品级上不分上下,但总督在实权上要大很多。


雁城流浪僧


清朝的六部尚书的品级是从一品,而清朝的九大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所以这个关于他们品级的比较几乎是非常明显的,六部尚书的品级是要高于九大总督的品级的。


所以我们就有人会觉得有尚书的品级竟然比九大总督的品级要高,那么,尚书的权力也一定会比总督的权力大,这就是一个误会了,尚书的权力,或者说尚书的实权并没有总督实权大。

我们都知道,清朝有六部尚书,又因为自打明朝朱元璋时代就将宰相制度废除六部尚书直接归皇帝领导,这种情况下,已知六部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处理一些基本政务,而皇帝一般情况下都会直接进行处理政务,所以六部尚书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高官,但是权力十分有限。反正事情都给下面的人做,他们作为尚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象征。

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央做官机会会多一点,尤其是和皇帝见面的机会变多了,那个权就相对会大一点,但这种观点也不是完全正确,毕竟,如果在地方上做总督,皇帝对做总督的人的信任,那也应该是非常的高的,因为总督的权力非常的大,在清朝作为总督,往往拥有这个地区的绝对权力,因为清朝当初设总督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管辖,因此,给了这些总督很大的自主权,所以说,不是皇帝的心腹,不会让他出任总督,这种情况下,你还觉得那些六部尚书,因为可以经常接近皇帝,所以会受到皇帝的信任,从而权力大增吗?



另外,还有一方面,我们这个问题是将六部尚书和九大总督割裂来看的,实际上,在清朝,一般情况下做那些六部尚书的很少有人能做总督,但是作总督的很多时候都是带着尚书衔的,这一点并不是清朝的一个特色,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这种习惯了,当然了,明朝的时候也没有总督这个官职,明朝末年的时候,辽东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往往明朝会在辽东派遣辽东经略,这些辽东经略往往还会同时拥有兵部尚书的官衔,其实并不是说他们实实在在,就是尚书,这只是一种官衔而已。

清朝也是一样,在外地任总督的,比如说两江总督,比如说陕甘总督,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同时拥有军机大臣和尚书的官衔,这是个关系,其实就是为了让他品级更好看一点,要论起实际权利,当然还是他们总督的实际权力更高一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比较,我们都知道,在中央的六部尚书,很多时候在中央身不由己,一大把年纪老胳膊老腿,还要起早贪黑的去上朝,这些个大臣每天都过着这样的日子,在进行管理政务的时候,他们其实根本做不了什么决策权,虽然是名义上的六部长官,实际上,他们除了拿一点下属的孝敬之外,根本捞不到什么油水,要是礼部这种清贵衙门,那日子就过得更加紧巴巴了。

可是,在地方外地做官,那个利润就很难以想象了,清朝流行这么一句俗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可还只是做个知府老爷而已,要是做总督大人,什么河道、纳粮、摊派、加税、治军等等,那里面可以上下其手的,实在是太多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尚书和总督比起来,虽然名义上他的官衔要高半级,但是实权并没有总督那么大,好处也落不到实处,但是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一般情况下,清朝的总督往往还会兼任尚书的官衔。


夏目历史君


如果单从品级上讲,尚书为从一品,而总督一般为正二品,尚书当然比总督要高。但因为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权利博弈,所以这是个一直处在变动中的均衡结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很难简单的说尚书实权更大,还是总督实权更大。

清朝如此,明朝同样如此。明朝一开始设置总督的时候,一般都是为了应对危机,是赋予兵权的。从高拱担任首辅的时候就形成了定制,多设置几名兵部侍郎,储备懂军事的高级官员,一旦哪里需要,就放到哪里去执行任务。也就是说,总督在明朝的时候,本身就是侍郎级别,地位是低于尚书的。

从实际运行来说,在明清不设宰相的制度下,六部尚书就成了百官之首。但在实际运行中,明朝又很快就形成了内阁制,内阁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之前的宰相功能,但又稍微有些区别。一开始内阁官员的品级比较低,后来逐步形成了内阁辅臣大体上兼任尚书、侍郎的定制,就等于在六部尚书之上又有了一个内阁阁臣的层级。

到清朝以后,军机处取代内阁,变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军机处和内阁一样,一开始的品级也并不高,但到逐渐稳定下来之后,也形成了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一般都兼任六部尚书、侍郎的定制,等于变相提高了军机处在百官之中的品级和地位。这样,就等于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六部之上又多了一个军机处,尚书的实际权力就更低了。

但在承平时期,京官的地位本身就比地方大员更高。因为六部是全国各个官僚系统的中枢,地方上的许多事情都需要通过六部去协调和批准,六部尚书作为六部的行政首脑,当然地位非常重要。实际上,不要说是六部首长的尚书或者是侍郎这种级别,就是六部下属的郎中、主事,往往也非常重要,地方大员要办事,也得找他们通融。这一点古今都一样。

可是如果国家出现重大危机,尤其是出现持续的战乱和动荡,中央权威在走向解体的过程中,六部尚书的地位就远不如总督重要了。因为总督一般都是朝廷任命的负责辖区内全部事务的全权大臣,包括财政、行政、军队和人事,都可以自行处置,然后再向中央报备,而中央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对总督也缺乏有效控制,只能听之任之。

所以,到了晚清时期,总督的地位实际上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冲击清朝统治的时候,总督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和资源远远超过中央。因为这时候中央所能掌握的资源有限,而总督反而因为可以在辖区内截留本应解送给中央的财政收入,所以掌握着更多的资源。中央则因为掌握的资源少,地位不如总督。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之后,虽然中央的权威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和提高,但是一些重要的总督仍然地位高于一般的尚书,尤其是有些总督本身就曾经担任过六部尚书,或者是出任过军机大臣,或者是有大学士的加衔,地位就更加高了。在北方比如直隶总督一般兼任北洋大臣,南方的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其地位就不是一般尚书可比。

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哪怕他们在总督任上的时候,实际地位也比尚书要高。一旦他们被朝廷调离地方,进入朝廷,也往往不是担任六部尚书,而是直接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或者是在内阁担任内阁大学士,就等于地位一下子跳到了普通的六部尚书之上。这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出将入相。

而在1910年之后,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时,各地总督发起了东南互保,等于在外交政策上脱离了中央的控制,没有支持中央对列强的战争,导致清廷和慈禧太后在此后更加意识到,地方总督已经有摆脱中央控制的可能,所以逐步调整,由一些满洲亲贵出任各地总督。

一直到1905年之后,清廷下诏让各省都自主编练新军,情况才有所变化,总督的权力才逐渐分散到了各地巡抚手中。到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总督反而没那么重要,而各地巡抚则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新军,摇身一变就成了新政权下的督军。


萧武


清朝的总督共有十二名,分别为直隶总督、东三省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

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负责一个省或者多个省的军政要务,总督为正二品,但是会通过加衔来提高品阶,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的为从一品,而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为正二品。

而我们知道,清朝尚书共有六名,分别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六部尚书的品阶都为从一品。

另外从一品的官职还有都察院左右都察御史,九门提督(步军统领),协办大学士,八旗的都统,各省的提督,还有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还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

但是六部尚书也极有可能也是三殿三阁大学士,那么就会成为正一品了,如果不算就只讨论六部尚书和总督自身的品阶来说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六部尚书是从一品,而总督是正二品,那么六部尚书是要高过总督的。

但是有考虑加衔的话,那么大部份情况下,六部尚书的品阶还是高过总督的,当然也有一些直隶总督也是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情况,但总的来说,六部尚书的品阶确实是超过或者等于总督的。

那么六部尚书和总督谁的实权大呢?这个不太好说,如果这个六部尚书不是大学士,没有进南书房和军机处的话,那么就只是一般的尚书,比如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那么比地方上负责多省的总督的实权是要少一些的。

否则,像吏部尚书,户部尚书这些最为重要的尚书,基本都是大学士,军机处大臣的,那么实权上还是高于地方上的总督的。从根本上说,谁受皇帝的器重,和皇帝比较亲近,那么谁的实权就大。

但是,在太平天国之后,像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这些封疆大吏的实权,却是要高于六部尚书的。


历史简单说


这个问题这样问可能会更精确:清朝的兵部尚书和总督哪个品秩更高,更有实权?

清朝的兵部尚书为除皇帝外的主管全国军政工作的最高长官,又称大司马,从一品(准一品),相当于中枢军委常务副主席。总督则为“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的简称,为一省或数省政治、军事、经济的最高长官,标准官秩为正二品。

从标准官秩上看,显然兵部尚书高过总督半档。但要论起实权,一个在中枢,一个在地方,没有太多可比性。

但是,清朝总督通常会通过兼任兵部尚书再升半格,从而达到从一品。这里强调一下,某某总督兼任兵部尚书的说法其实是有误的,正确说法应该是以中枢官职兼任地方官职,谁见过某某省一哥兼任中枢委员的说法?肯定是以中枢委员身份兼任某省一哥。

如清朝重臣张之洞,官方正式职位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这种情况下,很明显,作为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要比同级别的中枢兵部尚书更有实权了。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在清朝的总督中,直隶、两江、湖广、两广、闽浙等五大最重要的总督,通常会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兼任。

四川、浙江等地总督有时候也会以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身份兼任,这种情况下,作为兵部尚书副职的兵部侍郎衔总督,无论是从品秩还是实权,都要低于兵部尚书了。

唉,知识点都有比较枯燥的嫌疑对不对,别介意, 希望能帮到提问者就好。



司马砸光


这个可类比现在的中央政府部长和地方首长。

清代尚书(清沿用明中央六部设置,即吏、户、礼、兵、刑、工,另加理藩院尚书)品级为从一品(早期还定为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六年改满尚书二品,康熙六年又改回,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从一品);总督则为正二品,但一般例兼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也为从一品,另总督兼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

若论实权在清代尚书则不可与总督相提并论。

清代六部设满汉双尚书,基本满人为主。另外还设管部大学士,甚至皇子管部,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基本是清贵之官。而且六部职权也有不同,比如吏、户、兵、刑的尚书权力肯定要多于礼、工两部,不可笼统而论。

总督则不一样,清代总督制度定型后,全国长期设置八大总督,是最高级别的疆臣。总督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有些还兼巡抚,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尤其京畿的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和江南的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权势之显赫为帝制时代之罕有,清代很多著名历史人物都曾担任这两个极其重要职务。至晚清,一些地方总督的实际权力更是空前的大,这些都不是京官尚书们所能比的。


赵燕云


这要分清朝的前中期还是清朝的后期。



  • 尚书与总督的品级
清朝的六部尚书的品级是从一品,而清朝的九大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

按照品级,尚书是要高于总督的。

  • 尚书与总督的管辖范围

尚书是中央政府官员,总督是地方政府一把手。

尚书按照现在的制度就相当于一部或几部之长,而总督相当于一省或几省的省委书记,甚至很多时候还兼任地方最高军区指挥官。


第一、在清朝前中期

  • 尚书

六部尚书的权力基本都被前期的内阁,中期的军机处瓜分,比如天官吏部尚书的职能和权力就大受内阁、清朝议政王大臣和军机处的制约,基本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天官”了。

  • 总督

清朝前中期总督一概由皇帝委派,其权力基础是皇权,所以一般受命于皇帝,只向皇帝负责,很少受到中央各部指挥。

但是总督权力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分散地方军政官员的权力,形成相互掣肘的局面;比如重用旗人;又比如密折奏报制度,加强皇帝集权。

总结

这时候的尚书、总督根本没有多大的实权,所有实权都在皇帝手里。尚书、总督也无所谓谁的实权最大,因为都是皇帝说的算。皇帝说尚书权力大,那尚书权力必须大;皇帝说总督权力大,那总督权力必须大,毋庸置疑、不容反驳。



第二、清朝的后期

到了17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清朝皇帝被打懵了。八旗子弟和绿营都打趴下了。

怎么办?

只能靠民间武装力量了。

这就导致了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为首的湘军集团崛起。

然后清朝就悲剧了。总督崛起了。可以从三个方面看总督的崛起。

1)军事方面

湘军都是地方招的,军饷也是地方自筹,对于当兵的来讲,谁给饭吃,谁就是老大,所以这支军队清朝根本管不着,清朝中央的统军大权就这样被总督夺取了。

2)财政方面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耗费巨大,清朝根本担负不起,无奈之下,只能让地方自筹,导致财政收入脱离中央,变成地方总督的权力。

3)人事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为了便宜行事,原本由皇帝、军机处、吏部尚书、督抚一层层定报才能确定的官员缺额,现在由总督一人直接呈报任命,别说吏部尚书与军机大臣,连皇帝都避让三分。

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督抚专权局面已然成势,内轻外重的局面已经定形,清朝虽想尽办法削弱地方权力,却最终一事无成。


总结

这时候的总督权力别说六部尚书,就连军机大臣都逊色三分。清朝中央命令到地方上都需要经过他们的同意。

总而言之

前中期的尚书、总督权力范围随着皇帝的宠爱或冷落而随意扩大或缩小。

清朝后期,即晚清时期,这时候的总督虽无诸侯之名,却有诸侯之实。

中央政策需要总督过目同意,中央决定需要与总督商量确定,中央外交由总督交涉协商。

总督之权,强大如斯!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尚书和总督分属与清朝的两个官位系统,尚书在中央,是京官,总督在地方,是地方官。

从品级上来说,尚书是从一品,总督是正二品。

但是,实权方面就不好说了。

各个部门的尚书,类似现在的部长级别,而总督,类似现在的省长,但是权力远比今天的省长要大的多,首先是总督有军权,其次,清朝总共才设8-10位总督,就是一位总督,一般都是管理几省。

从现在,省部级一个级别的来看,总督是比尚书要权力要大的。而且,有的尚书不是实权部门,可能光有品级,只是虚衔。但是总督就不一样了,叫一个总督,那都是一方大员,权力特别大。

尤其是,很多时候,总督还要加尚书衔或者其它衔,品级就从正二品直接变为从一品或者正一品。比如,李鸿章,曾国藩除了是总督外,还是大学士,大学士是正一品。

晚清有名的总督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死后,由袁世凯继任该职位。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左宗棠任过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张之洞任过两广,湖广,两江总督,军机大臣。

林则徐任过湖广,陕甘,云贵总督。

总之,清朝,尤其是晚清,总督任上展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


史论纵横


所谓实权更大,这么简单的粗暴的分析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先来系统的看看尚书与总督在清朝的定位。

尚书

尚书这个官职的年头就比较长了,前面的不再赘述。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限制相权,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六部各设置一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当时的国务大臣,正二品。清朝沿袭明制,设置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同时理藩院长官亦为尚书,分掌政务。顺治元年(1644)六部各置满汉尚书一员,理藩院设置满或蒙古尚书一员,最初满员为正一品,汉员正二品,顺治十六年全部改为正二品,康熙年间有过品级上的反复,到雍正八年(1730)满汉皆定为从一品。直到宣统三年(1911),改名为大臣。

总督

明清地方长官。始于明正统六年(1441),以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征麓川。初非专设,事毕即罢。后来各地逐渐增设,成为定制。除此之外,还有管辖全国型专门事务的总督,例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清朝沿袭明制,成为地方最高长官,位在巡抚之上,专辖一省或二三省,综合管理军民要政,被视为封疆大吏。一般挂兵部尚书或右都御史衔,但是并非实官。清朝定制为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实际上中后期总督兼兵部尚书成为定例。因总督可以节制地方文武,故又尊称为制宪、制府、制台。

到底谁实权大?

从实权上来说,各部尚书之间都是有区别的。在清朝,主管人事的吏部尚书、主管军事的兵部尚书,主管钱粮的户部尚书,主管刑事的刑部尚书,权力都是极大的。这些人相较于地方总督,更接近皇帝,拥有更大的前途,可以左右全国的军政事务。

康熙朝权倾朝野的索额图曾任户部尚书,纳兰明珠曾任吏部尚书,雍正朝、乾隆朝名臣张廷玉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乾隆朝大名鼎鼎的和珅,更是做过除了工部尚书外的其他五部尚书。

清朝前期,西北用兵频繁,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一般实权较大。例如被雍正皇帝搞死的年羹尧,就曾任四川总督、川陕总督,在任上频繁出兵作战,并在这个职务上成为拥立雍正皇帝的肱骨之臣。直隶总督作为京畿大员,一直实权较大,另外就是两江总督,作为清朝的主要财税来源,管理当时最为富庶的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实权也比较大。

清朝后期,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官职很长,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兼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等职务。作为总督的李鸿章,及其前任曾国藩,后来的袁世凯,都是位极人臣,拥有京畿地区的军政实权,权力极大。

总结而言,无论尚书、总督,在清朝都已经是位极人臣,均拥有较大实权。

整体而言,在京的尚书,不进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实权和地位都一般。在地的总督,没有遇上战事,同尚书。

品级上讲,从一品的尚书高于正二品的总督,但总督一般兼任兵部尚书,甚至兼任更高职务,拥有更高品级,尚书同理。

因此,在封建王朝,皇帝的亲信永远是实权派,无论在尚书位还是在总督位。加上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实际上无法直接分出伯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