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

诗酒趁华年


回答过千,皆是洋洋洒洒,阐古论今。开头结尾,读三篇而知全貌!

古诗词讲究精炼,用最少的字表述最大容量的意境和情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有必要千篇一律,用上大家都熟知的常识来啰嗦?对于这个题,我想能看或是想回答问题者,当是对古诗词偏爱有加之人,对李商隐这首诗的理解都能达到一定高度。所以,如果后来有兴趣回答此题,就应直奔主题。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认为把“只”改为“最”就能意境大变。改后为:夕阳无限好,最是近黄昏。这样改后由原来日暮的悲凉感瞬间变为对日暮的赞美,你认为呢?





青石城




书童诺雅


回答问题之前,简要说一下这首诗。

李商隐的五言绝句中,以一首《登乐游原》极为著名。即使是没读过书的人,也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的句子不陌生。诗本身并不突出,只是后两句过于精炼,撑起了这个绝句。诗属于典型的有句无篇一类。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strong>

全诗四句,首二句表明登临之意与不爽的心情。诗中出现的乐游原,是唐代旅游胜地,李白就有词“乐游原上清秋节”。诗人驱车登原,十来就没有什么好心情。毕竟“意不适”么,是什么,并没有讲,也无需明白。

接着诗人说“夕阳无限好”,怎么个好法也很粗糙,没有具象或通感化,不过诗人的心情似乎大好了,面对余晖映照,晚霞满天,山凝胭脂,城如镶金,诗人一吐郁闷。正要这么认为的时候,诗人又忽然来了一句“只是近黄昏”。一下子带出了深深的悲凉感。大有白居易“大抵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悲观。很多人认为这两句将身世迟暮之悲,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一并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绚烂画面。是千古哲理之句。

朱彝尊曰:言值唐家衰晚也。何焯曰: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又曰:又叹时无宣帝可致中兴,唐祚将沦也。纪昀曰: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又曰:末二句向来所赏,实妙在第一句倒装而入,乃字字有根。大抵如此。

但也有力辩其非的,认为“只是”是“正是”的意思。如周汝昌: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如此一来,李商隐的这两句又是积极进取的鼓励了。由词意造成的对诗境、心绪的不同理解,也成为这首诗的魅力之一。正因不明,正因多意,更见容纳。你倾向于哪种理解呢?

回到题主所问,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如上面分析,可以把“只”改成“正”字,诗由“只是近黄昏”变成“正是近黄昏”,胸怀、格调马上不一样了。前者易悲,后者感奋。一字之别,消极与积极绝然不同。你说呢?


诗词桃花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李商隐的《登乐游原》的下二句。全诗是这样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高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约813年,至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南)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城二年(837),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约858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甚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绯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两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他与王氏的感情极好,这位出生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一直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很长一段时间聚少离多,李商隐对于妻子有份歉疚的心意。而李商隐仕途上的坎坷,因处在党争的夹缝中,抑郁寡欢。

这首诗应该是妻子过世很久才作的,也就是他过世两年之前。(856)之间。时间是最好的治伤药,妻子走了5年之久,为妻子的思念也谈了许多。经历了这般风雨,上了这般年纪,对仕途,对妻子的愧疚也释然。驱车登高原,这种豁达,与开朗全面迸发。因为没有了羁绊的牵挂,忽然变成了陶渊明的那种意境。夕阳的美好,由于心里把一切都放下了,才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然与满足,可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明白得太晚,(只是近黄昏)。

我把它改了个字。

夕阳无限好,妙是近黄昏。“妙”字与“只”字有着根本的区别,截然相反的意思。“只”在此处是无可奈何,留念,怅然,无法转变,是一种悲观。

“妙”字的意境无穷。像姜尚七十才遇周文王,郭令公,郭子仪是他们那朝的人,梅开二度,率军吓倒回迄军队,不可谓不传奇,姜太公与子仪是不是春风正当时。一个心中放去了斗志,一个是豪气冲天。一字之差,不但让人浮想连篇,也意境大发。

我现在讲一个故事。《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

公元1269年,黄公望出生江苏常家,他从小读遍四书五经,考科举,到了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

做官没作几天,他的上官张闾,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九条人命,朝庭抓了张闾,顺道也把张闾也抓了,等黄公望出狱时,已是过了五十岁,想想这一生,也快走到了尽头。

元朝的一天,黄公望正在屋里写字,做官的朋友来了,跟他说:“到我府上做书吏吧!”

黄公望把笔一放,说了句:做官不去了,不去了,赶紧回家吧,我也要出门了。

官场朋友问:你要去哪里?黄公望答:当道士。

黄公望门也不锁,拂身而去,从此浪迹天涯。从那一天起,黄公望便开始向人生莽原进发,与过去的生活决裂,他再也不对好谁。

在古代,50岁已是暮年,等待黄公望貌似死亡。可死亡从不是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死,心已死。然而对于黄公望来说,他的人生盛宴才刚刚开始……

不说李商隐的遭遇,从字面讲也大不同。走过了中午的炎热,下午的干燥。一抹红霞印着夕阳,那种美景自然由心而发。越过了一天的劳累。坐在地上,怡然自得地欣赏着美景。




忆江0806


飞花《作娟悟语》,这句千古佳句流传甚广,恐怕没人不知道吧?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一诗。他乘车游览时,看到黄昏日落美景有感而发,即兴之作可谓千古名篇。

我认为我们无论怎么改,也很难超越千古名句,姑且我们探索一下,做作文字游戏,在试改中体会吟诗的快乐吧!按照题主的要求,只能改一个字,那上下句的尾字最好不动还按照原来的平仄,只好改前面的的了。但意境与原来截然不同也难。原诗的意思是赞叹夕阳落日晚景之美,然后笔峰一转夕阳再好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是黄昏了。美好只是短暂停留,转瞬即逝,体现了诗人的无奈!我的试改如下。

只(叹)近黄昏

只(憾)近黄昏

只(惜)近黄昏

(可)是近黄昏

以上改动依然是无奈的意境!

再改

只(怕)近黄昏

只(赏)近黄昏

这两句有点不同的意境了。试改游戏结束。

文/顾作娟,图片自拍与来自网络侵删。








文化领域创作者飞花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源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也就是说,傍晚作者的心情很不好,于是他就驾车到古乐游原去散散心,看到此时的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是,美好是美好,转瞬即逝太遗憾了。由于李商隐的仕途很不得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感叹,以及心存放弃。

在此如果把它改为:夕阳无限好,尤是近黄昏那么意境就截然不同了,意思是夕阳是非常的美好,尤其是接近黄昏的时候更美好。这样,既表达了对生活热爱,又表达了对人生执着,是很阳光的。

以上是我一点参与,也算是凑凑热闹吧!请师友们多多指教,谢谢。

——魏峰






魏峰81


意境虽有不同,皆不如原作。这是一幅朝阳,能和夕阳相同?意境变了。



周荘轩人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诗词中的下两行词语:“夕阳无限好,只上近黄昏”。

诗人原诗的四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是,傍晚了,个人因为一些事情心情不太愉快,就驱车(马车或人工木车)来到古原(指乐游园,汉宣帝修建来游览的,在陕西长安城南)的地方,诗人登上乐游园来想散散心,只看到了夕阳,感觉到很美,这时已到了黄昏时刻,自己有点可惜来晚的意思,联想起一些事情,有点感伤的意境吧,这就是诗人当时的意思。

无论后人对原诗怎么想改字,想变意思,都是很可笑的想法,传承下来的好诗那能说改就改,想出风头,爱诗不要紧,自己好好学习,记住一句话:“只有原诗人留下的字词,才能表达当时真正诗中的本意”。

个人就谈到这里,欢迎友们评论,谢谢。





老头哥儿


夕阳无限好,常是近黄昏。(给人有新的,老有所为、老有所盼,明天会更加美好,返老还童的希望)


飞龙在天231272723


夕阳无限好,只是在黄昏。

也就是这么大本事了。讲不出那么多的所以然,只是觉得将”近"字改为”在”字,其意境与原句也是截然不同的。

谢伯乐斯坦刘让飞友邀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