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雅文最近又被领导当众批评了,起因是雅文作为市场部门的主管对本次公司的新产品没有做到针对性的推广,导致公司前期的广告费都打了水漂。雅文也知道这次出错的责任主要在自己,所以对领导的责罚也毫无疑义。

要说一向工作严谨、几乎不怎么犯错的雅文这次为什么捅了这么大的篓子,还是因为“晕轮效应”在作怪。原来本次对接广告公司的负责人是自己的大学同学阿美,上学的时候雅文就觉得阿美傲娇又不好接近,导致雅文一直不喜欢和阿美相处,甚至有点看不上对方。

所以这次工作一开始,雅文就带了“有色眼镜”和对方在沟通,总是对阿美的业务能力产生怀疑,因为怀有偏见,所以不能很好的对接工作,最终导致了新产品投放的失败。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其实在现实职场中,向雅文这样轻易给人和事物贴标签,因为自己浅薄的认知就以偏概全随意揣测别人的现象非常常见,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受到了“晕轮效应”的迷惑,而不能全面、客观、理性的对待他人和事物。

什么是“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

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所知道的。”这种错觉的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之所以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知觉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元素、属性和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在认知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不只是单独孤立地判断事物的个别部分,而是通过各个部分的有机组合来判断事物的整体属性。

因此,因为知觉整体性的原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依赖自己的过往经验通过第一印象、某个身体特征、性格特点或者事情的某一部分来妄加判断和揣测对面的人和事物。

比如:

我们认为字写的好的人,肯定在工作中就比较严谨有条理;

觉得90后、00后喜欢追求新鲜感没有责任心所以靠不住;

而那些美女领导都是“花瓶”,因为美貌才位居高位的。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都是因为我们头脑中被“知觉整体性”的心理因素所影响而导致的。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2.内隐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认为个体或刻板地认为别人的人格品质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制约的,一旦了解其中的一种品质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及其行为表现。

正是因为我们头脑的被“内隐人格理论”所干扰,所以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喜欢通过某个单一的性格特征来推测和分析对方的整体性格特点,比如在相处过程中我们觉得对方很冷漠,所以大脑里自然而然地认为冷漠的人都是自私、偏执不好相处的,或者胖子都是懒惰、不求上进的人。

说白了,我们喜欢“先入为主”地给对方贴标签,这点在娱乐圈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人设”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但是,要知道冷漠的人不一定就是自私、偏执的,可能热情的人反而更小气;而胖子也可能是“灵活的胖子”,比如创办“罗辑思维”的罗振宇,今年又开了第5期跨年演讲,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勤奋和上进。

3.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也就是说,我们总是依旧过去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分析和判断当前的人和事物,其实这是我们大脑在偷懒所形成的认知固定倾向。

就像前文中的雅文一样,因为在大学的时候觉得阿美冷漠傲娇,这种认知已经深深刻在雅文的头脑里了,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和阿美相处,雅文第一反应还是觉得阿美不好相处,甚至影响了接下来双方工作的进展。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在职场中,掌握三个方法,帮你轻松走出“晕轮效应”的雷区:

一、转变思维模式

美国作者卡罗尔·徳韦克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一书中,将思维模式分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期努力不断培养的,在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依旧能保持提升自己并能坚持不懈。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不会改变。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作为曾经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通过实验卡罗尔在书中最后得出结论:

相比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更应该选择培养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在面对困境和磨难时,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才能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能力从而突破自我。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提出4个步骤来获得成长型思维模式:

1 . 接受(Accept)

科学证明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要学着接受他们,不要因为固定思维不好就选择摒弃,而是把他们当成自身的一部分,学着去接纳和了解它,找到其中的不足从而不断修正转变成为成长行的思维模式。

2 . 观察(Observe)

在尝试接受固定思维模式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去观察和思考,在什么情形下我们会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些固定思维模式都有哪些特征和表象,都一一记录下来提醒我们下次再产生相同的模式之后便于处理。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3 . 命名(Name)

这个步骤相对来说比较简答,就是给我们大脑中的固定思维模式进行命名,通过取名字的方式帮助我们加强记忆,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

比如;所做的工作失败了,第一反应是“我不行,是自己的问题”,就可以给这类型的思维模式命名为“缺乏自信”下次再出现此类情况,就提醒自己要自信,学着相信自己的能力。

4 . 教育(Guide)

在经历了上面一系列的步骤之后,相信你已经很了解自己的固定性思维模式都有哪些了,那么当这些固定思维再出现的时候,就尝试着换一种方式和它相处。学着和它沟通,指导它去尝试新的可能,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做出改变。

、运用“3F沟通法则”,消除偏见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晕轮效应”的怪圈,是因为我们不能很好地与对方进行沟通,无法明确对方的真实意图,所以只能通过自己的臆测去强加判断和推测,无形中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成本,从而造成误会和不便。

“3F沟通法则”通过三个核心要素: Fact事实、 Feel感情、 Focus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1. Fact: 注重谈话事实

双方沟通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就是谈话事实,而我们在沟通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自己的推断。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学历能力的不同导致我们有时候对待同一个事物会产生分歧,其中就有我们自己的推断和臆测。

因此需要彼此尽量抛弃自己原有的看法,尽量客观工作地去看待,这样才能保证双方沟通的事实是真实有效的。

2. Feel:认知感情色彩

心理学家认为,在沟通表达的信息量当中,只有7%是内容,38%是语调,55%是表情。

大家在谈话沟通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夹杂自己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会通过语言的大小、声调的高低以及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本次交流的一种情绪。

因此,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除了要客观看待双方交流的事实,也要认知对方的感情色彩,到底对方在说话的时候是喜悦的还是悲伤的,是愤怒的还是平和的,只有更注重到人的情绪,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3. Focus:明确对方意图

交流的内容也好,还是其中所表达的情绪,最终我们沟通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对方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到底对方说的这段话有着怎样的意义。

因为沟通的意图才是双方真正交流的核心,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总有一个中心思想在里面,如果双方沟通的意图还没有明确的话,那么最终谈话的主题也会发生偏离,最终导致无效的交流。

三、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

只有不断地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良性的学习习惯,才能始终让自己保持清醒和客观,从而避免掉入“晕轮效应”的陷阱。

1.深入学习

学习分为简单学习和深度学习,大部分人做的都是简单学习,通过一些简单的机械重复运动来记忆一些常用学科的知识,但是要想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必须通过深入学习才可以达到。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因此,需要我们在简单学习之后进一步挖掘和掌握其内在的规律,通过不断地专注、深耕了解其背后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2.拥抱无聊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耗时又枯燥的过程,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单一重复的,于是很多人因为忍受不了其中的无聊乏味,最终放弃了后续的学习。

其实要知道无聊就是学习的一种常态,它构成了我们整个学习过程的大半部分,所以学会拥抱、接纳它,试着和它和平相处,最终你会发现无聊的结果就是乐趣的产生。

3.摒弃肤浅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而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往往是缺乏思考的肤浅,而肤浅的重复也会降低我们的认知水平,从而不利用我们的主动学习。

职场中的“晕轮效应”随处可见,你是否也踩了雷区?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警惕这种没有任何思考的肤浅型行为,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创新型的学习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客观、理性的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帮助我们提高自己。

【阿元总结】“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产生的原因有三点:1.知觉整体性,2.内隐人格理论,3.思维定势。掌握三个方法,帮你轻松走出“晕轮效应”的雷区:1.转变思维模式,2.运用“3F沟通法则”3.提升主动学习的意识。

我是@冯阿元,分享温暖、有料、走心的文字给大家,关注我,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