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雅文最近又被領導當眾批評了,起因是雅文作為市場部門的主管對本次公司的新產品沒有做到針對性的推廣,導致公司前期的廣告費都打了水漂。雅文也知道這次出錯的責任主要在自己,所以對領導的責罰也毫無疑義。

要說一向工作嚴謹、幾乎不怎麼犯錯的雅文這次為什麼捅了這麼大的簍子,還是因為“暈輪效應”在作怪。原來本次對接廣告公司的負責人是自己的大學同學阿美,上學的時候雅文就覺得阿美傲嬌又不好接近,導致雅文一直不喜歡和阿美相處,甚至有點看不上對方。

所以這次工作一開始,雅文就帶了“有色眼鏡”和對方在溝通,總是對阿美的業務能力產生懷疑,因為懷有偏見,所以不能很好的對接工作,最終導致了新產品投放的失敗。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其實在現實職場中,向雅文這樣輕易給人和事物貼標籤,因為自己淺薄的認知就以偏概全隨意揣測別人的現象非常常見,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受到了“暈輪效應”的迷惑,而不能全面、客觀、理性的對待他人和事物。

什麼是“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The Halo Effect):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暈輪是一種當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愛德華認為,人對事物和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從局部出發,然後擴散而得出整體現象。

就像暈輪一樣,這些認知和判斷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所知道的。”這種錯覺的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之所以會出現以偏概全的“暈輪效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知覺整體性

知覺整體性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元素、屬性和部分組成的統一整體,在認知事物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也不只是單獨孤立地判斷事物的個別部分,而是通過各個部分的有機組合來判斷事物的整體屬性。

因此,因為知覺整體性的原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依賴自己的過往經驗通過第一印象、某個身體特徵、性格特點或者事情的某一部分來妄加判斷和揣測對面的人和事物。

比如:

我們認為字寫的好的人,肯定在工作中就比較嚴謹有條理;

覺得90後、00後喜歡追求新鮮感沒有責任心所以靠不住;

而那些美女領導都是“花瓶”,因為美貌才位居高位的。

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都是因為我們頭腦中被“知覺整體性”的心理因素所影響而導致的。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2.內隱人格理論

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認為個體或刻板地認為別人的人格品質都是相互關聯的,相互制約的,一旦瞭解其中的一種品質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質及其行為表現。

正是因為我們頭腦的被“內隱人格理論”所幹擾,所以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喜歡通過某個單一的性格特徵來推測和分析對方的整體性格特點,比如在相處過程中我們覺得對方很冷漠,所以大腦裡自然而然地認為冷漠的人都是自私、偏執不好相處的,或者胖子都是懶惰、不求上進的人。

說白了,我們喜歡“先入為主”地給對方貼標籤,這點在娛樂圈得到了很好的運用,“人設”一詞就是這麼來的。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但是,要知道冷漠的人不一定就是自私、偏執的,可能熱情的人反而更小氣;而胖子也可能是“靈活的胖子”,比如創辦“羅輯思維”的羅振宇,今年又開了第5期跨年演講,比我們大多數人都勤奮和上進。

3.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Thinking Set),也稱"慣性思維" ,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


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思維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

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採用新的方法。消極的思維定勢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

也就是說,我們總是依舊過去所形成的知識、經驗和習慣來分析和判斷當前的人和事物,其實這是我們大腦在偷懶所形成的認知固定傾向。

就像前文中的雅文一樣,因為在大學的時候覺得阿美冷漠傲嬌,這種認知已經深深刻在雅文的頭腦裡了,所以這麼多年過去了,再和阿美相處,雅文第一反應還是覺得阿美不好相處,甚至影響了接下來雙方工作的進展。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在職場中,掌握三個方法,幫你輕鬆走出“暈輪效應”的雷區:

一、轉變思維模式

美國作者卡羅爾·徳韋克在《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中,將思維模式分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後期努力不斷培養的,在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依舊能保持提升自己並能堅持不懈。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會改變。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作為曾經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者,通過實驗卡羅爾在書中最後得出結論:

相比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更應該選擇培養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在面對困境和磨難時,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才能幫助我們不斷提升能力從而突破自我。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提出4個步驟來獲得成長型思維模式:

1 . 接受(Accept)

科學證明每個人都同時擁有這兩種思維模式,所以我們要學著接受他們,不要因為固定思維不好就選擇摒棄,而是把他們當成自身的一部分,學著去接納和了解它,找到其中的不足從而不斷修正轉變成為成長行的思維模式。

2 . 觀察(Observe)

在嘗試接受固定思維模式之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去觀察和思考,在什麼情形下我們會產生固定的思維模式?這些固定思維模式都有哪些特徵和表象,都一一記錄下來提醒我們下次再產生相同的模式之後便於處理。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3 . 命名(Name)

這個步驟相對來說比較簡答,就是給我們大腦中的固定思維模式進行命名,通過取名字的方式幫助我們加強記憶,從而更好地瞭解我們的思維模式。

比如;所做的工作失敗了,第一反應是“我不行,是自己的問題”,就可以給這類型的思維模式命名為“缺乏自信”下次再出現此類情況,就提醒自己要自信,學著相信自己的能力。

4 . 教育(Guide)

在經歷了上面一系列的步驟之後,相信你已經很瞭解自己的固定性思維模式都有哪些了,那麼當這些固定思維再出現的時候,就嘗試著換一種方式和它相處。學著和它溝通,指導它去嘗試新的可能,不斷挑戰自己的能力,做出改變。

、運用“3F溝通法則”,消除偏見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陷入“暈輪效應”的怪圈,是因為我們不能很好地與對方進行溝通,無法明確對方的真實意圖,所以只能通過自己的臆測去強加判斷和推測,無形中增加了彼此之間的溝通成本,從而造成誤會和不便。

“3F溝通法則”通過三個核心要素: Fact事實、 Feel感情、 Focus意圖,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人交往,解決彼此之間的衝突。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1. Fact: 注重談話事實

雙方溝通最基本的一項內容就是談話事實,而我們在溝通過程中要做的就是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自己的推斷。

因為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成長經歷、學歷能力的不同導致我們有時候對待同一個事物會產生分歧,其中就有我們自己的推斷和臆測。

因此需要彼此儘量拋棄自己原有的看法,儘量客觀工作地去看待,這樣才能保證雙方溝通的事實是真實有效的。

2. Feel:認知感情色彩

心理學家認為,在溝通表達的信息量當中,只有7%是內容,38%是語調,55%是表情。

大家在談話溝通的時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夾雜自己的感情色彩在裡面,會通過語言的大小、聲調的高低以及各種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於本次交流的一種情緒。

因此,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除了要客觀看待雙方交流的事實,也要認知對方的感情色彩,到底對方在說話的時候是喜悅的還是悲傷的,是憤怒的還是平和的,只有更注重到人的情緒,才是一個良好的溝通。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3. Focus:明確對方意圖

交流的內容也好,還是其中所表達的情緒,最終我們溝通的主要目的是明確對方的真實意圖是什麼,到底對方說的這段話有著怎樣的意義。

因為溝通的意圖才是雙方真正交流的核心,就像我們寫文章一樣,總有一箇中心思想在裡面,如果雙方溝通的意圖還沒有明確的話,那麼最終談話的主題也會發生偏離,最終導致無效的交流。

三、提升主動學習的意識

只有不斷地提升主動學習的意識,形成良性的學習習慣,才能始終讓自己保持清醒和客觀,從而避免掉入“暈輪效應”的陷阱。

1.深入學習

學習分為簡單學習和深度學習,大部分人做的都是簡單學習,通過一些簡單的機械重複運動來記憶一些常用學科的知識,但是要想真正瞭解事物的本質和原理,必須通過深入學習才可以達到。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因此,需要我們在簡單學習之後進一步挖掘和掌握其內在的規律,通過不斷地專注、深耕瞭解其背後的真正意義和內涵。

2.擁抱無聊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耗時又枯燥的過程,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整個學習過程也是單一重複的,於是很多人因為忍受不了其中的無聊乏味,最終放棄了後續的學習。

其實要知道無聊就是學習的一種常態,它構成了我們整個學習過程的大半部分,所以學會擁抱、接納它,試著和它和平相處,最終你會發現無聊的結果就是樂趣的產生。

3.摒棄膚淺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很容易進入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而這個不斷重複的過程往往是缺乏思考的膚淺,而膚淺的重複也會降低我們的認知水平,從而不利用我們的主動學習。

職場中的“暈輪效應”隨處可見,你是否也踩了雷區?

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我們要警惕這種沒有任何思考的膚淺型行為,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創新型的學習上來,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客觀、理性的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幫助我們提高自己。

【阿元總結】“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產生的原因有三點:1.知覺整體性,2.內隱人格理論,3.思維定勢。掌握三個方法,幫你輕鬆走出“暈輪效應”的雷區:1.轉變思維模式,2.運用“3F溝通法則”3.提升主動學習的意識。

我是@馮阿元,分享溫暖、有料、走心的文字給大家,關注我,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