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贤宦第一人:浅析高力士的官场处世成功学


千古贤宦第一人:浅析高力士的官场处世成功学

高力士

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有名的宦官,十有八九给人的印象是贪婪,奸诈狡猾,溜须拍马;在政治上,陷害忠良,滥用职权,无恶不作;害人无数,在皇帝身边搬弄是非的小人。

自唐明皇李隆基登位后,唐玄宗励精图治,勤政用贤。采用新相姚崇,宋璟以及张说﹑韩休﹑张九龄等名大臣,进行行政,军事的改革,整顿吏治,在君臣共同努力下,逐渐开启了盛唐“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几十年里,却和一位被后世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的宦官,关系紧密,君臣两人感情非常好。而这位宦官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好的评价?

连唐玄宗都经常称呼他将军,太子称他为兄,王公称他为翁,驸马只能管他叫爷。就连一人之下如李林甫,万人之上如安禄山,都得让他三分。他就是陪伴唐玄宗几十年的高力士。

高力士从一名卑微的小宦官到被唐玄宗重用,步步高升。成为皇帝身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高位重的大宦官。一路走来的经历可是一部活脱脱的官场处世成功学。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家族惨遭抄灭,被迫入宫,初露锋芒

高力士是潘州(今广东高州)人,他的先祖是北燕昭成帝,他的曾祖父是左骁卫大将军、荆州大都督冯盎,他的祖父是恩州刺史冯智戴,他的父亲是冯君衡,官至潘州刺史。冯君衡的三儿子,本名叫冯元一。

长寿二年(693),武周酷吏万国俊奉了武则天的命令来至广州,查问流人阴谋叛逆之事。杀了几百人,还升了官。有了这样的先例。右翊卫兵曹参军刘光业、司刑评事王德寿、苑南面监丞鲍思恭等代理监察御史,争相仿效万国俊,诬告岭南流人谋反。高力士的父亲潘州刺史冯君衡也惨遭诬陷,家产全部被没收,家人或者被杀,或者沦为奴隶。


千古贤宦第一人:浅析高力士的官场处世成功学

而高力士被父亲送到岭南讨击史李千里(李世民的孙子),乞求收养,算是逃过一劫。等高力士十岁那年,李千里看高力士聪明伶俐,身体强壮。把他阉割后作为礼物送给了武则天(698年),得到了武则天的喜爱。但毕竟由于年龄太小,做事经验不足,犯了小错被武则天赶出宫。

高力士被赶出宫后到处流浪,宦官高延福看着他可怜,收养他做了义子,改姓为高。

高延福因早年在武三思家呆过,把高力士送到武三思家做事。过了一年后,武则天想起了高力士,又召他入宫,隶属司宫台,即内侍省。从这件事可以看到高力士小小年纪因聪明伶俐,做事能力强,给武则天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所以在官场上给老板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是多么重要。

二:观察入微,把握时机

高力士入宫的时候,武则天已经是年龄很大了,朝野内外各种政治力量为争权夺利,互相之间争斗激烈。高力士由于有李千里,武三思,高延福的背景被推到了漩涡的中心,宫中政治斗争的残酷让高力士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

这时候还只是潞州别驾的“在藩”普通王子,临淄王李隆基进入了高力士的眼。经过观察,高力士认为临淄王李隆基,是有大志大才,顺天应时的王子,有一天会荣登大宝。

而事实也证明了高力士的眼光和对未来的投资,非常的正确。

景龙年间,李隆基在藩国,高力士倾心侍奉,获得李隆基恩宠相待。到唐隆年间(公元710年)因平定韦后之乱有功,晋封为太子太保,李隆基便表奏力士进入太子官署内坊,每日侍奉左右,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


千古贤宦第一人:浅析高力士的官场处世成功学

唐玄宗

三:明确角色,自我保护

作为皇帝身边的第一宠幸宦官,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自我保护,是一种政治智慧。

有句俗话叫“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事,危险也是极大。一个不小心触怒了皇帝,那么小命就玩完了。

说话做事要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能得意忘形,不然容易犯错误,招致杀身之祸。

家门不幸和宫廷争斗使高力士养成了做事谨小慎密的习惯。

高力士帮助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唐睿宗复位,立李隆基为太子,高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但唐玄宗采用了姚崇的不用功臣,宦官不参与政治的主张,逐步把参与两次事件的功臣,杀的杀,贬的贬。严禁朝臣结交官僚。

而高力士由于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不邀功持宠,不要官要权,不插手政治,不威胁他人。

所以,明确自己的色定位是自我保护的根本策略。

其次是树立很强的惧祸远祸意识。首先,面对祸患,采取不危及自已的避离之策。

《旧唐书》说高力士:“观其势候,虽至亲爱,临覆败皆不之救”。《新唐书》也说!力士善揣时事势候相上下,虽亲昵,至当覆败,不肯为救力,故生平无显显大过”。

意思是,即使自己的手下或身边的关系很好的同事或官员做错了事,出了问题,高力士从来不会帮忙求情。只看唐玄宗的脸色做事,因此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

如果惹皇帝不高兴,不做无谓抗争。如果不小心惹怒唐玄宗,即使自己的意见十分正确也赶紧闭嘴,磕头谢罪。


千古贤宦第一人:浅析高力士的官场处世成功学

高力士剧照

比如:

天宝三年的时候,唐玄宗对高力士说,自己有十年没有出过长安了,现在天下太平,没什么大的事情发生,想把政治上要处理的事情让李林甫去做。

高力士答:决策天下大事的权力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能把政治权柄交给李林甫,不能太相信他,权势过大,会贻误国事。

唐玄宗听了很不高兴,高力士赶紧认错,说自己是胡言乱语,罪该万死。

四:为皇上多次分忧解难,工作能力强,对唐玄宗忠心耿耿

1 高力士职位是内侍省,相当于“办公厅主任”,。平时除了照顾皇帝的起居饮食,其他时间会帮助皇帝处理一些事情,就像现在的秘书工作。

当时朝臣送上的奏章,基本上都要先让他审查一番,大事的话会交由皇帝圣裁,而小事就由他作主处理了。

因此唐玄宗很满意。对高力士说,每天有你值班,我睡觉就非常安稳,睡得踏实

。由此可见高力士的工作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但是高力士做事分寸把握的很好,手握大权却不滥用,该皇帝决定的事情从来不插手。


2 比如唐玄宗立储君的事情上犹豫不决,李林甫推荐寿王做太子,并多次谋害肃宗。

高力士悄悄说了一句“立嫡以长,谁还敢争?” 皇帝大悟,立即拍板立李亨为储。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自古历朝都有立长谪子为储君的规定。一句四两拨千斤的话解决了唐玄宗为之头疼的问题。

千古贤宦第一人:浅析高力士的官场处世成功学

唐玄宗和高力士剧照

3 唐肃宗李亨继位后,李隆基当了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

一天,久雨初晴,李隆基到了勤政楼,楼下来往的行人见到了李隆基,流着欢喜的眼泪,高呼万岁,声音惊天动地。

这时候的宦官李辅国看到唐玄宗依然很受老百姓的爱戴,害怕唐玄宗,高力士重新发动政变,失去手中的权力,上奏肃宗诬陷说:“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搞的阴谋。”

又借口‘请太上皇到太极宫游玩’,玄宗骑马行至睿武门,却被忽然涌上的五百名手执出鞘兵刃的禁军拦住了去路。为首的正是李辅国,他傲慢道:“陛下说,太上皇居住的兴庆宫太过狭小不便,请您去太极宫居住!

玄宗受到惊吓,好几次掉下马来。高力士扶着唐玄宗对李辅国说:“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也是老臣了,怎么敢如此无礼,你给我下马!”

李辅国赶紧下了马,又看了他一眼,冷笑道:“高公公,真没想到事到如今,你怎么还那么不懂事?”言罢便一刀砍死了高力士身边的一名小宦官。高力士面对李辅国的威胁面不改色,对李辅国和士兵们说:在太上皇面前拔刀拦路,就不怕犯了王法吗?

他的气概把李辅国和五百禁军纷纷镇住了,皆慌忙收刀下马跪倒齐呼“太上皇万福”。局面算是初步稳定了下来

高力士又说:“李辅国来牵马。”李辅国赶紧穿上靴子,和兵士们一齐护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内。李辅国领众人退出后,李隆基哭着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说:“多亏你!要不然,我已成刀下鬼了。”


千古贤宦第一人:浅析高力士的官场处世成功学

由于得罪了李辅国,不久李辅国下的假诏书把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等人,都流放到瘴气多的黔中道。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三月,高力士遇大赦天下而回归,到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谈及京城事,才知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死……

总结

高力士一生从豪门公子到家破人亡,被阉割入宫,经历坎坷。经过世事历练,他善于察言观色、处事圆滑谨慎,却也敢于向皇帝直言上谏。

高力士说过这8个字:“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就非常明白概括了他本人的特点,也点明了官场最佳处世之道。

高力士做错过很多事,为了唐玄宗尽快走出失去武惠妃的痛苦感情,推荐杨贵妃,使唐玄宗沉迷酒色享乐十几年,再也无心处理国事。

推荐了不适合的相国人选,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高力士发现所推荐的人不良用心后,也多次提醒唐玄宗。间接的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从繁盛走向衰落。

作为一个宦官,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权高位重之下。为人处世,依然有底线,有原则,有技巧。识大体,顾大局,并不以权谋私。

在唐玄宗做太上皇被架空权力之后,身边只剩下高力士一人,对皇帝的忠心,换取了唐玄宗的超级信任。即使驾崩后,遗诏留下要高力士死后,陪葬在自己的陵墓旁边。这也是对一个臣子能力的最高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