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感覺三國後期沒有名將呢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人才凋零,再沒有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期名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波瀾壯闊;不管是將星還是謀士,都沒有了往日的風采。三國後期是真的沒有了名將了麼?為何三國後期的將星沒有了諸侯割據時候的名氣。

從光和末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結束,三國鼎立的形勢形成,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整個中原大地陷入了戰火之中,無一倖免;各路諸侯紛紛崛起於亂世,或擁兵自重或爭奪天下,直到三國鼎立後,天下大勢逐漸明朗,戰爭的頻次數量不再像之前那樣頻繁。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夷陵之戰結束,曹操和劉備這兩位雄主相繼離世,此時的三國都進入了相持修養生息的階段。

亂世出英雄,名將需百戰

東漢末年,崛起的諸侯如過江之鯽;黃巾起義點燃了東漢末年的火藥桶,一時間烽煙便地而起,只要是一州州牧、刺史、一郡太守,都有機會趁勢而起,成為一方諸侯;亂世需要英雄來拯救,戰爭能磨鍊良將。


為何總感覺三國後期沒有名將呢

要成為名將,最起碼的需要拿的出手的戰績,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給了名將們建功立業的機會,又讓他們在戰爭的洗禮中不斷的成長,“百鍊成鋼”。如果沒有當時的天下大亂,張飛或許一輩子只是個屠夫,關羽也一輩子只是個擺地攤的;沒有背景、沒有名氣的他們想要靠著武力在太平時期出頭,是幾乎不可能;不僅是他們兩個,也包括天下當時的各個名將。

01.以三國鼎立開始為界限,我們來看看前期的名將們所經歷的戰爭和所獲得的戰績

(1)曹魏陣營:

不說謀士,我們看看曹魏陣營前期的名將有:許褚、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張遼、張郃、于禁、樂進、李典等人。每個人都是身經百戰,都有足夠傲人的戰績。


為何總感覺三國後期沒有名將呢

曹洪劇照

我再看看曹操前期經歷的戰爭,曹操從誅殺董卓起兵開始,經歷對董卓的征討、滅袁紹、袁術、呂布、張超、張魯、馬騰,敗劉備、徵孫權、徵烏丸,可以說曹操集團從曹操起兵開始就沒停止過戰爭,直到曹操赤壁之戰後,開始放慢了征伐的腳步。曹操靠著自己帳下我文臣武將剿滅了一個個諸侯,同時也讓這些名將們有了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機會,也給了這些名將們磨鍊成長的機會。

(2)蜀漢陣營


為何總感覺三國後期沒有名將呢

趙雲劇照

前期的名將有: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魏延、關平等人;關羽、張飛從劉備黃巾起義開始就跟隨劉備,一生征戰,黃忠在荊州時期就是鎮守長沙的大將,馬超數次擊敗曹操,還差點幹掉曹操;趙雲被劉備從公孫瓚處借走後,就跟隨了劉備,常年跟隨劉備左右忠肝義膽,魏延替劉備鎮守漢中十年,又接連北伐,他們也都是也個個都是身經百戰之將。

劉備前期的創業之路是異常艱難的,26歲開始參與討伐黃巾起義的戰爭,帶著劉關張徵袁術、幫助袁術打曹操、死磕呂布,堅決抵抗曹操,劉備也是一路敗一路打。

(3)東吳陣營


為何總感覺三國後期沒有名將呢

陸遜劇照

東吳陣營的前期名將有: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淩統、甘寧、徐盛、丁奉、周瑜、呂蒙等人。這些人大部分都跟著孫堅、孫策兩父子參與了東吳的創業,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唯有孫堅追著董卓打,一直打到了洛陽城,要不是袁術斷了孫策的糧草,說不定孫策 能一路打到長安去。

其他陣營如袁紹帳下的大將顏良、文丑,袁術賬下的紀靈等等,都是跟隨自己的主公東征西戰。一兩場戰爭的輸贏並不是名將,名將需要百戰的洗禮,需要足夠的戰績,需要足夠的謀略,實際上,群雄逐鹿時期,能真正稱得上名將的並不多,只是歷史的機緣巧合,讓他們都有了揚名立萬的機會。

02.三國鼎立開始後期,天下大勢基本明朗,更多的只是局部戰爭

三國鼎立之後,三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修養發展階段,雖有戰爭,也只是局部的戰爭,規模數量遠遠不及諸侯逐鹿之時;唯有諸葛亮數次北伐中原,但沒有經歷太大規模的拼鬥,曹魏只是死守,蜀國後勤補給太困難,數次還沒怎麼打,就退兵了。


為何總感覺三國後期沒有名將呢

一將功成萬骨枯,東漢末年的環境給了武將們揚名立萬建功立業的機會,而到了三國鼎立後期,既沒有太多的戰爭,上一輩們又完成了基業的創造,隨著老一輩將星的飄落,新一代又沒有太多戰爭的磨礪,沒有老一輩們輝煌的戰績,自然就失去了老一輩英雄們的風采。

經歷立長期的戰火荼毒,民生凋敝

從黃巾起義到三國鼎立,中原大地經過幾十年的戰火,早已民生凋敝;戰爭是要死人的,死的不僅是士兵,更多的是老闆姓,幾十年的紛爭讓整個社會人口銳減,村村荒廢,導致三國末期出現了人才的斷層。

據史料記載,到三國時期,蜀國人口有94萬,魏國人口有443萬,吳國人口有240萬,加起來還不足千萬,再加上各大世家豪族所隱藏的人口,總數下來也不過1500萬左右,這個數量比之東漢末年減少了一半多。


為何總感覺三國後期沒有名將呢

三國地圖


人才的產出與人口數量有著直接的原因,人口數量的銳減,是造成三國後期人才斷層的重要原因;同時,戰亂和天災讓當時的人處於朝不保夕的處境,教育和學習是處於中斷狀態的,人們所考慮的是生存下去的問題,後天的環境也決定了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出現的問題;三國的領導人在征戰天下的時候急需人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但天下趨於穩定後,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人才選拔制度,這樣的制度是針對士人階層的權貴階層的,相當於又限制了人才選拔的途徑;比如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完全就是為了拉攏士族集團的人才選拔制度;這是歷史的通病。

三國前期的名將並不比其他時期的優秀,只是歷史給了他們揚名立萬的機會

三國前期真正的名將並不是很多,大多數是機緣巧合下歷史給了他們揚名立萬的機會。中國歷史上不缺名將,可以用將星璀璨如星來形容,但三國這段歷史的特殊性,讓人們記住了這段歷史,記住了這段歷史中的名將、謀士。

比如說盛唐時期的名將,再比如說跟隨朱元璋打下天下的名將,他們的戰績、謀略比之三國時期的大多數名將都要高出一籌,只因為歷史對他們的宣傳不及,所以名氣沒有那麼大。盛名之下未必全是良將,正因為人們對三國這段特殊歷史的熱捧,讓大家都熟悉了這段歷史,從而感覺三國時期名將如雲,可吧這些名將放到中國歷史的長河之中,很多人就名不符實了。

個人以為:

01.三國時期人口的銳減、各國重新制定的人才制度、朝不保夕的社會動亂是造成三國後期人才出現斷層的主要原因,而各國戰爭的減少又讓將領們缺少了戰爭磨礪的機會,也讓他們缺少了揚名立萬的機會。如三國後期的名將鍾會、鄧艾、姜維、吳懿、陸遜等人,如果給了他們群雄逐鹿時的機會,也可以成為一代不輸於老一輩英雄的名將。

02.整個三國的歷史,人們更注重前半段的歷史,對三國鼎立後的歷史不太感興趣或者關注度減少;畢竟沒有了老一輩人的熱血澎湃,而是一個時代開始落幕的悲涼,總給人英雄遲暮的感覺;在三國演義中,重點也是群雄逐鹿到三國鼎立,人物色彩鮮活,到了後期,是平平淡淡。

所以,感覺三國後期沒有名將的原因一方面是三國各方都出現了人才的斷層;另一方面,相對平穩的環境讓後期的將領們缺少了磨礪和建攻揚名的機會;還有就是歷史沒有給與他們像老一輩門那樣的宣傳,再加上和老一輩門熱血廢風采一相比,就更加暗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