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疫情之下,什麼才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打亂了大家春節假期的安排,更是對中國整體經濟帶來了直接的影響,而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如火如荼的數字經濟也迎來了一次大考。

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帶動了多項技術的快速發展,5G、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等,都被看作是數字經濟下的“風口”,但是疫情的到來,讓大家不出門少見面後,技術的應用程度也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支撐社會運轉的基礎設施中,雖然也出現了多種技術的身影,但卻並不是全部的“風口”都能夠派上用場,而通過這次疫情的大考,無疑可以讓公眾更加清晰地看到在現階段的數字經濟之下,那哪些技術才是真正的“基礎設施”。

产业观察|疫情之下,什么才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疫情之下隔離在家,你最擔心的是什麼?有人說是怕下單買不到柴米油鹽,又有人說是怕無聊沒消遣……其實拿著手機刷口罩刷盒馬的人們,卻忽略了他們最擔心的另一樣東西:網絡。如果斷了網,隔離在家的你無疑是“寸步難行”:從對外界資訊的獲取再到柴米油鹽的在線下單,從在線娛樂再到新零售……這些被大家認為因為疫情爆發商家的行業和模式,離開了網絡的支持顯然都是無從談起,更不用說抗“疫”前線的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在建設的同時,就已經同步建設網絡基站,更加凸顯了“網絡”在數字時代網絡作為“基礎設施”的不爭事實。

此外,和“網絡”一道,在疫情之下默默支撐著中國數字經濟的,無疑就是雲計算了:從大家按點按時上網搶口罩;再到每個人起床第一件事刷刷最新疫情資訊、或者是隔著屏幕遠程辦公在線上課……這些維持大家正常數字生活的背後,雲計算都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

就在2月17日,隨著全國大中小學校陸續在網上開課,上千萬家企業迎來新一波“復工潮”,但流量的暴增讓很多平臺、系統接連崩潰,加載錯誤等情況時候有發生。騰訊課堂、愛奇藝、韓劇TV、學習通……各大在線辦公、學習、娛樂平臺“你方崩完我登場”,這背後主要是突然大量用戶湧入,平臺的服務器壓力過大,計算資源不夠所致。相對而言阿里旗下的釘釘就較為平穩度過了流量高峰,成功支撐起2億人在線辦公、5000萬學生在線上課,這背後不僅是釘釘通過阿里雲連續擴容了10萬臺雲服務器的原因,還有與阿里雲多年的雲計算積累不無關係:每年的“雙11”早已經對阿里雲千錘百煉,由此可見在維持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上,雲計算無疑是和網絡佔據同樣重要地位的一份子。

反觀那些同樣被認為是數字經濟時代下迎來巨大“風口”的諸如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疫情到來讓社會迴歸“基本操作”後,其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就很有限了。人工智能技術只是在少數的識別發熱人群場景稍微露了一下臉,而本可以派上大用場的無人車、無人配送等等的無人化技術並未廣泛使用,是可謂是辜負了大家的期望基本沒有發揮作用,至於一度火爆的區塊鏈技術也找不到合適的場景來發力……

誠然,技術的發展需要時間和積累,也需要場景和應用的結合,但是通過這次疫情導致社會經濟生活迴歸基礎後可以看出,當前能夠被成為數字經濟下的基礎設施的還只是“網絡”和“雲計算”,其他諸如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雖然在發展熱度上佔據了更高的排位的數字技術,但是從技術的成熟度、應用等方面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葉丹

【作者】 葉丹

【來源】 南方產業觀察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