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一日之内连杀自己三个儿子?

猫眼观史


《新唐书》记载: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

这里说的是唐玄宗把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没过多久,这三个皇子就“遇害”了。

当然了,这里并没有说是唐玄宗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不过,毕竟是唐玄宗的三个儿子,就算他们已经被废为庶人了,唐玄宗如果不开口,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武惠妃,都不敢杀他们。显然,杀他们的命令肯定是唐玄宗下达的。只不过史书要为尊者讳,所以没有直接说而已。

(唐玄宗剧照)

那么,唐玄宗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呢?

太子李瑛是唐玄宗的次子,母亲是赵丽妃。鄂王李瑶是唐玄宗第五子,母亲是皇甫德仪。光王李琚是唐玄宗第八子,母亲是刘才人。

我们知道,在古代享有继承权的都是嫡子,但因王皇后没有生育,而庶长子李琮在少年时被豽抓破脸,大约长相有碍观瞻,因此失去了被立为太子的资格。

按顺序,庶次子李瑛便得到了被立为太子的机会。

李瑛的生母赵丽妃早在唐玄宗还是临淄王时,便很得宠爱。待唐玄宗继位称帝后,赵丽妃依旧宠冠后宫。

因此在开元三年,李瑛无可厚非地被立为太子。

然而不久,唐玄宗的后宫发生了变化。原来,在唐玄宗继位后,后宫又多了位武惠妃。

善于逢迎、性情乖巧的武惠妃很快就博得了唐玄宗的欢心,赵丽妃等人从此全都只能靠边站。

开元十二年,武惠妃的一切待遇已经等同于皇后,她的母亲也被封为郑国夫人,而她的兄弟们也因为她得宠而跟着封官进爵,显赫至极。

最关键的是,唐玄宗废掉王皇后以后,打算改立武惠妃为皇后。

(武惠妃剧照)

宰相张九龄等人对此坚决反对。一方面,他们认为武惠妃是武氏后人,武则天夺权的事也没过多少年,难道想再轮回一次?另一方面,武惠妃做了皇后,难道让李瑛给她的儿子李瑁腾太子之位?

在张九龄等人的劝阻下,唐玄宗终于没再坚持立武惠妃为后。

武惠妃心有不甘,但由于没有势力,只得隐忍不发。

就在此时,李林甫暗中谒见了武惠妃,表示“愿为寿王(李瑁)万岁计”。

除此外,咸宜公主(武惠妃所生)的驸马杨洄为了取悦武惠妃,也在李瑛身边安置眼线,随时向武惠妃汇报李瑛的一举一动,并极尽诬陷诽谤。

武惠妃也常常在唐玄宗面前哭泣,说李瑛结党营私,要谋害她们母子。

唐玄宗见武惠妃哭得梨花带雨,一时气恼不过,便要废掉李瑛的太子之位,结果再次遭到张九龄等人的阻挠,终于作罢。

武惠妃看出来,想要让李瑁得到太子之位,只有想办法除掉张九龄等人。于是和李林甫勾结,最终通过种种手段,将张九龄赶出了京城。

随后,在武惠妃的帮助下,李林甫接任宰相之位。而李林甫则投桃报李,常常在唐玄宗面前夸赞李瑁,适时地贬低李瑛。

(李瑛剧照)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杨洄向武惠妃构陷李瑛兄弟三人,经常在一起抱怨唐玄宗,并和太子妃的兄弟薛锈阴谋造反。

武惠妃趁李瑛三兄弟醉酒之时,命人前往告诉他们,声称宫中有贼,要他们进宫护驾。

李瑛一向孝顺。听说后,顾不得辨别真假,便和两个弟弟穿戴好盔甲,冲进宫中,打算擒拿贼人。

就在此前,武惠妃已禀报唐玄宗,称李瑛三兄弟联合谋反,现在已经穿着盔甲带着兵器,冲进宫中了。

唐玄宗于是派人查看,果然如武惠妃所言。于是把李瑛三兄弟抓捕入狱,问李林甫该如何处置?

李林甫却称,这是皇上的家事,不是臣该干预的。

这样一来,唐玄宗便不用顾忌朝臣们的议论,直接把李瑛三兄弟废为庶人。然后,他们三兄弟便“寻遇害”。

那么,唐玄宗为何要在很短时间内害死自己三个儿子呢?

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唐玄宗在第一次废太子时,看到张九龄等人一再劝阻,便认定李瑛羽翼渐丰,唯恐他发动政变,威胁皇权。

第二,李瑛三兄弟被关押后,他们的娘家亲戚纷纷设法,想要营救李瑛三人,当武惠妃把这些情况告诉唐玄宗后,唐玄宗害怕有人趁机作乱。

毕竟唐玄宗当初能登上帝位,也是数次政变才成功得到。他当然不希望重蹈覆辙,被人从他的手中夺去皇权。所以他快刀斩乱麻,很快就处死了李瑛三兄弟。

由于李瑛做太子20多年没有过失,而李瑶和李琚又颇有学识,结果,他们却死得不明不白,因此后人为他们惋惜不已,同时痛恨唐太宗心狠至极。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三位皇子同日而死,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宫斗,皇子之间争夺皇储之位。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绝情寡恩的父亲,他的儿子不少,除了夭折的几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就有二十多个,而这个问题里提到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

李瑛排行第二,最早被封为真定王,开元三年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赵丽妃是艺人出身,相貌好,善于歌舞,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前对她非常宠爱。

鄂王李瑶排行第五,开元二十一年四月加太子太保兼幽州都督,他的母亲是皇甫德仪。

光王李琚排行第八,善于骑射,有才力,很讨父皇的喜欢,兼任广州都督。他的母亲是刘才人。刘才人、皇甫德仪和赵丽妃一样,都是李隆基做藩王时候宠爱的女人,

做了皇帝以后,后宫之中佳丽充斥,李隆基眼界大开,赵丽妃等人慢慢失宠,尤其是在武惠妃进宫之后。

武惠妃得到唐玄宗专宠,生下第十八子、寿王李瑁。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成为皇太子,就想法陷害皇太子李瑛。

另一方面,李瑶和李琚年纪相近,关系亲密。两个人的母亲被皇帝疏远,平时在一起难免会发一发牢骚,皇太子李瑛也是一样。

武惠妃授意她的女婿杨洄搜罗皇太子的言论,跑到唐玄宗面前指责皇太子等人暗中结党,要陷害她和寿王,甚至要对皇帝有所不利。

唐玄宗大怒,要废掉皇太子李瑛,中书令张九龄坚决反对,认为李瑛没有大错,皇太子是国家根本,如果处置不当,会使骨肉相残,朝野动荡,甚至江山易主。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设计,先派人通知皇太子和李瑶、李琚,说皇宫中有奸匪潜入,让他们前去救援。三个人披挂整齐,匆匆奔向皇宫。

同时,武惠妃又对唐玄宗说,皇太子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谋反,正带着兵器赶往皇宫。唐玄宗派人查看,果然看见三人手执兵器匆匆赶来。

在唐朝,皇子搞政变夺权的先例不少,唐玄宗自己就是政变的高手,因此大怒,也不细问,再次提出废掉皇太子。此时,李林甫取代张九龄主持朝政,他倾向于寿王,以此讨好武惠妃,所以并不反对唐玄宗的做法。

于是唐玄宗下诏:“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同作恶,全部废为庶人。”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三位皇子被赐死在城东驿。时人感叹三个皇子蒙冤而死,称他们为“三庶人”。

这样的结果大概连武惠妃自己都没有想到,所以心存愧疚,经常在宫中看到一些灵异现象。请来术士镇厌,又把杀死鄂王和光王的凶手射死,还为三庶人改葬,但宫中怪象依旧。

武惠妃惊惧交加,很快染病不起,同年十二月病死。


于左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一日之内连杀自己的三个儿子?(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唐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娶妻王氏,王氏先祖是梁朝冀州刺史王神念,父亲王仁皎,是个五品五官,兄弟王守一。

此时的唐玄宗还是一个落魄的王爷,伯父李显是皇帝,父亲李旦是王爷,伯父李显和韦皇后像防贼一样防着李旦和李隆基父子俩。

王皇后

一心想当女皇的韦皇后毒死了自己的老公李显,女皇没当成,却被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的唐隆政变给灭了,在这次政变中,将门虎女的王氏表现有有胆有识,不但让父兄参与这件危险的事情,自己还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真实父亲同舟共济,共同创业呀。

李隆基当上了太子,发妻王氏当上了太子妃,李隆基一鼓作气摆平了姑姑太平公主,名正言顺的当上了唐玄宗,王氏顺理成章当上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娘娘。

作为唐玄宗的贤内助和事业的追随者,王皇后无疑是很优秀的,但是有一点却是致命的,王皇后一直未能生子,这给了其他嫔妃争权夺利的机会。


赵丽妃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生下儿子李瑛,顺利当上太子,但是却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一天内被玄宗杀死,一个血腥的家庭悲剧!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虽然“最是无情帝王家”,但是,一天杀三个儿子,唐玄宗也是创造了历代帝王的记录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皇后没有儿子,也就没有嫡长子,而玄宗的长子因为年少时打猎被野兽抓伤了脸,毁了容,顺位下去就是李瑛了,母亲赵丽妃正得宠,李瑛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太子,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就等着当皇帝了,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武惠妃

年轻漂亮的武惠妃横空出世,很快独得玄宗宠爱,赵丽妃只好靠边站了,这样一来,李瑛的地位难免受到威胁,幸亏老天帮忙,武惠妃虽然得宠,还特别能生孩子,但是生一个夭折一个,一连夭折了三个,这一串打击下来,武惠妃彻底害怕了,等到生下第四个儿子的时候,她都不敢自己带孩子了,送给李隆基的哥哥宁王去养,虽然赵丽妃不受宠了,但是儿子李瑛的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

但是到了开元十二年,连续发生了几件事:

第一件:王皇后为了生孩子,保后位,听哥哥王守一的主意,霹雳木刻上天地文和玄宗名讳,经和尚做法后配在身上,保佑她生个儿子,结果被武惠妃得知,秘密举报,这就是著名的“符厌事件”,玄宗大怒,王皇后废为庶人,还搭上哥哥一条命,武惠妃加快了争夺后位的步伐。

第二件: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七岁了,过了危险期,迎回宫中,封为寿王。

第三件:开元十四年,太子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失去母亲的庇护,又迎来一个强大得多对手,李瑛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很快,太子李瑛就迎来了第一场考验,开元十四年,玄宗要立武惠妃为皇后,这一决定立即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换皇后,就要换太子,况且太子无罪,如此一来政治成本太大。有人提醒唐玄宗,武惠妃是武三思的侄女,她当上皇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呢?吓得玄宗一激灵,立即放弃这个想法,武惠妃的梦想破灭了,李瑛涉险度过第一关。

李瑛

武惠妃绝不死心,时刻准备下一场战斗

皇后当不上,武惠妃退而求其次,为儿子谋取太子位,转眼间儿子17岁了,在姐姐的婚宴上看上了一个大美人杨玉环,玄宗做主,寿王迎娶美人,武惠妃却又一番滋味在心头,儿子都结婚了,自己还没有把那个没有娘的李瑛给扳倒,面对精明的玄宗和一群反对她的大臣,武惠妃感到势单力薄。

事情很快有了转机,野心家李林甫通过太监给武惠妃传信,愿助寿王登上太子位,朝廷上终于有人了。另一方面,女儿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来头不小,他是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的女儿长宁公主的儿子(另一位安乐公主和韦后一起被杀),杨洄表态,愿帮助母亲为哥哥争个太子当当,如此一来,武惠妃实力大增,经过分工部署,武惠妃负责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负责在朝堂上运作,杨洄利用公子哥的身份,紧盯太子的一举一动,随时举报。

终于等到机会了,开元二十四年,太子李瑛和弟弟鄂王瑶、光王琚一起喝酒发牢骚,三个人的母亲都是当年得宠,后来有了武惠妃,先后失宠,三个人都埋怨玄宗太过宠爱武惠妃。

其实,喝喝酒发个牢骚很正常,武惠妃去抓住机会,编造谣言,无限放大,在玄宗面前哭的声嘶力竭:太子与两个王爷结党,要害死我们母子!陛下一定要为我们做主!

玄宗当时就怒了,结党营私,这还得了!中国古代皇帝和太子的关系非常微妙,你想想,天天有个人在等着你死了好继承你的江山、你的财富、你的女人,你对这个人能没有戒心,就算是亲儿子也不行。

唐玄宗

唐玄宗血往上涌,把宰相叫过来,当场就准备废掉太子,李瑛的第二次考验来了,比第一次还凶猛。

宰相是谁呢?刚直不阿的张九龄,对着玄宗,他是讲事实摆道理,引经据典,要不说当宰相呢!就是有才,生生给唐玄宗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最后一句话“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废太子是国家大事,宰相带头反对,玄宗也不敢贸然行事,一肚子火压了下去。

武惠妃沉不住气了,好不容易把皇上的火攻上来,让张九龄给一盆水浇灭了,于是,她主动出击,派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话说得很明白,只要你帮忙废掉太子,宰相这个位置给你长期保留,这是要收买的节奏呀!

武惠妃太小看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以为他和李林甫一样容易收买,张九龄把牛贵儿一顿臭骂,第二天就报告了唐玄宗,唐玄宗这才清醒过来,好家伙,差点上了武惠妃的当,她竟敢勾结宰相,插手朝廷的事儿,唐玄宗可是深深被武则天、韦皇后以及太平公主那个阴盛阳衰时代伤害过的人,就这样,武惠妃的阴谋再次破灭,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一次保住了。

武惠妃釜底抽薪,太子李瑛最终丧命

虽然保住了太子之位,李瑛在玄宗心目中却是逐渐被边缘化了,最要命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底,张九龄被罢相了,李林甫当上了宰相,太子李瑛的第三次考验又来了。

张九龄刚走第二天,唐玄宗就召集大臣商议废掉太子的事儿,为什么玄宗又出幺蛾子呢?原来,太子李瑛又出事儿了,头天夜里,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和两个王子假传圣旨,宫内有盗贼,请太子立即带兵护驾,事情紧急,太子三兄弟难辨真假,护驾要紧,太子李瑛、王子李瑶、李琚带着自己的卫队就入宫了,进宫后,武惠妃突然大呼“太子谋反!”,玄宗本身就是政变的行家,立即下令逮捕三个儿子。

第二天,玄宗在朝中提出废除太子,大臣们有些犹豫,但是刚刚当上宰相的李林甫却说了一句要命的话“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立即提醒了玄宗,这句话非常厉害,是有来历的,想当年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等人极力反对,李勣就说了这句话,高宗立即定下了决心。八十年后,唐玄宗听了这句话后,立即豁然开朗,让谁接老子的班是我的家事儿,凭什么问你们呢?

家父处置,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立即废为庶人,十五天后,兄弟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一天之内杀了三个儿子,唐玄宗可真够狠的。

三兄弟毫无过错,李瑛还当了二十多年太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可真的不假!

寿王李瑁

李瑛是死了,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依然没有当上太子,不但没有当上太子,老婆杨玉环也被老爹李隆基给抢走了,戴了天下第一绿帽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武惠妃害死太子三人,心里有鬼,从此再也不能安宁,多次说看到了他们的鬼魂向她索命,从此一病不起,让巫师做法,给太子三兄弟改葬,甚至是用处死的人为他们陪葬,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也无济于事,最终自己把自己吓死了,年仅38岁,可见,亏心事做不得呀!

失去母亲庇护的寿王李瑁不仅没有抢到太子,老婆也混丢了,真够窝囊的!

这就是报应吧!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却犯了三个错误:沉迷女色、重用李林甫、父子反目。

1、武惠妃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唐玄宗一日之内,却连杀自己三个儿子!

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一位父亲把太子在内,三位自己最喜爱的儿子全部杀掉呢?

这件事情,咱们就要从唐玄宗执政中期,一位堪比杨贵妃的绝代佳人——武惠妃谈起了。

咱们都知道唐玄宗宠爱起妃子来,堪称绝世暖男。

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位都曾是子凭母贵获得唐玄宗喜爱的。

比如太子李瑛,他的母亲便是唐玄宗还未登基前,喜爱的一位歌姬。

不过,就如同李白诗中所说的那样: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2、陷害

再美的容颜总有老去的一天,这就是古代妃子们的不幸。

当李瑛的母亲赵姬老去后,武惠妃便成了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这种情况下,太子李瑛在武惠妃眼中便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了。

《新唐书》:时武惠妃宠倾后宫,子寿王、盛王尤爱。林甫因中人白妃,愿护寿王为万岁计,妃德之。

就如同公司传承一样,武惠妃自然想着唐玄宗这位老板能够把公司给自己的儿子李瑁,至于太子李瑛吧,就成了武惠妃一伙的眼中刺。

后来权倾朝野的李林甫,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站了出来,他给武惠妃设计了一套除掉太子李瑛等人的莫须有之罪——谋反。

但李瑛等人自然是不会轻易顺遂李林甫的愿,因而整件事情在操作上,肯定要好好想一下。

武惠妃先是假装宫中有刺客,然后派人去请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带兵入宫捉拿刺客。

3、计中计

这边出了名的大孝子李瑛,自然是赶忙喊人就往宫里走去,可他不知道的是,这宫中正有一张血盆大口在等着他!

刺客之事自然武惠妃自导自演,目的嘛当然是引李瑛等人上钩,至于为何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武惠妃演这出戏,只是为了让唐玄宗看。

当李瑛上钩之后,武惠妃便装做非常惊慌的样子,告诉唐玄宗,太子谋反了,正带着士兵往皇宫来了。

唐玄宗一开始自然不信,毕竟他儿子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情?

但武惠妃早有准备,她知道直接说这种话,是没法让唐玄宗相信的,因而,她又让唐玄宗自己派人去看太子是否带人入宫了。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早已有所准备的她,让唐玄宗的使者看到了这出她导演的戏。震怒之下的唐玄宗,便将审讯三人的事情,交给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李林甫来办理,可李林甫就是整出戏的编剧啊!太子等人这就好比,受了奇冤,而审讯他们的人,正是陷害他们的人。

这也就是唐玄宗一日杀三子,事件的始末了。

《新唐书卷九十五》:岁中,惠妃数见庶人为祟,因大病。夜召巫祈之,请改葬,且射行刑者瘗之,讫不解。妃死,崇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件事情后不久,武惠妃便认为李瑛鬼魂回来复仇,因病吓死了。至于李林甫等人想要扶持的寿王李瑁,也因为李瑁妻子杨玉环被唐玄宗看上,唐玄宗也不可能做出在抢了儿子老婆的情况下,还把他立为太子,来跟自己作对的事情。

这出阴谋,唯一的受益者,大概就是一脸懵逼的唐肃宗李亨了。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脑洞趣味历史


这三个儿子都是宫中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他们都是含冤而死的,玄宗李隆基中了奸计,才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一日之内全部杀死。

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这句话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皇宫内苑的父子关系可没有现在我们社会父子关系的那种坚定,如果稍不留神,就会葬身火窟,成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母亲失宠,兄弟三人常常莫名叹息,聚会谈心

唐玄宗杀死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他们三个除了李瑛年龄稍大之外,另外两个年龄都比较相近。

而他们三个的母亲,都是李隆基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受宠的,一旦李隆基成为皇帝以后,面对宫中佳丽,自然而然会对他们的母亲冷落许多,因此,他们几个经常在一起,说说彼此的烦心事。

这三个人的母亲分别是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失宠了,而李瑛却被立为了皇太子。

李隆基登基以后,慢慢开始变得花心了,尤其是对于武惠妃,非常的宠溺,这为后来这三个儿子的冤死埋下了伏笔

武惠妃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她为李隆基生下了第十八个皇子李瑁,于是,就有了想让自己儿子成为太子的打算,毕竟如果李瑁成为太子,自己以后的日子就一步登天了。

结果武惠妃就想出了一条非常毒的计划,她告诉这三个皇子,说宫中的大事,让他们带着兵器前去勤王,结果到了之后发现,什么事都没有,李瑛兄弟三个知道中了奸计,但为时已晚。

李隆基非常气愤,他下令把连同李瑛在内的三个皇子全部贬为庶民,开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三位皇子被赐死在了城东驿,含冤九泉。

小雪微鉴: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父子之间成为陌路,因为所谓的权力争夺,他们弃血肉亲情于不顾,到头来只能望门兴叹,唏嘘不已。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有人说“虎毒不食子”,这句话不应该用在帝王家。历史上哪朝哪代不是为了皇权而牺牲亲情,亲情在争权夺利面前不堪一击。

李隆基有20多个儿子,相互间争夺太子之位也相当激烈。

因为皇帝和太子之间关系很微妙,太子既是皇帝的继承人,皇帝又担心皇权被太子提早掌握,对太子总是防备,这就给了有些人窥视太子之位的机会。

汉武帝算是一代明君了,还听信巫蛊之祸,逼迫太子造反,最终皇后卫子夫自尽,太子刘据被杀,后来汉武帝建思子宫思念刘据。

可以看出来汉武帝并不是不喜欢太子,但是与权力相比,亲情变得微不足道了。

01

皇帝接班人尊制立长立嫡,与皇帝心中子凭母贵之间的冲突,是造成太子之位争夺的诱因之一。

李隆基登基后,太子李瑛的母妃渐渐就靠边站了, 开始宠爱武惠妃,并生下了寿王李瑁,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



武惠妃是谁?武则天那个武家人,可能武则天曾经的荣耀吧,使得她也窥视巅峰权利。

她想方设法陷害太子李瑛,经常在李隆基面前编排太子的不是,幸得朝中大臣们力保,太子才一次次脱险。

后来太子李瑛的母亲去世了,太子更是失去了支撑,使得武惠妃有机会把太子及与其走得近的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太子妃的哥哥薛锈一起诬告密谋篡位,李隆基听了后大怒,想将太子李瑛废黜,结果又被大臣劝阻。

皇太子是国家之根本,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引起国家动荡,唐玄宗李隆基不是不知道,怎奈他就是宠爱武惠妃,爱屋及乌,进而喜爱她生的儿子。





02

武惠妃和女婿杨洄勾结李林甫,设计陷害太子李瑛谋反,得逞,太子被贬被杀,可惜历史也和他们开了个玩笑。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和女婿杨洄谋划陷害太子李瑛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当时李林甫只是个黄门郎,想借武惠妃上位,也参与谋划。

先派人通知太子李瑛和李瑶、李琚,说宫中有奸匪潜入,前去救援。 李瑛3人上当,披挂整齐急急奔向皇宫。



唐玄宗亲眼看到3人披盔戴甲携带武器入宫,信以为真谋反,便把李瑛、李瑶、李琚废为庶人,薛锈赐死,很快又把3个儿子杀了。

3人死后,武惠妃在宫中经常看到灵异现象,请来术士做法,还为3庶人改葬,但宫中怪象依旧。

不知道是上天的惩罚,还是有心人故意为之, 很快武惠妃惊惧染病死了。

可叹武惠妃害死太子,自己也搭上性命,最终她的儿子也没能登上皇位,只是为李林甫上位铺了路。

要不是武惠妃为儿子寿王李瑁娶了杨玉环,后来李隆基又看上了儿媳杨玉环,说不定寿王李瑁还真就如他老娘所愿当上太子了。





也或是武惠妃死的早,子凭母贵,失去助力的寿王李瑁也就和太子位无缘了。

03

成王败寇,最是无情帝王家。

唐玄宗李隆基诛杀韦后集团,杀掉曾经的合伙人太平公主,踩着杀戮一步步走上开元盛世。

李隆基当皇帝后,前期勤于政事,政治上很有作为,巩固和发展了政权。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杀了太子李瑛等3个儿子后,宠信奸臣李林甫,后又是杨国忠等,逐渐怠慢朝政。

“宠爱杨贵妃,重用安禄山等外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历朝历代,皇家追求的都是开枝散叶,多子多福,可惜最终都在权利争夺与阴谋的漩涡里死得七七八八。

历史上唯一维护太子不动摇的皇帝只有朱元璋,可惜太子朱标病死在了朱元璋的前头。

04

结束语。

唐玄宗李隆基一日之内连杀自己3个儿子,只是为了巩固皇权,是他自己认为的政治需要。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朝堂上,皇帝的儿子也是他的臣子,不能用亲情来衡量皇帝,他的儿子在他的眼里先是臣子后是儿子。

纵观古代历史,就是一切都以皇权为中心不断争斗发展的过程,皇权的争夺过程是残酷的,所以才有了“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之家!”的悲呼。


妖百慧1


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之子,唐肃宗李亨之父,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在父辈们的为政治国基础上开创了举世闻名的“开元盛世”,后因安史之乱而被迫退位。


【黄秋生版唐玄宗】

李隆基留给后世议论最多的有两件事:一是在他在位期间唐王朝综合实力达到最为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二是他复杂的个人情感,尤其是和本是儿媳妇杨贵妃之间的感情故事,流传至今。

但是在杨贵妃之前,李隆基还有另一位极为宠爱的妃子(杨贵妃的婆婆),李隆基所杀的三个儿子也和这位妃子有着莫大的干系,她就是武惠妃。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自幼长于宫中,李隆基即位后,年轻靓丽的她得到了李隆基的青睐,起初被封为武婕妤,而后被封为武惠妃,甚是得宠。

【江华版唐玄宗】

随着武惠妃的得宠,原来受宠的妃嫔便逐渐失宠,这其中就包括太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

赵丽妃在李隆基还是太子时就颇为得宠,而后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被封为赵丽妃,其子李瑛也在早年被册封为太子,但是随着武惠妃的得宠赵丽妃等妃嫔就处于失宠地位,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赵丽妃薨逝。

在那个“子凭母贵”的时代,母亲的薨逝对太子李瑛来说不仅仅是精神打击,更重要的是影响前途。

果不其然,在赵丽妃薨逝后不久,面对羽翼日益丰满的太子,再加上武惠妃枕边的嘤嘤细语,耳根子软又疑心重的李隆基便越看太子越不顺眼,遂决定废黜李瑛的太子地位,此时多亏贤相张九龄加以劝阻,才使得此事作罢。

【唐玄宗李隆像】

李隆基自打经历韦后叛乱和太平公主叛乱后,对朝中势力多有顾忌,总是担心自己会重蹈父辈们的覆辙,所以变得很生性多疑,看谁都有可能篡位夺权,尤其又以“准皇帝”太子李瑛为首,所以此次废黜太子之事虽草草作罢,但是这却为后来李隆基赐死太子等人留下了祸根。

而受宠的武惠妃也看太子李瑛不顺眼,她与李隆基育有四子,武惠妃想让自己的第三子寿王李瑁当太子,所以武惠妃便想扳倒太子,趁自己得宠之际扶植儿子寿王李瑁。

于是武惠妃便多次在李隆基耳朵吹风,说太子植党营私,而这恰恰是李隆基最顾忌的,所以这才有了上文李隆基欲废太子之事。

虽然武惠妃此事并没有得逞,但是她却一直在等待第二次的机会。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武惠妃派人告知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说宫中有贼人,于是三王便披甲领兵进宫准备擒贼,但是进宫后,武惠妃却像李隆基诬陷说太子李瑛等人密谋造反,夺取皇位,本来就对太子心存疑心的李隆基看到披盔戴甲的太子等人,便信以为真,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三人囚禁废为庶人,随后不久三位皇子被处死。

是年,诬陷三位皇子的武惠妃据说因为屡次见到三兄弟的鬼魂所以自己也被吓死了。而她精心策划扶植的爱子李瑁最后也并没有登基称帝,实在是造化弄人。

我是小明唠史,唠历史,和你唠唠古人那些史,喜欢可以点赞关注哦!


小何唠史


唐玄宗,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开创了“开元盛世”,然而,就是这样一代明君,却曾经在一日之内连杀自己的三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是太子,“虎毒不食子”呀,唐玄宗和自己的儿子究竟有怎样的深仇大恨,究竟是为什么呢?

话还得从太子李瑛说起,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开元三年立的太子。按照传统,李瑛是不可能立为太子的。

玄宗的皇后王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

因此嫡子没有,长子又不合适,老二也就有可能成为太子。而且其母亲赵丽妃也正得宠。所以李瑛很走运,顺利地成为了太子。

运气有好的时候,也就有坏的时候。

武惠妃横空出世了,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而且很快就成了后宫专宠,赵丽妃靠边站了。李瑛的地位因为她的出现开始变得摇摇晃晃。

一、第一波冲击

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为新一任皇后了。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李瑁已经七岁,封为寿王了。

开元十四年,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李瑛的地位可危险了,失去了亲妈的庇护,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他这个太子还能继续当下去吗?

果然,就在开元十四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他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

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飘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来。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算是通过了。

女人柔弱,为母则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母亲什么事都做得出。武惠妃也是如此。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她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

二、第二波冲击

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已经十七岁,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了,武惠妃更着急了,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

首先,李林甫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另外,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也长大了,嫁给了一个名叫杨洄的小伙子,这对夫妻可不简单。

杨洄是长宁公主的儿子。当年唐中宗和韦皇后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长宁公主,一个叫安乐公主。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了,但是,长宁公主活了下来。

杨家在唐朝可是太出人才了,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后来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族。所以这小伙子出身于政治世家。

小夫妻两个都表态,愿意帮助母亲给哥哥争当太子。武惠妃自己专心致志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于杨洄嘛,专门负责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随时举报不法行为。

俗话说三人成虎,这下太子怕是难逃厄运。

三人配合的相当默契。武惠妃对着玄宗哭了个梨花带雨,说:“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为我们母子做主啊!另外,他们还对您说了好多不堪的话,太恶毒了,我都不敢跟您说!”

唐玄宗一听这话就怒了,他生气的倒不光是太子对武惠妃不敬,而是太子居然敢对他不满!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

皇帝这么一说,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可又打过来了,而且来得比上次还猛,看来太子这次怕是要让座了。

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太子。

这时的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张九龄刚正不阿,喜欢跟皇帝叫板,何况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

张九龄说:“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表明态度之后,张九龄还给唐玄宗上起历史课来了,讲了一大堆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矛头直指武惠妃。

唐玄宗哪里听得进这些呀?越听眉头皱得越紧。可是,废太子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宰相认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李林甫则在一旁暗中助力,他对着玄宗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玄宗。

当年,唐高宗想立武则天当皇后,长孙无忌他们反对,李勣不就说了这么一句,帮高宗下了决心吗。唐玄宗一听李林甫这么说,豁然开朗,让哪个儿子接班,这是我们李家的私事,你张九龄管得着吗!干脆抛开宰相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吧,唐玄宗又有点负罪感,毕竟,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张九龄还是对的。

武惠妃沉不住气了,她派了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告诉他,只要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武惠妃绝对亏待不了他!她太低估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

她不知道,张九龄是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被打倒,但是决不能被收买。就这一步,武惠妃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汇报给唐玄宗了。

唐玄宗一听,简直像兜头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浇醒了。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可就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了。

他可以宠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绝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失着,也因为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上次风波之后平静度过了十年的安全期,这次大风大雨之后,紧接着一场更大的狂风暴雨骤然来袭。

三、第三波冲击

前面说三人成虎,武惠妃和李林甫都已经发力了,还有杨洄没有发挥作用。

三兄弟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还是经常混在一起,搞小集团,乱发牢骚。被杨洄抓住把柄了。

唐玄宗对这个儿子早就不感兴趣了,一看儿子屡教不改,就又动了废太子的念头了。

更糟糕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年底,张九龄罢相了,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远贬荆州,彻底离开了长安城的政治舞台。

失去了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李瑛人生的第三次危机出现了。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之后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

此时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

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吧。”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

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

十五天之后,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

一日之内杀三子,这可是唐玄宗当皇帝以来最大的冤案。

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大错,李瑶和李琚更是以学识著称,三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们惋惜。

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伴君如伴虎”,靠近政治中心的每一个人都如履薄冰,随时有可能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性命难保。而这一切的根源则在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strong>


数学张教员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同时,也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样一位雄心壮志的皇帝,一手把唐朝带到了繁荣的顶点,也亲手把王朝给拉了下来,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的地位尴尬,不得李隆基喜爱。



更有甚者,李隆基曾经一口气一天处死了三个自己的儿子,又是为何呢?

  1. 三位皇子被人陷害,持械进宫!一天被处死的三位皇子分别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话说有人给李隆基说太子造反,怒气冲冲的唐玄宗出来正好碰见了三位全副武装的皇子,所以当即就把他们贬为了平民,过了几天就处死了他们。为什么三位皇子会持械进宫呢?因为,有人给他们说有人威胁皇帝安全,需要他们前去营救,结果就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他们三个实实在在被人陷害了!


  2. 在权力面前,李隆基就是真正的爹!太子李瑛当了二十二年的太子,被处死的这一年,李隆基已经52岁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这三个人可是说是因为武惠妃的得宠失掉了性命。当年,李隆基宠爱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他们三个人的母妃,而如今,武惠妃成了最受宠爱的人,所以自然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等皇子进入权力的中心,所以对李隆基吹了不少枕边风,所以这件事发生之前太子李瑛已经在李隆基心中结党营私了,这个时候李隆基已经心生过要废除太子李瑛太子位的想法,只是因为宰相张九龄的一再要求而搁浅,所以在权力面前,李隆基要一个人独大,连自己的继承人都不能分享!


  3. 唐朝权力更迭充满着血腥,李隆基心有余悸!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唐朝的权力更迭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夺取了皇位,到了李隆基,他目睹武则天被迫退位,然后自己的大伯被毒死,自己和姑姑太平公主发动政变使自己的老爹上了位,自己当了皇帝之初,就血腥镇压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可以说,帝王路伴随着血腥。他内心也害怕有一天自己被武力夺权,所以,自己的太子有一丝异动,他就心狠手辣把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

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实际上都是“皇权”惹的祸,有皇帝本人,有太子自己,还有其他皇子势力,总而言之,帝王家的亲情很冷血!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七月,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除掉政敌太平公主,终于摆脱了自己有名无实的尴尬帝位,结束了大唐近二十年的乱政、篡位、衰退的政治态势,更是一举创造了大唐开元盛世。

继太平公主之后,李隆基对女人的免疫力和警惕性彻底丧失,沉湎在温柔乡不可自拔,上半生属于武惠妃,下半生留给杨贵妃,当然连杀三儿子的事情还怪不到杨美人头上,甚至是李隆基有意为之,至于杨美人的危害安史之乱已经正名。


事情的源头是

武惠妃(武则天的侄孙女)借着李隆基的宠爱想废掉太子李瑛,让自己的儿子李瑁继位。相比金戈铁马,兵刀相见都比不过女人在枕头旁嘤嘤细雨,梨花带雨。李隆基在一顿香艳、娇嫩的攻势下很快把这件事提上日程,结果在刚正不阿的宰相张九龄的抵制中计划搁浅。

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随着张九龄的失势,武惠妃的废太子计划重新得到了启动,打头阵的是还是她的女婿、驸马杨洄,然后开始熟悉的套路诽谤加诬告。太子李瑛和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密谋造反,而且还顺带着把太子妃的哥哥、驸马都尉薛锈也算了进去。

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



在一系列中伤后,李隆基听从了老婆的指示,将李瑛、李瑶、李琚以及薛锈先贬后杀。

李隆基为啥在杀儿子这件事上变得如此果敢?难道武惠妃的美可以当迷药使?从大唐开国起唐朝的太子成了最敏感的身份,李世民给他的子孙开了篡位夺权的好头,事后都纷纷效仿,就连太宗自己的儿子李承乾也没有逃过造反宿命,然后是李显被动造反、太子李重俊、甚至李隆基自己的皇位也使了不少绊子。

在武惠妃第一次把废太子提上日程时,就有杨洄告密:

及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爱与诸子绝等。而太子、二王以母失职,颇怏怏。惠妃女咸宜公主婿杨洄揣妃旨,伺太子短,哗为丑语,惠妃诉于帝,且泣,帝大怒,召宰相议废之。

大概意思是,太子等人看到武惠妃得宠背后说起了李隆基的坏话,杨洄刚巧偷听到。李隆基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帝大怒,召宰相议废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见李隆基对皇位是多么敏感。李隆基一生在政变中挣扎,见惯了太多为了皇位手足相残,宫廷喋血。他更不愿意在立嗣问题上重蹈覆辙。



此时李隆基正值壮年,辛辛苦苦得来的皇位又怎么舍得放手?李隆基除了被美色左右,还存在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态,只是当时张九龄深得朕心,办事公正,才避免李瑛等人第一次被废黜。

在李隆基心里皇位的分量不可估量,更是他内心深处最脆弱的神经,尽管第一次废太子没有成功,可是终究给李隆基父子留下不可磨灭的间隙,这个间隙也是后来李隆基毫不留手的杀机。

李隆基杀掉三个儿子后,最报应不爽的就是武惠妃了,她不久后死于神经衰弱,而她的儿子李瑁终究没有被选为太子,到底是什么原因了?很简单,李隆基惦记上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了!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