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十顾茅庐,卧龙先生会出山吗?那时还有谁请得动诸葛亮?

游书斌


导语: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汉廷虽仍称正统,但早已名存实亡,于是天下有识之士纷纷寻明主来投,而那些意图做出一番大抱负的也广泛寻求名士辅佐,刘备就是其中之一。刘备前后三次前往诸葛亮的草庐拜访,这才使诸葛亮出山辅佐,助刘备取得了三分天下的机会。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了诸葛亮,那别人三顾茅庐是否能请诸葛亮出山?若是曹操十顾茅庐,诸葛亮又是否会出山?

这在我看来是不大可能的,诸葛亮挑选刘备显然是经过反复思量的,以致于在刘备第三次前来拜访时才答应出山。

01在汉末群雄势力中,刘备是最合适也是最好的选择

诸葛亮常将自己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相比,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有理想抱负的,当时正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处的饱学之士皆有投奔明主,以求做出一番事业的想法,诸葛亮也不例外。

只不过诸葛亮对于投奔的主公有一定要求,如若未遇明主,宁肯荒废了这一身学问也是不愿出山的,而刘备就是他心中那个最合适的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后,与诸葛亮的这番对话就透露出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认识和择主的几点重要信息。

孙权家族盘据江东已经三代,前有长江天险可守,内有江东百姓拥护,江东的贤良之士也皆纷纷投效;

刘表虽占据荆襄九郡,但刘表无能,始终都会失去这荆州之地;

刘璋占据益州天府之地,兵精粮足,且刘邦也是在益州才成就帝业,但是刘璋暗弱,同样守不住这益州之地;

曹操拥兵百万,坐拥数州,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在群雄之中最大。

如果诸葛亮此时出山,刘表、刘璋不符合他心中明主的要求,而孙权、曹操早已势成,诸葛亮此时前去也只是“锦上添花”。但诸葛亮选择刘备不一样,刘备这时势力不大,诸葛亮若此时投效对刘备来说无疑如“雪中送炭”一般。这锦上添花又如何比得过雪中送炭之恩。

02时局动荡,为了延续家族,将族中子弟派去为群雄效力

有一句话叫做“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在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之际,各大家族为了延续家族生命纷纷将门下子弟派去辅佐,以求家族能够更好的延续下去。

如荀家的荀彧、荀攸叔侄、司马家的司马懿,包括曹操本家与夏侯氏皆是北方大族,而他们将宝压在了曹操身上,并尽全力辅佐。

诸葛亮的家族也是如此,只不过诸葛家为了规避风险,派诸葛瑾前往江东辅佐孙权、诸葛诞前往许昌辅佐曹操,既然如此,诸葛亮自然是不能选择前往这两方势力了,而剩下的刘璋、刘表也并非诸葛亮心中的明主,所以诸葛亮最后选择了刘备。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曹操十顾茅庐,诸葛亮也未必会出山,而其他诸侯若是前去拜访,诸葛亮也未必瞧得上。

所以只有刘备才能请得诸葛亮出山,况且刘备有前后去了三次,在这段时间里,或许就是诸葛亮考虑的时间。


無古無今


我们都知道曹操这个人很爱才,比如他对刘备的五虎将十分倾慕,总想收为已用。

对落败归降自己的关羽上马金,下马银的赏赐,目的就是收买人心。

他把张飞的名字绣在战袍内襟处,无非是凸显曹操爱才的表现,对赵云也是如此。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初诸葛亮隐居“躬耕南阳”时,南阳当时是曹操管辖的地方,曹操如此爱才,为何没有“三顾茅庐”呢?

有人说诸葛亮此时默默无为,曹操不知道有此人。这有点说不过去,诸葛亮虽然很低调,但在圈内名气很大,曹操相对刘备更爱才,刘备能找到诸葛亮,难道曹操找不到?

(曹操)

我认为曹操根本就没把诸葛亮看在眼里,因为此时曹操人才济济,另外诸葛亮肯定不会低三下四去投曹操,这就造成了二人失之交臂。

此时刘备却捡了一个漏,“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然后帮他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国。

现在我们假设曹操十请诸葛亮,你觉得卧龙先生会出山吗?

一、分析诸葛亮的性格,我认为即便曹操十请,诸葛亮也不会出山辅佐他。

我算了一下,原来二人八字不合,再就是二人都是装×高手,谁也骗不了谁,达不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曹操不会重用诸葛亮,诸葛亮也不会鞠躬尽瘁。

再就是诸葛亮不是司马懿那样识时务之人,司马懿可以屈身事人,可以藏锋以待天机。

而诸葛亮恰好相反,从诸葛亮逆天行事六出祁山伐魏可窥一斑,也就是说诸葛亮从不认输,甚至不服老天爷!

(诸葛亮)

不认输的人往往是“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主,是强势之人。

此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朝廷的名义招贤纳士,许多能人义士纷纷投奔其麾下,曹操的幕僚如过江之鲫,比如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这些谋士哪个也不比诸葛亮差多少。

诸葛亮到了曹操阵营犹如锦上添花,哪能轮到他独立表现的机会?

相反到了刘备阵营,诸葛亮是唯一的谋士,相对比侍曹是可有可无的谋士。

总而言之,以诸葛亮不认输的性格,即便曹操请十次,估计他也不会出山。

二、从当时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来看,刘备是最弱的一个。

当时刘备如丧家犬没有落脚之地。

假如诸葛亮能把一个垃圾股炒作成绩优股,其能力和功绩不言自明。

这就好比扶植一个要饭的当上皇帝,要比扶植一个诸侯当上皇帝更有成就感。

知道刘伯温为何比肩诸葛亮吗?

这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低,刘伯温把一个曾经的乞丐打造成了一位开国皇帝,刘伯温和诸葛亮的经历何其相似啊!

讲真刘伯温完全可以选择强势的陈友谅和张士诚,但他效仿诸葛亮辅佐了最弱的朱元璋,这才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谈。

当时诸葛亮对于辅佐谁的问题肯定纠结万分,最后他转念一想:“假如我能把刘备打造成一位和曹操抗衡的人物最好不过了,假如失败也没人笑话我,毕竟刘备基础太差了。”

相对曹操来说,其发展势力到了天花板,诸葛亮能力和成绩再大再好,对于曹操来说都是波澜不惊的事。

这就好比你帮助富豪赚了100万,富豪却不以为然,但是你帮乞丐赚到一万元,我估计乞丐会对你感激涕零。

诸葛亮更多考虑的是投奔谁更受器重,更有发言权的问题。

(诸葛亮)

在职场上,如果一个企业人才济济,一个企业急需人才,你会选择哪个企业呢?

综上所述,按照当时实际情况,曹操不会主动去请诸葛亮,即便去请,估计诸葛亮也不会出山辅佐他。

抛开曹操和刘备之外,我认为如果“三让徐州”的陶谦坚持反曹,假如去请诸葛亮,兴许诸葛亮会出山辅佐他,毕竟陶谦具有宽厚仁慈礼贤下士之风范。不知大家赞同我的看法吗?


秉烛读春秋


引言:

曹操即使十顾茅庐,卧龙先生也不会出山。那时能请动诸葛亮的也只有刘备了。

曹操请不到卧龙的原因

依照历史而言,诸葛亮是位王佐之才。有这样才能的人想要出山必然先为自己的将来预判一下、谋划一下。何谓预判、何谓谋划呢?预判,是在诸葛亮决定出山投身某一阵营时自己能达到什么样的权势,在这样的权势下是否能够完全发挥自身的才能。谋划,在预判中出现拐点时,自己是否能够应对。

以诸葛亮的才智,自然能够想到加入曹操的阵营自己不可能达到一人之下的地位,那么自己的毕生所学就可能会得不到发挥,那么违反了自己的意愿还不如隐于山林。那么即使曹操十顾茅庐诸葛亮也不会出山辅助。

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较为出名的有三位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瑾、曹魏的诸葛诞。诸葛家族不把人才集中放在一个势力内全力效忠,就已经说明诸葛家族有一定的私心,怕是统一后压错了阵营让家族覆灭。

为什么只有刘备能够请得动诸葛亮

刘备在当时只是一股小势力,连一方诸侯都算不上,手下虽然有关、张、赵这样的当世虎将,但是谋士只有徐庶一人。那么诸葛亮一旦加入刘备阵营,至少可以和徐庶平分秋色。而诸葛亮通晓军事及内政属于全能,徐庶只是专通军事,慢慢发展必然会超越徐庶。

不要认为我是在刻意摸黑诸葛亮,诸葛亮出山时年龄在二十六岁,这样的年龄段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如果这个年龄段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发光。等到一腔热血冷却的时候,诸葛亮就该安逸于山林之间了,任谁都不会请的动他。


总结:曹魏有荀彧、东吴有张昭这二人的位置诸葛亮是不可能撼动的,所以刘备才是诸葛亮的唯一选择。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诸葛亮是东汉末年的琅琊阳都人,早年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定居。自从诸葛玄死后,他便一直在隆中隐居,过着清闲自在的耕读生活。就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天下发生了许多大事,先是董卓乱政,接着中原地区爆发了群雄争霸,最后曹操在灭掉袁绍以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其实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对于外界发生的事情,并非一无所知。相反他对天下大势的发展,不仅非常清楚,而且深有研究。这一点从后来刘备来隆中拜访时,他说出了精辟的隆中对可看出。这就说明,诸葛亮对于天下的各路诸侯,都颇有了解,当然曹操也不例外,面对势力强大的曹操,他并没有选择投奔。

可以大致肯定,即使曹操十顾茅庐,诸葛亮也多半不会出山。接下来稍微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并不认同曹操的行为方式。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事上,曹操的行为让天下英雄所不耻,当时人称: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无论是从读书人的名士情怀,还是匡扶汉室的政治情怀,曹操都是应该打击的对象,怎么能去辅佐。另外曹操为人多疑的性格,也会让诸葛亮畏而却步。在诸葛亮眼里,他需要一个任其自由施展才华的主公,而不用担心会招致怀疑。可以说,曹操与诸葛亮互相不适合。

二:有刘备在,诸葛亮很难选择曹操。

其实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诸葛亮居住的隆中,离曹操的地盘不算太远,若要投奔,早就去了。这的刘备奉刘表的指令,驻守在新野,他常常与诸葛亮的好友司马徽交谈,讨论古今。司马徽觉得刘备是一位明主,或许向诸葛亮大力推荐过刘备。为了促成刘备与诸葛亮相遇,司马徽还在刘备面前大力称赞诸葛亮。因此,极有可能是这种情况,在刘备与诸葛亮还没见面之前,心里面就已经看上对方了。既然诸葛亮已经“心仪”刘备了,那么曹操很难请走。说得夸张一点,若是刘备没来邀请诸葛亮,诸葛亮或许会亲自前往拜访刘备。

还有曹操手下人才众多,可能没有诸葛亮发挥的空间。总之,就算曹操十顾茅庐,诸葛亮也基本上不会跟随曹操而去。


子正寻道


关于第一个问题,曹操如果十顾茅庐,卧龙先生会出山吗?

我认为不会。

第一,从政治立场上看,诸葛亮不会选择曹操。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曹操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还能“挟天子以令天下”,但是越到后面,他汉贼的名声就越为人知。诸葛亮是正统思想很重的人,他不仅要统一,而且是要匡扶汉室的统一,曹操可能觉得能统一,结束乱世就好。但是诸葛亮的意识形态不是这样的。就像电视剧《亮剑》里面赵刚对李云龙说的“弄不清为什么打仗的问题,那就是瞎打。为鬼子打仗你也打?”这就是政治立场。是诸葛亮最终为刘备集团所用的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第二,从曹操的作风和性格来讲,诸葛亮也不会为他所用。曹操是一个能力型,强势领导,要的是参谋人员,而不是一个王者师。而诸葛亮是一个自比管仲乐毅,想有全权自主的人才,适合辅佐一个弱国弱主。曹操的猜忌心很重,得罪他的人都得死,如许攸,孔融,娄圭,崔琰等等,都是曹操不能容的人。(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三国志崔琰传》),连对他影响最深的荀彧都被他逼死了。而刘备相对就宽厚大度多了,三国志说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刘备的性格是比较亲民,讨喜的。曹操还屠过城,“泗水为之不流”,这些都是诸葛亮不能接受的。


东征徐州,“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后汉书•刘虞公孙瓚陶谦列传》)


第三,曹操集团的顶层已经没有诸葛亮的空间了。诸葛亮的志向,能力,才气是很大的,但是,即使曹操很想用他,十顾茅庐,曹操集团已经有一套班子了,且不说荀彧这样的中央级的,还有其它的著名谋士,如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刘晔,等等,其它的能臣干才也是不少的,如刘晔,钟繇,崔琰,毛玠等等,诸葛亮一进来,估计只能像司马懿一样,从基层做起(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晋书宣帝纪》)。这也是他很难接受的。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算是同龄人。

曹操打天下的时代,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起义兵,讨董卓,开始各路诸侯争夺地盘,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元)官渡之战,这是曹操最需要人才的时候,诸葛亮还是在青少年时代(生于公元181年)。他们已经错过了结合,或者合作的时间了。等到诸葛亮二十岁以后,曹操最需要人才的时间已经过了。留给诸葛亮的机会和空间就不大了。


关于后一个问题,除了刘备,还有谁请得动诸葛亮。

我认为没有其他人了。诸葛亮成年以后,三国的乱世已经到了下半场了,北方已经被曹操平定。南方只有刘表,孙权,西北有马超韩遂,西南有益州刘璋,还有远在交州的士燮,以及刘备曾经想投奔的广西的吴巨。除了孙权,其他的都是不入诸葛亮法眼的人。即使是孙权,也与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不同。只有刘备能请得到诸葛亮,也最终互相成就了一番伟业。


再思楼纪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话简简单单地写出来诸葛亮的一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悲壮的英雄选择悲壮地离去,病逝五丈原的诸葛亮,真的不知道自己奋斗一生的结局吗?不是的,他知道,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罢了!如果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会如何去选呢?就如问题所问,“如果曹操十顾茅庐,卧龙先生会出山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去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与社会舆论,了解诸葛亮的为人与志向。从而去分析刘备和曹操,对比两者哪个更适合诸葛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风气与舆论。东汉末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乱到官位都可以相互买卖。但当时又是一个看重名节的时代,是一个炒作的时代,因为当时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举孝廉。何为举孝廉,举就是举荐,孝是孝顺,廉是廉洁。举孝廉的本意是各个州郡选举出德行品质优异的年轻人进入官场,服务百姓。但随着社会的动乱,这一制度不但未能选出品德优秀的人才,反而催生了不少沽名钓誉之徒。这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浮夸,文人之间都会标榜自己的德行。社会舆论也会对名分气节十分重视。诸葛亮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我们认为诸葛亮有丰功伟绩,但那也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取得的。故而,诸葛亮多多少少都会被打上重视名节的烙印。另外,当时仍是奉行儒家的时代。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相去不远,诸葛亮所受的教育一定是引导大家注重名分与气节的。

然后,我们来说说诸葛亮这个人。诸葛先生是名门之后,父亲早亡,与从父一起生活。这样的人生经历会使得他内心有一份责任感,一份振兴家族的使命感。另外,他的从父官至豫章太守,说明他们诸葛一族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而在这样有社会地位的人当中,大家看似不注重入仕为官,但在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建功立业,一展雄心抱负的!所以,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这表明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华,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他急切地希望得遇明主,迫切的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么该选择什么样的主公呢?在他的人生经历及教育指导下,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第一,要有正当的名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明主一定要有名分,要有大义。第二,一个自比管仲乐毅之人,定是不可屈居人下,他是不能在其他谋士之下的,所以他的主公必须重视他,重用他。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定要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与人生抱负。

按照诸葛亮的要求,我们来分析一下曹丞相与刘皇叔。在当时,曹操身处中央,位列三公,录尚书事,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下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而对比刘备,就要差远了,屯军新野,未有寸土之地,文臣武将,屈指可数,仅余皇叔之名号。然,孔明却选之。这是因为:第一,刘备有名分,他有皇家血统,是中山靖王之后,而且当时的汉献帝亲口称其为皇叔,这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能吸引一批才华洋溢,忠贞不二之谋臣;第二,刘备手下谋臣少的可怜,而且质量还不算高。这和曹操比可是天上地下,不足道哉。可是孔明就是看到这点——人手少,我就是核心——是核心,我就能顺利的实施我的主张;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孔明看到自己在刘备这里能有更大的作为,更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匡扶汉室!

所以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曹操十顾茅庐也是请不动诸葛亮的,因为他不符合诸葛亮的择主标准。另外,看了诸葛亮的择主标准,纵观当时的诸多英雄,还真没有那个比刘备更合适的了,因此,除了刘备是不会有人能请得动卧龙出山的。





大话国学


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到东吴出使,孙权想留下他,就派诸葛瑾去说,诸葛亮的回到是“孙将军能用亮而不能尽亮”。就是说孙权他能用我,但是在东吴我没有能够施展全部才华的舞台。东吴当时有周瑜,“内接骨肉之亲,外接君臣之义”,还有托孤大臣张昭,诸葛就是留在东吴也不可能像他在蜀汉那样位极人臣,一呼百诺。

同理在曹操这里,“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这是演义中曹操自己介绍手下的能人的原文。实事也证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天下三分他为主,手下人才济济是毫无疑问的。诸葛亮如果去了,恐怕还不如在东吴的待遇好。

而在刘备这里就不一样了,刘备长期缺少一个一流的谋士,诸葛一出山那真是奉为上宾,如鱼得水。诸葛的地位在蜀汉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所以说曹孙两家是请不动诸葛的。除了刘备谁也请不动他


如烟入幻


个人认为,题主的假设如果成立,诸葛亮会。

(不赞同的也不用留言反驳我,在此仅是说下个人看法而已。)


诸葛亮善于权谋,懂军事、内政,知晓天文地理..... 但他纵使再聪明,用不着的东西学来做什么?一个山野村夫,需要学这些?我如果不想当医生,首先就不会去学医,将时间跟精力放在别处好不好?所以,别看人家整天待在山里,其实是有理想跟抱负的,真没这心思,那他完全可以效仿左慈云游四方,更用不着教村民歌曲,变相为他扩大名气。

虽然在山里,但人家一直再等明主。(懂权谋怎么会不懂攻心?轻易得到的不会被重用,那结果跟庞统初来蜀国有什么区别?他认为自己有大能,就想谋大权,居高位,效仿姜太公,自己去推荐自己那还有什么意思?)刘备能打动他,当时刘备有啥?过不去上万的兵马,一个新野守着都费劲,就这样才来三回,哭一哭就搞定了,曹操不比当时的刘备有势力?要是题主假设成立,曹操这么有势力还肯自降身份去请诸葛亮,那都用不了十次都能请过来。若是孙权能像刘备一样一开始就请诸葛亮,诸葛亮兴许更乐意去,毕竟人家亲哥还在东吴呢。(择明主,魏、蜀、吴这三个哪个是昏君?就算孙权,军事、政治,能耐不大,但也绝算不上昏君吧,曹操就说有主见,但也算得上是忠言逆耳,平时也乐得听谋臣的建议。择明主,除去判断他是否是昏君外,还要考虑一条重点,这个主公是否器重自己。)

若想号召人起义,或者共谋大业,总得有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刘备姓刘,总说自己为了匡扶汉室,那三国鼎立的时候他自己称什么帝?他眼里真有当时的皇帝?别人抢,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叫汉贼?他自己趁乱当皇帝,这就叫匡扶正义了。。。?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些道理,诸葛亮会看不清嘛?你姓刘还是姓曹真的重要?他看重的无非就是他们谁更器重自己而已,曹操若肯拿出刘备的耐心去请,他一样会出山,本来人家也没想一辈子在山里带着,跟刘备说什么过惯了闲云野鹤的日子,无非也是考验刘备的诚意罢了。


喜欢我的回复,请点点我的关注哟~


萌鱼聊生活


老泰迪讲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前言:

老泰迪认为除了刘备,恐怕没有人能够请得动诸葛亮,因为请不请得动诸葛亮全在于他自己。

分析时局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生逢乱世的聪明人自然是少不了

对时局的推测,对各个领导人物的把握。

什么意思?那便是对潜力最大的领导队伍的心知肚明。诸葛亮知道此时的天下只有三人是最有潜力夺得天下,第一个便是北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第二个则是东西南边的孙权,最后一个是号称刘家后代“以德服人”的刘备。

那么诸葛亮自然是明白,自己想做一番大事业只能在这三人中挑选一位作为日后辅佐的对象。

分析利弊

范围缩小后,诸葛亮肯定会分析在这三个人手底下当差的利弊。

首先是曹操,曹操这个人能力强,野心大,这是优点。但是他手底下的谋士多,疑心也是非常的大,这便是个致命的缺点。倘若诸葛亮做了曹操的谋士,诸葛亮只有两个结果:

  • 第一,得不到重用,毕竟曹操手下有能耐的谋士多如牛毛,诸葛亮的才能得不到全面的发挥。
  • 第二,惨死于魏国,这个结局必然是在曹操对诸葛亮“莫名其妙”生疑后发生的,诸葛亮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得罪人,都有可能被人诬陷到曹操面前,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人必然会在杀了诸葛亮后后悔自己的多疑与冲动,亦或是杀掉便杀掉,扭个头就忘了。

其次是孙权,孙权那边时局其实已经稳定下来了,东西南都已经是吴国的了。对于诸葛亮而言,跑到吴国发挥自己的才能已经没多大的必要性了,再者孙权也多半不会受重他,毕竟吴国谋士也是不少。

最后就只剩下了刘备,很多人都说刘备待人仁德是虚伪,但老泰迪认为虚伪一辈子也就不再是虚伪的仁德了,聪明的诸葛亮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接着诸葛亮会分析自己是否适合在刘备那里当差:

  • 第一,刘备都没有盘踞之地,这对诸葛亮而言是件好事,这恰好能够发挥出诸葛亮的才能,帮助刘备一步步走向三足鼎立,一步步夺天下,而作为一大功臣刘备自然对诸葛亮会感恩代谢。
  • 第二,刘备手底下能用的谋士不多,跑到刘备手底下当差自然受重用。

结语

诸葛亮分析时局缩小范围,分析各地主公的为人判断利弊之行为是生逢乱世诸葛亮必然做的事情。所以曹操就算十顾茅庐,百顾茅庐,千顾茅庐,诸葛亮都不会出来。而之所以刘备需要三顾茅庐,可能是诸葛亮在试探刘备是否诚心吧!


老泰迪讲历史


所谓如果?要须知曹操广纳天下英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20岁出头的司马懿,最后应召入仕,竞畏曹操威权,无奈出仕也!

倘若诸葛亮果有盛名,曹操定然想尽办法,极尽手段,网罗门下,效命麾下!!!

曹操宁可负天下人,决不让天下人负我的哲学,用在诸葛亮身上,定然是不被曹操所用,必令其毁灭,决不能为其它人所用!!!

诸葛亮难入曹操法眼!不然的话,曹操宁可将其绑架!!!

司马懿被逼入仕,即曹操使用的手段!

司马懿逃不出曹操手掌心!谅诸葛亮不过如此,步司马懿后尘,和司马懿同朝为官,自然不在话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