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刘俊喜


阎锡山,字伯川,1883年10月8日,出生于五台县滹沱河畔河边村(今属定襄)。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其父阎书堂,字子明,大约出生于1860年,堂号“庆春堂”。“耽玩易象卜筮”“深有所悟,而善观时变”(注1)。阎锡山得势后,属下和乡邻称老太爷。1932年阎子明“偶感风疾,手足麻痹,屡经诊疗,未尽复元(注2)”。以后逐渐加重,半身不遂。于是,阎锡山就为其父亲考虑后事。

一、看(选)墓地


那个年月的晋北,殷实之家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墓地,一般人也想看,只不过有时囊中羞涩请不起。阎锡山贵为督军,自然十分重视,绝不是网传的阎锡山特迷信。

乡邻给他介绍过几个风水先生,皆不中意。

张学良得知后,主动推荐东北有名的风水先生狄如海来到河边村,阎府好吃好喝好招待,狄先生绕遍河边村周遭山山水水,还是没有确定下来。

后来,传说阎锡山从江南请来一位,人称江南先生,又从上五台的高家庄请来一位叫李八来的阴阳先生。让他俩住下来,共同看墓地。

两位先生奔波月余,这天,来到河边村北面的西汇,两眼放光,驻留多时。站在西汇背后的紫金山上,见这里山不高而有灵,水不深而清澈,依山傍水,鸟语花香,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就返回给阎锡山回话,阎锡山恰好在河边村,就于第二天,一同乘车到了西汇。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登高,江南先生手指左右,向阎锡山说:“此处极好,可称龙地。这里背靠紫金山,左扶龙山,右扶文山,前面秀山(潭上村小山)如同桌子,远眺简子山如笔架,滹沱河水环流向东,活像龙带缠腰,若坟茔北向,立水来潮(指东冶小银河的水,由北向南流入滹沱河),官升当朝一品,必为全国领袖。”

阎锡山听了,面带喜色。李八来先生是当地人,见江南先生说得眉飞色舞,独占两人的“功劳”,有点不悦,便说:“这块阴地确实好,但在下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阎锡山说:“李先生,有甚说甚,不要避讳。”李八来说:“此处早有一座民坟,如为老太爷建陵,必须迁移民坟。”阎锡山一听,收敛了笑容。江南先生说:“总司令可以效法昭王赶樊哙(注3)……”阎锡山没等说完,连忙摇头。江南先生讨了个没趣,从此,再不谈西汇建墓的事。

这里说的龙山,也叫蛟龙山,大体东西走向,为五台山东余脉。远望山巅红白两脉如两条龙翻腾随绕,栩栩如生,雨后观赏尤其生动,人们平时路过总会望一望。其实龙山在西汇西北尚远,形不成左抚。槐荫后山当地人也称龙山,这在西汇正北面。说简子山为笔架也有的勉强,并且偏南,按徐继畲《五台新志》插图,在紫金山与段亩山(指文山)之间有笔架山,现在不容易弄清楚了。

我也看过这一带山水,是一块佳地,这不假。显然江南先生,想做成这趟买卖,有点凑景溢美。阎锡山是何等人物,还听不出来?事实上大约早在1924年就在潭上西侧筹划建西汇别墅了。

后来,阎锡山又请太原“晋用馆”吴楚材,此人为湖北人,选中河边村东边一块称为“二龙戏珠”的地方,这里从文山延伸下来两条沟会合聚成一小丘,称为”龙泉穴眼”。

择吉日开工,历时三年修了一座气派壮观的墓园。墓园座落在阎府东南,背靠文山,俯瞰北上的滹沱河,坐东向西,四周栽满苍松翠柏,风景优美。

二、兴建阎父墓园(简称墓园)

据陈应谦先生(注4)记述,阎父墓园工程几乎全部用石料,阎锡山看中河边村南青石村石匠高手武德珍、杨本玉、杨隆尚,墓园工程由他们承揽,武德珍又聘请宏道镇贾庄胡明珠(注5)和河北曲阳县几名石匠能手,专门制作精美的石雕细活。

墓园占地三亩,由石旗杆、石牌楼、土神碑楼、垄墓、供桌、墓室等部分组成,全用石料精雕细刻。

文山一带盛产砚石、青石,河边生产的台砚冠誉一方,墓园用石多就地取材,部分石料从黄山运来。

墓园坐东向西,背靠文山,入口处是两石旗杆,由青石凿制,靠上有一石斗,光溜笔直挺拨,直插云霄。石旗杆十分精致峭立,当地老者都见过,但不知怎么从来没见到有人文中提及。

石旗杆后就是墓园最大最亮眼的建筑石牌楼,石牌楼四柱三门,上盖三个楼头,分上下两层,居中的楼头既高且大,两个耳楼头依傍,四根方柱插入方石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后两根圆柱斜顶,结构紧凑而稳固。

石牌楼形制刚健挺拔,通体精雕细刻,堪称石雕建筑艺术珍宝,可与五台山龙泉寺石牌楼媲美。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石牌楼正背两面题字,浑厚有力。正门门楣上书“文山钟秀”,右门楣“德承先泽”,左门楣“荣启后昆”。背后门楣上分别为“沱水毓灵”,“香宅流芳”,“佳城锡吉”。

正门拱券为三层夔纹套龙石雕,耳门拱券为三层老鼠闹葡萄石刻,如木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这是宏道镇贾庄胡明珠暨龙泉寺石牌楼后,又一力作。

到七十年代在宏道镇西社、贾庄等村还有一批老石匠,聚在五台山飞机场,虽然只是砌沟渠、垒护坡,其敬业,其质量,令人敬佩。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墓室宽大,呈长方形,如三间房子。后壁镶嵌着青石板,刻有诸葛亮的《出师表》。灵柩台一尺高,也用青石砌成,可并放三只棺木(阎子明两夫人),墓室深约四米,前半部分左侧置放汉白玉墓志铭两块。

石墓门楼颇气派,两侧有八字山墙,上悬“全归处”竖匾,两门框上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两石门五尺高、六寸厚,雕砌着兽头、滴檐、兽环,门框石门背后放一轱辘柱石,安葬后,闭石门,轱辘柱石自动滚动将石门顶死,以防盜墓。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墓穴通往地面的墓茔道,用大青石铺底,青石上雕刻着花纹,两边栏杆上雕刻着各种鸟兽。阎父埋葬后,用土填平,地面稳放了一个一丈多长的大青石祭祀供桌。供桌前有七尺宽的青石路,一直通到石旗杆外。

供桌后面是垄墓(坟堆),花雕石围,莲花座大墓顶。垄墓外围青石栏杆环绕,计有24根小石柱,石柱之间连有石栏板,上面是二十四孝浮雕,诸如“郭巨埋儿”“王祥卧冰”等等,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每个柱顶上又蹲着石猴,或吃桃,或戏耍,形态各异,引人入胜。

墓园东南角建有一座青石土神碑楼。靠南有一个三间房的小院,供看墓人住宿,看陵人是定襄县邱村刘七喜。

这座陵园耗资30000银元,仅石牌楼就用了8000,加上补了2000,单石牌楼就造价10000银元。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三、关于石牌楼补款

关于给承揽人补款的原因,据说是开工后打制石头基坯时,工头武德珍把尺寸算错了,结果造成不少石料报废,连工带料,赔了2000银元。武德珍不敢声张,更不敢找阎府,悄悄把自己几十亩地变卖,想补上这个亏空,对于一个小村里的小包工头,2000银元绝不是小数目,老婆孩子岂能安生(不闹腾)。

武德珍憋屈没处待,一有空就到到阎父墓园大哭。这事传到阎锡山耳朵后,就把他叫到阎府,问明原委,然后安慰他说:“你给我卖了力气,受了不少苦,我不能叫你吃亏,这2000我给你补,你回圪把地赎回来,地是庄户人的命根子。”话虽这么说了,钱却没给,直到阎父死后,武德珍眼瞅着起灵发引(出殡),三七五七过去了,阎锡山还没给他。

武德珍心里着急,又不敢找阎锡山,便带上烧纸,跪到阎父墓园前点着烧纸痛哭。那时,阎锡山正在效法古制“庐墓百日”守墓,见了武德珍,想起前言,当下叫来副官回府找总管拨钱。

武德珍高兴地连声道谢,阎锡山在墓园里转了一圈回来后,对他说:“营生确实做得好,我另外再给你2000,你谢候谢候各位工匠。”激动的武德珍“啊呀外克,啊呀外克”不知如何说好,更不知迈哪只脚。

这样,武德珍除自留2000做为赔工补偿外,另外2000就按技术高低,出力多少,分给了所有工匠。


四、掘墓毁园

六十年代阎府成了忻州疗养院,实际是精神病院,文山北面的大关山是太钢白云矿采石场,听到开山放炮声,就知道该中午开饭了。由阎锡山当年创办的实生活小学,成了著名的河边中学,河边中学的武术队享誉三晋,当时,我的哥姐们那一茬,都以考上河边中学为荣。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1966年是不会忘却的年份,这年文山脚下乔麦花开了,白里透红,兀自芬芳。

毁墓风刮到乡村,一些人被卷入其中,身不由己。特派员带着枪,吆五喝六,干部、社员(有老石匠)、疗养院职工、大关山矿工及中学生,三百多人,扛着铁锹洋镐大锤,激情满满,纠纠昂昂,涌向阎父墓园。

随后老师带着学生也来观看。

青石旗杆上已绑上了麻绳,麻绳两边扒满了人,嗨吆一使劲,有人闪倒,有人屁股墩地,抬头一看,竟然是绳断了,旗杆好好的。

一会儿有人扛来学校拔河大绳子,一武术队同学麻利地爬上旗杆,拴上绳头,大绳两边又扒满了人。

“一、二、三”指挥大臂一挥,一起发力,旗杆应声大摔八段,石斗一头扎入土里,两青石旗杆就这么毁了。

这时人们聚在石牌楼周围,几个壮后生瞄住牌楼顶柱,轮起十八磅大硾猛砸,前后顶柱栏腰砸断。

拨河大绳拴在牌楼柱顶上,“一、二、三”指挥大臂又一挥,壮后生铆足劲一齐用力,这回吃奶的劲也用上,牌楼纹丝不动,听到有人骂娘了。

这时打硪老号子手上来了,嗨吆嗨吆了一顿,也不顶事。

在五台山飞机场干活时,这打硪号子我也喊过,很有味,不过这拉绳恐怕得用拉纤号子。

有人献计:“白云矿有炸药,炸!”一会炸药扛来了,有人麻利的将炸药绑在牌楼四根柱子要害部位,一看就是专业爆破手。

现场除了点药的,全部躲在西南土崖后。不一会儿,接连几声巨响,堪于五台山龙泉寺石牌媲美的阎父石牌楼轰然倒塌。

时已过午,老师招呼同学们回校吃饭,个别学生没走。

开始轮班挖墓,墓茔道挖开了,露出敦实的两扇石门,壮后生使劲推,纹丝不动,显然石门后有机关。

老石匠不紧不慢地过来,要了一把大锤,向南面石门内下角,砸!没几锤就砸开一个洞,石门有一扎多厚,伸进手去,把顶门石(轱辘柱石)撬起来悠过。

众人迫不及待地用力一推,石门开了。

阎老太爷在封棺下葬前,阎锡山曾请河边乡绅贤老一同看了棺内、墓内,并无什么值钱的东西随葬,做个见证。防止盗墓贼惦记,考虑可谓周全,谁能想到会大白天掘墓。

激情后生,整日以背语录喊口号为事,估计不会知道这事,即使有知道的,也不会相信,堂堂一督军,不会寒碜。所以冒着尘土,就闯入寻宝。

进了墓室内,人们都怔住了,或听到什么命令。

石门对面是摆的一张石桌子,石桌两边一对石椅子。桌子上摆的一架亨得利座钟,还有当时的报纸、和毛笔架子。左面还有一个洗脸盆架子和洗脸盆,有梳子、镜子、脂粉盒,有四个圆鼓形石坐凳。南面是石炕,高度一尺来高,炕沿墙上开有几个来灵孔,懂行人一看就知道是要从炕下土中得地气。炕上有一个炕桌子,摆着五魁四盘、筷子、水烟袋,炕桌子后便是棺材。墓室没有三间房大,也就大两间,西北侧还有一小耳室。正面墙上镶青石壁,光滑有字,悬挂写有蒋中正的锦旗,有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写的挽辞,其它空空。

进去的人一看也捞不着什么,悻悻然。

干部指挥人往外抬东西,一张圆形汉白玉石桌子、一对石椅子、一架不会动的座钟、抬到公社大院。

炕上的棺材抬出墓室放在外空地上,棺材盖刚撬开个缝,好多手就伸进去摸,摸来摸去,总算搜出一只怀表,喜出望外,转动簧,嘀嗒嘀嗒还在响,这可算当年最值钱的了,也缴了公,不知最后落入谁手。

棺盖板大揭开,鲜艳的装老衣顷刻风化。

翻过棺材,倒出尸骨,人们踢来踢去,棺板运回公社大院。

有当时文化人再进墓室观看,墓室四壁与顶子都是光溜溜的石头,缝子细密,貌似用白矾灌缝。墓室密封很好,初进去四壁上还往下流水珠。正中墙上有屏,内容是辛亥革命时阎锡山追随孙中山闹革命的事。四壁墙上有牌匾,上边刻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下午有的同学们又来到墓园现场,一片狼藉,来到公社大院,乱堆着,石椅子腿子也断了。

接着,阎父墓园周边,诸如李楠、李徽、续西峰等许多名人墓同遭厄运。有趣的是到了七十年代初,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徐继畲墓还被拆毁。

之后公社安排各大队将墓室、墓门、墓顶、墓碑、石桌、甬道、牌楼、石兽、旗杆、台阶及周边雕有二十四孝的石头围栏,还有土神庙构件等均拆下运回各队使用,有的砌了水渠,有的修了水闸,也有的垒了猪圈。

墓园内好大一片柏树,陆续消失。

去年有人过去,到处是一尺多高的野草,驻看多时,仅见几块残石,无法辩认是什么构件,惟见几株酸枣树正红正甜。

公社为此事在石沟街小戏台,开了庆功会,学校没组织学生参加。

阎家老太爷的尸骨当天晚上有人悄悄的装在一个纸箱子里埋了。1990年前后阎锡山五子阎志惠回来,也没声张,进阎府自己买了张门票。

多年后人们在河边村粮店、文化馆等地方,还见到墓室里的石凳子,石椅子。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说起“二龙戏珠”这块地,许多人还知道,去年有人过去,到处是一尺多高的野草,仅见几块残石,无法辩认是什么构件,惟见几株酸枣树正红正甜。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墓室内的情况,陈应谦老生生介绍和毁墓时那么多人所见,有点小出入,留待进一步探究。

五、所幸还有“六角楼”

阎子明下葬后,阎锡山仿照古制“庐墓百日”,身穿孝服,在墓旁陪伴其父,守陵100天。五台县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在河边村村西进村的公路旁,建起两座石刻纪念碑亭。因为是六角形,村里人就叫“六角楼”,由六块石碑背靠组成一个六角形,亭顶有青石凿成的筒瓦,插飞挑檐,六根石柱直立。远望,一座凉亭,近看,才知是两座“阎子明功德”纪念碑亭。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六角楼”底座是三层六角形石台阶。台阶上面有石栏杆围着石碑。栏杆和栏杆连接的地方,立着比栏杆高的石头短柱,短柱上各卧着一个小石狮。

台阶外面又有六根独立的大石柱,大石柱顶头各卧着一个大石狮,两座“六角楼”面对大道的一面,均刻着“阎子明老夫子功德纪念碑”。

左边“六角楼”的五块碑上,主要记述了阎子明的家庭身世,颂扬其一生勤劳刻苦,为人亲善和睦,以及如何教子有方等品德。右边“六角楼”的五块碑上,记载了阎子明给河边村办的“公益事业”,诸如修建“己已渠”,创办“慈幼院”、“秀卿医院”等。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这两座纪念碑亭,在六十年代底,受到严重破坏,不少石雕被毁,字迹也已模糊不清,但碑亭主构框架在,后经修缮,浑然如初,或为阎父墓园延伸的唯一遗存,但凡来阎府游客,总到此留影。远道怅然访者,亦可在此些许抚慰吧。

西汇选的墓地,是一好地,因为已有了别人的坟(应该是普通坟),阎锡山不仗权势巧取豪夺。包工头武德珍赔了本,不是阎府的责任,阎锡山不但补上了,还奖励众石匠。从这里都可看出骨子里流露出做人的厚道,是装不出来的。武德珍赔了本,不拆东补西、偷工减料、蒙哄欺骗,也足见包工头的本分。阎锡山是人,说过的话也会忘记,关键是要有文明机制来制衡,勿论宵小还是威武,都是靠不住的。

虽然毁了阎父墓园,但阎锡山留给山西的印记太深,铲除不了,也炸不烂。但在网络书刊中及坊间描述的阎锡山有许多与实际相去甚远,添油加醋也就罢了,有的甚至是捕风捉影、信口开河。

聊为乡人,趁尚有遗老传旧事,逸贤寻陈迹,以期还原。然而,唯恐疏漏瓢偏,敬请不吝赐教。


注1:见赵戴文《勋五位五台阎公子明暨德配曲二人合葬墓志铭》

注2:见《阎子明先生奉葬实录》

注3:“昭王赶樊哙”说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朱祯10岁就封为楚王,统治武昌四十余年,死后谥号为“昭”,故称“昭王”。传说朱祯每年都要到灵泉山避暑,经卜师巫者勘测,认为该地乃卧龙捧圣之地,作阴地极佳。但遗憾的是,这里埋藏着汉朝武阳侯樊哙,若下令迁墓,害怕樊哙的后人干涉,便想了一妙计,命人做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此地本是昭王地,暂借樊哙几百年,今日时至期已满,樊哙迁移到东边”四句话,然后偷偷把石碑埋在樊哙墓的下面。当迁坟者挖出这块石碑后,信以为真,以为这是天意使然,樊哙的后代也无话可说了。于是迁走了樊哙的坟墓。

注4:陈应谦(1935--2019),定襄县陈家营村人,大专,模范教师,曾被划为“右派分子”、“现行反革命”。平反后,多次为劳动模范。16岁起发表诗文,18岁出版剧本。八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阎锡山研究,旁及山西近现代史及高层人物,著述颇丰。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注5:胡明珠(1895--1968),定襄县宏道镇贾庄村人。著名石雕艺人,是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楼的设计者和建造者。胡明珠出生在一个塾师之家,幼时酷爱绘画书法,时有独到之见。12岁时与胞兄海珠赴五台山,随崞县沟北村刘元成学石雕。未十年便可遂收徒揽工,1923年五台山龙泉寺筹建汉白玉牌楼,广征设计图样。胡明珠移植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风格于石雕,带领定襄、崞县一带的50余名石雕艺人,历时6年,于1930年秋竣工。石牌楼至今保存完好,其精美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令人拊掌叹绝,声名远扬,被聘请做阎陵高难石雕活。日占时期,胡明珠返乡任村长,秘密抗日,曾被日军抓获毒打,幸得众乡邻作保搭救,方保住性命。遂到太原,居城隍庙街,以石雕绘画谋生。

1949年后,胡明珠被山西省工艺美术社聘为工程师,参加了太原市海子边公园改建工程的总体设计。后因身体欠佳,回乡休养。1968年病逝,享年73岁。

阎锡山在家乡系列之二 建墓轶事及毁墓始末


九十年代胡明珠故乡宏道镇贾庄村,出现了一位民间工艺美术家,集石雕、木雕、雕塑于一身,累获殊荣。石英石《五台山龙泉寺石牌楼》微雕,高110厘米,采用了镂空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线雕、悬雕、立体雕等高难工艺,纯手工独创,2012年荣获“首届山西省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2013年荣获“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金奖。近些年活跃于大江南北,他就是1958年出生于贾庄村的胡树森。


后记:参考陈应谦文史资料,承高立成、杨杰、张福根、陈云田、温代云、王长命、李生明、尹晋东、段世峰先生颇多助力,深表谢忱。

本文应属文史性散文,虽查阅走访函询有日,然而山有险阻,路无坦途。尚存疑虑,犹恐失实,若见之,务请留言留址,以期格物致真,预呈谢意。

作者简介:刘俊喜,晋北同川人,久居大同,高级讲师,大同云冈区作家会员,主要从事火力发电建设和教学,喜欢文史树木星宿探索,时有物外之趣。文见《山西工人报》《大同日报》《电力建设》《太原道》等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