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一同学应当如何选科?才能避免弃考的"蝴蝶效应"?

虽然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同学都不得不在家自己学习。但是作为高一年级的同学们,也不可避免的要开始为自己做点规划了。按照往年的时间,下班学期期末前后,就要进行一次合格性水平测试,相当于我们所认识的会考。而这次考试我们所作出的科目选择,将影响接下来我们2年多的学习生活。

新高考,高一同学应当如何选科?才能避免弃考的

目前新高一的学生可以说是新高考下第三批考生了,老师们对于帮助同学们学科可能也是轻车熟路了。即便如此,一些同学和家长其实对于选科还是一头雾水。

就如同几年前刚刚宣布高考改革的时候,家长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高考能不能不考物理?”一样,其实还有不少家长对于选科了解不多。

“弃考”是如何产生的?

提到这个话题,我们就得说一说首批试点的浙沪两地出现的物理“弃考”现象了。

我们不妨来想一想,为什么弃考现象发生在物理上呢?

恐怕很多孩子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物理很难!"

就这一点原因,就导致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首先出现问题的是各个科目的“学渣”们,这些孩子们在之前的教育模式下发现物理科目怎么学卷面涨分也很慢,相反其他科目稍微努点力就能看见成效。所以选择很明确,当然不选物理才是最正确的。

于是这些学生们就放弃物理科目转而投向了其他科目,其中理科生多数转投地理、历史等科目形成2理1文的组合。而这类组合在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往往限制极低。对物理的弃考行为开始发挥它的“蝴蝶效应”作用,作用的对象就是大多数的中等生。

与此同时,政策中的“等级赋分制”也开始一同发挥作用。

这些学生由于成绩较低的学生们不选物理,在物理科目中由于“等级赋分制”的原因,就从原本得中等分数直降到底。

于是中等学生做出的反应就是换科目,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们换成什么科目,他们也就跟着换。这种心态也是正常的:“反正有他们兜底,总不会垫底就好了。”

然后中等生中的一大帮也弃物理而去。

于是参加高考物理科目的学生数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瞬间暴跌崩溃。

与浙沪两地有些类似,小编在去年曾经对当时高二年级同学的选科情况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选择人数最多的科目分别是化学和生物,物理和地理紧随其后。而政治学科则是一下子垫底。

就如同商品一样,新高考模式下的自由选科,加上“等级赋分制”的共同作用,使得我们自己的成绩不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一旦你选择的科目的人数过多或者过少,你极有可能因此被政策“吃”掉一大块分数。

面对孩子们的高考,作为家长们千万不可轻敌。千万不可被一些舆论炒作所影响,要做出让自己认可的判断和选择。

“重新正视物理、化学的价值”

在六门可选科目当中,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可以说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接触最紧密的:平时搬运东西时如何省力(物理),不小心划伤手指时哪些药不能一同使用(化学)。

通俗的话说:这些知识我们平时用得上。它们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横跨了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

所以无论家长们还是学生们,在选择科目时一定要多加慎重,不要人云亦云。毕竟我们的终极目标,除了高考,也是希望选择出能在大学、职场、生活中都能有所受益的学科。不要等孩子们考上大学之后,发现当初所选的科目像大蒜一样贬值到底才猛然醒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