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葉問,功夫實力到底如何?

小天品歷史



中國武術中,有個好傳人真的蠻重要的,比如葉問,因為徒弟太火了,所以帶火了師父。


葉師傅生前大約沒有想到自己死後,名聲聲望能達到霍元甲,黃飛鴻一樣的高度吧。


在過去中國武人學藝有成,一個去處是去當兵。


比如創立三皇炮錘的宋邁倫,學成功夫後,去投考神機營,在老七王爺面前,打敗多位武術教頭,從而被授予五品亮蘭頂戴。


還有一個去處是去當保鏢,為有錢的人家壓運錢財,或者,給達官貴人們看家護院。


比如宋邁倫不當官後,開了清末十大鏢局最大的會友鏢局,還負責李鴻章家家宅的安全,算是現在的保安公司和快遞公司的聯合體。


比如著名的大刀王五,也是開鏢局,兼給人當保鏢,如果不是譚嗣同一心赴死,大約以王五的本事一定也能把他送出外洋去。


另外像孫祿堂,杜心五這些高手也都是當過保鏢保護過民國的大人物們的。


反而是那些我們耳熟能詳電影中功夫高企的高手們,他們生前的戰績都不如電影上精彩。


比如黃飛鴻,給清軍當過教練,後來靠著寶芝林醫館維持生計,但是醫館生意不佳,他死時無錢安葬,還是徒弟出錢才讓黃師傅入土為安。


在電影《黃飛鴻》系列拍出來之前,黃飛鴻最有名的戰績是幫助魚販子馬如燦暴打前來勒索的匪徒。


霍元甲的故事倒不是全賴影視劇的推廣,霍元甲成名更早。


霍元甲和革命黨人農勁蓀成立精武武術會,為了推廣武術會,霍元甲挑戰外國雜技團的大力士,後來那個大力士沒有來,霍元甲打了兩趟拳,平息了前來看擂臺賽的人的不滿,精武武術會就此出名。


兩個月後霍元甲暴斃,農勁蓀開始宣傳霍元甲的故事,後來霍元甲的故事被武俠小說家平江不肖生寫進小說《近代奇俠傳》中,從而天下聞名。


至於霍元甲的徒弟陳真,那是倪匡為李小龍量身編造的一個人物。



葉問的成名更多是因為李小龍。


我記得最早看過葉問的故事大約是在《武魂》一類的雜誌上。


有一段時間我喜歡武俠小說,更痴迷各種武術,恰巧門口有個舊書攤,買各種過期雜誌,那時候就買了基本武術雜誌,有一本講李小龍的師父葉問的故事。


那個故事就是現在被講爛了的葉問晚年在香港遛彎抓壞人。


葉問去香港的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治安不好,匪徒夜晚搶劫的很多,葉問就各處巡邏,看到為非作歹的人就三拳兩腳將壞人打倒。


葉問早年是個闊少,身體孱弱,拜了詠春高手陳華順為師,學習武術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


所謂窮文富武,早年的葉問不必為生計發愁,自然可以專心武學,基本很紮實。


詠春是少林一脈,是南拳的一種,但是傳播程度遠不如蔡李佛,洪拳,等拳種。


葉問年輕時,因為身手好,進了佛山警察局工作,後來轉到廣州擔任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


在廣州期間,發生了葉問捏碎歹徒槍管的事情,這事兒被電影大書特書一番,據說當時是他和同事打賭,徒手奪下歹徒的一把槍,槍管是沒捏碎的,能徒手奪槍,這已經很厲害了。


1949年,葉問離開老家,到香港定居,走的很急妻子孩子都沒來得及帶走。


1950年他的妻子張永成去香港領取了身份證,回到佛山,大約打算收拾東西去和葉問一家團聚,1951年元旦中英忽然宣佈封鎖邊境,夫妻從此永訣。


葉問今天的大熱以及詠春的發揚光大,和葉問在香港收的兩個徒弟息息相關。


葉問到了香港後,以教拳為生。


1954年葉問收了一位叫李振藩的14歲小孩為徒,李振藩就是後來的李小龍。


因為電影的巨大影響力,李小龍成了影響數代人的一代巨星,更是讓功夫這個詞紅遍全球。


葉問的關門弟子叫梁挺,梁挺把詠春這門功夫帶到了世界各地。


詠春的弟子們不太認可梁挺的教學方法,稱他為詠春敗類,但是不可否認正是由於梁挺的推廣,詠春才被更多外國人所認識。



2008年武術首次成為奧運項目,為了慶賀,央視斥巨資拍攝了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傳記片《李小龍傳奇》。


2008年一部以李小龍師父葉問為主角的電影也宣佈開拍,電影名字叫《一代宗師葉問》,但是這部電影的導演不是王家衛而是葉偉信。


沒錯,就是甄子丹版葉問系列電影的導演。


據說王家衛早在1998年就準備籌拍葉問的故事,2001年註冊了《一代宗師》的劇本。


但是以王家衛的速度,這部電影的開機還遙遙無期。


2008年黃百鳴監製葉偉信執導的電影宣佈名為《一代宗師:葉問》,被王家衛的公司發言人炮轟:


葉問是個人物,用《葉問傳》沒問題,但不應用澤東所改的《一代宗師》。其實良性競爭是好,拍同一個題材手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但如果連戲名都一樣,這種行為好卑劣!……拍這部電影的老闆黃百鳴身為前輩和影協的一分子,容許有這種行為發生,實在是香港電影界的遺憾。


王家衛更是直接說甄子丹的演技不如梁朝偉:


甄子丹是很出色,不過和梁朝偉的演技比是有段距離,這個大家有目共睹。


隨後葉偉信的電影正式改名為《葉問》。


2008年10月,《李小龍傳奇》在CCTV1播出,獲得了空前的關注,收視率最高12.98,平均收視率10.35,其熱度之高超過了國民劇《大宅門》。


趁著這股東風,2008年12月16日《葉問1》上映,打出的口號是:


李小龍恩師傳奇。


但是這部電影裡沒有李小龍。


一年後,2009年11月,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舉行開機儀式。


當然王家衛依舊是慢工出細活,要到四年後的2013年,《一代宗師》才正式上映,這時候距離甄子丹葉偉信的《葉問2》都過去三年了。


檢索了一下,和葉問相關的電影居然也有八部了,其中很多質量上乘,甄子丹演了四部,梁朝偉演了一部,葉問電影的質量已經快趕上黃飛鴻了。


鼎盛時期最有影響的黃飛鴻電影也只不過出了七部,徐克執導了五部,李連杰也不過飾演了五次黃飛鴻而已。


葉問在21世紀初走紅,有運氣的成分,他是李小龍的師父,但是他的故事人們知之甚少,所以人們想知道他的故事,喜歡為之買單。


功夫片在上世紀初也走到了一個節點,人們已經看厭了老的功夫傳奇大俠黃飛鴻霍元甲等人的故事,再拍也沒啥新意,這時候需要有個新人來救功夫片的場,於是葉問來了。



薛白袍


葉問,本名葉繼問,出生於1893年佛山一個大家族中,他在家排行老二,所以算得上是富家少爺。由於葉問小時候身體並不健壯,所以他的母親希望他學習詠春拳來增強體魄。於是葉問便拜在了詠春拳高手陳華順門下,據說花了十二兩黃金。

陳華順是當地赫赫有名的詠春拳師,對於這位活潑機靈的二少爺葉問又頗為喜歡,所以葉問一開始就得到了陳華順的傾心教導。但是陳華順由於身體不佳,沒幾年就回了老家養老去了,留下葉問跟著師兄吳仲素習武。

後來葉問去香港求學,又在姐姐的幫助下認識了梁璧,梁璧的父親梁贊是陳華順的師父,所以梁璧應該算是葉問的師伯。於是有了這層關係,葉問又在梁璧的教導下學了四年的詠春拳。

1938年日軍佔領佛山,由於葉家不配合日軍,所以家境頓時陷入窘迫。而葉問當時沒工作,很多時候要靠收的弟子們接濟生活。在這時候葉問已算是將詠春拳融會貫通,在佛山和吳仲素、姚才二人並稱“詠春三雄”。

直到十年後葉問經澳門到香港,經人介紹開始在深水涉大南街之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職工詠春拳,也就是開拳術班。後來名聲大了,不僅平常百姓會來學,就連警察都會趕來學習詠春拳,上到警督下到警員。

當年已是警務督察的陳暖林就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他說學了三個月詠春後就敢自己一個人上樓捉拿毒販,而當時香港有名的探長鄧生也拜葉問為師,之後不僅自己認真學習,還花了很多心思在詠春的推廣之上。後來“國術總會”成立,鄧生就以詠春弟子的身份成為第一屆主席。

雖然葉問備受推崇,但為人極為低調,與世無爭,他不像其他武師穿精武服,反而喜歡穿深色長衫,不像是武師,反倒像是教書先生。葉問不與人比試武功高低,也不主動與人爭鬥,所以贏了的武林同仁的尊重和敬仰,在他去世後被同仁一致推崇為一代武林宗師。

如果非要問葉問有多厲害,那可以說一件早在1910年的軼事。當時葉問和表妹等人一起參加佛山的秋色遊行,也就是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結果當地軍閥的一個排長就要對葉問表妹動手動腳,結果葉問一招就撂倒了這個排長。對方惱羞成怒,就要動槍。葉問反應奇快,一把握住對方的槍管,並用大拇指生生將手槍的槍心壓彎,嚇得對方溜之大吉。


邯鄲醉


歷史上,葉問出生於1893年,是富家少爺出身,學武藝拜入陳華順(找錢華)門下成為最小得弟子。陳華順身材高大雄闊,學詠春之前就有紅拳功夫,實力不凡,據說曾與黃飛鴻切磋佔上風!隨陳華順學藝幾年後,十六歲就到香港讀書,在香港又學了一段時間........

綜合來看,在眾多師兄弟中,葉問屬於小弟,並不出眾。非要評價武功實力的話,武功當然是不錯的,但應該就是最多與其師兄吳,陳持平。但是葉問與其他同門師兄不同的是,他廣收弟子,且弟子中出了個鼎鼎大名的李小龍,李小龍名揚世界,從而使啟蒙師父葉問名楊天下。

由於葉問沒有公開的實戰記錄或鏡頭記錄,但從一些零零星星的他人的回憶中,可以推斷一二

一,葉問曾打敗黃淳梁,後者在此之後,心悅誠服成為了葉問的弟子,黃淳梁喜歡實戰切磋,拜在葉問門下之後有了“講手王”的稱號,同時他也是李小龍,實際上的師父--由於是回憶所得,僅代表個人觀點

二,在擔任警察局刑偵隊長之時,有過空手製服歹徒的戰績

三,就問在佛山期間,曾經與一個陝西舞獅金茂山當眾切磋,並且獲勝,這也是葉問一中樊少皇那個角色金山找的原型,據說贏的很輕鬆

正應如此,綜合來看葉問的功夫在那個時代而言的,應該是不錯。其次,葉問對武術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葉問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詠春化繁為簡,並對外收徒後來通過李小龍的個人名氣,又將詠春的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

據統計,目前世界有300萬詠春門徒,葉問對中國武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葉問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大師。正因為他的無私,才讓詠春拳這個原來小眾的拳種變得世界知名,他對中國武術的貢獻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君菌馬克


葉問一生沒有上過擂臺,沒有和誰較量過,他幾乎沒有出手過!所以徐哥只能遺留的一些存跡中來窺探一二。

1893年,葉問出生於一個廣東佛山的大富之家。

1899年,葉問6歲,師從陳華順開始學習詠春拳。

1908年,葉問到香港求學,就讀於赤柱聖士提反書院。

1913年,葉問回佛山繼承祖業。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在九龍的飯店公會傳授詠春拳。

1956年,李小龍拜師。

1972年12月1日,一代宗師在香港病逝。

享年79歲。

首先,葉問在香港武術界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功夫巨星李小龍就是他的得意門生,葉問一生的最大貢獻是將詠春化繁為簡,並且對外收徒。後來,通過李小龍的個人名氣又將詠春的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300萬詠春門徒!葉問對當今武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麼,葉問到底能不能打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葉問在佛山時已有名氣,為佛山詠春三雄,阮奇山,姚才,葉問。如果不打得,怎麼會有名?

但是真實的葉問是一個非常溫潤的武林人士,從來沒有上過擂臺,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方式的武術較量。

據可靠人士的考證,葉文只與朋友和自己的門徒有過切磋,但可以肯定的是,葉問有和他已經成名的弟子進行過切磋,並且毫無懸念的獲勝。被譽為“講手王”的黃淳梁就是其中之一,而黃淳梁在自己的傳記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誠然,現在看來80多年前的拳種太舊了,而且打法被泰拳散打剋制(近身貼手vs移動拳擊),散打泰拳同時還在更新換代,取長補短,兩者在技巧上的先進程度明顯不同。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更高遠的天空,葉問先生是一代宗師,是我們的巨人。





徐哥看影視


隨著電影《葉問》上映,一代宗師葉問的名字成了熱搜,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

葉問,本名葉繼問,出生於1893年佛山一文化“富二代”家中,因為葉問小時候身體不太好,他的母親希望他學習詠春拳來增強體魄。於是葉問便拜在了詠春拳高手陳華順門下學藝。

相傳詠春拳是以少林五枚師太的徒弟嚴詠春的名字命名的。清朝康熙年間,一些反清人士聚在福建南少林寺。清廷派兵圍剿併火燒南少林,眾僧死傷慘重,“少林五老”中身懷絕技的五枚師太藏匿到四川、雲南交界處的大涼山下。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嚴氏也逃亡在此。嚴氏有個女兒名叫嚴詠春長得漂亮,當地惡想霸佔她為壓寨夫人。五枚師太為援救嚴詠春,將其帶到山裡,教授拳術。三年後,嚴詠春下山,將惡霸打得落花流水,登時名聲大噪,後來她的拳法就稱之為詠春拳。

據傳講詠春的祖師是一個叫“攤手五”的湖北人。此人原名張五,戲曲和武技都十分了得,尤其精於少林技擊。雍正年間逃亡至佛山,設立瓊花會館,把一身武藝都傳給紅船弟子。

而在佛山開醫館藥鋪的梁贊開始,詠春拳的歷史傳承有了明確的記載。而梁贊一生甚少收徒,只傳了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和梁氏次子梁碧。

已年逾七旬的陳華順對於敏而好學的葉問很是喜歡,於是傾心教導。然而,三年後,陳華順便老去了,此後,葉問跟著師兄吳仲素習武。

1908年,葉問來到了到香港求學,就讀於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當時的學校裡,英美學生經常欺負中國學生。個子矮小的葉問更成了他們欺負的對象。結果忍無可忍之下,葉問沒有選擇再忍,一次,他奮起發擊,將外國學生打得抱頭鼠竄。後來,又有外校一些學過拳擊格鬥的外國學生過來挑戰,都被葉問打得一敗塗地,從此,葉問名聲大震。

1913年,20歲的葉問回佛山繼承祖業。

一次,葉問和表妹等去觀賞“秋色”遊行,他當時身著長衫和薄底禮絨鞋,看上去一副軟弱可欺的公子樣兒。途中,遇到一位當時的軍閥排長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葉問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慣用的詠春拳法,對方立馬應聲倒地。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對方惱羞成怒,就要動槍。葉問反應奇快,一把握住對方的槍管,並用大拇指生生將手槍的槍心壓彎,嚇得對方溜之大吉。

就這樣,將詠春拳融會貫通的葉問,在佛山和吳仲素、姚才二人並稱“詠春三雄”。

1938年,日軍佔領佛山後,葉家和其它百姓一樣遭了殃,葉家連生活都成了問題。所以家境頓時陷入窘迫,開始流落外地。

10年後,葉問經澳門到香港,經人介紹開始在深水涉大南街之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職工詠春拳,也就是開拳術班。後來名聲大了,不僅平常百姓會來學,就連警察都會趕來學習詠春拳,上到警督下到警員。

由於求學者眾多,葉問再三擴大場地。雖然葉問備受推崇,但為人極為低調,不與人比試武功高低,也不主動與人爭鬥,所以贏了的武林同仁的尊重和敬仰。

1972年12月,79歲的葉問在香港病逝,詠春門人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派一代宗師。葉問去世前後,門下黃淳梁、李小龍、梁挺等十大弟子相繼聲名遠震,繼續傳承和發揚了詠春拳。

舉報/反饋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隨著《葉問》的系列電影風靡各大影院以來,葉問的形象以及他的傳奇經歷深入人心,在廣大影迷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葉問的名字也逐漸被觀眾所熟知。

(葉問劇照)

那麼,歷史上葉問,其功夫的真實實力,究竟如何呢?

我們先來看兩個真實的故事。

1910年,在佛山舉行的“秋色”遊行盛會上,葉問攜表妹一同參加,途中偶遇一個當地軍閥的排長。這個排長垂涎於葉問表妹的美色,幾次三番出言無狀。葉問為息事寧人,拉著表妹避開了排長的糾纏。

但似乎冤家路窄,在人山人海的遊行隊伍中,葉問兩人又和這位囂張跋扈的排長相遇了。他似乎覺得葉問兩人好欺負,公然命令手下的人將他們圍了起來,對葉問表妹動手動腳。

忍無可忍的葉問被迫出手,用詠春拳教訓對方,三下五除二就將對方6人打趴在地。惱羞成怒的排長從地上爬起來,掏出手槍頂住了葉問的腦袋。眼看一場流血事件在所難免。

只見葉問突然間出手,以極快的速度抓住了排長的手槍,將大拇指壓在了槍膛上。排長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竭力想把槍奪回,但手槍彷彿在葉問的手裡生了根一樣,紋絲不動。

而後,葉問運足力氣,生生地將排長的手槍輪芯壓彎,使其無法發射出子彈。排長知道遇到了高人,只好灰溜溜地領著一幫鼻青臉腫的手下逃走了。

(葉問劇照)

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進入當地政府部門任職,主要擔負追捕盜賊劫匪等工作。在佛山沙坊劫案發生後,葉問快速偵破了此案,並在昇平路昇平戲院內徒手生擒兩名持刀劫匪,轟動一時。

後來,葉問升任廣州市南區巡邏隊長,在帶領部下跟蹤一夥逃犯時,手下隊員想見識葉問的功夫,問他能否徒手抓住逃犯。葉問將手中的武器悉數交給同事後,悄悄靠近逃犯,在對方毫無反應的情況下,就將其抓獲歸案。

葉問即便到了70歲高齡時,其功力依然雄風猶在。

有一天,葉問外出散步時,遇到了幾名持刀劫匪。他們看到葉問身材矮小,瘦削無力,便上前搶劫。只見葉問抬腿迅疾踢出幾腳,然後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發數拳,將幾個劫匪幹淨利落地撂倒在地。持刀的劫匪,更是被葉問一腳踢出數丈開外。

最能證明葉問武功高強的,自然是他的徒弟李小龍。李小龍在隨葉問學成詠春拳後,成為了聞名世界的武打巨星。即便是他後來獨創了截拳道,但其核心招術仍然來源於詠春拳。特別是截拳道快如閃電的出手方式,也是和詠春拳一脈相承的。

(武打巨星李小龍)

那麼,葉問取得了如此高的武功成就,他又有著怎樣的學武經歷呢?

1893年,葉問出生於廣州佛山的一個望族之家,家境十分殷實,據說他家的房產加起來能抵上幾條街。小時候的葉問接受的都是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父親希望他勤奮讀書,將來能考取功名,繼續讓葉家揚眉吐氣。

但葉問從小對讀書就不上心,他最感興趣的事莫過於舞槍弄棒。因此,在葉問7歲那年,父親將他送到離家不遠的武館,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

陳華順的師傅是號稱“南海拳王”的梁贊,梁贊是有歷史記載的詠春拳傳人。一套詠春拳耍得神出鬼沒,出拳快速且防守緊密,注重剛柔並濟,以柔克剛,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力量發揮出最好的攻擊效果。

梁贊有兩個傳人,其一是陳華順,其二是他的兒子梁璧。兩人都盡得梁贊真傳。葉問作為陳華順的關門弟子,受到了陳華順的特別關照,詠春拳基礎扎得異常牢實。不過遺憾的是,葉問只跟隨了陳華順短短3年,陳華順就因病去世了。

(葉問劇照)

1908年,葉問來到香港求學,經常幫助同學抱打不平,對付欺負中國學生的外國人,逐漸有了一些名氣。一位同樣來自佛山的同學將葉問的事蹟講給了他的世伯聽,這位世伯頓時心生疑慮,這些招數似乎出自詠春拳、於是他決定會一會葉問,邀請他到家切磋。

年輕好勝的葉問準時赴約,在雙方拉開架勢比試的過程中,葉文發現他根本沒法靠近這位世伯,甚至他的拳法套路完全被對方猜到,他能在頃刻間就將葉問的招式化於無形。不過,對方好像也並無傷他之意,只是點到為止。

經過這一比試,葉問才知道,這位世伯原來就是師叔梁壁。

梁壁也非常欣賞葉問,又把葉問納入門下,細心教授詠春拳。就這樣,葉問機緣巧合地與師叔梁碧相識,從此開始一邊讀書,一邊跟他學習詠春拳,直到1913年離開香港。

1949年,葉問再次離開佛山來到香港,開始開館收徒。隨著葉問的名頭越來越響,他的學徒也越來越多,武館也越開越多。也就在這段時期,葉問將詠春拳普及開來,為詠春拳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也就在這時候,李小龍找上門來,拜入葉問門下,並最終成為了一代武打巨星。

1972年12月,詠春派一代宗師葉問在香港病逝,享年79歲。


張生全精彩歷史


葉問,生於1893年10月1日,但是這個生年其實是他虛報的,葉問的實際生年為1899年,這個在網上可以搜索到,大家不比跟我抬槓。出生葉家,算得上是當地的大戶,家境優沃,葉問7歲時,拜陳華順為師,葉問稱之為華公。收了葉問之後,陳華順便不再收弟子,葉問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

18歲的葉問來到香港跟表兄們一起讀書,提一下,葉問姐姐嫁給了香港的商人。讀書期間,葉問兼任學校的武術指導,來賺取生活費。當時,血氣方剛的葉問遇到行為不端的歐洲學生鬧事時,他便出面以武力主持公道,當身高只有1米63的葉問一次次的打倒那些高大粗壯的歐洲人時,心中不由得產生一種快感,對自己的武藝十分得意。

就在這時,葉問遇到了自己的第二個師傅,師公梁贊的兒子梁壁。

一次,葉問去藥店買藥,掌櫃的聽說他是葉問,便要跟他來切磋一下。葉問見老人年紀大了,不肯和他比,幾番推辭,對方執意要比拼,無奈之下,葉問和老人動起了手,一比才發現對方是詠春的高手。後來才得知,原來是葉問的師公梁贊的兒子梁壁。而當年梁贊傳授給陳華順和梁壁的詠春拳是各有所長的,所以,關鍵來了,葉問的功夫是集合了陳華順,梁壁兩人之所長,是他的的功夫更上一層樓。這便是他能成為詠春宗師的基礎。

在電影《葉問》中,葉問曾徒手捏壞過受傷,後來聽葉問的長子葉準回憶,葉問確實真的捏壞過手槍,電影中並非編撰。

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私信評論我,謝謝大家支持。





Hai子君


歷史上的葉問,功夫確實不錯,只是沒有影視中那麼誇張而已。所謂誇張,主要是指一場激烈的戰鬥下來,氣不喘汗不流,比梁山好漢體力都足,這是有點誇張的。還有就是動作,沒有影視中那麼漂亮。至於能打幾個,一對十不算誇張,對葉問本人來說,十個確實不算多。

一對十,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就是傳奇,太厲害了,難以置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印象,是因為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在現代,習武的人少,到底能幾對幾,更成了秘密。在古代,別說一對十,一對百都是可能的。現代的例子也是有的,在軍隊裡,猛人還是大有人在。對於一個訓練有素,真正執行過任務的特種兵士官來說,在街頭上對付十個八個歹徒混混,那實在是太輕鬆了,不管對方几個人,那都是人肉沙包。

千萬不要拿現代搏擊來舉例,因為那不是實戰,在戰場上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在戰場上,或與歹徒對峙時,是沒有規則的,也不是一對一搭配的,很有可能是幾個人甚至更多人圍攻一個。擂臺上的東西,研究的都是一對一,戒備勢只是戒備前方,對後方根本沒有概念,這到了戰場上多危險,戰場上四面八方隨時都是敵情。天天戴著拳套訓練,猛的一次不戴,直接連續擊打,手腕都容易受傷。而且真正實戰,那是會動器械的,不一定空著手,平時不進行空手奪刀踢刀躲刀用刀的訓練,猝然應對,很容易手足無措。當然了,讓一個從來不戴拳套的人,突然戴上拳套,他也是會手足無措的。習慣成自然,習慣突然改變,那自然就沒了,就遲鈍了。不僅如此,戴上拳套後,平衡感也會發生變化。

葉問作為一代老拳師,深得傳統武術的精髓,身手肯定在特種兵之上。特種兵雖然厲害,但是在格鬥方面,還是沒有老拳師專業。特種兵要研究練習一系列的專業,而拳師一輩子就研究格鬥,這個是有差別的。而且不是一個人研究,是多少代人在不斷地積累。

說葉問到底有沒有實戰過,這不好說,但切磋的次數是不少的,不然誰服他?不要小看了切磋,老拳師的切磋那是點到為止的。點到為止很難,沒有相當的實力是做不到的。李小龍能做到點到為止,所以他在鏡頭下可以盡情的打,還打不壞人,因為他距離控制的太好了,每次都是看著打上去了,但實際上沒打上去,差著幾毫米,水平就這麼厲害。其他武打演員,在鏡頭下都不能完全放開,因為很容易失手,很容易重傷對打的人。

李小龍有很多師父,但最後只認這麼一個,這說明什麼,說明他認為這一個最有水平。而且李小龍最後的功夫主要就是以詠春拳為主,這又說明他最看重的就是詠春拳。

李小龍在影片裡面很厲害,速度驚人,動作漂亮,雷厲風行,非常震撼,但他展示的並不是真正的截拳道。影視是要追求效果的,是要講求美學的,而在實戰中,沒人會去講究美觀。正如戚繼光所說,“實用不美觀,美觀不實用”。在現實中,李小龍很少踢高腿,因為沒必要。擊打高處用手,擊打低處用腳,放長擊遠用中位腿法。高腿,起腿半邊空,而且體力消耗大,現實中使用的頻率很低。但是在影視裡面,就得多用高腿,因為高腿好看。

現實中的振藩武道高低腿都有,只是高腿用的少而已。但是詠春拳是有硬性原則的,高腿一律不許踢。詠春拳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是因為詠春拳重視養生。高腿不論是訓練還是使用,都會迅速地耗竭體力,對心臟造成嚴重的負擔,長此以往,對養生很不利。詠春拳師40來歲正值巔峰時期,而散打運動員二十來歲就得退役,這個差別是明顯的。詠春拳還不踢鞭腿,因為鞭腿幅度大,消耗大,還傷骨頭。

看國家武術隊進行套路表演,很漂亮,有速度有勁道。但是能不能打,答案是肯定不怎麼能打。因為他們十年如一日,練的就是套路,從來沒有進行過戰術訓練。套路中的招式,該怎麼用,什麼時候什麼情形用,都不知道。所謂動作漂亮,也只是外行看起來漂亮而已,在內行看來,那眼神,那角度都不對,根本沒有戰鬥的狀態,而且有些動作破綻太大,毫無防護意識。不過,國家隊表演詠春拳,還是頗具可觀性,那動作跟別的明顯不一樣,那速度格外快,格外凌厲,多餘的東西很少,往前壓著打,攻守兼備,還是有些戰鬥氣氛的。

葉問厲害,不是他本人資質有多厲害,而是詠春拳練好了確實厲害。詠春是一門獨特的功夫,風格跟其他武術都不一樣,很有獨到之處。李小龍之所以要發展截拳道,不是詠春不夠厲害,而是詠春以防守反擊為主,主動出擊的招式少,而李小龍需要主動出擊。雖然截拳道的理論也強調後發制人,但實際運用中經常先發制人,李小龍的解釋是截住對方的意圖,不給對方出手的機會。

詠春是一門文明的功夫,以防守反擊為主,沒有侵略性。練久了的人,都是瘦子,因為越練越清心寡慾,越練越重視養生。詠春拳師,七十來歲戰鬥力還是相當可以的,八九十歲還足以教學。詠春在國外是比較火的,但是在國內火不起來,這主要是印象上存在一些問題。很多人以為詠春是女人拳,所以不想去練。其實所謂的女人拳只是一個謊言而已,但是流傳已久,就被當成真的了。當初是老拳師不想多收徒,就隨口這麼一說,結果還真被當真了。

其實詠春拳,不但不是女人拳,而且女人還真不適合練,只適合男人練。男人也不一定能練好,因為對爆發力和速度的要求很高。在練習的前期,還要大量的補充肉食,來改善肌肉筋骨,否則很難達到效果。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技巧再多,速度跟不上那也是不行的。看馬步看不出什麼來,千萬不要想當然,那個馬步只是訓練用用而已,練練膝蓋的力道,實戰是不用的,實戰用的是右前鋒樁。

詠春,意為贊詠青春,長葆青春。詠春的高峰期在中年以後,到老年還能劇烈運動。要想知道葉問到底實力怎麼樣,可以自己去學一下,學了之後就知道了。


秦客逸民


李小龍演電影出名了,葉問才出了大名。但是在真實歷史上,當時的武林中葉問一點也不出名,在中國武術史上沒有他的位置,在民國年間大力提倡國術的時候,葉問根本不是一流拳師,更沒有名氣,在全國名拳師里根本就沒有此人。查查民間年間的全國武術大賽,廣東武師幾乎沒一個成績好的,一九二七年的國術遊藝大會上,廣東所有參賽拳師在第一輪預塞中就全部被淘汰,你說葉問厲害不厲害?

是李小龍演的功夫電影在國外出名了葉問才跟著出了名。

近來葉問為什麼這麼出名?是廣東人和準廣東人的香港人投資連續拍了宣傳葉問的片子,這些片子說實話就是在虛構和吹噓出一個武功蓋世的葉問,絕大多數情節故事都是子虛烏有的,那是影視藝術的誇張,但那些武術外行們就只會看電影中哪個功夫高就信以為真的。

因為電影中,甄子丹扮演的葉問在“太南了”的局面下,拓出了豔陽天,感動觀眾不願電影和現實中“葉問”離去。

的確,電影中的葉問帶著中國功夫來到了美國,一開始,美國軍官不願意接受中國功夫,後來經歷了多次挑戰,終於被中國功夫打敗之後,最後美國軍營也開始把中國功夫納入了訓練課程。

其實,這裡麵包含了一種理念,或者已經超越了動作片的範疇,不僅僅是誰打敗誰,誰征服誰的問題,而是上升到了一種高度,那就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包容,共存。

葉問離去,功夫在傳承,他的兒子在學功夫,李小龍在傳授功夫,更多的外國人,包括赫文,比利,都在學功夫。這麼看來,功夫在國內和國外的傳承,傳播,也形成了一種對稱。

當然,影視作品把葉問的故事顯然進行了加工和處理,那麼真實葉問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葉問於1893年出生在廣東佛山的一個“地主”之家,因為家裡非常富有,當時詠春拳傳人、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便租了葉家的祠堂作武館。近水樓臺先得月,葉問6歲那年因為經常看陳華順教授弟子們詠春拳,他也要學拳。葉問的父親當然不願意,因為他年紀太小了。而他的母親看到葉問從小身體不強壯,學點功夫對強身健體會有幫助,於是主動說服了葉父,讓葉問拜陳華順為師,開始學藝。

葉問展示了良好的天賦,拳藝練得有板有眼,陳華順也對他很是滿意,更是傾囊相授。1908年,15歲的葉問到香港赤柱聖士提反書院求學。當時正值腐敗昏暗的清朝末年,中國人備受歧視和凌辱。而在學校裡也不例外,英美學生經常欺負中國學生。葉問因為個子矮小,當然成了他們欺負的重點對象。

結果,葉問開始選擇隱忍,後來忍無可忍時,奮起反擊,使出拳術後,將外國學生打得滿地找牙。而外校練過拳擊和格鬥的外國學生聽說後,主動前來挑戰,結果都被葉問打得落花流水。就這樣,葉問一戰成名,成了校園明星。

葉問20歲時,選擇了回佛山繼承祖業。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日本入侵中國,期間整個佛山地區的工商業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佔,葉家也由富家變成了窮前,連溫飽都是個問題。據悉,就在這時,日本人卻主動向名聲在外的葉問投來橄欖枝——請他去擔任憲兵隊的武術教練。

結果出人意料,葉問斷然拒絕了,理由很震憾:民族氣節重於泰山

抗戰勝利後,葉問輾轉來到香港,為了生計,他接受了飯店工會理事長梁相投來的橄欖枝,在九龍的飯店公會傳授詠春拳。

很快,求學者絡繹不絕,於是葉問再三擴大場地,分多家武館執教,其詠春拳得以開枝散葉,廣為流傳。

葉問到了晚年時,還在練武教學,此外,還喜歡和弟子飲茶閒談。

雖說歷史上無法從比武中得知葉問的武功真實實力,但從其弟子回憶中可知葉問是深藏不露的高手。當年的香港治安很亂,一日,年逾七旬的葉問外出散步,半路遭劫匪搶劫。結果葉問以快如閃電的詠春拳把他們打的直喊爹孃。

後來,在葉問的推廣下,詠春拳除了中國地區以外,還在美國、英國、法國等地區盛行。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學習詠春拳弟子多達兩百多萬人。

1972年12月,79歲的一代宗師葉問在香港病逝,一代傳奇落幕,但他武術卻在其弟子們身上發揚光大下去。

葉問並不是一位格鬥競技選手,也不是拳擊選手,他將畢生的心血投入到功夫的傳授上。他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學習和了解了中國武術,詠春拳的魅力。

葉問是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師,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的,其中除了封門弟子梁挺外,還有將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李小龍。

葉問在香港授拳時,於原傳統武術言傳身教的授業方式上,將原博大精深包含武術套路與心法(訣語)的傳授方式,拆改成一個個簡單通俗的粵語動作名稱(如攤、掌、膀、伏、抌、捶),讓詠春拳以最顯淺明瞭、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香港開宗立派,將原本秘而不傳的詠春拳傳揚開來;及至其後子弟門人孜孜努力,將詠春傳至全世界,成為一系名拳。

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摒棄門戶偏見開創大詠春時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成為良才、偉大的武術家。


古行生


在電影《葉問》上映之前,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的名字,都很少為人所知。儘管他的“江湖地位”絲毫不遜色於津門大俠霍元甲,儘管他是詠春拳得以在全球推廣的關鍵人物,儘管他是大名鼎鼎的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師傅。

歷史上的葉問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又是如何成為詠春拳一代宗師的呢?

家世顯赫,習武只為強身

佛山歷來武風尤盛,南派成名的武術大師如黃飛鴻、張鴻勝、梁贊、馮小清等,都出自佛山。

清末民初間,佛山有一葉姓大富之家,單是位於佛山福賢路的家宅“桑園”,就已經佔了半邊街位,其富由此可想而知。

1893年10月10日,葉家又添了一位小少爺,取名“繼問”,即後來的詠春拳宗師葉問。葉家家教嚴格,從小就讓葉問接受嚴謹的儒家教育。可是,這位小少爺卻偏好三件事——玩槍、玩雀、玩功夫!

當時葉家的祠堂租給詠春拳傳人、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作武館。6歲那年,葉問看到陳華順教授詠春拳,就非要學拳。葉問的母親考慮到葉問年紀小,身體也不強壯,學點功夫總會對身體有好處,於是就同意葉問拜師學藝。

葉問年紀雖小,卻哄得他那七十多歲高齡的師傅對他疼愛有加。當年陳華順的兒子偷了他的藥書和武術書,當了六十兩銀子。陳華順把書贖出來時,乾脆送給了葉問。陳華順一生教了36年拳技,先後收了16名弟子。想不到就是這名年紀輕輕的關門弟子,竟成了他日後的承繼者!

葉問投師習藝不過三年多,陳華順便與世長辭,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這位年幼的弟子,再三叮囑二弟子吳促素照顧他。

香港奇遇,再得師叔真傳

1908年,葉問得其姻親龐偉庭資助,到香港求學,就讀於赤柱聖士提反書院。

當時正值清末,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在學校裡,英美學生經常欺負中國學生。葉問個子矮小,相貌清秀,更成了他們欺負的對象。誰知葉問奮起反擊,將外國學生打得抱頭鼠竄。後來,又有外校一些學過拳擊格鬥的外國學生過來挑戰,都被葉問打得一敗塗地。漸漸地,葉問的功夫便名聲在外了。

有一天,一位姓馮的佛山籍男生,也是“南北行”的少東家,說家裡有一位世伯,聽說葉問會打詠春拳,而且從佛山來,便邀請葉問到南北行見個面。

兩人見面,世伯要跟葉問黐(chī)手(詠春拳最常用的訓練方式)。身為“詠春三雄”的葉問,出道之後罕逢敵手,二話不說,脫了長衫往茶几上一放,便與對方黐起手來。一搭手,葉問心裡陡然一驚,他想起師父生前說過:如果遇上硬梆梆的對手,不用怕,那人功力有限;但如果遇上雙手像爛毛巾般搭著不放的對手,便要小心了。

葉問此時正遇到了第二種對手,他在那世伯手裡根本沒有辦法進攻,他使出的“絕招”剛一經接觸,便給人家輕輕帶過,他卻連對方手腳怎樣動作也看不清楚。對方卻也無意傷他。葉問煩躁至極猛然出擊,結果剎那間被世伯施以一招“漏手抱琶”打倒在地。

年輕氣盛的葉問,敗倒之後甚覺難堪,拎起長衫一語不發地走了。三天後,世伯再約葉問見面,說:其實你已相當不錯,是否想學得更好一點?葉問答:我來香港是讀書的,沒有錢⋯⋯世伯說,我教你詠春拳不收學費,你學成後回到佛山應是無人能敵,到時你只要告訴別人,教你的人是梁碧就行了。

原來,此人正是詠春拳集大成者梁贊的二公子梁碧。梁贊有兩個兒子,長子梁春,次子梁碧。兄弟二人分別學到梁贊的絕技,梁春學了中醫,梁碧學了功夫。梁贊死後,其經營的藥材鋪“贊生堂”順理成章交給了梁春,經濟大權也落到了梁春手裡。學功夫沒收入,梁碧只好向哥哥要錢。要得多了,兄弟間的關係開始惡化。

梁贊去世後,他的徒弟陳華順大概不知道梁碧也學了詠春拳,就對外人說,只有自己才是梁贊功夫的傳人。為此,梁碧更為鬱郁,遂離開佛山,出走香港,棲身於朋友馮某在香港文鹹東街開的南北行。南北行經營中國大陸和南洋之間的貿易,裡面有很多客房,可以免費吃住。

就這樣,初來香港的葉問機緣巧合地與師叔梁碧相識,從此開始一邊讀書,一邊跟他學習詠春拳,一直到葉問1913年離開香港。

詠春拳是女人拳?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以少林五枚師太的徒弟嚴詠春的名字命名的。清朝康熙年間,一些反清人士聚在福建南少林寺。清廷派兵圍剿併火燒南少林,眾僧死傷慘重,“少林五老”中身懷絕技的五枚師太藏匿到四川、雲南交界處的大涼山下。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嚴氏也逃亡在此。嚴氏有個女兒名叫嚴詠春,因生得靚麗,遭到當地惡霸逼婚。五枚師太為援救嚴詠春,將其帶到山裡,教授拳術。三年後,嚴詠春下山,將惡霸打得落花流水,登時名聲大噪。嚴詠春問五枚師太該拳叫什麼名字時,五枚說,這個拳沒有名字的,就用你的名來稱呼吧。詠春拳從此得名。正因為詠春拳的創始人都是女子,因此動作明顯帶有女性的扭捏,基本集中在中路。其基礎馬步更是與其他拳術都不一樣,是兩腿內夾的動作。

據傳講詠春的祖師是一個叫“攤手五”的湖北人。此人原名張五,戲曲和武技都十分了得,尤其精於少林技擊。雍正年間逃亡至佛山,設立瓊花會館,把一身武藝都傳給紅船弟子。詠春拳的打法堅持在短線內小範圍的短促突擊,這完全符合船上空間狹小,漂移不定的特點。對於潛伏在紅船上的反清義士而言,詠春拳是最適合用來防身的。

不管詠春拳起源何處,從在佛山開醫館藥鋪的梁贊開始,詠春拳的歷史傳承有了明確的記載。而梁贊一生甚少收徒,只傳了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和梁氏次子梁碧。詠春拳內,以授徒為職業,是從陳華順開始的。機緣巧合的是,一代宗師葉問,分別在佛山和香港從學於陳華順和梁碧,深得詠春拳真奧,遂成罕可匹敵的極頂高手。

武技非凡,多次大顯身手

1913年,20歲的葉問告別梁碧,回佛山繼承祖業。此時,他的詠春拳已突飛猛進,有些人誤以為他學過別派武技,將他當作“叛徒”看待。

殊不知,詠春拳是一門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精奧哲理的武學。陳華順雖然武功卓越,但終究礙於學識,難以將自己所知的精妙之處傳授給下一代。故此梁碧的武功雖然未必敵得過陳華順,卻偏能調教出一位武技卓越的葉問來。日後葉問能成為一代宗師,也與他自身的學識修養不無關係。在香港讀書期間,他就不斷吸收現代科學知識,還經常用力學原理、幾何角度去解釋拳法。

因為是世家子弟出身,葉問從不喜歡像其他武師一樣“身穿精武裝,腰束紗帶,腳踏精武靴”。他注重儀容整潔,喜穿深色長衫,即使平時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

一次,葉問和表妹等去觀賞“秋色”遊行,他當時身著長衫和薄底禮絨鞋,看上去一副軟弱可欺的公子樣兒。途中,遇到一位當時的軍閥排長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葉問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慣用的詠春拳法,對方立馬應聲倒地。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哪肯嚥下這口氣。對方起身拔槍,葉問一個轉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對方的左輪手槍,並用大拇指的力量,直壓左輪手槍的轉輪,竟然把輪芯壓彎,使其不能發射。

為謀生計,開武館惹非議

抗日戰爭期間,整個佛山地區的工商業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佔。葉家的生活陷入困頓,常常三餐不繼。葉問的功夫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找他去擔任憲兵隊的武術教練,但葉問斷然拒絕。他說:“一個人的民族氣節比什麼都重要,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能含糊!”

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因身懷絕技,應邀進入縣政府刑事單位任職,擔負追捕盜賊劫匪等工作。他曾親手偵破佛山沙坊之劫案,並在昇平路昇平戲院內親擒劫匪,頗得上級賞識。以後,葉問又擔任過廣州市南區巡邏隊長等職務。一天,葉問帶領部下在鬧市跟蹤一名刑事案慣犯,同事突發奇想,問葉問是否可以徒手捉住慣犯。葉問將手槍和手銬交給同事,悄悄走過去,三下五除二就將慣犯牢牢捉拿住。這一事蹟頓時又在佛山傳遍了。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為了解決當時的生活問題,葉問接受了飯店工會理事長梁相的安排,在九龍的飯店公會公開傳授詠春拳。漸漸地,由於求學者眾多,葉問再三擴大場地,還分出晚間若干時段,到多家武館執教。正是從葉問到港廣收門徒開始,詠春拳得以開枝散葉。

詠春拳是一門實而不華,簡單直接和實用的功夫,因此葉問對初入門者的基本訓練十分重視。比如傳授詠春的基本功時,從正確手法,腰馬配合,到發力運用,都沒有設時間限制,只有學習者能達到要求,葉問才會教授新的課程,從不苟且。

葉問平時不大喜歡說話,連他自己也承認,“口才不大好”,若要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幾句,他便會感到“口乾舌燥”。他為人含蓄,性格高傲,生前授拳多以意會,甚少言傳,一度被人諷刺“誤人子弟”,並說他有“四不教”:無錢的不教,因為學不起;錢少的不教,因為他希望多斂一點錢財;聰明的不教,因為怕他學得太快了;愚笨的不教,因為反正也好不到哪裡去。

事實上,說葉問故意歪曲了一些招式以愚他的弟子們似乎有點過分。但出身於書香世代大富之家的葉問,由於其極端高傲的性格使然,試問又何來耐心去對他眼中認為“平凡”的弟子們詳加教導?再加上他那種舊派儒者的極度含蓄作風,就形成了即使眼見弟子錯誤百出也懶得理會的心態。直到葉問去世前後,門下黃淳梁、李小龍、梁挺等十大弟子相繼聲名遠震,才一洗冤名。

葉問宗師晚年,除了練武之外,最喜歡和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樓飲茶。偶爾會打幾圈麻將。仲夏之時,他最喜歡看鬥蟋蟀。有時還和他的同鄉、蛇形刁手梁家芳一起去看鬥狗。

1972年12月,葉問在香港病逝,享年79歲。詠春門人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派一代宗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