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漢朝名將李陵,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文史磚家


貞觀二十二年(648),距長安西北數千裡有一個部族,名叫黠戛斯,其部落首領親自到唐朝來朝貢。唐太宗李世民設宴隆重招待,宴席上,黠戛斯首領表達願做唐朝臣子,並聲稱其祖先是漢朝名將李陵,與李唐國主乃是同宗。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前99年,即蘇武等人被扣押的第二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用兵,命李廣利出征匈奴,並安排李陵為後勤。李陵非常不滿這個安排,於是向漢武帝表示,“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漢武帝應允。結果,李陵的五千步兵恰好碰到了匈奴單于主力,最終在八萬大軍的圍剿下,兵敗被俘,假意投降。

不過,漢武帝得到的消息卻是李陵投降匈奴,在為匈奴練兵,對抗大漢,於是,一怒之下,將李陵母親、妻子、兒女都給殺了,李陵自此徹底投降匈奴。不過,那個幫匈奴練兵的漢朝降將李緒還是被李陵派人給殺了。匈奴單于的大瘀氏(相當於皇后)因此便要殺了李陵,不過匈奴單于對李陵倒是非常好。他把女兒嫁給李陵,並封他為右校王,去往漠北的堅昆駐守。

李陵雖然後來被調回匈奴王廷,但是在匈奴的親人卻大多留在了堅昆,融入到了堅昆各民族之中。而堅昆到了唐代即是“黠戛斯”,元代則稱“吉爾吉斯”,清代又被稱為“布魯特”,發展到現代也就成了吉爾吉斯斯坦。

說李陵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祖先是不合適的

黠戛斯首領之所以會著重提出其祖先是李陵,一方面李陵確實在當地留下不少子孫,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七世祖李暠[[hào]],即唐朝皇室認定的先祖,自稱其為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十六世孫,而李陵則是李廣的長子長孫,黠戛斯首領認祖李陵自然也能得到更多的好處。所以,最多可以說李陵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祖先之一,畢竟當時堅昆也並非只有李陵一族。

此外,除了吉爾吉斯斯坦以外,中國現在也有這一支民族的傳承,即柯爾克孜族,這也是如今我們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一。


水一白聊歷史




吉爾吉斯斯坦,雖然國小民貧,仍然保留著漢朝風俗。是不折不扣的華夏人。吉爾吉斯斯坦,是飛將軍李廣的後人,當年其長孫李陵,帶五千弓箭手,深入沙漠,抗擊匈奴。在匈奴主力包圍下,苦戰三個月,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為了三千將士,不得已詐降匈奴。



李氏一門,讓匈奴聞風喪膽。匈奴單于聽說李陵肯降,欣喜若狂,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單丹,單敏,單珠立刻嫁給李陵。單丹單敏為雙胞姐妹,二人比單珠大一歲。也是李家人丁興旺,九年內,單丹,單敏各生六胎雙胞兒子,單珠也生六子,李陵在匈奴十年得三十子。



李陵喜得三十子,真可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李陵遂把五子送入鬼谷門下,二十五子分別送往仙山讓高人培養。長子李仁18歲離開鬼谷門下,隨後七弟兄分別離開師門,三十子娶盡北方各部落首領之女為妻,漢朝開始,北方各民族已經被漢化。



李陵後人建立了吉爾吉斯斯坦國,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時期,吉爾吉斯斯坦看到祖國被日寇鐵蹄踐踏,派出13000名吉爾吉斯斯坦將士,17次襲擊日軍特種師團。殲滅日軍28000餘人。



吉爾吉斯斯坦是真正的中國後裔,2003年,吉爾吉斯斯坦經過六年的努力,終於在中國尋找到李氏後人,並進行了DNA鑑定,確認統屬李氏一脈。



吉爾吉斯斯坦地處歐洲中亞,雖然是個國土面積狹小,人口不足千萬的小國,地理位置卻極其重要,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習俗與大陸完全相同。吉爾吉斯斯坦一直推崇漢語,唐詩宋詞成為吉爾吉斯斯坦學校的必修課。



吉爾吉斯斯坦人心中有著一個夢想,那就是祝福祖國早日強大,早日圓他們的遊子夢。在吉爾吉斯斯坦,一直保留著漢服風格,包括飲食,都極具中餐特色。


白這個顏色


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是柯爾克孜人。

古代的柯爾克孜人黠戛斯部,確實曾自認為是漢朝名將李陵的後裔。但是,這只是一種認祖的現象,並不代表就是客觀真實的事。

事實上,認李陵為始祖的部族,不只有黠戛斯部。

例如,南北朝時期,北周的柱國大將軍李賢就自稱是李陵的後裔,但這其實是李賢自己的附會。

關於黠戛斯部的事,參考《新唐書·回紇傳》對黠戛斯的描述:

人皆長大,赤發、皙面、綠瞳,以黑髮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

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稱:

堅昆部落非狼種……其人發黃目綠,赤髭髯;髭髯俱黑者,漢將李陵及其兵眾之胤也。

堅昆是柯爾克孜的另一個古稱,也認為黑瞳黑髮的人,都是李陵的後裔。

這些記載是真實的嗎?

當然不可能了。李陵確實曾在匈奴生活過,但黠戛斯部本質上是突厥種的部族集團。突厥和匈奴並不是一回事:

突厥者,蓋匈奴之別種,姓阿史那氏,別為部落。

這就意味著,突厥的祖先只是受到匈奴控制的小部落罷了。因此,追認李陵為始祖的原因,並不是由於李陵真是黠戛斯的祖先,而是由於——

①黠戛斯內部的血統多元,可能有漢人混血兒。

②李陵曾經在當地生活過。

所以,這是一種對部族內部混血現象的歷史投射而已。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把“對祖先的歷史想象”、真實的祖先區分開,前者是一種政治敘事。


HuiNanHistory


吉爾吉斯斯坦:被淡忘的中華歲月

19世紀60年代,遠東的大清帝國陷入嚴重的邊疆危機——此時的大清帝國成為英法美等西方列強所角逐的對象,尤其是大清的新疆地區和西藏地區,成為英俄兩大帝國主義所要割佔的重要目標。

當時的世界上,還沒有吉爾吉斯斯坦這麼個國家,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土地,在當時,屬於清帝國版圖的一部分。而隨著清帝國的腐朽衰敗,最終,沙皇俄國逼迫清政府割讓了原本新疆(今天的外西北地區)的大片土地,自此,原本屬於清朝的、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土地,就這樣脫離了中國。


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吉爾吉斯斯坦誕生,只是,很多人忘記了,百年前,這是屬於中華的土地。

李陵的遭遇

吉爾吉斯斯坦和中華的淵源,不止土地關係,事實上,吉爾吉斯斯坦的祖先,也和古代中華有著很深的淵源——因為,吉爾吉斯斯坦人是西漢將領李陵的後人。

漢武帝天漢二年(西曆紀元前99年),漢武帝派遣小舅子李廣利攻打匈奴,漢朝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奉漢武帝的旨意,配合李廣利作戰。

李廣利本來是個草包,對於行軍打仗這種專業度較高的工作,幾乎沒有什麼系統的學習或者專業的訓練,可想而知,漢軍子弟在李廣利的帶動下,是何等命運。


李陵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率領五千漢朝軍隊,配合李廣利打擊匈奴,在匈奴境內,李陵的五千步兵,不幸遭遇八萬匈奴騎兵,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作戰具備絕對優勢,更何況,李陵的步兵人數遠遠少於匈奴騎兵,就這樣,李陵兵敗被俘。

漢武帝在我國曆史上,是以窮兵黷武、刻薄寡恩著稱的君主,李陵投降匈奴以後,漢武帝聽人說李陵已經投降匈奴,於是震怒之下,誅殺李陵滿門。

李陵被滅門的消息傳到匈奴後,李陵最終決定投降匈奴,並娶了匈奴的公主,成為匈奴的貴族,並在匈奴開枝散葉。

隴西李家的三大後代

李陵出自隴西李家,而隴西李家對古代的中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一點,從隴西李家的三大後裔就可以看出來。


第一支後裔。西曆5世紀,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在這前後,北魏帝國境內流傳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北魏皇族乃是李陵的後人,這一說法得到了當時南朝(南齊)的採信,即便後來北魏皇帝否定的這一說法,但是在北魏民間,依舊有人堅持認為北魏皇族是李陵的後代。

第二支後裔。根據《新唐書》等史料記載,李淵的祖先,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的國王李嵩,而李嵩的祖先,則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李陵的祖父),可以說,隴西李家的三大後代中,最顯赫的,是李淵這一支。

第三支後裔。根據《唐會要》、《舊唐書》中《回鶻傳》等史料記載,唐朝時期,黠戛斯部族派人來朝拜唐朝皇帝,並自稱黠戛斯人是李陵的後裔,算起來和唐朝皇族,有著共同的祖先。


而黠戛斯人,在唐以後的幾千年裡,歷經滄桑,在近代,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人。

可以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吉爾吉斯斯坦人很有可能是李陵的後代。


藤樹先生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吉爾吉斯斯坦說起來,還真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

相傳,當年李陵深入匈奴境內作戰,後因孤立無援,率領所帶三千將士投降匈奴。

匈奴受降了李陵後,頗為器重他,給了他三個公主作為妻子。

這個李陵也是不負眾望,在匈奴的十年時間裡,生下了30個子女。

其中5個被李陵送去鬼谷門下學習,另外的25個子女就在當地開枝散葉,一代代繁衍開來。

那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

早在唐朝的時候,當時的黠戛斯汗國就來長安認祖宗了。

而且據說,大唐李氏的鮮卑血統,也和李陵有扯不清的關係。

從此,兩國之間就開始了來往聯繫。

時光飛逝,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吉爾吉斯斯坦還派出了一支萬人規模的部隊來幫忙一起打小鬼子。

前幾年,聽說有專家專門做了DNA測試,證明了吉爾吉斯斯坦人的基因與現在的中國人高度吻合。

目前,吉爾吉斯斯坦國內非常推崇漢文化,漢語是學校的一項必修課程。

在國境之外,一個國家與我們同氣連枝,想來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其實吉爾吉斯斯坦還有一個名人,也姓李,單名一個白字,按照你這邏輯,是不是李白就是李陵的N代孫?

李陵的直系後代,死於匈奴的五單于內亂,當時李陵之子,擁立了一個烏藉都尉做單于,結果被呼韓邪單于捕殺。

從此,李陵血脈在漠北,實際上已經斷絕。

即便是在中原,李廣這一大家子,也沒能傳遞下來。李廣的大兒子也就是李陵他爹李當戶,很早就死了。老二也比爹死得早,只有老三李敢,一直活到了父親死後,擔任郎中令,因為父親的緣故怨恨衛青,把時為大將軍的衛青打傷,但衛青內心多少有點內疚,所以將此事放過。只是衛青還有個外甥叫霍去病,因此懷恨在心,在甘泉宮狩獵之際,假裝失誤,一箭射死了李敢。

李陵,是李當戶的遺腹子,在投降匈奴之後,漢武帝本無意問罪他的家人。但沒想到有個傢伙叫公孫敖,編謊說李陵在幫匈奴練兵,於是漢朝族滅了李陵家——可以這麼說,李陵血脈在中原也斷絕了。

當然李廣一大家子,還剩了一個李禹,他是李敢的兒子,只可惜漢武帝末年的巫蠱之禍,他也被牽扯其中,由此遭了禍害——所以說,不單是李陵,其實是整個李廣的血脈都斷絕了。

雖然如此,但李家在西部地區,畢竟是個大家族,除了李廣之外,還有很多姓李的,後來的史書上也不絕於耳。譬如涼州北地郡的李傕(董卓的手下)、有人甚至說山東人李典也跟李陵能扯上關係。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李暠,建立西涼政權,便說自己也是李廣家族的後人。而唐朝李家,也來自隴西成紀,如果不是出於政治考慮,其實也是可以說自己是李廣後裔,當然最終他們還是找了名氣更大的李耳即太上老君作老祖宗(但實際上,唐朝皇室更多時候自認是李暠的後代,所以也就是李廣的後代)。還有像《推背圖》的作者之一李淳風,也是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人。

就是在唐朝,西北的嘎吉斯人興起,他們自稱為李陵在草原上的子孫後代,這件事還得到了唐朝皇帝的認可,他說:"爾國與我同宗,非他藩可比也。"

而且,黠戛斯人大多為赤發綠瞳,自稱是李陵後裔的黠戛斯人卻是黑髮黑瞳,確實存在同漢人混血的可能。

後來,大唐名相李德裕曾起草一份《賜黠戛斯可汗書》,信中明確指出:"聞可汗受氏之源,與我同族,國家承北平太守之後,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而這裡的北平太守,就是李廣,都尉就是李陵。

所以直到唐朝,李陵後裔一事還是有官方證據的。

問題在於,黠戛斯人是不是吉爾吉斯人的祖先?從事實來看,吉爾吉斯人是屬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合類型,中國境內的叫“柯爾克孜族”——意為“山裡的烏古斯人”。並沒有確實的證據,能將兩個民族劃上等號。如果從種族特徵來講的話,黠戛斯人赤發綠瞳這種特徵,在今天的吉爾吉斯,也幾乎不存在。唯一的證據,也就是黠戛斯的字音,與吉爾吉斯的讀音比較接近而已。但這個,就好比戰國七雄的韓國,和眼下這個韓國,能是一回事嗎?

所以最終,我們還是隻能拿基因來做最後的驗證,而吉爾吉斯人的東亞基因,僅有6.75%,而即便是這個,來自李陵的可能也很低,更大可能是來自蒙古人。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認祖歸宗這事兒,不僅僅是咱們的專利。李陵雖然在漢朝聲名掃地,可在許多遊牧民族中,還是有著很大影響的。據說,唐朝統治者和鮮卑拓跋氏的祖先,都或多或少地與李陵有關,而今吉爾吉斯斯坦的祖先黠戛斯部,更是以李陵後人自居,甚至派人到唐朝來認祖歸宗。

漢武帝時,李陵奉命出兵打擊匈奴,但因寡不敵眾,在力戰後被迫投降。李陵投降後,原本並未想著歸附匈奴,可漢武帝做得實在太絕,李陵失望透頂後做起來匈奴的右校王(即“右賢王”),還取了單于的女兒。由於李陵出身名門,自己也頗具軍事才能,所以在草原上也算混得風生水起。

不過,由於李陵投降了匈奴,使得許多記載也多是據傳聞而錄,很難考證真偽。李陵投降匈奴後,曾幫匈奴人練兵,而且也生育了子嗣。就他在匈奴政權的地位來說,應該也算是開枝散葉了。

在唐朝時,突然有個叫黠戛斯的部族派人到中原“認親”:

黠戛斯既破回鶻,得太和公主;自謂李陵之後,與唐同姓,遣達幹十人奉公主歸之於唐。——《資治通鑑》卷246

這段文字在《唐會要》和《舊唐書》等史書中也有記載,大致意思是說,黠戛斯部打敗回鶻時,俘獲了和親的太和公主,於是便派人將大唐公主送回,並遣使者到唐朝認親。來使自稱,黠戛斯人是李陵的後裔,與唐朝有著共同的祖先。

此事既然被記載於多部史書,自然不會是憑空杜撰的。不過,黠戛斯來使是否為李陵後人,則很難考證了。畢竟,當時唐朝強盛,作為中亞遊牧部落的黠戛斯人,打著李陵後人的幌子來認親,也不是沒有可能。

由於黠戛斯人是今吉爾吉斯斯坦的祖先,所以有人稱吉爾吉斯斯坦的祖先是漢代名將李陵。然而,黠戛斯人是否為李陵後裔還有待考證,過早給給這個中亞民族貼上漢代名將後裔的標籤,似乎也不太合適。


史海爛柯人


吉爾吉斯斯坦是位於中亞的一個內陸小國。人口只有640萬,以農牧業為主。它的經濟不算髮達,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是全球20個貪腐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貪腐指數1.8(0為極度貪腐,10為最清廉)。

吉爾吉斯要追溯歷史淵源的話,在漢武帝時期,它的大部分區域都屬於中國版圖。這是極為肯定的,在《史記》和《漢書》裡都有記載,當時它被稱為鬲昆或堅昆。

現在人家是獨立主權的國家,主要以吉爾吉斯族為主,官方語言為俄語。你要說人家的祖先是漢人,這人家未必同意。畢竟漢朝名將李陵一脈是否延續下來?影響的範圍有多廣,這都不好考證。


但這事兒是絕對存在的。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遠征匈奴,本來只是讓李陵押送糧草,可李陵主動請纓,要求率軍深入敵營。

當時軍中馬匹緊缺,漢武帝便給了李陵5000弓箭兵。李陵的軍隊到浚稽山時,與匈奴單于的三萬騎兵主力遭遇,雙方展開大戰,李陵沉著應戰,殺敵數千人。

後來匈奴的右賢王,竟然又帶著八萬多騎兵來支援單于,李陵帶兵且戰且退,三萬支箭全部射完,殺敵上萬,為救部下性命,最後被迫假意投降。

李氏家族令匈奴十分忌憚,聽說李陵投降。匈奴單于十分高興,便將他的三個女兒許配給李陵。消息傳回漢朝,漢武帝震怒,以為李陵真的降了匈奴。

李陵的好友司馬遷(就是寫《史記》的那位)給李陵極力辯解,結果正在氣頭上的漢武帝根本聽不進去,還給司馬遷施以宮刑。

隨後漢武帝也覺得自己過於魯莽,他便派公孫敖出使匈奴,試圖把李陵給營救回來。誰知公孫敖與李陵有矛盾,他去匈奴壓根沒見著李陵的面,回來卻到漢武帝面前陷害李陵,說他已經叛變,正在給匈奴訓練兵了。



聽了公孫敖的讒言,漢武帝下令誅殺了李陵三族。李陵聽聞消息後,徹底死了心,知道再也回不去了。於是真就歸順了匈奴,匈奴單于還封他為右校王,負責管理匈奴堅昆等地區。

而李陵管理的這片領地,正好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李陵人丁興旺,10年得30子,三十子娶盡北方各部落首領之女為妻,漢朝開始,北方各民族已經被漢化。

公元648年,正值大唐王朝盛世時,遠道而來了一隻認親隊伍,黠戛斯人在其酋長失缽屈阿棧的帶領下,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裔。

黠戛斯人大多是紅頭髮、藍眼珠,而自稱是李陵後裔的那些黠戛斯人,卻是黑頭髮、黑眼珠,明顯具有與漢人混血的特徵,唐朝也接受了他們的認親。

這麼說來,吉爾吉斯斯坦的祖先與漢朝名將李陵是有淵源的,至於吉爾吉斯坦人現在承不承認那是另一回事。


說史聽濤


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的淵源頗深,自從西漢武帝時期開始,在擊敗了強大的匈奴之後,漢朝開始了對西域的征服,貳師將軍李廣利先後兩次征伐大宛,也就是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征服了西域一些國家,並在當地設置了行政機構。

到漢宣帝時期,匈奴因為內亂,其在西域的匈奴王率眾投降漢朝,漢朝正式控制了西域三十六國,勢力範圍繼續擴大,漢朝並在西域設置了都護府,來管理西域的行政和軍事,西域三十六國中就包括了吉爾吉斯斯坦。



自此,吉爾吉斯斯坦國的大部分地區處於中國的管轄範圍,隨著中國朝代的興盛和衰弱,吉爾吉斯斯坦時常歸附,時而脫離,直到清朝時期,吉爾吉斯斯坦還是中國的藩屬國浩罕汗國管轄領土。

而說吉爾吉斯斯坦祖先來自漢朝名將李陵,是來自唐朝時期的一件事。



唐太宗貞觀22年,也就是公元648年,一個來自西域地區名字叫黠戛斯的民族,在其酋長失缽屈阿棧率領下,到達了唐朝首都長安面見唐太宗李世民。

黠戛斯人是來向唐朝朝貢的,並向當時同為姓李的唐太宗李世民說道,他們來自堅昆,也就是今天葉尼塞河上游至阿勒泰一帶,說他們民族是漢朝名將李陵的後人,這些黠戛斯人長的是黑眼睛黑頭髮,與漢人的相貌很相近,而與當時吉爾吉斯斯坦當地的人反而不像。



這一說法可信嗎?

還真的可信,故事要回到782年前的西漢時期,公元前134年,李陵出生,李陵出生在武將世家,他的爺爺是飛將軍李廣,他的父親是李廣的長子李當戶。李陵的父親李當戶在李陵還沒出生的時候就死了,李陵是遺腹子。

唐朝詩人王勃有一句詩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西漢時期的李氏一門,從飛將軍李廣開始,李氏一門世代忠良,但一直沒有機會立下大功,沒有獲得過較大的封賞,雖然很努力,但始終是悲情英雄,到了李陵長大以後,也曾立志為家族作出一番大事業。



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出戰匈奴右賢王,當時任騎都尉的李陵不願意做李廣利的後勤運輸隊,主動向漢武帝請求領兵出戰,漢武帝同意了,李陵率領五千步軍進入大漠深處,深入匈奴勢力範圍二千多里,尋求匈奴主力作戰。

李陵率領的五千步軍終於在今蒙古國境內阿爾泰山脈中段的浚稽山與匈奴單于的主力相遇,當時匈奴單于有三萬多精銳騎兵,而李陵只有五千步兵,騎兵對步軍本已是絕對的優勢,而且匈奴兵人數六倍於李陵軍,李陵被包圍,而且匈奴單于不斷增兵到8萬人。



8萬對五千,李陵此戰是一個不可能取勝的任務,李陵率領五千士兵且戰且退,堅持了8天,打退了匈奴人的無數次進攻,殺死了匈奴五千多騎兵,最後彈盡糧絕,又因為叛徒的出賣,李陵被匈奴俘虜。

李陵如同他的祖父李廣一樣,也是一個悲情英雄,本想為漢朝立功,為家族爭取榮耀,卻迫不得已投降匈奴,漢武帝聽說李陵投降後,召集大臣議事,太史公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說情,而受了漢武帝的宮刑處罰,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留在漢朝的妻兒老小。



李陵迫於無奈一直就留在了匈奴,匈奴單于很重視李陵,把自已的婦女兒嫁給了李陵,並封李陵為堅昆國王,也就是上文中黠戛斯人所說的堅昆。

李陵終身未回漢朝,在漢昭帝時期,霍光和上官桀輔政,曾派出使者想把李陵迎回來,但李陵不願意回來,便一直生活在堅昆地區,與匈奴單于的女兒生活,延續後代,在西域開花結果,據說李陵有一個後代叫李穆,李穆是南北朝到隋朝時期的名將,協助楊堅登上帝位。



而黠戛斯人至少有三個原因是李陵的後人:一是他們來自堅昆地區,這裡是李陵的封地和生活地;二是黠戛斯人的外貌與中國人很相近。三是吉爾吉斯斯坦地區從西漢到清朝一直斷斷續續屬於中國領土。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看一下李陵到底是何許人也,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王昌齡寫的這樣兩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指的就是飛將軍李廣,而李陵就李廣的長孫。



公元前134年,李陵出生於隴西成紀,現在的甘肅省秦安縣,長大後,成為西漢的一員猛將,李陵善騎射、愛士卒,後人給他的評價很高,在評書《楊家將》中,李陵也曾被提及過,老令公楊繼業含恨撞死在李陵碑前,可在臨死前,他卻為自己感到悲哀,沒想到竟然和一個叛徒死在一死,李陵竟被楊繼業罵為叛徒,這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前99年10月,漢武帝任命李廣利為大將軍,帶隊征討匈奴,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漢武帝鬼迷心竅,放著李陵這樣的能人不用,卻非要用李廣利這樣的貳將軍,確切地說李廣利當時稱號是貳師將軍,按說李廣利也不是無能之輩,只是讓他打打大宛,徵徵西域還行,但讓他去打當時還很強大的匈奴,就真是力不從心了,結果當然是屢戰屢敗,第三次兵敗後,李廣利投降匈奴,後來在匈奴被殺。

說李廣利,是為了引出李陵的故事,公元前99年,李廣利去攻打匈奴之時,漢武帝本想讓李陵押運糧草,李陵卻主動請纓,要到前線殺敵,因為沒有戰馬,漢武帝就讓他帶著5000步兵去進攻匈奴,李陵的軍隊到浚稽山時,與匈奴單于的三萬騎兵主力遭遇,雙方展開大戰,李陵沉著應戰,殺敵數千人,後來匈奴的右賢王,又帶著八萬多騎兵來支援單于,李陵帶兵且戰且退,三萬支箭全部射完,殺敵上萬,最後被迫投降,他的手下僅有400多人逃了回來。


李陵投降,因為司馬遷替他了幾句公道話,漢武帝勃然大怒,把司馬遷下了大獄(後來還被處了宮刑),武帝冷靜下來以後,感覺司馬遷說的也很有道理,李陵說不定是迫於形勢詐降,於是就派漢將公孫熬去接李陵回來。

公孫熬去了以後,通過道聽途說,得知李陵正在為匈奴練兵,準備攻擊大漢,回來後,就把這個消息彙報上去了, 漢武帝一怒之下,就殺了李陵全家,後為才知道,為匈奴練兵的,其實是一名叫李緒的降將。李緒在塞外帶兵,駐守在奚候城,匈奴攻過來時他就投降了,單于也很器重他,而且坐次還排在李陵前面,李陵恨他為匈奴練兵,給自己全家惹來殺身之禍,於是派人將他刺殺。

當時,單于很看重李陵,對於李緒的死,並沒有計較,大閼氏(相當於皇后)要殺李陵,他還把李陵藏了起來,後來還把女兒許配給李陵,並封李陵當了右校王,李陵最初肯定不是真心投降,公元100年,也就李陵投降的前一年,蘇武被扣押在匈奴放羊,李陵投降以後,單于讓他去勸說蘇武,李陵就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都和蘇武說了,後來在漢朝來攻匈奴時,李陵帶著3萬匈奴主力,還故意敗給了軍力遠不及匈奴的大漢軍隊。



李陵被封為右校王后,在匈奴負責管轄堅昆等地區,居住在堅昆的一個少數民族,在當時也被稱為堅昆,李陵的後代,後來就融入了堅昆人之中,堅昆人在唐代被稱黠戛斯,公元648年,黠戛斯人在其酋長失缽屈阿棧的帶領下,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裔,來到唐朝的首都長安認祖歸宗。

據史料記載,黠戛斯人大多是紅頭髮、蘭眼珠,而自稱是李陵後裔的那些黠戛斯人,卻是黑頭髮、黑眼珠,明顯具有與漢人混血的特徵,因此,唐朝最終接受了他們的認親。



黠戛斯在元代被稱為吉爾吉斯,而境外的吉爾吉斯坦國,主體民族正是吉爾吉斯族,經專家考證,中國的柯爾克孜族,和吉爾吉斯坦國的吉爾吉斯人,是同根同源的一個民族,都是黠戛斯人的後代,他們的祖先之一,很可能就是漢朝降將李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