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什么方法?

小谭二哥VLOG


我是一个毕业工作一年多的人,书读了接近20年,我想从孩子角度回答,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1,首先,在孩子还比较小很多事情想不清楚的时候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此处说的习惯包括专注度,思考的习惯,并教导孩子道德要求,让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在孩子开始可以沟通时,告诉孩子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提供基本的条件,会协助监督孩子的成长但是不会强迫他做不喜欢的,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很多事情要让孩子有意识,比如金钱意识等。

3,对孩子更多选择引导,不去强力阻止,除非发现孩子方向不对。十几岁正是叛逆的时候,父母说的话很难听进去,这个时候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就格外重要,给孩子必要的空间,树立责任意识,为自己行为负责。

大概就是这样,我自己从小受到的干涉并不多,只是小时后家里条件不好,没办法,读书这么多年,其实觉得读书工作还是蛮辛苦的,当然辛苦会提供很多成长,希望与大家共勉。



教育领域前行者


教育孩子时,我首先保持冷静。

我想知道提问者说的是教育学生还是自家家子?在这里我来回答教育自家孩子吧。

我儿子小时候(三岁以内),我给孩子买了很多识字认物卡片,教他读,认。他特别喜欢。又买了《哪吒传奇》、《葫芦娃》等童话故事书和碟片给他讲故事,给他播放碟片。

我是想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洒善良、正义、勤劳、向上的种子。

孩子小,喜模仿。有一天,儿子跟我说:“妈妈,我就是哪吒”。看来童话故事对孩子影响挺大。

再大一点,四、五岁时,我把儿子送到学前班。书包是空的,我就是让孩子和小朋友们玩,没让他学文化知识。当时学前班的孩子比我儿子都大两岁多,是准备上新一年的孩子。

  • 和比自己大两岁的儿童玩,孩子学与人交往,学课堂常识。不让孩子写字(书包是空的,不带本子和笔。我和老师特殊交待过,我儿子就是和小朋友来玩的)。

六岁时(虚岁),我把他送去长托幼儿园上学,锻炼孩子自立能力。

在幼儿园期间,孩子进步特别大,开始学文化知识,学的也快,老师说“这孩子教啥会啥,好教”。

接下来七岁(虚岁)上小学一年级,多少有点早,北方都是这个年龄入学。

小学期间,我没有操心孩子学习,只是告诉孩子尊敬老师,和同学和睦相处。没给孩子补过课。

假日里领孩子去游乐场或动植物园让孩子长见识。也带他去旅游,让他见世面。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孩子写作文有话可写,不是凭空编造。

初中阶段孩子贪玩,我也没在意。我的原则是,孩子学习跟上就行。孩子在家自己洗衣服,做简单家务。有时候做饭。升入高中后,孩子也做家务。我儿子懂事,从来没有因为“犯错误”让老师找家长“谈话”。

我教育孩子就是和孩子讲道理,像朋友那样和孩子谈心。我不打孩子,孩子一点都不皮。

现在我儿子上大学了,我只告诉孩子不行挂科。要学真本领。

我教育学生时候多,对自己的孩子只掌握大方向。一些细小的事情,我都忽略。孩子的成长进步是老师培养的。我感恩孩子的老师。


星辰灿烂


光荫如梭,不经意间孩子从咿咿呀呀的小宝宝变成了如今的“小大人”了。孩子是大人的“复印件”,所以我们也要注意什么样的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相信每个妈妈都有一本育儿经,现在我把我的家庭教育心得分享一下:

\n

我有一个4岁半的女儿,聪明、爱笑、活泼可爱,总之让我觉得很省心,我和爸爸一直注重习惯培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学习习惯。

\n

首先,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发展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培养的目标,我每个阶段都会给孩子制定教育计划,比如:2-3岁体育活动目标达到什么程度,语言活动目标达到什么程度,生活潜能、认知活动达到什么标准,社会交往潜能达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每项设定好的目标找方法,提倡孩子玩中学,学中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创造一些机会落实我们设定的目标,这样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n

现在女儿上幼儿园了,我会结合新学期家长会上老师的教学计划,给孩子制定本学期的教育目标,然后分解、实施,定期进行总结,找不足、改善、再总结,我会给孩子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这样孩子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候出门上学,什么时候学习都很清楚,刚开始可能需要大人的督促与提醒,但过一断时间她自己就会养成习惯了。

\n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父母是孩子的好老师,做好榜样,带好头,对待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有责任心,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走进去会其乐无穷,孩子就像一本书,让我们认认真真的读,让孩子成为我们的珍藏版!


目分135067701


由于孩子思想意识还没成熟,往往很多事情都因自控能力特别差,需要正确引导和适当的督促,孩子渐渐也会懂事,养成各种好习惯。我现在说说我的方法吧。

1,以身作则

我认为无论教育孩子哪些方面事情,父母都要以身作则,树立身教胜于言教的思想。

以前我家孩子放学一回家就要看电视,叫他去做作业,他也无心做,这往往因为孩子一进家,我们大人就在看电视,孩子心里能不想吗?于是我们大人改正,避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孩子在做作业学习时间不看电视。没有多长时间,孩子就不嚷嚷要看电视了,而且回家做作业都不要大人催了。

家长以身作则,在生活中有许多影响孩子的行为,如大人把自己房间整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孩子也会学着把自己房间书、被、衣服叠放的整整齐齐;孩子温习功课,做作业,我们大人也在旁也看书学习,孩子看到大人都在学习,自己也更加专心地投入学习了。所以,以身作则不仅是孩子最好的傍样,还让孩子养成了各种好的习惯,为孩子成长开了一个好头!

2,受惩罚让他不再依赖

我们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事情,孩子上学早上要喊,中午要喊,一天不喊就赖床不起。孩子小的时候也是无所谓的,在越来越大的时候,还要你老是喊,孩子已经产生了依赖的毛病。我就跟孩子说,明早晨我就不喊你了,靠你自己起来。结果孩子睡过了点,到学校受到老师惩罚,站教室后面一堂课。孩子回来后说:“太丢人了,站了一堂课,明早晨一定要按时起床。”第二天孩子真的按时起床了,以后每天都是按时起床。所以,有些情况下要适当地让孩子受到惩罚,叫他凡事不要太依赖,养成自觉的习惯。

3,让孩子劳动,体验生活

家长对于孩子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学习不努力,我是工人,我时常叫孩子参加劳动,在劳动中让孩子体会,有知识和无知识的区别,有知识干轻松技术活,无知识干又苦又累的体力活,并且对孩子说,将来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如果没有知识,就是干个普通工人也干不掉了。劳动对孩子学习促进非常大,你家有不好好学习的孩子,请带他到建筑工地抱砖去,一天10个小时,几天一干,他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

以上就是我对教育孩子几点体会,但是我认为最好办法就是身教,身教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存在,不仅仅是我讲这几点,还有很多条理、习惯方面的事情,都需要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任何事认真负责任,以认真负责来影响孩子。只要家长坚持言传身教,反复强化,不断鼓励和引导,你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好孩子!




千年古县将相故里


对于教育孩子,也谈不上什么好的经验,就是想把我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怀大宝的时候,生活在北京,那时候接受的理念就是要从胎教做起,按照科学的育儿方法,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孩子养育成人。我也是这样做的,按时做胎教,怀孕的时候的一切衣食住行都以孩子为重,生下来以后也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养育。

可是,在孩子2岁多的时候,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来到了云南的一个小镇上。在这里,我的教育理念完全被颠覆。这里的孩子都是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放养,自然成长。我教育出来的孩子虽然各方面发展的都很好,可是生存能力,跟这边的孩子比就差远了。

这就让我开始思索教育,是否要全方位的去教育孩子?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不能把孩子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要能够经受住风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茁壮成长!


育儿之重生


可以说,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身上的绝大部分问题,都会在家长身上找到原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我分享几点自己的经验:

1,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相信孩子

自从做了妈妈以后,我就没有停止过在育儿领域的学习,在跟孩子的相处上,经常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最近我儿子参加了口才培训班,每天都要录练习的视频,发给老师,一开始需要纠正某个发音时,经常要重复十来遍,慢慢的每天只需要重复两三遍,甚至一遍就能录好作业。

有一次我夸他:最近练习的越来越好了。他说:妈妈,只要你相信我,我就能做的好,只要你喜欢我,我就能做好。只要你爱我,我就能做的好。

当时,我就愣住了,惊讶于五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能很多大人都没有意识到,“只要相信孩子,喜欢孩子,孩子就能做好”,这就是最简单却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很多家长的教育是相反的,他们会说:你做到什么什么了,爸妈才会相信你,你做到什么什么了,爸妈才会喜欢你。

题主说,孩子没有专注力,没有耐心,就让你很头疼,如果你真的相信孩子的话,就不应该焦虑头疼了,而是接纳孩子的一切,耐心陪伴他,让他快乐起来,问题就解决了。

2,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对家长来说,孩子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就会对孩子报以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各方面都是优秀的。但是,当孩子的表现,让自己不满意事时,一些家长就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表现出太强的控制欲,甚至对孩子的评价有失偏颇。

带着失望的情绪,家长就会忽略孩子身上的有点,而是给孩子一个彻底的差评,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

殊不知,家长对孩子贴的标签:“不成器”、“没耐心”、“数学差”,等等,这都像法官判的结论一样,孩子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孩子相信了自己就是这样的人,那么只会不断强化和验证这个标签,而不是去对抗和修改这个标签。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成长的风向标,自己如何评价孩子,那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就会中小相应的种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发展的推手。

所以,家长们,请用认同和鼓励代替批评。

3,如何进行好习惯的培养

首先,身教大于言传。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好习惯,最好是自己先拥有什么好习惯。比如,我培养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之前,我自己就不太擅长整理和收纳,那我就跟孩子一起学习如何把自己的东西整理的有序,每次用完都物归原处。在这过程中,我跟孩子都有收获和成长。

比如,我学习了时间管理,就把怎么用番茄钟和如何吃青蛙,都教给了儿子,他会觉得像做游戏一样好玩,对时间的管理和把控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每天都会提醒我:妈妈,你的青蛙吃完了吗?

如果家长不爱阅读,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得自己先喜欢上阅读才行,儿子幼儿园去年开始要求每天亲子阅读,在那之前,我也重视孩子的阅读,但并没有每天进行。从老师布置作业后,我每天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然后就一直坚持下来了,现在已经养成习惯,孩子也可以自己看书了,遇到不懂的不会的地方就问我。

其次,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比如,每次孩子读完书,我都会让他给我讲讲书里讲的是什么。他基本都能讲出来个大概,有时候我会就里面的某个点再问他,不管他说什么,我都鼓励他。这样,他阅读的时候就有个动力,知道读完,要讲给妈妈听的,这样下来,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提高。

另外,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知识,我也会让他教教我,他就真的像个小老师一样,来教我这个学生,我相信,教是最好的学。

4,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的注意力的的时间本身就是很短的,一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也就1到2分钟,两岁到三岁的孩子注意力有3到5分钟,三岁以上的孩子可能五分钟到六分钟,

甚至到了8岁左右的孩子,可能他一次性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能达到10分钟。所以我们说孩子越小的时候,他的注意力的时间越短,这是由他的神经发育决定的。

那么如何培养他的专注力呢?

首先,要让他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不要刻意地去打断他,有的时候我们家长会说:宝贝儿,你看这个好玩,你看那个好玩,这实际上是无意中就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还有一种情况下,就是当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总是害怕他没有吃好喝好,一会儿喂个水果,一会儿喂口水,一会儿问问他饿不饿,一会儿问问他冷不冷。这些也都在破坏他的专注力。

所以当他认认真真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家长最好管住自己的嘴,陪着他,去看他做就好了。这是培养孩子专注力最好的方式。

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家长要让他学一样东西时,一定让他选择他爱喜欢的,他感兴趣的。并且在他学的过程中,鼓励他坚持下去,这时候也是培养他专注力最好的方法。

总结,在亲子教育这条路上,每个家长都应该不断自我成长,自己越来越优秀,孩子也会被你影响,越来越优秀。


猪猪猪肉脯


关于教育子女,真的是一件很玄奥的事,有时候成长的动力,未必来自于正面。

我这里有三个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怨念?

昨天来家里帮忙维修电路的装修师傅跟我说了他的故事,期间几次惊掉我下巴,因为确实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但是装修师傅老实的相貌和朴实的言语,让我不得不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他和他老婆出来打工离开老家四川已经20多年了,他们有三个孩子,都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帮忙带大。老大北大毕业,如今已经工作好几年了,每个月都给奶奶爷爷寄几千块钱,老二正在北大读书,而老三今年高三,成绩全校第一,目标也是北大。

从装修师傅开始讲述这段故事时,我的嘴巴就没合拢过,什么时候北大学生这么不值钱了,满大街都是的感觉。但是老师傅在讲这个故事时,脸上却没有一丝高兴的笑容,有的只是歉疚和遗憾。

原来他们夫妻在外地做装修,还是赚了很多钱的,老师傅说:“教我装修的师父,现在都在我的装修队里,跟着我干。"说到这里他脸上有掩饰不住的自豪,他说07年的时候,他已经在老家买了两套房子,又在昆明买了两套房。家里不缺钱,孩子读书的费用不用愁,不过现在三个孩子见到他们就像是陌生人,都和奶奶爷爷亲。

实际上讲到孩子的时候,我看到老师傅眼里充满了茫然和陌生,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想到孩子能够考上北大这样的学校,语气里丝毫没有自豪和骄傲,就像在说别人的事一样。我唐突的问了一句:“孩子们从小没有得到你们的关爱,会不会有些怨恨你们?”他沉默了很久,对我说:“我能看的出来,他们对我们还是有怨气的。”说完以后,老师傅再也没有说过他孩子的事。

原来怨念,也能产生可怕的动力......

贫穷?

这是一档综艺节目,里面介绍了一个刚刚考上清华大学的孩子。

这个节目里,孩子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现在才知道,我家很有钱。”

原来这个学霸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贫穷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穷人。

父亲是某公司董事长,却谎称在省外打工,缩衣节食给家里寄钱供孩子读书。

母亲也有自己的公司,却在家里教孩子如何在贫穷的生活中活的更有尊严。

孩子励志用学习改变生活。

最后他如愿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却得知自己的家庭并不贫穷,甚至于十分富有,这就像个笑话,以至于就连他自己都忍不住笑场。

后来主持人问了孩子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原来孩子的父母坚持认为,贫穷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只不过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资源而已。

我觉得能把那么聪明的孩子一直忽悠到考上大学,这样的父母真的可以颁给他们一个奥斯卡。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贫穷确实能让人奋发图强。

报复?

我有一女性朋友,孩子特别有出息,现在人在瑞典工作生活已经很多年了。听说这孩子考试从来都是第一名,对于学习成绩相当的偏执。

我很好奇,就问了我这女性朋友,是怎么培养孩子的,我也取取经。我那女性朋友却笑着说:“他这么偏执于学习成绩,可能是出于报复心理吧。”

听她讲完她的故事,我才知道,原来啊,我这女性朋友的前夫,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离婚,抛弃了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她,还有他们的孩子。

当时我这女性朋友在家做全职太太已经很多年了,基本和社会脱节了,为了抚养孩子,竟然自己从新抱起了专业技能的书本开始自学,后来也找到了工作,独自把孩子给拉扯大了。

不知道孩子是从小受到母亲这种独立自强、永不放弃的精神影响,还是出于对那个不负责任,抛妻弃子的混账父亲的报复,孩子一直在证明自己,他可以代替父亲给她母亲更好的生活。

他做到了,如同狠狠打了那个混账父亲一巴掌,现在他和他的母亲都过的非常好。

有谁能想到,原来“报复”也能使人产生巨大的动力,甚至改变人的一生。

还是开头那句话,教育是一件很玄奥的事,孩子成长的激发点,未必来自于正面事件或情绪......


学海壹叶帆


我家两个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最听话最懂事的孩子。我不知道这样到底是好是坏,因为还没有上小学不知道以后该怎么教育,先说说目前的教育吧。

1.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我家是从一岁左右就开始看绘本了,每天坚持看几本,所以现在没事做的时候就会自己去看书,有个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上学了会有很大的帮助,至少不会很排斥看书。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人说懒妈妈才能培养出勤快的孩子,的确,有些很简单的事情我不想做的时候就会让他们去做,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前闺女写作业都是我陪着写,后来我就告诉她,这是你自己的作业应该你自己独立完成,从那以后她就不再让我看着写了,反而作业写的更快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的,作为什么样的决定就得承担什么样的后果。比如姐姐经常会打弟弟,现在我都会让弟弟打回去,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如果不是故意的要说对不起,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礼貌问题吧。天冷的时候孩子不想去上学,我就在上学的路上跟她说,你看街上这些交警,环卫工人,他们都已经开始工作了你们才起床去上学,上学就是你们的工作,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教会他们责任感,所以现在去上学从来没有磨蹭过。

4.学会爱。这个就比较抽象了,父母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这个陪伴是指全身心的陪伴,而不是一边看着手机一边敷衍孩子,那样的话还不如不陪,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爱,每天早晨亲亲他告诉他我爱你,晚上抱抱他跟他说晚安,时不时的跟他们一点小惊喜,相信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性格也会开朗很多。


坚强不过是逞强罢了


我受益的经验是陪伴孩子读书。

父母读书给孩子听,在孩子享受读书乐趣的时候,讲故事的人是会和语言的乐趣、故事的乐趣一起留在孩子心中的。大家也许都很忙,但是,我希望大家要念书给孩子听。这是最好的亲子连接,它们和快乐的记忆一起留在心中。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说教没用,不如绘本效果好。我想对孩子说的话,全都通过念书传达给她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更有必要念书给孩子听。

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光是最快乐的陪伴,我的孩子从半岁以后开始接触绘本,现在三岁,已经习惯了睡前阅读。读的最多的书可以一字不差的背出来。孩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就能说顺序正常的句式,自我需求的表达非常明确,我相信是阅读的作用。


慢活丁丁


教育子女,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人崇尚棍棒教育,认为“棍棒下出好人,我当年就是这样长大的”,有人反对打骂,提倡温柔育儿。父母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两者好像都有理。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个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不同阶段的方法要不同,绝不能颠倒,总的来说,就是小时候斗勇,大了就要斗智。

Ø 斗勇:就是树立威信,在惩戒中让孩子有敬畏之心。

记得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哥哥非常调皮,不是弄坏别人的庄稼,就是赶跑人家的鸡鸭。只要有人给他父母告状,他爸那根小手指粗的藤条就一定会打得他满院子跑。后来,只要他爸拿出小藤条,他立马下跪,表示再也不敢了。

这就是威信:让孩子知道怕,他才会收敛,这其实更是一种及时的保护,避免日后闯出连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祸。现在有很多孩子对父母长辈都不够尊敬,撒泼打滚、辱骂父母......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没有树立威信,让孩子缺少了敬畏之心。

孩子都不怕你,又怎么会尊敬你。而这个怕,就是幼时必要的惩戒。

现在有些家庭太过溺爱,在家里不舍得对孩子说重话,生怕吓着孩子。在学校,孩子犯错被老师批评了、罚站了,家长还急匆匆地跑去学校“要说法”。学校可能会因为息事宁人给你一个说法,但你纵容下长大的“小霸王”,却会在成年后,被社会狠狠地教育。

所以孩子小时候犯错,我主张是该打就得打,不能一味放纵,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而不是乱打,变成家长没有目的的发泄。

首先,父母得让让孩子清楚,做事的边界在哪里,一旦越过边界就得受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孩子就会自己掂量轻重了。

打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怕,而绝不是为打而打。动手时,还得避开孩子的重要部位,比如头面部、腹部等,注意下手的轻重。

所以,不管是用武力让孩子有敬畏之心,还是给孩子立规矩,都要越早越好。

此时孩子小,适应快,也不会记仇。管教孩子要从小循序渐进,惩戒和规则都不能动摇,孩子习惯这种教育方式后,遇事就不容易出现偏激行为。

如果反过来,小时候对孩子溺爱,等到孩子大了,父母看到其他孩子的乖巧懂事后,突然变得严苛起来,孩子就会很难适应,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斗智: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教育和沟通的方式,说话要点到即止。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不能是靠“打”和“立规矩”能教育好的了。他们的自尊心都比较强,不要说打,如果说多了重话,孩子要么和你对抗,要么离家出家,甚至做出不计后果的傻事来。

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孩子越大越烦父母唠叨,因为他觉得父母讲的,翻来覆去都是些老话。所以,要想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家长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再提出建议,孩子更能容易接受。

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上初二了,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对美有了更实质性的追求。有一天,她无意间看到女儿的书包里有一支口红。作为妈妈的她很震惊,脑海里一下子涌出了很多的联想:她哪里来的钱买口红?她每天都回家的,什么时候会用口红?她这么爱美,是不是早恋了?一连串的问题迫使她想急切地抓住女儿问个明白,但又怕影响了母女关系。深思熟虑后,她换了一种方式来了解这个事情。

首先,她夸孩子懂得爱美了,说明小姑娘长大了。接着又说,自己当年也曾有过爱美爱打扮的经历,和孩子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后再给出建议,孩子自然就敞开了心扉,和妈妈聊开了。

所以同一件事情,换个处理的方法,收效会大不同。

青春期的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心,但也想突显自我价值,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是有好处的。

和孩子一起出国旅游时,让孩子充当你的临时翻译官;让修理简单的小家电,帮助做做家务等,都能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被需要”的幸福感。

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要做成长型父母。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掌握好家庭教育中的“斗智斗勇”,家长和孩子都会受益一生。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