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坦克不是七對負重輪?

黎塞留號


不管5對,還是七對,適合自己作戰環境的坦克,即為好坦克。魂舞大漠看到不少網友總拿他人坦克來說事,或從技術的角度去解釋,偏要自己和別人弄成一樣,否則自信心就不足,這是不好的,也大可不必。作為五對負重論的59式魔改,早就成了二代王,不可對它視而不見。

負重輪增多,通過能力是強了些,但是作為主戰坦克,要全疆域使用,尤其今後城市戰的機會越來越多,增加負重輪也增加了被彈面積,損傷率自然會大為增加,減小的正是坦克安全性。凡有利必有一弊,苛求十分十美的裝備,也是沒有的。

在火力可以滿足使用的條件下,懂得取捨,才是裝備設計的真正王道。負重輪增加,也會增加坦克自重,降低坦克機動性。提高發動機功率,自會影響行程。總以戰鬥力為第一原則,做到火力、機動與防護力的最佳結合,才叫完美。

陸軍體系化,坦克作為陸面戰場一個火力進攻平臺,面臨的威脅日趨嚴重,再好的坦克也有一個作戰效費比問題。照此思路多琢磨,也許網友設計的七對負重輪的下一代國產坦克,就會脫離越大越好和越重越好的窠臼。

個人看法,下一代,已然是50噸以下的天下,長度不會超過7米,最多也就是6對負重輪就好。拿6對負重輪的國產第三代坦克99式來說,兼具了火力和防護,機動力遑不相讓於任何一國坦克,並且冗餘空間較大。因此,裝備無論如何向前發展,無論借鑑還是開創,都不能離開自身環境的實際。明此,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安適而恬淡。


魂舞大漠


有關中國坦克在軍迷圈流傳這樣一個老梗,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又是五對輪。許多懂坦克的朋友都注意到一個細節,歐美的主戰坦克大部分都是採用7對負重輪,國產坦克卻只有五對或者六對,這是為何?彙總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綜合導致。

第一個作戰環境和歷史背景不同

作戰環境和武器使用理念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款武器裝備的總體設計和使用習慣。為什麼這麼講?首要講一段特殊的歷史背景,由於上世紀後半葉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以及經濟實力等眾多因素影響,我國主戰坦克的研製工作主要以升級改裝為主,最大限度的發揮老裝備的作戰潛力;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我們的59式坦克,至今仍然大批量在軍中服役,各種改型之多,用網絡上比較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改到親孃都認不出來了”。

就是因為大量的59改型坦克至今在軍中服役,一定程度給人產生一種認知誤區,即中國製造坦克多以五對輪為主。剖析內在原因,量多見得多自然就有相關的認識,這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下面我們再講講特殊的作戰環境,我國國土面積廣袤,各種作戰地形齊全,涵括了平原、丘陵、山地、水網稻田、高原以及沙漠等複雜作戰環境,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對於坦克的技戰術要求自然也就較高,或者說就是一款坦克要適應所有的作戰環境。正是這種作戰環境的影響,我國不可能向歐美一樣發展重型坦克,畢竟還需要大量的輕型坦克從而適應南方水網稻田、西南山地叢林以及高寒地區使用,早期我們將63式水陸坦克投放到上述低於作為59式的補充,再到我們研製出全新的輕量化坦克15式都是出於同樣的考量。

第二個中國製造的坦克普遍比較輕

截止目前,我國研製的噸位最大的坦克當屬第一種信息化坦克99A,戰鬥全重達到了58噸,此前的59、88、96都是屬於中型坦克的範疇,99式也不過50噸的戰鬥全重。反過來看看歐美國家主戰坦克,從第二代坦克開始戰鬥全重就已經逾越了50噸的大門,當前現役的英國挑戰者-2、德國的豹-2系列、美國的M1A2系列等等戰鬥全重普遍在60噸以上,甚至比如豹-2A7等部分型號的戰鬥全重達到了70噸。

那麼坦克的負重輪數量和坦克戰鬥全重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技術關聯性呢?一般認為,負重輪的主要功能在於提升坦克的通行能力。簡單點講就是,當坦克的戰鬥全重不斷增加,坦克負重輪的單個數量承受的重量就越大,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增加負重輪的數量來解決,從而降低坦克對地面的壓強,從而提升坦克的通行能力。

舉個例子以一輛戰鬥全全重60噸的坦克為例,當其使用五對輪的情況下,單輪的負重為60÷10=6噸;當負重輪為六對輪,單輪的負重為5噸;當負重輪進一步增加到七對輪時,單輪的負重計算可得出4.3噸左右。單輪的負重重量下降有什麼樣的好處呢?那就是增強坦克軟土地面的通行能力。我們都知道,坦克的重量越大,在同等路況條件下,所有的壓強就越大,坦克就容易陷入泥土,從而影響到通行能力。

因此坦克負重輪的數量選擇和坦克的戰鬥全重息息相關。我國第一代59式戰鬥全重34噸使用五對輪,到了第三代99式,戰鬥全重增加到50多噸,負重輪也增加到6對;在看看最新的15式主戰坦克,戰鬥全重介於33-35噸之間,使用6對負重輪,同時增加了坦克發動機功率,從而保證了其在高寒作戰環境中的良好道路通行能力。

需要特別強調一下的是,坦克越重,負重輪越多的這一邏輯,僅用於解釋我國主戰坦克為什麼長期使用五對或六對負重輪,而不是歐美七對輪的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的坦克普遍比較輕。但這種說法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並不足以全面概括整個坦克發展,負重輪的數量還和發動機功率以及坦克製造技術息息相關,因此該邏輯僅用於單個案例,不能以偏概全。


鷹鴿分析


為什麼中國坦克不是七對負重輪?因為我們的坦克體積較小,所以排列不下七對負重輪。眾所周知中國的坦克研發之路是從蘇聯T54/55開始的,而在摸索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時候,依舊是以蘇聯先進坦克為標杆來設計指標的。

在蘇聯末期的坦克思路當中,自動裝彈機基本上已經是坦克的標準配置,所以在第三代主戰坦克上中國同樣全部上了自動裝彈機。由於加裝了自動裝彈機,所以裝填手就自然被取消了,更多的位置可以容納燃油、彈藥等,也正是因為有自動裝彈機,所以坦克本身也可以被製造的更加低矮緊湊,既然車身緊湊了負重輪自然可以少一對了。

當然不僅是中國坦克會配備六對負重輪,俄羅斯的主流坦克同樣是裝備六對負重輪。例如T90、T80U等。

相反由於歐洲在設計第三代主戰坦克時起步較早,而那個時候的自動裝彈機性能並不可靠,而且保養維護成本比佈置一名裝填手高多了,所以即使到了現在美國歐洲等主流三代坦克依舊不會部署自動裝彈機,而是配置一名裝填手。

也正是由於多了一名裝填手,所以就必須在坦克內預留更多的空間,內部空間多了坦克尺寸就必然會加大,而坦克本身尺寸加大了,就必須配置7對負重輪才可以。不然的話坦克對地面的壓強太高,坦克會在較鬆軟的地面上發生自陷。


九品侍衛


主要是因為中系坦克普遍車體較短,較輕,用不上七對負重輪啊。既然叫負重輪,那它是要承受重量的,所以負重輪的數量和車體的重量有直接關係。而車體重量又和車體尺寸有直接關係。

從我國建國到今天,有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的坦克其實都是59改,這個不需要多贅述了。那麼再59車體上改的坦克,坦克的動力、傳動佈局其實都沒有徹底脫離59的原始設計,所以車體長度變化一直不大。59式的車體僅僅6.03米,因此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坦克都是五對輪。

這些都是59改


而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國坦克開始脫離蘇系坦克的模版,坦克開始變大變重。到目前為止車體最長的一款坦克是99式(不包括99A),長度達到了7.3米,非常接近西方的坦克了。這主要是因為99式採用了縱置的發動機,否則99式的車體應該和T-72、T-90差不多。不過99式用的還是6對負重輪而不是7對,只是負重輪間距明顯比較稀疏。可能是這個車體長度有點不上不下的意思,上7對負重輪稍微有點勉強。而99A因為發動機橫置,車體進一步縮短,更沒有必要上7對輪了。不過7.5米長的紅旗-17就是妥妥的7對負重輪。所以雖然我國沒有7對輪的坦克,7對輪的履帶底盤還是有的。


99式雖然採用6對負重輪,但其實第2、3、4、5對負重輪間距是比較大的

99A重新改為發動機橫置,車體縮短,負重輪間距變小


紅旗-17採用的就是7對負重輪


我們再看看西方坦克。M1A2長度7.9米,豹二7.7米,挑戰者2更是達到了8.3米。重量上也是挑戰者2最重(如果不考慮M1A2 Sep v2的各種額外套件的話),裸車就有62.5噸。但M1A2和豹二是7對輪,挑戰者只有6對。所以西方坦克也不都是7對輪。

M1和豹二用的是7對輪

挑戰者2是最長的坦克,但是隻有6對輪


那麼為啥車體更長最重的挑戰者卻不用7對輪或者8對輪呢?因為挑戰者2用的是較大直徑的負重輪。在扭杆懸掛的系統裡,負重輪直徑越大,行程就越短,那麼懸掛就越“硬”,對坦克的越野性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就是M1A2、豹二要採用7對較小直徑負重輪的原因。而挑戰者2因為是液氣懸掛系統,可以通過連桿系統將負重輪上下方向的運動行程轉化為活塞在缸體內的橫向運動行程,所以負重輪大一點不影響懸掛效果。

扭力杆懸掛全靠負重輪帶動扭力杆運動來吸收起伏地形的造成的衝擊,所以必須保證做工行程,負重輪不能做得太大


液氣懸掛的原理,可以把縱向的做工行程轉化為橫向的做工行程


紙上的宣仔


沒有那麼沉重的體量,沒有必要。坦克起源於歐洲,歐洲的地形地質適合重型坦克縱橫馳騁,所以那些國家可以任性往上堆砌各種厚重裝甲和設備,不用過於顧慮坦克的重量,因此他們都是60噸以上重量的坦克。而我國沒有那個條件,所以北方用重型坦克,而且僅是55噸左右的。南方水網縱橫,適合偏中型的坦克,所以主要是45噸左右甚至更輕的水陸坦克的。負重輪的多少主要是為了承載坦克重量的,在我國六輪足矣。


獨釣翁


重輪,即承重輪,坦克履帶中間的輪子,主要用來承受坦克的重量和規正履帶。在中國軍迷口中,“5對負重輪”已經變成了中國59坦克系列的代名詞。而後來研製的96、99坦克變成了6對負重輪。但西方主戰坦克很多都是7對負重輪,這有什麼區別呢?


Kleine


負重輪……即履帶式車輛的承重輪、承力、行走機構。

(7對負重輪)


(6對負重輪)

負重輪、託帶輪、漲緊輪、導向輪、動力輪、減震懸掛糸統、履帶組成一套完整的履帶式車輛的行走部分。|

負重輪用於承擔車輛重量、規正履帶。

履帶式車輛的負重輪數量與車體全重、負重輪直徑大小有關係。
以60噸全重量坦克為例:6對12個負重輪、每一個負重輪分擔5噸重量、那麼,7對14個負重輪每個輪分擔4噸!



(英國/丘吉爾坦克採用9對負重輪)

(德國現代坦克“豹”式坦克、行走部分拆解維護保養7對負重輪)(二戰時期德國的“虎


”式坦克、有一堆負重輪、維修可真不輕鬆)

負重輪的多少與坦克整體作戰性能、質量、車重有一定關係。

採用多負重輪輪(小直經)可以降低車體高度、每一個負重輪可分擔重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多一套負重輪、就多一套懸掛機構、多一份維護保養的負擔。
(美軍M109A7履帶式自行火炮
)

採用幾對負重輪與是從履帶式車輛的整體需要全盤考慮的。

負重輪的多少與坦克的重量、履帶的寬窄、車體的長短、高低有一定關聯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