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州,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刘宏安

灵武古称灵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彪炳青史。灵州设置于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制的200多个州县之一,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灵州自古就是宁夏平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

灵州,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丝绸之路东线北道线路

灵州,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丝绸之路撒播下的记忆

2100年前,一条从长安绵延向西的道路,将古老的东方与遥远的西方紧紧连接在一起,这条由骆驼踏出的商贸之路,千百年来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纽带。

汉魏时期,丝绸之路东段北道途经宁夏固原一线。唐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吐蕃逐步占领整个西北,从长安通向敦煌的南北两路受到阻隔。丝绸之路东段在宁夏境内的路线改道灵州,从此,灵州成为通向河西、漠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唐末、五代至宋朝初年,灵州向四周辐射的陆路通道达7条之多。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由灵州通往西域的道路辟通后,灵州西域道承担起传播中西商品流通的历史重任,玉石、丝绸、瓷器、马匹等在这里流通,该道路在近300年内一直保持畅通,灵州成为国际交通枢纽、贸易中转和集散地。来自西域等地的各国朝贡使节,前往天竺取经的僧人从灵州西域道上过往;各族商人经灵州前往中原进行商品贸易;临近的蕃部在灵州经营马匹交易,马市盛极一时,灵州是丝绸路上重要的国际商贸之都。

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称,灵州白毛毡是世界上最精美之毡。古丝绸之路经过白土岗、石沟驿等地,建国后又以211国道沿用至今。丝路古道重要的驿站——石沟驿城,隐迹在丝路古道的遗窟——白塔寺石窟,跳跃在石窟墓门上的西域舞蹈——胡旋舞,在临河境内发现的西域舶来品——人面陶鼎、波斯金银币、琉璃鹌鹑、琉璃香料瓶等大量物品,充分证实灵武在唐宋时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商贸交融之地,这些散落在灵武的外域遗物,千年之后依旧闪耀出历史的斑斓。

灵州,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鹌鹑造型琉璃制品

唐太宗李世民灵州勒石

隋末唐初,我国西北边疆聚栖着突厥、回纥、铁勒、薛延陀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和部族,这些民族之间长期争斗,给唐朝边地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灵州大都督总管王道宗等分数路大举出击突厥,突厥颉利部众或降附于唐,或走投薛延陀。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和回纥首领密切配合,在贺兰山北部地区大胜突厥首领薛延陀部落,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北疆。唐朝大规模军事行动击溃了突厥进攻,回纥、拔野古、斛薛等十余姓少数民族和部族纷纷派遣使者朝贡唐朝,以示臣服。唐太宗决定出巡灵州,招抚诸部各族。

贞观二十年(646年),八月金秋,塞外秋高气爽,水草丰盈。唐太宗率众由长安至泾州,逾六盘山抵达瓦亭后,巡视了唐军的牧马场,于九月十五日到达灵州。回纥、铁勒等各部族数千人云集灵州,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唐太宗。他们向唐太宗献上最珍贵的礼品,一致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汉”,表达了统一在唐朝政权之下的愿望和决心,并立下“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的庄重誓言。唐太宗被各族人民的真诚愿望所感动,设宴盛情款待了他们,并当场赋五言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公卿大臣们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记载唐太宗会见诸部族、民族和好的盛况。唐太宗在灵州逗留数日后,于十月初返回京城长安,下旨于灵州等地设立特别州府,安置归附唐朝的回纥、铁勒各部,又任命各部酋长为这些特别州府的都督或刺史,分统其部。此后,各部族之间、各部族和唐王朝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西北地区出现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灵州会盟,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

灵州,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崇兴台子出土的宋代币

唐肃宗李亨灵武登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五月潼关失守,唐玄宗携太子李亨等出逃。行至马嵬坡,士卒哗变,玄宗南逃四川,太子李亨带着广平王李俶到达灵武,同年农历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南门楼登基,是为肃宗。

唐肃宗即位后,升灵州郡为灵州大都督府。当时,坚守河北抗拒叛军的颜真卿用蜡丸上表,唐肃宗也以蜡丸下诏书,封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颜真卿将诏书分发河北诸郡及江淮等地后,各地才知道肃宗在灵武即位。

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传到各地后,从长安逃散的许多大臣相继来到灵州,江淮的贡赋源源不断地通过襄阳送往蜀中和灵州。唐肃宗一方面派人到成都,加强与“太上皇”的联系,一方面派出使节向回纥等少数民族争取援兵。同罗、突厥酋长阿史那从礼率5000 轻骑先到,河西节度使副使李嗣业统兵5000继至,郭子仪率5万大军出井陉,由河北到达灵州,人称“白衣宰相”的李泌也应诏来到灵州,为唐肃宗规划平叛大计。

灵州,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西域人物石刻

灵州成为平叛时期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唐肃宗中兴复国的发祥地。肃宗封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州长史,指挥各族联军平叛。一时军威大振,北方的兵力和南方的物资为唐朝的平叛准备了良好的人力、物力条件,唐肃宗亲率大军南下,经方渠(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一举收复京城长安。

人杰地灵千年城

灵州古往今来,获天地之灵气,得民族之和气,枕黄河,凭贺兰,占水利,地灵而人更杰。举凡汉有傅燮家族,从汉晋至南北朝,世代封侯授将,文武名流继出,光耀乡邦;唐有康植家族,五世为将,四出节度大使,名重朝野,堪称节镇耆英;西夏名相斡道冲,不仅治学有方,还精通番汉之学,为民族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清代名儒张煦,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一生不畏权臣,敢于直言,被同僚视为“胆大包身”;高登云领导的灵州起义,打响宁夏“辛亥革命”第一枪,是继陕西之后,在甘宁青地区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行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灵州,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灵武市高庙

历代都有文臣武将、文人墨客云集灵州。名将蒙恬、卫青、杨素、郭子仪等都曾驰骋灵州,血战沙场;王维、高适、岑参、杜甫、李益等著名诗人,也曾驻足灵州,留下千古佳句,如杜甫《送灵州李判官》、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等。唐代诗人王维在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奉唐玄宗之命出塞宣慰来到灵州,他被塞外壮丽奇特的风光所陶醉,欣然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句,被誉为“千古壮观”的绝唱。

嘉庆《灵州志迹》记载灵州“地势寥廓,轮广千里。36堡环拱千里之内。堡之大者,立官职设兵卫;而远者,去州城200里外,星罗棋布”。当时灵州有花马池、清水营、横城、惠安堡等城池,吴忠堡、金积堡、红寺堡等36座堡寨。城内学校、书院众多,祠坛、寺庙林立。

灵州素有“塞上水果之乡”的盛名,唐代诗人韦蟾在《送卢潘尚书之灵州》诗中写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便是对灵州生动的概括。

古城变迁历尽沧桑

灵州城的历史和黄河有着无尽的瓜葛,灵州的得名与黄河有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置灵洲为薄骨律镇。也许是黄河之水泛滥成灾的缘故,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薄骨律镇为灵州时,去掉了三点水改“洲”为“州”。黄河赋予灵州塞上江南般的美丽与富饶,黄河也使灵州城频遭水患。

灵州,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灵州城墙(1959年)

自明代起,灵州城因黄河数次改道,屡遭灭城之灾,迫使灵州城不断向北迁移。据明代史料载:灵州城旧在黄河南,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河水泛滥,其势凶猛,经下河直逼灵州古城,一夜间城墙除西南一角,其余被河水崩圮埋入黄河故道。在河北七里外,又筑城池。宣德三年(1428年)河又崩塌,城湮于水,又移筑于旧城东北五里。景泰三年(1452年)增筑灵州城,即今灵武城。周回七里八分,高三丈,环城河深一丈,宽五丈。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巡抚罗凤翔重修灵州城,基石取自石沟城,在城周围建窑,于通天河下游取石焚烧制成白灰,将旧城用砖石包裹,使灵州城更加宏伟。那时城高三丈一尺,城墙厚二丈五尺,四道城门分别叫澄清、孕秀、洪化、定朔。城外有瓮城,城上有角楼、敌楼、门台、炮台各4座。

清乾隆三年(1739年),宁夏府发生8 级大地震,瞬间银川、平罗被夷为平地,地震波及灵州,灵州城角楼、敌楼、垛口被震塌,民房倒塌数百间,损伤16人。乾隆五年(1740年),灵州知府朱佐汤重修灵州城,共花费帑银6.71万两。

清末战争,灵州城墙被炸毁缺口两处,又给城垣增加“伤痕”。1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城墙自南至西南角倒塌24丈,欲倒未塌98丈,女儿墙、垛口倾倒甚多。房屋倒塌过半,死亡千余人。据《灵武县长余公修城垣碑记》载,灵武县县长余鼎铭上任伊始即大兴土木,把损坏城垣修葺一新。

1943年,在灵武县人郭创业的倡议下,驻灵暂九师师长卢忠良率兵士依北城墙夯筑台基建成雄伟屹立、蔚为壮观的高庙。

1958年,县建筑队拆城墙砖建成灵武人民影院、秦腔剧院。“文革”时期,城墙砖又被拆除,历经3年砌成总长7283米的地下人防工程。1970年,城内高庙、南鼓楼也被拆除。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千年灵州古城几经迁移、饱经风雨,在遭受无数次地震与纷飞战火洗劫之后,至今依然屹立在灵武西北角,成为宁夏境内唯一遗存的明代州城城墙,传承着千年古城历史文脉,记忆沉积在城墙厚重的黄土层中,见证着灵州的功过与得失。

灵州,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