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影响越来越小?

等您1660年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的影响越来越小?大家知道,佛教起源于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尼泊尔地区,之后在公元前4世纪到2世纪的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因为受到其国王阿育王的大力扶持,成为了孔雀王朝的国教,也因此传播到了中亚地区,最终又通过中亚传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但在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次大陆,佛教却在不久之后出现了明显衰落,甚至一度绝迹,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衰落呢?


中国取经僧人的记录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佛教是在王莽所建立的新朝时期从中亚传入中原的。但直到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原才逐渐普及。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保存至今的一些著名石窟,而南朝则出现了被称为“皇帝菩萨”,为了推广佛教连皇帝都不做了的梁武帝。而当时佛教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前往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其中既有来自北朝的宋云和慧生,也有来自南朝的法显等人。而这种前往印度取经的热潮一直到唐朝都很流行,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玄奘和在武则天时期到了印度的义净。

后人所画法显造访阿育王宫殿遗址场景

而这些和尚除了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并将其翻译成汉文之外,还基本都把自己前往印度取经的历程写成了游记,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大唐西域记》,此外还有宋云所著的《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以及法显所写的《佛国记》等。而在这些记载中,几乎都记载了当时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佛教团体僧伽出现明显衰落。而这种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外敌入侵的结果。因为在公元6世纪,印度西北部受到了被称为“白匈奴”或者“匈奴”的中亚一霸嚈哒(yè dá)人的入侵,当地的佛教受到沉重打击。比如玄奘就曾记载印度西北部的许多寺庙被“匈奴”夷为平地。当时,嚈哒国王密希拉古拉曾在其统治区域严厉打击佛教,导致佛教在印度西北部地区显著衰落。

印度教兴起的影响

但嚈哒人的入侵并没有对佛教在印度的地位产生根本的影响,因为在当时,统治印度中部的笈多王朝仍然支持佛教的发展,后来玄奘曾经造访的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就是兴建于这一时期,最高峰时期仅仅这一座寺庙就有上万僧人学习佛法。

印度佛教圣地佛陀伽倻

但也是在这一时期,古婆罗门教经过改良之后,形成了比较接近现代印度教的新宗教,也南亚次大陆也逐渐兴起,在笈多王朝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官方支持,佛教在印度的流行趋势受到很大遏制。而在公元650年笈多王朝灭亡之后,佛教在印度各地的割据王朝在与印度教的竞争中逐渐落了下风。而佛教竞争不过印度教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是印度教更愿意与各个割据政权的当权者合作,而且因为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人数众多,有能力为不同的割据政权输出帮助其进行统治的官员。此外,印度教的上流阶层在当时在社会、法律和治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理念,在与统治者合作方面相对来说持有比较现实的态度。而当时佛教的根本教义则仍然建立在僧人“出世”修行的基础上,通常布道时对统治者会持更为负面的态度。而且佛教禁杀生,拒不认可在当时的乱世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武士阶层的价值。

而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割据政权不再支持佛教寺院,转而支持印度教,导致许多佛寺逐渐失去了之前拥有的大量土地,而这些土地正是此前佛教寺庙的主要经济来源,佛教在经济上的困境越来越明显。同时,类似那烂陀寺的大型寺庙虽然对佛学研究助益很多,但却相对来说远离普通人的生活,这也导致佛教在印度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群众基础越来越差。而印度教和佛教之间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也导致印度开始逐渐出现了信奉印度教,对佛教持强烈敌视态度的政权。比如玄奘的记载里就曾提到一个信仰印度教湿婆派的国王设赏伽大规模摧毁佛像的事件。而在公元8世纪到9世纪,一些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印度教徒也开始主动摧毁佛寺。

反映佛教和印度教融合的塑像,这个塑像是释迦牟尼佛,但当时它却被雕塑成了印度教毗湿奴的形像

此外,佛教本身在起源时就基于印度古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因此在某些教义方面,其实和当时的印度教也存在类似的地方。而佛教后来发展出众多教派,其中有些教派的教义和改良后的印度教其实是比较接近的,有些时候当时普通的老百姓是根本分不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的。因此在印度教兴起之后,一些印度教教派和佛教教派之间也发生了融合,一些佛教教派被重新整合进了印度教之中,而这也加速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伊斯兰征服给印度佛教送终

而在佛教已经衰落的情况下,最终给印度佛教判了死刑的是后来伊斯兰教对印度的征服。从公元986年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开始从阿富汗向印度西北部发起进攻,在公元11世纪又进入了印度北部。而伊斯兰教是属于中东一神宗教,其教义严禁崇拜偶像,因此在被伊斯兰教征服的区域,佛寺基本立即会被完全摧毁,许多佛教僧侣也会遭到屠杀。

不过其实伊斯兰教的这种态度也不是仅仅针对佛教,其实他们对印度教也是同样的态度。比如根据一些记载,佛教圣地那烂陀在被摧毁时,因为那烂陀寺周边有高墙,所以其实将其摧毁的伊斯兰教军队并不知道它是佛教寺院,而是以为它是一个当地印度教的堡垒。而在攻破那烂陀寺之后,伊斯兰教军队将在其中的佛教僧侣全部屠杀,但却以为杀的是印度教的婆罗门。

后人所画的伊斯兰教征服者屠杀佛教僧侣的场景

但伊斯兰征服最终的结果却是印度教生存了下来,而佛教却基本消失了。印度并没有成为一个伊斯兰教国家,相反却是印度教填补了佛教消失之后的空白。至于其原因,有些学者认为这跟印度教和佛教不同的组织形式有很大关系。因为佛教有非常明显的特定僧侣阶层,即一个人必需出家受戒之后才能成为僧侣,而只有僧侣才能真正推动佛教的传播。所以在僧侣阶层被屠杀或者为了逃避屠杀而逃亡之后,这些地区的佛教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很快就消失了。但印度教里是整个婆罗门阶层都可以成为教士,所以它的教士阶层和普通信众的分离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征服者军队却不可能把所有婆罗门都给屠杀了,所以印度教生存了下来。


无论怎样,在公元12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就基本消失了。不过在同样处于印度文化圈内的斯里兰卡,佛教却仍然是主流宗教。在公元1891年,来自斯里兰卡的佛教活动家达摩波罗来到印度,发起了佛教复兴运动,佛教在印度开始复兴。而在1950年代,贱民出身的印度宪法委员会主席阿姆倍伽尔又在印度发起了“贱民佛教徒运动”,佛教在印度重新又有了相当规模的信徒,根据统计,目前印度佛教徒数字又达到了900多万。


桃花石杂谈


佛教在印度面临的情况远比在中国复杂。事实上自从13世纪,最后一座佛教寺院超岩寺被毁之后,佛教基本在印度就销声匿迹。现在在印度很难遇到一位真正的佛教徒。这个有几方面原因。

一、佛教的真正发源地其实是尼泊尔的蓝毗尼园而非印度,我们都误会了,尼泊尔人对此也耿耿于怀。所以,佛教的真正的根基其实并不在印度而是尼泊尔,虽然尼泊尔信仰佛教的人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尤其在佛教向外传播之后,本土的根基越来越浅,甚至是难以为继。佛陀也被成为湿婆大神的第九个化身,所以有时候佛教和印度教会被混淆。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二、印度本土宗教过于复杂,其本土宗教主要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有各种邪教的教派,教派之间,教派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佛教除了在释迦牟尼时代兴盛了之外,就一直在分裂,到最后甚至完全抛弃了佛教。大部分印度人都在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佛教地位本来就不高。


三、佛教讲众生平等,然后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佛教的平等意识曾经对低种姓者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商人和低种姓者通过信仰佛教来逃避婆罗门的压迫。而印度教兴起之后革除了婆罗门教繁琐的祭祀仪式,虔诚派、性力派等呼吁种姓平等、男女平等的宣传又博得了民心,佛教的优势便被剥夺。


四、印度佛教比较依赖王朝和政权的推动,比如阿育王朝、腻色伽的大力推动。然而当这些王朝统治衰落,信仰改变时,信仰也面临重新洗牌和被抉择的过程。王朝和统治者对佛教的兴衰成了双刃剑。


最后,其实从佛教自身的说法来看,也是看缘分,看和一方土地众生的缘分的问题,因果显现,缘法聚合,顺应了法的趋势和规律,佛法才能兴盛。若是缘分尽了,那就强求不了。印度应该是和佛法的缘分尽了吧、


李艺泓


佛教史研究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公元13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的传承就已经彻底结束了。从这一个时间段开始,佛教在印度就已经没有影响力了,而不是越来越少的问题。

佛教在印度的衰亡,不是某一个因素导致的,而是在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

内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僧团的分裂。关于这个问题,中国人普遍不太了解。所以在这里多花一点工夫介绍。

佛陀在世的时候,僧团是统一管理的。佛陀去世以后大约100年的时间里,僧团还是统一的。但在第三次结集经典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分裂。结集经典是一个佛教专门的概念。早期的佛经不是通过文字传承,而是由僧侣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以背诵的形式传承的。由于背诵会产生偏差,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要邀请著名的僧侣联合起来,共同背诵经文。以此校订背诵当中的错误。佛教的早期史料非常混乱,不同派别记载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甚至于完全矛盾。有的派别记载为第二次结集,也有记载为第四次结集。这里采用较为主流的说法。

主张坚持传统的老年僧人和主张改革的青年僧人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双方各自结集,从此分道扬镳。老年僧人在僧团内的地位相对较高,因此自称上座部。青年僧人的数量众多,所以被上座部称为大众部,但是在印度梵文原文的本义中,有乌合之众之意,本质上是一种贬称。不过目前的早期史料以上座部保存得较为完整,所以学术界普遍沿用了这种说法。

两者的争议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四条。一是佛陀的本性界定,上座部坚持认为佛陀是人不是神,大众部认为佛陀具有神性。二是偶像崇拜。上座部反对偶像崇拜,大众部认可偶像崇拜。三是普通人能否达到佛的境界。上座部认为,阿罗汉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佛的境界仅限于佛陀本人。大众部认为普通人也能达到佛的境界。四是守戒问题。上座部坚守佛陀的戒律,大众部认为应当根据现实需要改变戒律,某些不适合现实的戒律应当被废除。

分裂并没有结束,之后上座部和大众部内部再次分裂。数次分裂之后,佛教的部派总数达到20多个。

几百年以后,到了东汉时期,贵霜帝国在印度北部崛起。这个时候,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大乘佛教以大众部佛教为基础,吸收了上座部佛教的部分内容,同时又吸收了婆罗门教和古希腊和古代波斯的一些宗教文化。大乘佛教将之前的所有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强调度化众生,和原有佛教强调自我解脱有很大的不同。大乘的本意是指可以同时容纳多人的马车,小乘的本意是只容一人乘坐的小车,梵文原文中还有破车之意。

贵霜帝国时期,由于佛教各派之间的斗争,是佛教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但是内耗显然为将来佛教的衰落埋下了种子。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在公元七世纪寻访印度的时候,佛教信仰的分裂情况非常严重。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信仰不同的佛教宗派。

第二是密教的出现。大乘佛教在发展早期的时候,就吸收了一些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仪轨。到了中期的时候,密教正式形成。到了晚期的时候,大乘佛教的其他宗派已经衰落,密教成为大乘佛教的主体。密教形成之后,就开始大量吸收婆罗门教的宗教文化。发展到晚期的时候,与婆罗门教的相似性越来越高。密教发展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争取婆罗门教的信徒,但是婆罗门教的根基远比佛教深厚,在发展过程最后的结果,反而是自己被婆罗门教吸收。

外部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是没有了强势君主的鼎力支持。佛教历史上,有两位国王影响力最大。分别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和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王。这两个国王都很有政治能力,统治时期又正值王朝鼎盛阶段,加上都很崇信佛教,因此对于佛教有大力的捐助和政治方面的扶持。佛教的外传和这两位国王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此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幸运事件发生。

第二是婆罗门教的复兴。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商羯罗。商羯罗在系统整理婆罗门教文化和深入了解了佛教文化之后,系统批判了佛教思想。而佛教当时人才凋零,没有能够给予有力回应。这种批判极大的打击了佛教的发展。

第三是伊斯兰化的游牧民族南下的打击。在这个时候,印度佛教本身已经进入发展的晚期阶段,而这种以政治为背景的宗教冲击,带来的是致命一击。随着13世纪末印度超日王寺被焚,佛教在印度的传承就此结束。

近代以来,英国殖民印度。一些英国探险家对于印度的佛教历史很感兴趣。比如在中国因为骗取敦煌文书而臭名昭著的斯坦因。斯坦因本人曾经在印度探访佛教遗迹。斯坦因还自称以玄奘为榜样。他们的考古探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印度作为佛教发源国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当然,关于这一点,尼伯尔和印度有不少纠纷。印度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开始考虑利用佛教这一国际宗教的影响力,为本国谋取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而其他国家的佛教徒,对于印度,既有朝圣心理,又有感恩心理,因此决定在印度重新传扬佛教。在内外因素推动之下,印度佛教重新发展。但是印度民众当中,传播范围并不广,信徒总数不足1%。且有很多人是同时兼信印度教。


用户4325101516


因为佛说:我死之后,佛法会以2种方式嬗变:①佛法就像牛奶一样,被商人转手卖,每辗转一次,就会兑一半水,到后来,奶味越来越淡;②佛法就像军中战鼓一样,经常被维修,每次维修,都会替换零件,到后来,虽然说鼓还是那面鼓,其实,零件已经几乎没有原始的啦。

佛教在印度流行1千年后,佛法已经被替换得面目全非,难以取信于人,所以就败落了。当时,商羯罗横空出世,吸收佛教的精髓,把陈腐的婆罗门教改造一番,华丽转身为:新印度教。从那以后,印度人就表面上摆脱了佛教的笼罩,重拾了《吠陀经》的统治地位,不过,其实,吠陀经已经被佛经所重新注解,焕然一新。

在世界上,跟商羯罗一样的中世纪「思想翻新家」,还有另外3个:

①中国的朱熹,吸收佛教精华,采用易经框架,把孔孟儒学翻新一遍,而变成了宋明理学,焕然一新。

②中东的伊本-赖世德,重新注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跟可兰经并列双重真谛。

③欧洲的托马斯-阿奎那,受到伊本-赖世德的启发,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和基督教义,强行调和起来,铸造了中世纪的经院派哲学权威。


醉哪吒


看了很多回答,大部分回答把佛教衰落归结为伊斯兰教侵入,这是不正确的。佛教在伊斯兰教入侵前就已经衰落了,这跟印度一个人有关:商羯罗

商羯罗可以说是一个天才,凭一己之力将佛教赶出印度。商羯罗到处踢馆,凭着他丰富的知识,雄辩的口才,把佛教大师一个个说的哑口无言,在诸多论战中击败对手,大获全胜。我不是佛教徒,佛教理论也不明白,但是商羯罗找到佛教理论的命门,一击即中。可以说佛教在印度也有发展一两千年,理论还存在如此大的漏洞,不能不说明是佛教自身的原因。

所以佛教在印度衰落的第一个原因:千年理论无发展,反而自身有巨大漏洞;

第二个原因:印度佛教人才的衰落,全国寺庙被一个年轻人踢馆毫无办法,要是玄奘法师在,兴许能一辩。

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虽然世界各大宗教都不事生产,但像佛教这样鼓吹彻底啥也不干的,还是第一家。佛教经济上依附他人,一旦断绝来源,对自身打击的巨大的。而佛教衰落刚好跟印度自身混乱衰落是联系在一起的。

佛教越兴盛,反而越没吃的,经济越差。你说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


铯媒体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佛教,不再是最初产生于印度的那个佛教了。

佛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结集,大概意思是将听过佛陀讲法和讲话的人聚集在一起,方便将这些内容总结起来。

在第二次结集的时候,佛教内部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分裂,也称为“根本分裂”,从此,原始佛教发展为跟随不同领导、信奉不同戒律的“部派宗教”。但这时候,依旧在印度。

第三次结集时,是印度佛教昌盛的时期,阿育王大力宣传佛教,信奉人数极其多。佛教逐渐传往世界各地。阿育王之后,印度又重新回到割据状态,不断的侵略与战争使得佛教借由政治上的频繁更迭向南及西北两个方向转移。

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主张自我解脱),自认为是佛陀在世时亲耳聆听教法的长老(上座)传下来的内容,最为正宗,其传入斯里兰卡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南传佛教,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及我国云南地区盛行。

从上座部佛教衍生出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张众生解脱),在隋唐时期向北传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并随后弘扬到日韩等国。

另一支北传佛教的路线是传入我国西藏及蒙古地区,形成了藏传佛教。

这几种佛教的派别,以及后来的发展,已经早已超越当初印度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与影响力。

虽然说后来当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后,经过异国“发酵”的佛教又重新传回了印度。但早已没有当时的土壤和环境了。

就像汉传佛教一样,虽然教义来源于佛教,但是已经深深融入了汉家儒法思想,为了本土化作出了许多必要的改变,变得更加符合当地人的性格、当时的国情、以及统治阶级的需求。


弹球小姐Lydia


佛教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上没有成为主流宗教,反而翻山越岭在东南亚和东亚扎根发芽,壮大起来,在中国把本地一把手道教踢下了宝座,在日本也是与神道教势均力敌,(南朝鲜现在快是基督教亚洲大本营了)不提也罢

印度应该是全球宗教最多的国家,佛教在现代印度只是一个很小的宗教,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虽然有几百万教徒,但相比主流印度教无疑是小巫见大巫,印度教有一个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他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各个阶层严禁通婚接触,这四个等级包含印度大部分人口,还有一少部分(约有几千万)为被征服的原住民被列为四等级之外的贱民阶层。他们只能做最低级的工作,生命不受保障。即使在现代印度农村地区仍屡见不鲜对贱民处以私刑,贱民大部分聚集在一起居住(其他阶层往往会驱赶他们,只好报团取暖),备受压迫的他们往往以叛依别的宗教以表示抗议不公,其中佛教是一个热门选项,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先后有几百万“贱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



无齿刁民


佛教是耆那教在婆罗门教土壤里开出的一朵花!一度绚丽的花朵,在外来杂草的影响下逐渐凋谢了,重新回归了孕育他的泥土!

滋生出佛教的土壤,不是“苦集灭道”和“缘起性空”,这只是佛教的教义,是佛教发出的新芽。滋生出佛教的土壤,是婆罗门教的基础——被“业报轮回”搅拌过的“种姓制度”。能够发出佛教这棵新芽的种子,却是耆那教。

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种姓。这四个种姓分别是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此外还有一种“贱民”,连种姓都没有资格进入。一个人死后转世的好坏,取决于这个人对于婆罗门教的虔诚程度。如果极度虔诚,来生可以成神,最不济也可以成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等。如果不虔诚,就会堕落成为贱民,更严重者会变成畜生,乃至下地狱。

耆那教的基本教义,也是建立在业报轮回基础上的。和婆罗门教不同的是,耆那教否认了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耆那教反对祭祀,从而挑战了婆罗门的权威。在这个过程中,耆那教获得了刹帝利等种姓的支持。耆那教认为通过修行,可以得到灵魂的解脱,从而又获得了大量平民的支持。由于耆那教反对杀生,所以耆那教徒一般不从事农业和其它行业,大多数耆那教徒都选择了商业。

此时的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对抗,做一个比喻,有点像中国道教建立以前的那些方士和巫师们,与获得了士农工商支持的贵族们对抗。

耆那教制定了戒律,有着完备的现宗教体系;而婆罗门教还是带着原始宗教的影子。原始宗教在现代宗教面前,毫无竞争力。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耆那教的种子被种在了婆罗门教的土壤里,开花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耆那教的实际创始人筏驮摩那,出自刹帝利种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同样也是出自刹帝利种姓。这才是导致耆那教的种子开出佛教的花的一个重要条件。

释迦摩尼出家时,把当时各个宗派的修行方法潜心研修了一遍。释迦摩尼经过潜心修练后,觉得那些修行方法都不是“道”。最后释迦摩尼自己坐在菩提树下,发愿“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终于在第七天睹明星而悟道。

释迦摩尼悟道后,找回了原先离他而去的几个随从,这几个人就是他最初的弟子。这时候释迦摩尼采取了耆那教成熟的宗教体制,开始他的传教布道活动。

当时印度各宗派的修行方法都很完备,很多宗派中都有修行水平很高的人。当时最高修行水平的是“无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释迦摩尼在这两种定之上,又加上“受想灭尽定”,从而为了拔高自己修行水平的高度。在那个遍地都是修行者的地方,这个“受想灭尽定”就使佛教的修行水平凌驾于耆那教之上。

由于婆罗门教根深蒂固,很多观念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佛教为了赢取信众的信仰,把婆罗门教的主神“梵天”纳入了自己的体系。梵天在佛教中的地位,只是佛教众多天神中的一员。在佛经中,通过梵天请求佛给自己说法,从而驳斥了当时一些婆罗门教的观点。这就使很多原先的婆罗门教徒皈依到了佛教。

佛教通过梵天战胜婆罗门教,最后印度教也是通过梵天打败了佛教。

吸收了耆那教和佛教优点的婆罗门教,在精通佛教教义的商羯罗改革后,形成了现代雏形的印度教。由于商羯罗对于佛教的教义十分精通,佛教在商羯罗的印度教面前便毫无优势可言了!商羯罗把梵天分为上梵和下梵,佛教的理论都被置于下梵的范围内,印度教再用上梵压住下梵一头。更为致命的是,印度教把释迦摩尼说成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目的就是把坏人骗进地狱。这一种说法,给佛教造成了致命的一击。

佛教这么简单的被打败,看似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却也在情理之中。佛教当年击败耆那教和婆罗门教的优势,经过漫长地演变又变成了劣势。

耆那教在筏驮摩那死后,由于教众对于教义的理解产生了歧义,导致了耆那教分裂成天衣派和白衣派,最终继续分裂成了很多的小派别。佛教在释迦摩尼死后,教众也对教义产生了分歧。鉴于耆那教的教训,佛教徒们先后进行了四次结集,虽然没有阻止佛教的分裂,但是在结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这些经典使佛教这朵花更加得绚丽起来,却又不可避免地使佛教没有了最权威的经典。

佛教吸取耆那教的模式,设立精舍进行传经布道。在精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寺院。这些佛教经典就保存在这些寺院当中。大量的佛教精英就在这些寺院里研修这些佛经。那烂陀寺就是这些寺院里最著名的。

那烂陀寺最早是帝日王时期所建,后又经过觉户王、幻日王等多个国王进行扩建,成为了古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三藏法师传》描写“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诸院僧室皆四重,重阁虬栋,虹梁绣栌,朱柱雕楹,镂槛玉础文柀,薨接瑶晖,榱连绳彩,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

那烂陀寺在鼎盛时候,主客僧众经常能达到万人。大家在这里学习大乘、小乘还有吠陀,同时也修习因明、语言和医学。整个那烂陀寺就是一个高等的学府。

商羯罗简单的把梵天分为上梵和下梵。佛教所有理论全部归于下梵,而压在佛教头上的上梵却解释不清。这个解释不清的上梵,就凭空增加了许多神秘性,这正是一个宗教所应该具有的。

随着唯识学说的兴起,佛教越来越不像一个宗教,反而越来越像一个哲学流派了!很多东西被解释得越来越透彻,反而失去了宗教应有的神秘性。在印度这个滋生宗教的土壤上,佛教越来越失去了竞争性。

因明作为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在佛教手中达到了极致。佛教屡屡运用因明的技巧,在一次次的辩论中取胜。随着佛教寺院的不断辉煌,各派弟子都能从佛教手中学到这项技巧。有关因明的《因明入正理论》后来落入耆那教手中,被耆那教当做秘籍一样收藏起来。大家都拥有了相同的武器,佛教当时唯一的致胜法宝,也不再是什么独有的武器了!

佛教在辩论中不断地失利,全靠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时给撑了撑门面。就在玄奘大师回到中国不久,印度教的另一位大师鸠摩利罗就登门挑战。挑战的结果,使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公开授课改为闭门讲学。

随着佛教在论战中不断地失败,导致了大量的寺院和信徒改宗,佛教在印度的信众越来越少。

等到伊斯兰教入侵,像那烂陀寺那样的寺院被焚毁,僧众被大量屠杀。佛教在印度就再也无法重新振作起来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这要结合历史来看,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渐消失是正常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佛教从阿育王在印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又因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受到了古希腊的文化冲击。从那之后,佛教不再只尊佛陀教导,结合已经几近灭亡的婆罗门教,开始了多神信仰(古希腊,古印度的婆罗门教都是多神信仰)。古印度佛教开始了大乘佛教信仰,诸多经典,诸多佛、菩萨被塑造出来,连佛像也开始世面流传(佛陀时代只允许造塔缅怀佛陀功德,是不允许塑像偶像崇拜的),而且雕刻风格趋于古希腊风格。佛陀曾明确表示,允许以自己的语言传播佛法,但是不可以用“雅语”,也就是古梵语。因为在当时,“雅语”是高种姓才能使用的语言,并不普及。佛陀传播佛法时用的也是方言——摩揭陀语,这个规定从很大程度来说,让佛法根植大众,是有利于佛法传播的。但是我们发现,在中晚期的佛教已经开始使用梵语推广。

佛陀曾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来源于《法句经》),也说成、住、坏、空,的四劫现象(多部经典有提到就不列举了)。成、住、坏、空,是事物发展规律,从诞生到一定时期状态保持,到衰败,到消亡。

在南传经典中,佛经曾记述,原本释迦牟尼佛的教期是5000年,但因阿难尊者向佛陀求情,开许女众出家,佛陀说:“今正法惟住五百年。”

从古印度佛教的“大众部”兴起之后,佛法已经和原始佛教有了很大的区别,不仅编纂出了很多经典,戒律也发生了变化,要知道戒律是维持佛法纯粹性的根本手段。佛教在印度被改头换面的婆罗门教——印度教所取代、消亡,也在意料之中。


老铁胡侃


佛教在印度的式微,可以归结于几个原因:

一是穆斯林的入侵,佛教不如印度教有反抗精神;

二是佛教不如印度教有弹性;

三是当时的佛教过于哲学化了,它在大学里,而不在民众之间。

对比我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的佛教显然是经过本土化的,是与时俱进的,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佛教可以说已经非常平民化了(例如净宗)。

公元七世纪出现的伊斯兰教鼓舞着帝王们进行杀戮,虽然印度从来也没有被完全征服,可是几乎也没有哪里没有遭到过穆斯林的侵略和袭击。穆斯林语中的“偶像”一词实际上就是从梵文的佛陀挪过来的,对于一神教来说,穆斯林没有理由不去特地搜寻或者摧毁佛教的机构。

在土耳其战争中,印度可以说是为了挽救它的文化而战斗,穆斯林们摧毁庙宇和其中的雕刻品,战争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到十四世纪,印度的抵抗力量终于能和土耳其的宗教力量相等,南方出现了印度帝国,虽然不能把土耳其赶出去,但是也算有了一个抵抗的地盘。

大多数佛教难民逃亡东南亚,也有不少去了西藏,只有小部分人留在了遭劫的佛教大学附近,土耳其人对他们毫不客气,焚烧了他们的图书馆,杀掉固执地留在当地的佛教徒,在土耳其人统治摩揭陀的时候,佛教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力量恢复它的文化了。

和佛教不同的是,印度教开始在受挫之后,他们逐渐开始有效的抵抗,并且慢慢地恢复了元气,一直到印度从穆斯林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反观佛教,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是一种和平的哲学和宗教,当穆斯林们要跟它圣战的时候,佛教徒们反倒认为供奉他们是一种美德,他们没有任何具有战斗精神的士兵来保卫自己。

以前佛教对野蛮民族施以教化的手段,但现在对这个新的野蛮人,他们的教化起不到任何作用,毕竟从前的贵霜人知道佛教是巩固帝国的好办法,但土耳其人并不在乎巩固事业,它唯一喜欢的就是扩张和抢劫,佛教认为土耳其人的行为是罪恶的,但土耳其自己的宗教却鼓励他们这么做,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根本没有任何手段对付毁灭者。

另外印度教相比佛教而言更有弹性,它几乎可以接受一切改变,当很多地方受到侵略的时候,它就显示出比佛教更加强大的力量,因此有人认为,在世纪后的第一个一千年里,佛教对比印度教就已经不占优势了。印度教和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潮流互相调和,而佛教鼓吹无阶级社会和民主制度,这种观点不是不好,而是有些不切实际。

再就是在十二世纪之时,佛教过于哲学化,或者说是学院化了,它的要义不在老百姓这里,而在各个高大上的大学里,群众怎么会懂得那么深奥的哲学呢?

虽然有答主提出,当时有些印度教的大哲学家在论战中击败了佛教哲学家,因此印度教大流行,但那时印度教的传奇故事,在佛教的传奇故事中,则是佛教哲学家法称击败了印度教哲学家——根据记载,佛教的故事显然可信些,因为法称不但驳斥了他们的观点,还建立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学派来延续他的路线,相反印度教哲学家并没有这方面的建树。

【那烂陀寺遗址】

但有趣的是,不管是哪一方的哲学家,他们都没有对当时的一般百姓起到过任何作用,印度教的大行其道根本就不是因为论战,最主要的原因是伊斯兰先扫除了佛教,印度教再和伊斯兰作战,保卫了印度的文化,反对无情杀戮,恢复了印度古代学术自由,又相对亲民,自然更受到印度人的喜爱。

印度恢复佛教的工作开始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发展势头不错,这主要归功于锡兰上座部的佛教徒,不过今天印度佛教的复兴,主要还是在佛教学术方面,而不在于宗教传播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