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劳民伤财的北伐吗?

xxhfb




渔樵之人W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的一开始,其实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诸葛亮的北伐,并非一意孤行。跟曹魏势力的对抗,那是在刘备还活着的时候就制定的政策,所以会有赤壁之战,会有汉中之战。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刘备生前曾经托付他继续讨伐曹魏。并不是刘备不知道双方的强弱,只是如果不讨伐,那是一定会坐以待毙的;如果讨伐,或许还有一些机会。

首先我们从外部环境来看。

曹刘双方的实力差异是巨大的。最能反映这个的量化标准,就是人口。

尽管史书当中多少提到了双方的户、口数,但是实际情况复杂得多。据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的推算,三国末期,在原东汉版图内的人口总数约为3000万。而根据《三国志》记载,蜀国灭亡时,“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也就是总人口100多万,即便我们考虑到遗漏的佃户,给这个数量再翻三倍,也不过300万人,仅仅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10,这样的实力,自然无法跟曹魏相抗衡。

社会学中有一个“马太效应”,简而言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个政权实力相差悬殊,强的一方显然更容易扩张领土、掠夺人口,弱的一方大多被日侵月割,实力越来越弱,说实话,翻盘的机会不大。即便在一些具体的战争当中可能出现以弱胜强的情况,但是长期来看,强国输得起,弱国输不起。所以可能弱国一直在赢,却因为一场致命的失败而一败涂地。

在曹魏和蜀汉的身上,正是体现出这一特点。后来的发展也是这样,蜀汉北伐很多次,虽有胜利,但未能动其根本;曹魏只需要一次南伐,便一举平蜀。

其次,蜀汉政权内部并不团结

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有一篇名篇,叫《蜀史四题》,其中有一章为《刘备托孤语》。我们都知道,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之前,托付幼主给诸葛亮,曾经说过如果刘禅不才,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话。

田先生对这段历史展开研究,他认为刘备之所以有此念,是因为当时蜀汉臣僚的内忧很严重。蜀地土著跟刘备从荆州等地带来的新人之间存在隔阂,这个问题若不处理好,不用外敌来打,自己就灭了。

刘备留下的辅政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李严属于土著派。有些人认为刘备是故意留下李严来制衡诸葛亮。田先生不这么看,恰恰相反他指出刘备让李严位高权重才是不得已,因为要藉此笼络旧人。而给诸葛亮说出可以取刘禅而代之的话,是为了给足诸葛亮支持,好让他制衡李严。


所以,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面对的局面真可谓内忧外患。

如果不去北伐曹魏,结局是可知的:对外,随着双方实力的差距日渐拉开,将越来越不足以与之抗衡,即便蜀汉不北伐,曹魏也是会主动来进攻的;对内,蜀汉政权一直宣示自己的正统合法性,若偏安巴蜀,也就失去了这个口号的凝聚力。

而打仗就不一样了。战争充满变化,还会促生一些列其他的变化。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论述: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刘备当年在荆州败退的时候,曹操以为天下安定了,没想到后来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刘备都逆天翻盘。这时候刘备觉得稳了,没想到吴国偷袭荆州,又败军于夷陵。所以,战争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

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的确曾经震动曹魏朝野,还发生过孟达想要以上庸之地投降的事,当时孟达若能成功,形势的确是非常有利于蜀汉的。若诸葛亮长寿,或许也能等到司马氏篡权导致的内乱。在己方实力不如的情况下,没有机会也要等待或创造机会,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义。

至于北伐是否劳民伤财,应该说确实是有的。诸葛亮自己也说“民穷兵疲”。打仗花钱,打仗会死人,对于人力物力的消耗非常巨大。当年汉中之战,虽然以刘备的胜利告终,但是曹操撤军时几乎把汉中扫荡一空,人民被迁移到关中。刘备得到的只是空地。这个亏空难以在短时间内弥平。所以我们会看到,诸葛亮每次北伐,粮草运输都是大问题。因为汉中本身的物产有限,需要从更远的蜀地来运,每每粮尽而不得不退兵。

诸葛亮所面对的,几乎就是这样的死局。换成其他人,也一样。


考古军中马前卒


刚刚

🌲🌲🌲

先正问正答:不会!🤦‍♀️。

为什么不会,实事胜于雄辨,最后哭着说再见。有人说,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但是,从诸葛亮《出师表》开始没几年[泣不成声],到五丈原之后,姜维也没有用几年[泣不成声]就让后主到了魏国乐不思蜀。[震惊]

🌲🌲🌲嗯,蜀国没了。

只剩下吴国孙氏集团公司与曹老板的人周旋…到最后,吴国没了。再到最后,忍者神龟司马懿当年怀里面抱着的那个人~司马炎横刀立马

横空出世。

嗯,从三国鼎立[震惊]到三国归晋[送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

也就是不(*๓´╰╯`๓)♡长的时间[可怜]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脍炙人口,罗贯中把三国里的关云长已经彻底神化[泣不成声]而诸葛亮呢🍵🍵🍵则被妖化。

这都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里捣的鬼,当然,它也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鲁迅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演义》时,讲它“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其实我觉得这个讲法是没错的

🌨🌨🌨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这本书横空出世后,历代史学界,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争议,甚至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并不卓越,实不符名。🍒🍒🍒

还是事实胜于雄辩,不看广告看疗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精彩纷呈,但是他却不能称为军事家

如果现在仅从专业术语和技术角度来分析:如果真的有歌曲发烧友,歌曲爱好者,业余歌手,专业歌手和著名歌手,知名歌星,著名歌星🍒歌唱家,著名的歌唱家这些个词之分的话🙈🌨🌨那诸葛亮当军师虽名副其实,他不是一般人,却不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战略家,只能称为一个优秀的战术家。🍵🍵🍵

如果有著名歌手这个词,那就换句话说:诸葛亮也就是位战术高手.🌹

理由如下:

错选关云长守荆州。

错选马幼常守街亭。

错征北伐没有,自己年轻时候就设计好的“联吴抗曹”没有贯穿一生[泣不成声]

其实被史学爱好者所乐此不疲赞赏的隆中对也是个错误,而且是根本停不下来的根本错误。🍒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长征路上,也经常阅读《三国演义》..他老人家就曾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主席讲“其始误于隆中对”,是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主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乍看,诸葛亮为刘玄德绘就的军事蓝图,确实气势磅礴,似乎无人可挡。毛主席却一针见血的指出它的要害“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最后归结“安得不败”。

事实胜于雄辩,

没有休养生息,联吴抗曹大战略…

北伐曹魏,最后哭着说再见。[泣不成声]

🍵🍵🍵





热爱祖国热爱母亲


1、不北伐,蜀国会灭亡得更快

2、同时代上到天子百官敌国友邦,下到士族高朋小老百姓,无一不对诸葛亮赞誉有加,反倒是如今正史小说不分,纯靠YY读史的我们左一个“劳民伤财”,右一个“穷兵黩武”,好像只要在网上呼唤爱与和平,小手一挥就能跟着大v建立乌托邦,笑死了。


先说第一点:不北伐,蜀国会灭亡得更快

北伐,是蜀国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政治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针。他可以把内部矛盾统一转化为对外矛盾,是诸葛亮治理鱼龙混杂的蜀国内部政权的手段之一。

再者,刘备起兵之初,立下的宏愿就是光复汉室,还于旧都。就算执政的不是诸葛亮,只要是一路跟刘备走过来的同僚,依然会将北伐当做蜀国的头等大事。

其次,偏安一隅在战时确实可行,但只要中原经济得到复苏,政权得到统一,蜀国的人才、资源终将耗尽,割据一方的局面迟早会被打破。与其混吃等死,还不如出动出击,趁着中原一片丧乱为自己找后路。所以诸葛亮北伐的目标,一直是雍凉、陇右,而不是干翻曹魏。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知其必为而为之”。

第二点,诸葛亮北伐没有劳民伤财

诸葛亮时代,其之下蜀国是怎样的呢?《三国志》记载: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哪怕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消息放出,老百姓内心也毫无波澜

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确实,九十万兵养十万民,这个比例放到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百姓都是苦不堪言,水深火热,但你搞清楚北伐的统战工作了吗?


一、财力

蜀国的财政来源大头主要是田租、盐铁利入、南中夷贡,其他还包括制造业如蜀锦和茶叶贸易。涉及到军费方面,《三国志》里也明确记载了诸葛亮多次南下掠夺南中豪强的财富,包括霍弋、李恢也多次通过南下掠夺充继军资。当然,要美曰其名“平叛”。所以,蜀国北伐的经济负担很多其实都压到南中豪强及其部落的肩上,那才叫一个水深火热。

二、人力

从228年开始,到234年,这六年时间发动的五次北伐,其实基本集中在228-229年,光这一年多时间就发动了三次,规模小且作战时间短,基本在汉中屯田的粮食吃完了就撤兵了。然后231年发动持续4个月的第四次北伐,234年才再有第五次北伐,不久病死于五丈原。其实远不如我们印象中的长年征战。姜维那个时候才真的称得上穷兵黩武。

三、物力

关于粮食的运输,虽然木牛流马的存在仍存疑,考虑到当时的技术基本做不出来如史书吹嘘的那般,但诸葛亮为了减少百姓徭役的负担,还是做了很大努力。且蜀国在汉中长期设有大量屯田,并设“督农”一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从益州运粮到前线的工作。

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战争不等于劳民伤财,拿现代人的和平人权去揣测乱世的生存方式,就会犯了历史局限性的错误。我们的和平年代,不也是无数的前人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吗,如今你踩在这些鲜血上,指责这些战争都是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站着说话不腰疼哦。


新奇角度看历史


诸葛亮北伐其实是迫不得已,即使换做是我,也会选择北伐,理由如下:

总得来讲,诸葛亮深知,即使蜀国不北伐,不南征,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也会攻过来,迟早会吞并蜀国,天下从来都不是和平共处,而是强者为尊,尤其在三国混战那个年代,一山不容二虎。

第一点,南方郡县叛乱让诸葛亮明白蜀国要么统一天下,要么只有灭亡。

刘备刚刚死后的情形是什么样呢?“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先主刚刚去世,南方的几个郡县,在孙吴的挑唆下就叛乱,诸葛亮认为先主刚刚过世,用兵不妥,就派出使节出访吴国,并和吴国联姻,结成盟国。

蜀国的南方地区就叛乱就是最好的例子,诸葛亮从这里看出如果不去出兵统一天下,在南北的夹击下,蜀国迟早灭国。

于是,诸葛亮在建新三年春,率兵平定南方,并且在当年秋天,就给全部平定了。而且,平定的南方郡县成为了蜀国军需、财政的重大供给来源。

第二点,刚平定南方的蜀国,士气正足,国内安定,国库充盈,粮草充足,有能力北伐

诸葛亮北伐时期,其实属于蜀国国内最好的时期,百姓安居,后备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并且在他的治理下,蜀国国内民心安定,而北方魏国是蜀国的最大劲敌,也是最大威胁,因此,在大的战略概念支持下(不统一就只有灭亡),此时是北伐的最好时机。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虽然此时,军士有所疲乏,但是凝聚力仍在,也就是说的精气神都在,诸葛亮想要一鼓作气,从诸葛亮出师表中可见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第三点,为报先主知遇之恩,竭力帮助后主统一天下。

最关键一点,诸葛亮深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就是那个赏识自己的伯乐,因此诸葛亮为报恩,也必须北伐。

见《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可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

第四点,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自己之后,军中再无帅才。

诸葛亮深感时日不多,并且他认为,在他死后,除了自己,其他蜀国之中,没有可用于抗衡魏国的人了,《三国志》里是这么说的“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

总结:

诸葛亮深知天下丛林法则,为报先主恩德,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帮助后主刘禅,平定天下,但一个人能力有限,诸葛亮在治理国家上很有建树,但是军事才能不足。

你看,是条件使然,不得不伐,换做我们是诸葛亮,有这种经历,我相信也一定会,出征北伐。


柏杨同学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咱没有诸葛亮的高度,就谈谈个人肤浅看法。

若换做我,从居民角度评价,我不支持继续北伐,有以下几点原因:

1.太劳民伤财,蜀国连年征战,国贫民弱,壮年主力都被征兵,战争夺走太多人的生命,这是拿民众生命在为帝王的理想买单。

2.民众需要的是安居乐业,谁当皇帝对百姓而言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这都是百姓无从选择的,只不过是既得利益者以皇权名义在给百姓洗脑,让民众为这些利益集团卖命打江山。

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为了成全自己的诺言,用成千上万的家庭去谈奉献,这有些自私,千万不要说国破家亡这高帽子,都是小利益集团争利,一统天下也罢,曹魏也好,都是政治人物为自己搏取利益,而不是真正为民考虑。

4.应该高筑墙多赞粮缓称王,养精蓄锐,三足鼎立局面保持是最好结局,等国家朝廷和民众都缓过劲来,富足起来,后面在做长远打算。一统天下时机还不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不负责的行为。


大兔子哥哥啊


欢迎收看影妹看历史,我是诸葛亮我肯定坚持北伐

诸葛亮北伐并未劳民伤财

蜀汉的北伐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诸葛亮魏延带领蜀军进行的五次北伐战争用时七年,除了第一次北伐取得了阴平、武都两个地区,其他时间诸葛亮北伐未取得大型胜利,诸葛亮北伐带领的军队数量经过严格的计算使得北伐军队给蜀汉政权带来了巨大负担,北伐失败多次因粮草紧缺导致,但每次撤退诸葛亮率领蜀有序撤退,还用计伏杀了魏国大将张郃。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没有造成题主所说的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局面。

第二时期的北伐则是诸葛亮死后,接班人费祎等蜀汉大臣对魏国边境进行小规模的骚扰,对蜀汉和魏国都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

第三时期的北伐才是题主所说的劳民伤财穷兵黩武,这段时期北伐将领是天水姜维,姜维多次出兵和魏国进行大战双方互有胜负,表面看谁也没吃亏实际上魏国和蜀汉比拼,魏国损失一万兵马可以再补充两万兵马,而蜀汉损失一万兵马就是动了元气。加上蜀汉内部贪污腐败宦官乱政,外有姜维穷兵黩武导致蜀汉灭亡。

魏国实力远胜于蜀汉

从图中可以看到汉末十三州,蜀汉偏安一隅被困在益州地区,而曹魏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等地,天下十分曹魏占据七分。如果不北伐让曹魏的人口数量和军队规模会越来越大。区区一个益州面对曹魏的铁骑即使蜀道天险也挡不住。

北伐可以让魏国发展速度降低拖延时间

进行北伐可以让曹魏的关中、凉州、靠近汉中的宛洛地区处于战备状态,使魏国部分地区注重军事实力忽略民生,让魏国的发展速度降低,使得魏国伐蜀的时间延迟,等待诸葛亮隆中对里讲的待天下有变的时机在敌人实力最弱小的时候进攻给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蜀汉时期诸葛亮北伐就是以攻代守,让魏国休养生息的速度变慢,锻炼军队战斗力,等待魏国出现动乱时候挥师北伐进取中原。

综上所述,我若是诸葛亮一定会坚持北伐策略,在保持合理的军队人数上以攻代守让魏国实力恢复速度降低从而等到天下有变再大举进攻兴复汉室。

欢迎收看影妹侃历史


影妹侃历史


这个问题真不太好回答,首先来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客观规律。伐,劳民伤财国力崩溃。不伐,闭关自守坐以待毙。确实很矛盾,况且受托孤遗命的是诸葛孔明,他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助刘备匡扶汉室为己任,人格魅力非常高的人。

好吧,结论要是我也会北伐。首先肯定不能坐以待毙,蜀汉随只有一州但还好抢占了汉中,张鲁曾经在汉中有五斗米道数十万众说明人口还是不少,这是基础。1主抓经济生产,富国强兵。2招揽贤士培养人才。3不定期骚扰曹魏但不大规模进犯。4前期还有名将时出兵西凉(可增加战马)5联合东吴。6养好身体加强锻炼多活几年(偷笑)7等待曹魏有变,匡扶汉室。


黯然神伤


你好,我是i小献,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依然选择北伐,因为不北伐,蜀国会灭亡得更快。

北伐,是蜀国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政治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针。他可以把内部矛盾统一转化为对外矛盾,是诸葛亮治理鱼龙混杂的蜀国内部政权的手段之一。

诸葛亮为什么明知国力不足,还要一直坚持北伐呢?这么聪明的他难道就不知道修生养息吗?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搞得蜀国内讧不断,民不聊生。其实从三国鼎立的格局上讲,不难看出一些端疑。

魏、蜀、吴三国鼎立,北方曹魏前期一直战乱不断,使得人口损失严重,经济一直上不去,虽然曹魏实力最强,但是长期的动乱使得北方根本没有时间恢复。而南方的蜀吴两国,因为地理原因,加上川地原因相对太平,而吴国,有水路阻隔,孙权本来就是当地世家,没有太多的骚乱。以至于形成了三国鼎立状态,不然蜀吴两国早就被曹操灭了。

犹豫刘备的战略失误,错误的发动了夷陵之战,最后战败导致蜀汉在赤壁之战和益州之战后积累的优势荡然无存,只剩益州一地。虽然蜀地凭借山川峻岭之险易守难攻,可它终究还只是一州之地,资源和人口怎么可能比得过有九州的曹魏呢?当时曹叡采纳了孙资的谏言实行了据守要塞,恢复国力的政策。即不主动出击蜀汉,只慢慢恢复国力,等到国力强大之后,蜀汉就再也没有机会打败魏国了。但诸葛亮当然明白蜀汉也能够趁这段时间慢慢修生养息,可是相比于地盘庞大、人口众多的魏国来说,蜀汉恢复国力的速度是远远慢于魏国的,这样下去两国的国力差距会越来越大,蜀汉就再没有机会战胜魏国了。所以诸葛亮不能给魏国足够的时间恢复国力,相反还要发动北伐去骚扰给曹魏施压,延长曹魏修养的周期。诸葛亮很清楚曹魏的实力,也清楚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去打,将来一下子就会被打垮,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消耗。

在刘备驾崩之后,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蜀地集团三方的矛盾日益加剧,各方都在争权夺利,政治斗争形势非常严峻。而蜀国的国力本就虚弱,根本就支撑不起国家内部斗争的虚耗,所以诸葛亮只能集中权力和力量进行北伐,将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矛盾转移到对曹魏的外部战争之中。否则蜀汉将只能在本土内讧斗争中慢慢虚耗国力,最终不战而亡。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写过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还说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刘备也是从一开始就以汉室正统自居,以复兴汉室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视曹魏为篡汉逆贼并讨伐之。可偏偏自称为汉室正统的蜀汉却只能龟缩在偏远贫瘠的益州一地,曹魏却占据了天下九州之地,就连孙吴也拥有富庶繁荣的江东三州。这让蜀汉的正统性受到了质疑:无法进取天下只能偏安一隅,这也能叫汉朝吗?所以为了维护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同时也为了完成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目标,诸葛亮也就只能进行北伐。

总而言之,诸葛亮执意北伐的原因就是维护蜀汉的正统性、夺取曹魏的地盘和人口以恢复国力、阻止国内政治集团因派系斗争而虚耗国力不战而亡的悲哀结局。

希望我的分析能帮到你,谢谢。


i小献


公元221年蜀汉成立,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这个刚刚上线的国家此时风雨飘摇!

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葛亮自从接任蜀汉后就一直想要完成复兴蜀汉的心愿,他要带领蜀汉走向光辉而不是没落。

就是这样的想法他即便知道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但他却仍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付出,去完成这一个梦想。正是他的这种精神让蜀国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眷恋的地方。

个人认为对于诸葛亮来说,不北伐是可以的,但那是坐以待毙,不是他毕生的追求,而北伐即便成功的可能性再小,也是众人的心之所向,因此他必定会北伐!

只是蜀汉势弱,非以攻为守否则无法存国,北伐归根结底就是不得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