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提升“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城市在疫情防控、經濟發展等方面面臨新挑戰。疫情發生後,各地守土有責,守土擔當,守土盡責,築起多道防線,聯通聯動,共同應對。從長遠看,加強建立健全城市疫情應對管理體系,強化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建設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韌性城市,疫情面前才能做到保供應,讓百姓安心;保安全,讓百姓放心;保服務,讓百姓暖心。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對於城市來說,作為人員較為密集之地,一方面正全力抗擊疫情;另一方面也面臨一個不可迴避的課題:城市應對管理體系應當如何完善。

近日,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倪鵬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疫情防控工作已經取得成效,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戰勝疫情。”他認為,從長遠看,要以應對當前疫情作為出發點,以促進高質量發展為落腳點,建立健全城市疫情應對管理體系,強化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

健全防控長效機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各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此外,有關部門連續召開新聞發佈會,就醫療物資保障的生產、調度、進口等相關工作,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情況,如何做好重要生活物資生產、儲備和投放等,及時發佈信息回應社會關切。

這些機制都是疫情防控所需。綜觀傳染病疫情發生過程,通常具有傳播速度較快、危害大等特點。倪鵬飛認為,一定要從機制設計上找對策,才能高效做好防控。

“要構建一整套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防治傳染病,最大化實現疫情防控總目標,讓相應激勵兼容機制成為防治傳染病的最佳‘抗體’。”倪鵬飛表示,要築起防治傳染病的多道防線,儘可能將疫情扼殺在萌芽狀態,或將疫情控制在較小的區域,更加有效地戰勝疫情。比如,改革疫情報告機制,完善社區聯防聯控體系,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報告;完善國家對疫情的直接監測及明察暗訪制度;建立疫情防控舉報保護和獎勵機制等。

發揮信息技術等新優勢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受到更多重視,電商模式迅速發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居家辦公等靈活工作方式的做法被廣泛使用。比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研究制定了支持中小企業抗疫情雲辦公穩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區內提供雲辦公平臺的企業免費向中小微企業開放。

倪鵬飛說,互聯網等技術通過虛擬空間的網絡實現人際聯繫,也通過現實空間的隔離阻斷了病毒的傳播。這種隔離恰恰是阻斷傳播、控制疫情最重要的手段。

“由互聯網支撐的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調整的方向,更是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因此,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防控疫情,促進增長和轉型,不僅必要、可能,而且效應多重。”倪鵬飛建議,廣泛採用互聯網等新技術和新工作方式,既可以更好地戰勝疫情,又可以保證經濟更少受到疫情負面影響,還可以倒逼各行各業電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加快城市經濟社會轉型。比如,加快研製和投運無人駕駛交通工具以實現商品無人配送。加快利用互聯網等先進設備,更廣泛地用機器代替人,員工操作儘量實現分散和隔離的生產方式,並配備防護設施、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

及時補短板抓保障

城市快速發展,在某些領域的短板會造成安全隱患。防控疫情既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壓力”測試,也是對城市機體狀況的健康“體檢”。

近期,為解決疫情防控物資需求,工業和信息化部迅速開展藥品庫存、防控所需物資生產供應保障工作。針對基本生活保障,商務部統籌協調各地商務主管部門,重點保障武漢等地區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面對疫情,多方積極支援,齊心協力保障防控壓力較大地區的各類物資供應以解燃眉之急。

倪鵬飛認為,各地應在抗擊疫情的同時,對於當前防控工作中暴露出來的“短板”,要加快予以解決以提升城市“免疫力”,建設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韌性城市。

一是應對醫療資源的短板和失衡,做好轄區資源的區域統籌和高效使用。構建就診、收治、留觀、諮詢等醫療資源支持的節點網絡體系,建立醫療人員及物資運輸生命通道和網絡體系。

二是應對公共產品的短板和失衡,提升防疫布控、資源調度及後勤保障水平和能力。應根據城市日常運行和防疫對相關公共產品配套需求的輕重緩急以及時空變化,按照保防疫、保重點、保急需,統籌調度公共資源,確保城市正常運營和防疫順利開展。

三是應對防疫力量不足,促進更多方面參與防疫。多樣化、專業化的私人部門和社會組織是現代城市健康發展、保持彈性的基礎細胞,也是人民群眾力量的具體體現。做好防疫統籌工作,鼓勵發動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到防疫工作中來,及時彌補相關部門的短板。通過急需產品和服務供需大數據信息的採集和發佈以及相關政策,通過市場引導供給主體向需求匹配。從長期來看,各城市都應積極發展目前相對不足的公益慈善等社會救助機構,同時完善制度,加強管理。

四是應對城市空間資源過度聚集,構建多中心、網絡化、間隔狀的城市區域新形態。要著力在空間上統籌、調度和引導好醫療等各種公共產品以及急需生活產品和服務,讓供需在時空上儘量匹配。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城市快速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治理經驗。“疫情阻擋不了城市文明前進的腳步,在威脅人類的同時也倒逼人類通過創新技術、優化制度、自我完善。”倪鵬飛說。(張虎)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