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时起步,为何当时的结局大相径庭?

澳大利亚农场主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从上到下都支持改革,天皇,大臣,世家,百姓人人都支持改革,都不想再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都想变强。

而洋务运动不同,洋务运动是汉族大臣发起的,清朝皇室并不是很赞同。

当然,清朝皇室也想便强,也想不受欺凌。但前提在旗人的带领下,可以三百年的铁杆庄稼把旗人养废了。旗人无用!

相比受列强欺辱,让汉人的洋务运动成功,那么汉人就会有钱有粮,朝廷里有更多的话语权,更有无数的汉家兵将!

到时,还需要清朝皇室吗,还需要旗人吗?

这是清朝皇帝从入关以来就担心的,旗人是来汉家的土地做皇帝,不是来拯救汉家的。

汉家不能做大,不能变强,不然旗人哪里能有立足之地。

这就起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也是清朝三百年没有丝毫进步的原因。这是有人不想进步,不愿进步,只愿意世世代代作威作福!


泥封老酒


日本最开始是一些起义军主张学习西方,但是很快就被镇压,日本天皇刚开始和清朝统治阶级一样,对西方事物很抵制。但是,后来他意识到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就开始组织进行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在很多人的支持下进行的,日本这个民族善于学习,能意识到自己不足,及时对新事物作出反应。日本不仅学习技术,还学习了西方制度。

而清政府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只是单纯的学习技术,他一开始没能意识到自己制度上出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清朝一直是周边国家老大一样的存在,所以天朝上国的想法习惯了,自然不会理会西方制度,也并不认为自己制度不行。


大辉boss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对整个中国的统治还是强有力的。

尤其经过镇压太平天国成功以后,清政府恢复了对中国的统治。

在满清的管理下,负责洋务运动的地方封疆大臣们虽然雄心勃勃,有很远大的计划,行动力也很强,但他们依然是在满清政府的授权和许可下,进行有限的改革。

当这种改革,对满清政府的统治没有造成影响,或者说是带来正面影响的时候,满清政府是积极支持的。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技术变革以及对外开放势必引起整个中国国民在思想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就引起了满清政府的恐慌与恐惧。

尤其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希望借鉴欧美的政治体制,对皇室权力进行限制。这时,改革的力度已经影响到了满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势必遭到反扑和扼杀。

反观日本,因为天皇对于日本的统治是非常的脆弱的,或者说是名义上的。

整个国家的行政大权掌握在幕府手上,随着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其他的大名们认识到,如果不改变日本的现状,日本将会像中国一样,被西方国家瓜分,甚至亡国。

于是在这些改革派大名的支持下,日本开始想办法进行改革。

当时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以天皇的名义发布改革命令。

因为在日本天皇一直是像神一样的存在,日本国民对于天皇的话语或者命令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所以大名们联合起来,打败了幕府,控制了天皇,利用天皇的名义进行了改革。

这种改革就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阻力,可以让日本快速的向西方学习和靠拢。

实际上,当时日本改革最大的限制是什么?就是没有资源,没有钱!

日本把眼光投向了朝鲜半岛和中国,日本在自己的军事实力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时候,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进攻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被控制以后,日本马上开始进攻中国。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取了巨额赔款以后,日本的军队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又马上进攻俄国。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再次获胜。

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的推进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从根本上重塑了这个国家。

所以,晚清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两者根本区别就是两个国家在变革之前是政体完全不一样的国家,这一点决定了两国改革的成败,也决定了两国后续百年的发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