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解讀何為“江湖”?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解讀何為“江湖”?

何為江湖?“江湖”一說最初起源於道家大成者莊子所作《莊子•大宗師》中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本意是兩條小魚相互以唾沫共生,還不如相忘於江湖之中,這裡江湖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泊。

而後“江湖”一詞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意義的詞,狹義上代指不歸當權者和法律控制的一種群體,廣義上指古代人們所生活的環境。

一、文人眼中的江湖是怎樣的?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寫到“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范仲淹認為身處廟堂,當心系天下百姓,在江湖之上,遠離廟堂紛爭,則當心懷其君。

這與北宋張載所言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張載認為做人無論是高居廟堂的當權者,還是江湖之遠的俠義之士,又或者是籍籍無名的市井匹夫,都應當

為天地、為百姓、為萬事太平、為先賢聖人奉獻自己。

在范仲淹和張載等文人眼中,江湖是一種獨立於政權之外的勢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金庸、古龍小說中的“武林江湖”。

1.范仲淹眼中的江湖

范仲淹是北宋的文學家、政治家,以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後世所讚頌。北宋時期,俠義之風興起之時,無數江湖人士認為江湖是獨立於朝廷之外的勢力,不受朝廷掌控,只為行俠仗義,這才是江湖人士所為。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解讀何為“江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北宋朝廷自然不允許有獨立於朝廷之外的勢力存在,所以朝廷和江湖的矛盾就此開始。朝廷始終認為武林江湖是一顆隱藏的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發就會危及朝廷政權,所以朝廷一直視江湖為心腹大患,常常圍剿武林人士。

北宋中後期,俠義之風形成,江湖人士以行俠仗義為己任,在民間好評如潮,朝廷迫於壓力,收回對江湖的圍剿令。但是獨立於朝廷之外的勢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會被當權者真正認可。

所以形成了民間擁護武林,官場卻對武林人士沒什麼好感,官員以及皇帝等當權者認為江湖的存在,是對他們權力絕對權威的挑釁。

反過來看,因為北宋初期朝廷的大肆追殺,武林江湖對朝廷已沒有任何好感,更有甚者稱官員為“狗官”,專門針對官員的江湖勢力。所以江湖與官場的矛盾愈演愈烈,兩者勢如水火。

但是北宋大家范仲淹卻有所不同,《岳陽樓記》中傳世名句“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將廟堂與江湖並列而為。在范仲淹看來,市井百姓是民,朝堂之上是君,江湖之遠是忠義。廟堂之上的君當為百姓著想,江湖武林與朝廷也並非水火不容的敵對關係,而是共同去為天下百姓著想的共同體。

君憂其民,江湖則憂其君,這相當於遞進關係,也是范仲淹對於江湖與朝廷關係的最佳理解。范仲淹進士及第之後,在整個人生從政期間,致力於造福百姓,直言進諫。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解讀何為“江湖”?

范仲淹眼中的江湖是南宋七俠五義那種江湖,江湖是獨立於官府之外為百姓謀福利的組織,它不應該消失,它應該與朝廷一樣,成為百姓心中的庇護。所以范仲淹一生都在維護他心中的江湖,甚至在當權者試圖全面圍剿江湖之跡,冒著仕途受阻的風險也要組織當權者的決定。

所以在范仲淹心中,江湖是俠義,是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勢力。

2.張載眼中的江湖

張載,與范仲淹同一個時代的儒生,也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大儒,又被後世以“聖”尊稱。張載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為官准則。在世人眼中,張載是一個文人,也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卻很少有人瞭解到,張載也是一個有江湖情結的俠義之士。

正如上述所言,北宋中期,

民間已經形成俠義之風,江湖之遠不再遙不可及。如同范仲淹一樣,進士及第之後張載為官清廉,一生浩然,卻因王安石變法影響而出仕。出仕之後張載來到橫渠,專心讀書,期間寫下大量著作,橫渠四句便是此時所作。

在張載的思想裡,江湖中的人並非朝廷所認為的有勇無謀的匹夫。橫渠四句中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本意是指通過修養自身,來改變世人的物質與精神。在橫渠期間,張載看到了很多江湖人士行俠仗義,所以有感而發。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解讀何為“江湖”?

張載心中的江湖是一群通過強大自身,然後以己之力去匡扶天地之間的正義,使浩然之氣長存世間。江湖是人心所向,是能照亮律法照不到的黑暗之處的光芒,江湖不遠,就在身邊。

二、武人眼中的江湖是怎樣的

為官者,無論文官還是武官,他們眼中的江湖,終歸是不同於武人眼中的江湖。文人以文寫江湖,快意恩仇,武人以自身行走江湖,仗劍天涯。

1.北宋的江湖

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為了自己私慾勞民傷財去採集花崗岩,民不聊生。俠者,以武犯禁,原本在北宋初期因武而受到打壓的江湖在北宋中期已經有了崛起之勢,北宋末年皇帝昏庸,江湖勢力順勢而上,《水滸傳》中的水泊梁山便是北宋江湖的一個縮影

上述講到,在北宋未滅亡之前,宋朝的江湖在民間百姓的擁護下得以被朝廷承認。但是俠以武犯禁自古有之,並非空穴來風,雖然北宋俠義之風盛行,卻也有不法分子。無論是“月黑風高夜”還是“夜深燈火上樊樓”,都是對北宋江湖另一面的描述。

所以說北宋的江湖,並非張載和范仲淹這些儒生所見一般只有俠義,其實也有黑暗的一面。而江湖黑暗的一面,也只有身處江湖之中的武人才有切身體會,這也是為什麼說張載、范仲淹之流見到的江湖與武人所見到的江湖所有不同。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解讀何為“江湖”?

在後世看來,《水滸傳》是北宋末年江湖為了對抗朝廷的昏庸而劇集在一起的江湖勢力,體現的是北宋江湖的正氣。其實不然,我們所看到的《水滸傳》影視劇是在現代藝術美化下得到的,按照原著以及史料記載,北宋的江湖並非只有俠義之風。

以《水滸傳》原著為例,黑旋風李逵在影視劇中是憨厚的大漢,而在原著中,李逵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霸。在東京時,李逵為了製造混亂,大肆傷害無辜百姓,還有“人肉包子”,“食人心”等等。這些體現的是《水滸傳》中北宋江湖的亂像

整個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只有少數人是真正的俠義之士,為天下蒼生而奉獻。所以說,北宋的江湖,並非范仲淹、張載等儒生所見那樣單一的浩然,也充滿黑暗。

2.元明時期的江湖

北宋滅亡之後,趙構成立南宋,與北宋共稱為宋。之後元朝忽必烈取而代之,宋朝滅亡。我們現在所接觸的關於江湖的影視劇、書籍多是元明時期。

如金庸武俠小說,背景基本都是在元末明初期間,武俠情景劇《武林外傳》也是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江湖故事。雖然這些多少後人所編寫的故事,有些杜撰的意味在裡面。但是聯繫史料來看,卻也體現了元明時期的江湖。

元朝是中國五千年來第一個非漢人統治的王朝,所以元朝統治者蒙古人在面對漢人是姿態非常高。按理說元朝統治者應該比宋朝更加厭惡江湖這個不受控制的勢力,為何江湖最為活躍之時卻是在元朝呢?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解讀何為“江湖”?

瞭解的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元朝雖然強大,卻不過只有短短的九十八年。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元朝統治者的腐朽,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元朝蒙古人對漢人的壓制,導致所有漢人勢力都在紛紛抗爭。

尤其是江湖勢力,從北宋開始,江湖就盛行俠義,面對蒙古族對漢人的欺壓,江湖勢力愈發的壯大,為了對抗蒙古人,甚至江湖自行組成軍隊與元朝抗爭。明太祖朱元璋最初便是以江湖人士發跡的,而後在漸漸向軍隊發展,所以說明朝的建立其實與江湖有莫大的關係。

這正是因為這樣,明朝對於江湖勢力一直都抱以寬容的態度。可以說,元明時期的江湖,體現的是中國古代從精神到實質的大成時期。江湖以二字,為後世創造了中國人精神上的高潔與浩然。

三、結語

何為江湖?有句話叫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從最初莊子所言的江河湖泊漸漸演變成武林人士聚集的地方,再到後來成了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總得來說,江湖就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有浩然正氣,也嬉笑怒罵,有勾心鬥角,也有黑暗。總之,江湖之遠,遠到無法觸及,江湖之近,近到觸手便是江湖。

參考文獻:

《水滸傳》

《宋史》

《北宋民間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