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疫大考”看浙江公共治理體系的“預”和“立”

從“抗疫大考”看浙江公共治理體系的“預”和“立”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春秋時期的中華大地,這句關於戰略致勝的經典論述,誕生於軍事家孫武的筆下,記錄在古老的書籍《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約2500年後,自2019年12月開始,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敵人——新型冠狀病毒,向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發起了攻擊,狡猾多變,來勢洶洶。毫無疑問,抗擊新型肺炎疫情,既是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也是對我國各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考”。

那麼在這場“大考”中,浙江是如何“答卷”的呢?從中又可以產生怎樣的思考呢?

自春節假期時起,筆者一直留守在杭州家中,同時密切關注著各方面信息,因此對於浙江的各項“抗疫”舉措有了連貫的切身體驗,從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角度想談一談對本次浙江“抗疫”的體會和思考。

筆者認為,浙江在“抗疫”中採取了一些具有本省特點的舉措,折射出公共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一些思路,可以概括為“預”和“立”兩個方面。

一、“預”,即前瞻性思維,做到謀在事前。

正如本文開頭所引用的《孫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謀”,當危機來襲,若是待到短兵相接,甚至對手已經“攻城略地”之時再設法應對,則已經是“不得已”了,一步被動則步步被動。就拿這次疫情來說,病毒最開始出現時,它的來源、傳播力、致病特點等信息都是未知的,我們無法做到“知彼”;但各地對於屬地的人口分佈特徵、人口流動性特徵、醫療力量、公共支持力量,是有條件進行摸排統計和合理規劃的,也就是說我們有條件做到“知己”。那麼在疫情初期,就需“謀”字當先,應該以最快地速度完成後者,同時以最嚴峻的思想準備迎接前者。只有準備工作提前周密,才能使各類決策準確及時,比病毒搶先一步。

本次疫情防控中,1月23日,即鍾南山院士確認“病毒可以人傳人”之後兩天,武漢市宣佈“封城”的當天,浙江就宣佈啟動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反應速度極快,決策也下得果斷。而在發現病毒具有超強傳播力和潛伏性,省內部分城市病例數增長較快時,2月1日起,以溫州市為首,省內多市快速發佈了一系列的封閉式管理辦法,這套管理辦法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提出,目前看來也取得了實打實的效果。總的來說,浙江所採用的思路是時時關注潛在危險,一旦發現危機擴大的苗頭,就馬上採取一攬子措施。得益於這種謀事在前的思路,在外做生意人多、春節返鄉人多的浙江省,能夠將疫情控制在“籠子”中,公共治理體系防線沒有被洶洶而來的疫情擊破。

如果說,在一個看得見的危機發生前採取措施,是“預”的體現,筆者在這裡還想探討第二層維度的“預”,也就是面對看不見、難預測的危機可能性時,通過提升治理體系的整體現代化水平,來提升應對各類危機的能力手段,類似於“以不變應萬變”。

這第二層維度的“預”,其實更重要,也更有啟示意義。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雖然“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幾乎人盡皆知,但由於危機的突發多變和複雜性,現實操作中很難保證危機預判的面面俱到。而對於公共治理體系而言,一方面,做到萬無一失的預判是如此之難,另一方面,公共事件危機的應對又容不得一絲疏漏,這就成為擺在治理者面前的一對矛盾。站在矛盾的任何一邊,都無法妥善求解。而第二層維度的“預”,就是“跳出來”,不侷限於某一城某一事的危機防範,而是從整體角度去提升公共治理體系的危機應對能力,從而防範隨機風險。

長期以來,浙江在治理體系建設中一直強調現代化的思維理念和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並積極地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解決方案來建設公共系統。浙江是全國較早建設市民服務中心、將各個行政事務辦理窗口集中起來,讓群眾辦事方便省事的省份;是率先發起讓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並堅持落地回訪和數據公開的省份;也是率先建設 “政務一朵雲”、市民掌上辦事系統“浙裡辦”,將越來越多的政府窗口搬到網上,大力推行一體化“數字政府”的省份。正是這種敢為人先的數字化建設,和為群眾著想的思維方式,為浙江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的底層科技架構,也提供了創新的源泉。

在本次疫情期間,浙江曾經發生過幾條為全國網友所津津樂道的熱點新聞。一是杭州某小區出現了無人機空中執勤,勸說買完菜的老人趕緊戴上口罩回家;二是當口罩短缺時,杭州市民可以在網上免費預約口罩,並享受無接觸送貨上門;三是當復工在即,杭州率先推出了“健康碼”通行方案,用數字化的思路提高基層效率,在嚴格管控、高效數據統計的同時,也讓群眾出行更方便。這些創新性的方案之所以能夠出現,絕不是一部分人“靈光一閃”的產物,而是長期推行數字化、現代化治理思維,在實踐中不斷孕育的結果。

二、“立”,即結構化思維,構建科學智慧的防控體系。

病毒引發的疫情,表面看來是對醫療衛生系統的“專科考試”,實際上,卻是對整個公共治理體系的一場“全科考試”。任何的弱項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拖累整個系統的實施效果;即使“各科”都水平優良,如果彼此之間磨合得不好,也會嚴重損害系統效率。因此,科學智慧、各環節配合得當的立體化防控體系,是打好防疫攻堅戰的關鍵。自從浙江實行大數據+網格化管理以來,筆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浙江在具體實踐中的幾條經驗,具有借鑑價值,值得討論。

第一條經驗是“打蛇打七寸”,解決問題用巧勁,貼近群眾心理,主抓關鍵節點。疫情防控是一場“人民戰爭”,關鍵在於社區的網格化管控,但是社區情況往往復雜,基層管理者任務繁重,還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可以說壓力巨大。就拿出租房的租客情況申報來說,這裡面就涉及到各戶情況差異、各方心態不同的問題,如果單靠社區工作人員“跑斷腿”摸排,不僅難以保證全面,而容易帶來交叉感染等其他隱患。怎麼用“巧勁”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杭州的做法是找到了房東這個關鍵節點,實行“房東責任制”,將彙報租客情況的主體責任落實到了房東身上,並在第一時間向社會通報了因房東未履行彙報義務而受到行政處罰的案例,提高了廣大房東群體的內在警醒。一來,因為每戶出租房都有業主,摸排能更加全面;二來,抓住了房東和租客的不同心理特點,通過提高房東的責任意識,達到了提高主動彙報率的目標。

第二條經驗是秉持親民、人性化的基層作風,強調為群眾服務的公共治理意識。關於這一點,筆者在往返於杭州和外省的多年生活中一直有所感受,而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也很高興地在自家小區感受到,社區基層管理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保持了這一作風。一方面,社區工作者除了守好管控職責,同時也注重向居民講解、勸導,因社區工作千戶千面,遇到特殊情況時基層人員也有適度的自主權,能夠人性化處理;另一方面,正如前文談“預”的部分所提到的,公共系統長期以來不擺“官樣”、為群眾著想的整體態度,已經在群眾與公共管理者之間建立起信任基石。因此,社區網格化管理過程中,各方配合較為和諧,較少發生衝突,達到了較好的公共治理效果。

第三條經驗是透明公開、全面紮實的信息發佈和科學宣傳。宣傳工作雖然不像醫療工作那樣直面病毒,卻是結構化防控體系的關鍵架構之一,也是“抗疫”的一個分戰場。疫情給社會帶來的衝擊性影響,除了嚴重危害公眾健康安全,也體現在造成社會恐慌、引起公眾信任危機等方面。面對來勢洶洶、充滿未知的病毒疫情,人們感到恐慌、焦慮、不信任,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我們應該懷著科學接納的態度看待這一點,並以科學理性的方式構建起公開透明的發佈和宣傳體系。當宣傳工作懷著對群眾的誠意和信任,以理性嚴謹的方式進行,則群眾也將報以信任和追隨,並在合力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成長。

在信息公開方面,浙江自1月27日起,每日舉行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邀請省職能部門通報有關情況,並在發佈會後由各主要媒體發佈文字版記錄。除了及時,浙江在信息發佈方面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實在”,各方面用數據反映真實情況,講解醫療和生產生活方面的詳細信息,隨著疫情防控各階段的發展,發佈的話題包含口罩生產、米麵糧油實際儲量、學校開學、健康碼申領、企業清費減負等方方面面,基本上大家普遍關心關切的問題,都能及時得到統一的解答或回應。這一舉措極大地增強了民眾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與此同時,在科學宣傳方面,省內宣傳媒體和出版企業也以電視、紙媒、新媒體、數字化出版、開放電子圖書資源共享等諸多方式,向大眾科普醫學知識,形成了矩陣化、立體化的宣傳效果。浙江的宣傳工作者正是以這種方式為構建疫情防控體系出了一份力。

正是在“預”和“立”的結合之下,從公共治理效果來看,目前浙江省防控措施成效顯現,疫情發展有所遏制。另一方面,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開展,後續的疫情防控壓力仍然巨大。“大考”仍在繼續,病毒會不斷變異,疫情的方方面面也瞬息萬變,但筆者堅定地認為,恰如“上兵伐謀”,浙江正在不斷建設的這一套科學、先進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正是抗擊疫情的致勝方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