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書法"莽撞人",絕非傻大黑粗這麼簡單

先來看兩幅作品


南宋書法

宋 張即之 大德名帖東福寺匾額


南宋書法

宋 張即之 大德名帖東福寺匾額


南宋書法

宋 張即之 大德名帖東福寺匾額


南宋書法

宋 張即之 雙松圖歌卷楷書局部


南宋書法

宋 張即之 雙松圖歌卷楷書局部

看完這幾幅“傻大黑粗”的作品,相信很多書友已經明白本文的主角是誰了。他就是宋朝書法的革新者-張即之。

張即之是南宋後期力挽狂瀾、振興書法藝術,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稱雄一時。據《宋史》記載,張即之“以能書聞天下”。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與南宋政權處於敵對地位,但對於張即之的翰墨作品,卻不惜用重金購求。其書法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和顏真卿,繼而轉師米芾,並能“獨傳家學”,而以張孝祥書為主調,參以晉唐經書漢隸,加上受禪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而達到了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與境界,自成一家體系。這種體系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多營養而後大膽創新形成的。後世書壇有人譏張即之書有意為“怪”,不合“規矩”,並斥之為書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現個性。


南宋書法

張即之《書杜詩卷》


南宋書法

張即之《書杜詩卷》


南宋書法

張即之《書杜詩卷》


南宋書法

張即之《書杜詩卷》


南宋書法

張即之《書杜詩卷》


南宋書法

張即之《書杜詩卷》


南宋書法

張即之《書杜詩卷》


南宋書法

張即之《書杜詩卷》

張即之的字,尤其是大字,氣勢磅礴,結構精妙,殊為難得。上面這幅作品,是很多頭條作者喜歡分享的作品,書友們可以把上面的圖片放大來欣賞。

“民國畫事” 在文章中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中國文人的黃金時代,但是在南宋做書法家是一件相當苦逼的事情。論法,唐人已經登峰造極,論意,也被蘇黃米蔡四大家玩到極致。就像黃金週的高速公路,世上本來有路,走的人太多,便沒了路。

這無路可走的窘境裡,偏擠進來一個巨人張即之,從人堆裡硬生生扛出一條路來。

南宋人喜歡講“理學”,張即之寫字可以算是“不講理學”。

他的書法傳承家學又不單單依靠株守家法,其取法唐宋先賢,從唐人顏真卿入手繼而學習歐陽詢、褚遂良、鍾紹京楷書寫法,又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創新和佛經元素。其強烈反對二王書風,顛覆了南宋書壇對魏晉書風的心摹手追從而引領出了書法的創新之風尚,以剛健雄強、蒼茫老辣為風格著實獨具匠心。

所以,我稱他為南宋書法“莽撞人”。恰似當陽橋上一聲斷喝,喝退幾千雄兵,氣勢如虹。

但是,他不止大字寫的好。

他的小字,或行或楷,寫得清勁秀麗,用筆細膩自立門戶。

此種寫法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對傳統書法有著深刻學習認識以後的昇華。接下來我們一同欣賞一下他的楷書作品。


南宋書法

行書汪氏報本庵記


南宋書法

行書汪氏報本庵記局部


南宋書法

行書汪氏報本庵記局部


南宋書法

行書汪氏報本庵記局部


南宋書法

行書汪氏報本庵記局部


南宋書法

行書汪氏報本庵記局部

此冊行楷骨力勁健,點畫精到,結字生動,筆意流動,顯得神采煥發,給人以一種輕鬆自如之感,從其成熟的風格上來看,當為其晚年時所書,無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


南宋書法

張即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南宋書法

張即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南宋書法

張即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南宋書法

張即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南宋書法

張即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南宋書法

張即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張即之書於寶祐元年(1153)。張即之行楷妙絕南宋,此張即之手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其晚年書法精品。下筆簡捷凝鍊,運筆堅實峻健,點畫顧盼生情;結字俊秀而骨力遒勁,使字字結體生動明快,清爽不落俗套。每個字中十分注意筆畫中的變化,其筆畫的粗細、伸縮舒展皆隨機而作,卻又不失法度,是獨具匠心的書作。

張即之的書法在幼年時便受到其伯父張孝祥的影響,始學米芾,後則肆力於褚遂良楷書筆法,在這基礎之上,又糅合了隋唐人寫經的筆意而自創一格,特別是他的楷書,寫得清勁絕俗,用筆極其精到細膩,發筆處喜用搭鋒,點畫之間,顧盼呼應,而兼行草筆意,又善於用方筆側鋒,顯得姿態生動,極其圓熟.即之的書法在南宋時名聲就很大,金人常出高價來收購他的字,據《宋史本傳》謂:“即之以能書聞天下,金人尤寶其翰墨”。張即之小楷以精巧圓熟為特徵,正如梁聞山《評書帖》所謂:“原自歐出,參有褚法,結體尚緊,特多討巧之處而不成大方耳”。其實小楷以精巧為特徵本身即是一種風格,況即之喜寫經文,而經文中重複的字很多,比較難寫,即之能在楷法中自成一格,別開生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如葉昌熾《語石.張即之一則》中謂:“張即之,書中之畸士也。好用側筆,望之如矮松偃蓋,婆娑可愛,其運筆以收為縱,又如長房縮地,咫尺有千里之勢”。

對此,我輩只能佩服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