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弱小的燕国为什么有胆量向齐国复仇?

历史名将录


烧杀掳掠、抛祖坟……齐国差点把燕国在战国的地图抹去,燕国再弱也忘不了这种仇恨吧?这和国家体量的大小没有关系,不能因为对方武功高强就放弃家仇国恨,淡然处之,



当时的齐国的确不是燕国能惹得起的,和秦国号称“东西二帝”:《盐铁论·论儒》篇云:“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然而在齐湣王手里政治风气恶化,四面树敌,人才流失,民不聊生……伪兄弟秦国也早就不满意。

齐国的政治崩塌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齐湣王对功高盖主的孟尝君心生不满,为了中央集权只能使绊子排他。

第二,齐国真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开始染指宋国,让自己得利益最大化。

第三,齐国内政不稳,常年兴师动众远征近伐,已经在消耗内需。

在一系列的影响下,齐、秦利益崩塌,逐步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忌惮,而燕国在燕昭王手里逐步中兴,比起妄自尊大的齐湣王,他是燕国真正的雄主,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进乐毅、苏秦、邹衍等人才。


此消彼长,燕国在改革中崛起,齐国却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于是,在苏秦的离间计中,齐国终于和诸侯国全部翻脸,然后乐毅浩浩荡荡的率领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如果燕昭王不死,乐毅有很大机会把齐彻底灭国,可惜燕惠文王忌惮乐毅手握重兵,设计夺取乐毅兵权,燕国的复仇之路开始断送,被齐国田单光复齐国……


我不是易中天


燕国虽然是个老牌诸侯国,从武王伐纣之后便得以封国,但是纵观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燕国的存在感一直不高,虽然最终混进了战国七雄的行列,但实力在七雄中长期处于中下游。整个燕国历史中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将齐国打的只剩两城,实现了以弱胜强的逆袭,也完成了燕国人的复仇梦想。

燕齐两国的仇恨始末

燕齐两国原本算不上世仇,甚至春秋时期齐国对燕国还有复国之恩。进入战国时期,田姓齐国就开始对燕国有攻伐之举。但燕齐两国的大仇还要从齐宣王说起:

  • 公元前333年,将魏国的霸业打垮的齐威王去世,其子齐宣王继位。第二年就出兵伐燕,取十城,后来又将这十座城池归还了燕国。但也暴露了齐宣王对燕国土地的觊觎之心。

  • 此后过了十二年,燕国国君燕易王去世,其子哙继位,史称燕王哙。燕王哙是个类似宋襄公一样的理想主义者,沉迷古圣先贤的禅让理论。他觉得应该信任和重用贤能才能使国家强盛,改变燕国弱小的面貌。

  • 于是燕王哙对他认为的人才子之特别信重,不仅让他担任相国之位,还让他独断政事。此后更是要将王位禅让给子之,以效仿古之尧舜的禅让佳话。随后更是为了削弱太子,加强子之的实力,将所有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都交给子之,让子之代行国君之权。

  • 对于燕王哙这种奇葩行为,他的儿子太子平非常不满,这就导致燕国国内出现内乱的隐患。而此时虎视眈眈的齐宣王就怂恿燕国的太子平让他武力夺权。有当时诸侯霸主齐国的支持,燕太子平果然上当,他在燕国发动夺权叛乱,结果被子之诛杀。

  • 但是这场叛乱也让燕国国内大乱,齐宣王乘机发兵进攻燕国。处于内乱之中的燕国无力抵抗,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军追上剁成肉酱。由此燕国被齐国占据,但是齐军军纪败坏,大肆掠夺,导致燕人的反抗。加上赵、魏、韩、楚、秦等国组成联盟,逼迫齐国退出燕国。

  • 随后赵武灵王将在韩国为质燕公子职送回燕国继承王位,也即燕昭王。从此燕昭王就将齐国视为复仇的对象。但是齐国当时的实力还远远超过燕国,因此燕昭王只能默默在国内励精图治,寻求复仇的时机。

这就是燕、齐两国的仇恨之源。齐宣王乘燕王哙的脑残禅让,挑唆燕国内乱,然后乘火打劫攻破燕国,燕人险些亡国,由此燕国与齐国结下大仇。

燕国敢于复仇的根本原因:燕国自身实力的提高

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实力才是硬道理。没有实力你就是再想复仇也没有丝毫办法。那些被战国七雄逐步兼并的小诸侯国,就是因为自身实力的弱小才导致彻底灭亡的。而燕国能够向强大的齐国挑战并成功复仇,其根本还是自身实力的大幅提升。

  • 招贤纳士:燕昭王与其父燕王哙都认识到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选贤任能,但是燕昭王显然比他父亲更务实,更有政治智慧。他请求老臣郭槐向他推荐人才,郭槐向他讲述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于是燕昭王筑黄金台让郭槐居住以为示范。由此燕昭王善待重视人才的名声天下皆知。乐毅、邹衍等人纷纷来燕国效力,燕昭王团结吸纳了一批人才,为强大自身国力积累了重要的人才资本。


  • 改革内政:在招贤纳士的基础上,燕昭王任用这些人才开始改革内政。首先是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任用。其次加强对贫民的激励,类似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一样刺激贫民和中下贵族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矛盾。另外由乐毅在军事上进行改革,强化燕军的战斗力。

  • 外交攻势:身处战国乱世,时刻离不开国际外交的运作。燕国君臣对此极为重视,因为齐国的强大,只有尽可能为齐国树敌,外加拉拢自身的盟友,才能以弱胜强完成复仇大业。为此燕国君臣制定了一个大计划,就是用宋国为诱饵,诱使齐国与诸强决裂,最终达到孤立齐国的目的。

通过招贤纳士,改革内政,再辅之以正确的外交策略,燕昭王励精图治二十多年,燕国国力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尤其是击败东胡向北方拓地千里,国土疆域迅速壮大。为向齐国挑战,完成复仇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燕国复仇的重要原因:齐国的骄狂和齐愍王的作死

燕国君臣的复仇计划实质上是一盘外交谋略大棋。这盘棋的核心是地处中原的老牌诸侯国——宋国。这个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个二流诸侯国,后来更是沦为几大强国的战略缓冲地带,因此也就苟延残喘的混到了战国中期。宋国的末代国君也是一个强硬派,四处挑事,但是实质上宋国是靠着几大强国之间微妙平衡才能占点便宜。

  • 宋国周边的楚、齐和三晋诸侯都对它虎视眈眈,谁独吞宋国都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因此相互保持较为克制的态度。而同样作为强国的秦国也不希望谁独吞宋国,尤其是作为东西两强之一的齐国。这种微妙的战略态势被燕国君臣巧妙利用起来,燕国表面向齐国臣服,怂恿并帮助齐国攻打宋国。为的就是刺激楚国和以赵国为首的三晋诸侯,让他们对齐国的急剧扩张产生恐惧,达到孤立齐国的目的。

  • 其次挑唆齐国背弃与秦国相互称帝的盟约,然后协助齐国组织的联军攻打秦国,致使秦国对齐国产生敌意。至此齐国在整个战国七雄中已经没有盟友可言,陷入极端孤立的局面。

  • 但这一切齐国国君齐愍王却毫不在意,因为他灭亡宋国,击败楚国和秦国,已经让齐国的疆域达到顶峰,他正享受着历代齐国国君中最强大的君主的荣誉。而这一系列的胜利却掩盖了多年穷兵黩武和强势扩张带来的国力消耗和内部矛盾。国内民众因为连年的战事已经苦不堪言,暴乱一触即发。

而这一切都在燕国君臣的谋划之中,在齐愍王认为无敌于天下的时候。燕昭王遣使联合秦、赵、魏、韩、楚等国相约一同伐齐。其中楚军驻扎淮南,在南方威胁齐国。秦、赵、魏、韩四国派兵与燕国大军会合,由乐毅担任五国联军统帅,一举破齐,齐军连战连败,最终国都临淄被占。齐国仅余即墨和莒两座城邑,其余都被燕国攻破。弱小的燕国终于在燕昭王君臣二十多年的努力下完成复仇。

围炉品茗人


燕国虽小,终有一矢以报齐。燕国在历史上被称为弱国,可是,虽然是弱国,可它也位于战国七雄之一。燕国靠近齐赵这些强国,能够屹立不倒,说明它也有过人之处。

在历史上,燕人经常敢为人所不敢为的事,这与燕人的性格有关。史书上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样的臣民,敢于慷慨赴死,又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因此,唯一一个敢光天化日之下,刺杀秦王于朝堂之上的刺客就来自燕国。向齐国复仇又算的了什么?

齐国对燕国可谓不义至极。当年燕王哙为了图强,让王位与丞相子之,造成了国家的内乱。齐国的齐湣王以拨乱反正为名,企图吞并燕国。他先蛊惑太子平和子之互相攻打,造成燕国内乱。然后以平乱的名义,占领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

到了这个时候,齐国撕下了它的伪善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真实面目。齐军把燕国的重宝都运回齐国,军队在燕国残暴烧杀,四处掳掠。这一切都引起了燕国民众的反抗,最终,齐军被迫撤离了燕国。可是,这场变乱给燕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燕昭王即位后,就处心积虑的要报齐国破燕之仇。他礼贤下士,招募贤才。著名的黄金台和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就出于此时此处。在他的诚意感召下,乐毅、剧辛、苏秦等一大批贤才纷纷来到燕国,使得燕昭王有了对抗齐国的班底。

为了破齐,燕昭王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经过休生养息,燕国殷富,士卒都乐于作战,为破齐做好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准备。

但是,燕国的实力和齐国还有很大的差距。燕国一国是不可能打败齐国的。要破齐,燕国只有联合其他的国家一起攻打齐国。于是,燕国的君臣制定了精妙的计谋,并将其予以实施。由于有乐毅和苏秦这样优秀的人才,这些计谋得以顺利实施。

首先,燕国先麻痹齐国,对齐国表示恭顺。由于两国实力相差悬殊,齐国对此轻易的相信了。以至于后来齐国连与燕国的边境线的守军都调走了,为燕军敞开了大门。

第二,燕国采纳了苏秦的建议,疲惫齐国,消耗齐国的实力。苏秦建议,让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则齐军可败,河间可取。为此,燕国专门派苏秦使齐,去说动利欲昏心的齐湣王。

第三,诱惑齐湣王出兵攻宋,使齐国成为众矢之的。宋国当时为了图霸,四处用兵。而齐国、秦国、楚国等国都对宋国垂涎三尺。燕国投齐国的所好,不但四处为齐国拉拢其他国家奔走,还派兵帮助齐国灭宋。最终,齐国灭了宋国,成为了天下的众矢之的。

第四,合纵攻齐,终报大仇。齐国攻下宋国后,不但没有分给一起的魏国、楚国一块土地,还独吞了过去宋国占领的两国的土地。

在这个时候,齐国成为关东最强大的国家。泗上的小国都被迫向齐国称臣。齐湣王派人问周鼎,向取而代之。这使得齐国成为天下所有国家的众矢之的。燕国趁机开展外交斡旋,将秦、赵、韩、魏、楚国都拉入了伐齐的行列。

而齐湣王志得意满,根本就不知道大难临头。他对内骄奢极欲,对终直之臣随意杀戮,使得民怨沸腾。齐国内外交困,伐齐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在这种情况下,燕国纠集起六国联军,实现了战国时代唯一一次成功的合纵。这次合纵的目标是齐国。齐国虽然强大,可是在燕国的谋略下,已经不是六国联军的对手。

因此,在济西一战,齐军大败。然后燕军乘胜追击,在短短的时间里,齐国除了莒和即墨两城外,其他领土全部被联军占领瓜分,几乎亡国。虽然后来有田单复国之举,可是齐国元气大伤,从此退出了战国争夺天下的行列。

燕国能够成功复仇,与以下几个原因分不开的:

一、燕昭王的英明睿智。

燕昭王为了复仇,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他不像他父亲那样,意志坚定,不偏离自己的轨道。能够采纳合理的建议,和大家同甘共苦,使得整个团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能够团结整个国家的人民,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自己的力量。

二、人才是左右历史的真正动力。

燕昭王能够礼贤下士,招揽了一大批当时一流的人才。在他的带领下,这些人才各尽所能,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精彩谋略,使得燕国最终复仇成功。

尤其是这些人才定谋定策,苏秦的一系列的外交谋略,使得齐国坠入深渊而不自知,乐毅战场用兵,一战破敌,更是验证了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真谛。

三、成功合纵,使得齐国寡不敌众。

燕国和齐国相比,实力相差悬殊。因此,燕国采取了种种谋略,削弱齐国。并且以利诱导,使得齐国成为天下的众矢之的。最终,组织起了战国唯一一次成功的合纵,击破了齐国。

日后的秦国以齐国为戒,极力破坏关东六国的合纵。一旦六国合纵,就主动退让,采取破坏的手段。这都是燕国破齐国给它的教训。

正是战国的特殊环境,才给了燕国以弱胜强的机会。在燕昭王和他手下的乐毅、苏秦等人的努力下,弱小的燕国终于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一场威武雄壮的活剧。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会奉献最好的文字来回报大家,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都别抢,我来答。

不仅仅只是胆量问题,而是燕国有必胜的理由,曹操打袁绍的时候郭嘉给他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今天就仿照郭嘉的思路,来说说燕国必胜的“三胜三败论”。
  • 燕国师出有名,占据公道,此是其一

何谓师出有名?

《礼记·檀弓下》如是阐述说: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汉书·高帝》中有言: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简单来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的借口,就像前几天发生的美国发起的斩首行动,特朗普将这次行动表述为“打击恐怖主义头领”。大家当然都知道这是谎言,但美国人依然要为自己的行为编织一个合理的借口和理由,以表明这件事的正当性,否则什么理由都没有,那就是侵略和挑衅了,在公道上就没有了优势,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齐国曾经对燕国做过什么不公道的事情呢?

就是在燕王哙时代,燕国内部发生了“子之之乱”,三年以后,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燕王长子)准备推翻子之的统治,寻求自己合法继承王位。这个时候齐国的君主是齐宣王,他看到燕国发生内乱,决定浑水摸鱼。

于是他派出使者到燕国对太子平说:

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虽小,唯太子所以令之——《资治通鉴》

表示愿意协助太子平继承王位,当时燕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已经进步白热化,后来市被还背叛了太子平,燕国大乱。齐宣王派遣将军匡章帅兵十万进入燕国,当时燕国的士兵群龙无首,缺乏有效的领导,而且对国内的混乱十分反感,因此并没有阻拦齐军。

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资治通鉴》

在齐宣王的帮助下,太子平虽然从子之的手中夺回了权力。但是齐军却并没有撤退的意思,他们占领了燕国全境,似乎打算长期驻扎下去,并将燕国吞并。而且当时的将军匡章没有约束好部下,导致军纪混乱,在燕国内大肆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燕人无法忍受,太子平于是派人向其他诸侯国求救,当时赵、韩、秦、楚都不愿意看到齐国把燕国吞并后势力增强,因此向齐国施加政治压力,齐国这才被迫撤离燕国。太子平继位以后因此发誓说“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所以乐毅伐齐在公道上占据了优势,这次出征乃是一雪国耻,师出有名,是谓以“有道之师伐无义之国”,燕国在公道上就胜了;齐国无义,落井下石,它在公道上就败了,这是其一。

  • 齐国霸道,诸侯惊恐,此是其二

齐国和燕国之间的梁子乃是齐宣王时代的故事,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位,秦齐争霸进入白热化。周赧王中三十年(公元前285),齐湣王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灭亡宋国。后者势力在宋康王时代达到巅峰,走上了疯狂扩张的道路,是谓“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

在宋康王的带领下,宋国隐隐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

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资治通鉴》

齐湣王自然不能忍受宋国的崛起,因此在这一年集结军队攻击宋国,并灭亡了后者,“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齐国吞并宋国以后,势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齐湣王如同宋康王一样,随着国力的强盛,也开始走上四处扩张的道路。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

这让齐国因此结怨于诸侯,因此在各诸侯之间已经失去了支持。确实,当时仅仅凭借燕国的实力如果和齐国单打独斗,燕国多半不是齐国的对手。因此燕昭王命令乐毅联合其它诸侯国一起攻打齐国,这就是“五国伐齐”。

燕国牵头攻击齐国,因此“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资治通鉴》)”,由此可见,齐国在天下形势中已经处于不利位置,结怨于诸侯,孤立于天下,这是齐国必败,而燕国必胜的理由之二。

  • 齐王骄纵,得意忘形,此是其三

齐湣王在灭亡宋国以后,日渐出现骄纵之心,主动破坏合纵之约,南面出兵攻打楚国,西面出兵攻打三晋(韩赵魏),其试图取代周王室的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可谓是“齐湣王之心,路人皆知”。

这让齐湣王破坏了合纵之约,失去了楚国和三晋的支持,将自己曾经昔日的盟友推倒对面成为敌人,可谓是树敌于诸侯,自绝于天下。齐湣王当时的傲慢和骄纵可以从齐国战败以后他的态度来佐证,五国伐齐第一阶段取得胜利后,其余四国都撤兵回国。

只有乐毅当时决定继续深入,齐湣王不敌,逃出齐国,跑到了卫国避难。当时的卫国君主不仅把自己的宫殿让出来给齐湣王居住,而且还对这个狼狈不堪的君主俯首称臣。危难之间卫国还能接纳自己,齐湣王本该感恩戴德,可是却对卫国君主出言不逊,态度傲慢。

这招致卫国臣僚的反感,齐湣王因此被赶出了卫国。又流落到了邹国、鲁国,但依然不改之前的傲慢态度,依然对两国君主言辞傲慢,最终这位君主终于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逃回齐国,躲藏在莒城,最终被楚将所杀。

齐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资治通鉴》

齐湣王的傲慢态度必然导致他在五国伐齐之前轻视敌人,误认为齐国军队天下无敌,结果因为指挥失当,强大的齐国军队兵败如山倒,在诸侯联军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这种轻视敌人的傲慢态度是齐国必败的原因之一,也是燕国必胜之三。

简单来说,看似难以与齐国抗衡的燕国之所以敢于发动这场战争,是因为它占据了三大优势:

  1. 兴兵问罪,师出有名,此次出战是为了一雪国耻,因此燕国士兵士气高昂,内部团结,凝聚力强。而且容易得到其它诸侯的同情和支持。

  2. 齐国崛起,诸侯打压,五国伐齐也是各个诸侯在战略上遏止吞并宋国后,齐国的崛起,以免齐国的势力过大,最终损害各个诸侯的利益。

  3. 齐国背叛,联盟瓦解,齐国攻打盟友楚国和三晋,破坏了合纵之约,让原来的敌人秦国变成了自己,失去了诸侯们的支持,因此各个诸侯和秦国一起联合起来攻打齐国。

综上所述,燕国才敢于发动打击齐国的战争,可谓是计划周密,有备而来,不难怪齐国会被打败了。

亲,对这个回答满意的话,点赞关注喲~


围炉谈史


既然提到了燕国向齐国复仇,那么就必须先说起齐国和燕国的恩怨。而说起燕国和齐国的恩怨,那就应该得从燕国的子之之乱说起。

子之之乱和燕、齐结仇

燕国燕王哙时期,燕王哙迷信儒家禅让学说,又在苏代和鹿毛寿等人的怂恿之下,燕王哙便将王位让给了子之。就这样,子之久名正言顺地行使着君王的权力。

可是这样一来,被夺走王位的太子平就不爽了。于是太子平便和将军市被谋划,想要杀死子之,即位为王。两个政权的争斗,伴随的必然是血雨腥风,因此燕国大乱。

燕国内乱,与燕国毗邻的齐国必然知晓。于是,当时的齐宣王便打着消灭子之匡扶燕国王室的旗号攻打燕国。

本来燕国人就因为子之篡位而恨之入骨,这下有人来帮忙了,自然是毫无抵触情绪。就这样,齐国军队几乎没有耗费太大的力气就攻占了燕国大量的土地。燕国和齐国也因此结下大仇。

随后,燕昭王即位,他本人对齐国恨之入骨,一直想找个机会报仇,并在齐闵王时期找到了这个机会。

齐闵王穷兵黩武,四处树敌,引起列国不满

齐国经过几代君王的细心治理,在齐闵王这一代达到巅峰。按理说,此时的燕国和齐国国力差距那是相当的大。燕国想要报仇,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齐闵王的狂妄却给了燕昭王一个良好的机会。

齐闵王在位期间,国力确实很强,是仅次于秦国的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更是和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

可惜,齐闵王和秦昭襄王相比,终究是少了份隐忍。

本来三晋之国同齐国一样,都是篡位而来,这就使得齐国和三晋之国在大体上是同一阵线的。结果齐闵王色令智昏,在苏代的怂恿下居然前去讨伐宋国。

表面上,齐国消灭了宋国能够实力大增,实际上却打破了诸侯之间维持了多年的平衡,引起了诸侯们的恐慌。与此同时,宋国的被灭使得魏赵等国的重要领土都暴露在了齐国的视野之中,三晋之盟也随之破裂。

这对于燕昭王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时机。于是,在燕昭王的号召下,秦、赵、韩、魏、楚等国纷纷响应,组成六国联军合纵伐齐。最终,乐毅带领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重创了齐国,齐国也由此衰弱。

结束语

燕国复仇齐国,并非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在进行了大量的谋划之后进行的。齐闵王进攻宋国,就是玩过派去的间谍苏代怂恿的结果。

因此,尽管燕国的国力并没有齐国强大,但是有时候谋略比国力更加重要。


小云轩谈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燕国的实力,是不足以和齐国单挑的。

实际上,燕国历史上基本都在被齐国按在地上摩擦。远的不说,

就是齐湣王老爸齐宣王时代,就曾派军攻破燕国,燕王哙、太子平及宰相子之都被杀死。齐国军队还进行烧杀淫掠,造成两国深刻的民族仇恨。

随后,燕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将小小的燕国发展成战国的强国之一,具备历史上最强的实力。

而此时,齐湣王却犯了大错,打破了战国的平衡。

当时,战国基本是齐国、秦国、楚国三大强国争雄的时代,其余四国实力也只是略弱。

而齐湣王自认为实力强于其余各国,开始试图一家独大。

齐秦互帝,指前288年,秦国约请齐国,秦国称西帝,齐国称东帝。

前286年,齐国消灭宋国,并入自己版图。

宋国在当时是仅次于七雄的大国,曾经号称“五千乘之劲宋”。

齐湣王此举大大扩充了实力,却引发了秦国、楚国的愤恨,引发了赵国、魏国的恐惧,而燕国则感到时机已到。

借助齐湣王成为众矢之的的有利机会,乐毅联和其余五国出兵,以6打1的势头猛攻齐国。

齐国就算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是6个国家的对手。

济西之战中,常年战争的齐军疲惫不堪,离心离德,被联军一触即溃,主力被歼灭。

至此,齐国已经无力抵抗。燕军仅在六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省平度东南)两城未被攻克。齐湣王出逃至山东莒县,被名义上来救援的楚国将军淖齿杀死。

只是,战国的战争都是民族战争,燕国大军也无法有效控制齐国老百姓,最终还是败退回国。


萨沙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强大的齐国之所以阴沟里翻船,几乎被弱小的燕国打到灭国,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好日子过得太久了,现实不允许它继续独善其身。燕国只是抓住机会、顺势而为而已。

乱世之中,谁都别指望能独善其身,更别说你已便宜占尽。

自商鞅变法以来,虎狼般的秦国杀出关中,各诸侯国开始了苦日子。到了公元前288年,各国情况如下:

首当其冲的韩赵魏三国常年被秦国胖揍,曾经的霸主魏国更是被各国联手挖坑,直接堕落成了秦国士兵的军功提取机;

南方巨无霸楚国则被秦国的硬实力打击、阴谋诡计欺诈、时不时的和亲等多重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大国架势全无;

原本偏居东北角的燕国理论上最安全,结果被齐国借着内乱直接车了一遍。

只有齐国,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数百年来积累的雄厚实力,不仅优哉游哉的置身乱局之外,甚至还时不时瞅准机会占占便宜,尤其依靠孙膑打残魏国、趁对方内乱收割燕国,使自己的大国之位空前稳固。在外交上,更是采取见风使舵的策略,不断在在与秦国连横、与其他五国合纵这两个政策间摇摆,看谁强大就连和其他国家收拾谁,颇有一番战国搅屎棍的德行。

公元前288年的冬天,秦昭襄王自封西帝,同时派人去齐国送齐王“东帝”的尊号。

猛一看,这是好事啊!齐国的地位得到了强秦的认可?并不是,这只能说明它已经被盯上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各国互殴的头破血流,甚至连秦国自身也因连年战争喘不过气时,凭啥齐国四面逢源?这并不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他们等的只是一个机会。

一意孤行,齐泯王众叛亲离

公元前286年,齐国故技重施,趁乱吞并“小霸王“”宋国,国力再次大增,之前还谨小慎微的齐缗王也开始骄傲自大,志得意满,对本国的能力以及天下大势产生了严重的错觉。第二年,他派军往南入侵楚国、往西同时主动攻击韩赵魏三国,甚至想吞并周王室,自己取而代之,做华夏大地的天子。

不过还好,齐国并不缺脑袋正常的臣子,然而狐咺进谏,被当街斩首;陈举苦口婆心直言,则被处死在东城门。于是,齐国朝堂上各臣子噤若寒蝉,闭口不言。没了反对意见,齐王在作死的路上继续狂奔。

燕国牵头、诸侯各取所需,强齐终于被拖下水

而北边的燕国可没闲着。自从被齐国羞辱后,过去的近三十年里,燕昭王广招贤士,乐毅、剧辛等人才纷纷赴燕。君臣团结、卧薪尝胆的燕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并且一心要报仇雪耻。

不过,与齐国这个传统强国相比,燕国的硬实力上还存在难以企及的差距。但眼下齐王对内对外的一系列丧心病狂之举,在燕王和乐毅看来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公元前284年,在燕国的联络下,各国正式起兵:燕王封乐毅为上将军,将全国的精锐交给他统领;秦、赵、韩、魏四国也如约开拔。为了避免各自为战、被齐军各个击破,五国联军一致同意,所有兵马由乐毅全权统领;赵王甚至封乐毅为相,以示诚意。

大兵压境,齐王丝毫不敢怠慢,集中了全国的军力迎敌。双方在济水以西展开决战,齐军一败涂地。

初战告捷,各国开始分赃:秦、韩两国军队被乐毅遣回,魏军往南去抢占被齐国吞并的原宋国土地、赵军占领北边河间地区,乐毅自己则带领燕军长驱直入、杀向临淄。

这里有个疑问:秦国为什么这么乖?因为它的目的已经达到:削弱齐国、并且挑起东方六国之间的内斗。没有什么比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更让秦王满意的了。

接下来,毫无斗志的齐国几乎被乐毅全部占领,只剩下即墨和莒城顽强坚守;齐缗王则被打着救援旗号的楚将淖齿剥皮抽筋而死。

后来,由于田单等人的抵抗、燕国内部的矛盾,齐国躲过了灭顶之灾,并且成功复国。但经过这一打击后彻底元气大伤,并且与各国间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痕,秦国再次成为了最大赢家。

因此,可以用以下两句俗语来形容齐国为什么会面临被燕国欺辱的惨状:

第一句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还有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赤膊上阵、以性命相搏的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无谨小慎微、战战兢兢。骄傲自大的齐缗王却昏招迭出,只能落得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境地。


正史漫谈


我们经常说战国七雄,其实战国中后期远不止七个国家,战国七雄也并非都是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如果说哪个国家最强,非秦国莫属;如果说哪个国家最弱,不少人首先会想到韩国。其实韩国并不能算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之所以有人觉得韩国非常弱,主要是因为韩国周边都是强国,先是战国第一强魏国,再是战国最强秦国,还有楚国和赵国。我个人觉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是燕国。

燕国不仅是赵国时期最弱的一个国家,也是战国时期国祚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弟弟姬奭在燕地。从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2年,燕国的国祚长达八百二十二年。燕国的国祚非常长,而且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名人,但是燕国的国力却始终没有达到了一流水准,始终处于中下游水准。燕国弱小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一方面燕国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原,处于北方严寒之地,先天条件不足。另一方面燕国始终没有真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变法,而且国内局势不是特别稳定。

老弱的燕国也偶尔“吃了一次饺子”,整个战国时代燕国也曾经雄起过一次。

燕易王去世之后,燕国国内发生了内乱,齐国趁机干涉燕国内政,燕国险些亡国。最终在赵国的支持下燕昭王继位,逐渐稳定了燕国局势。燕昭王继位,建立黄金台,招纳贤能之士。燕昭王最终求得了乐毅这个难得的人才,燕国立志要报仇。

齐湣王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也是一个有一定能力的君主。齐湣王继位之初接手的就是齐宣王留下的一个强大国家。齐湣王继位之后,挑起秦齐争霸战争。齐湣王进攻魏国,联合魏国干涉韩国内政,发动垂沙之战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发动函谷关之战打败秦国,逼迫秦国割地。齐湣王协同秦昭襄王称帝,并称为东帝和西帝。当时的齐湣王四处出击也西面树敌,不少国家也对齐湣王恨之入骨。

公元前286年,好大喜功的齐湣王攻占宋国。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一次性灭掉一个中等大国的情况并不多。齐湣王的行为引起了各国的恐慌,也引起了各国的仇恨。其余各个国进行频繁会面,形成了实际上的反齐联盟。燕昭王也看到了报仇的机会,284年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举全国之兵攻打齐国。燕昭王还联合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等四国,形成了五国联军。虽然楚国没有直接出兵,但是楚国也在齐楚边境陈兵,时刻准备趁火打劫。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率领下连战连捷,一举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国仅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被攻陷。齐湣王逃到莒被楚国将领淖齿杀掉,淮北土地也被楚国夺走。

弱小的燕国在战国后期终于雄起一把,燕国的雄起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毕竟也有过高光时刻。当时实力弱小的燕国为什么敢挑战强大的齐国?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燕国做为一个弱国自然是各个大国侵略的对象。和燕国接壤的大国也就是齐国和赵国,齐国和赵国自然会时不时侵略燕国。燕易王去世之后,燕国内部发生了内乱,丞相子之与燕太子平之间为了王权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战。此时的燕国面临着国丧内乱,齐宣王却趁着内乱之际趁机入侵燕国。齐宣王仅用五十多天时间就攻破了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燕国几乎亡国灭种。赵国想灭掉中山国,并不想燕国就此灭亡,便拥立公子职为王,并且护送其入燕国。公子职也就是后来的燕昭王。齐国趁着燕国内乱,进攻燕国,自然非常不道义。齐宣王的入侵又使得燕国险些亡国,燕国人自然对齐国恨之入骨。上到燕昭王下到一般燕国老百姓都有强烈的复仇意愿,齐国的做法已经使得燕国人同仇敌忾。燕国人开始养精蓄锐,只求一个报仇的机会。


燕昭王登基之后,便励精图治、招揽人才,力求振兴衰落的燕国,当然更要复仇齐国。

为了招纳贤才,燕昭王询问大臣郭隗。燕昭王按照郭隗的建议建立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宫台,台上堆满了黄金,用以招揽天下贤才。这便是著名的黄金台。燕昭王通过这种方式,招纳了武将剧辛、谋士邹衍、屈庸、名将乐毅,一时间燕国人才济济。燕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佐之下改革军队、内政。比如制定法律,加强法制,用人唯贤、打击亲贵,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军事上面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提高燕军的战斗力。燕国经过燕昭王改革,国力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彼时的燕国君主贤明,朝中军中又有乐毅、剧辛、邹衍这样的能人贤才,燕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已经被具备了复仇的先决条件。

齐国的情况则和燕国相反。齐湣王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从他继位开始,就不断对外征战。齐湣王先后征伐了魏国、韩国、秦国、楚国、燕国等大国,周边小国更是时常被齐湣王欺负。齐湣王四处征伐的行为已经得罪了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君主早就已经对齐湣王恨之入骨,一直寻找机会报复齐国。齐湣王又和秦昭襄王一起称东帝和西帝,齐湣王此举更加引起其他各国的仇恨。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又攻打宋国,并且一举吞掉宋国。齐湣王的征伐达到了顶峰,也在列国之间将人品败到了顶峰。齐湣王在列国之间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燕昭王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合纵各国攻齐。其他五国都或多或少受过齐国的苦,其中四国直接出兵。楚国没有和其他五国联合出兵,而是在秦楚边境布置重兵,一方面牵制齐军,另一方面准备趁火打劫。如果只是燕国一国,断不敢公开挑战齐国。但是有其他五国撑腰的话,别说攻打齐国,就是攻打秦国也不在话下。上天给了燕昭王、乐毅一个这么好的平台,他们自然会好好利用。

齐湣王登基之后,在国外四处征伐,引得各国联合进攻。齐湣王在国内一样做了不少败人品之事。苏秦离开燕国,来到了齐国,并担任齐国的客卿。苏秦在齐国期间搞了不少破坏,比如建议齐湣王大兴土木。齐湣王竟然真的在齐国大兴土木,白白消耗了国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齐国强大的模式和秦国并不一样。秦国强大靠耕战,齐国强大靠鱼盐之利。秦国越战越强,齐国则越战老百姓的负担越重。齐湣王的争霸战争大大消耗齐国的国力,齐威王和齐宣王攒的那点家底也被消耗殆尽。齐湣王还是一个妒贤嫉能的君主,不少能力被迫离开了齐国,比如逼走了孟尝君田文。当时齐国民心不附,能臣被排挤。

燕昭王攻齐之时,齐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燕国又一心复仇。弱小的燕国向强大齐国发起挑战,并一举打败了齐国。


依稀说史


燕国并没有灭掉齐国,只是占领了70多座城池,军事重镇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并没有攻下。对东方大国齐国来说,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大败仗了,弱小的燕国敢向强大的齐国报仇,原因在于:

  一、齐闵王灭宋,诸侯眼红。宋国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大国,末代君王宋康公在位时,一度打败了楚国、魏国;宋国地处中原腹地,交通要道,商业繁华,陶邑是天下闻名的富庶之地。如此大的一块肥肉,被齐国给吃了,其他国家怎么想?眼红啊!燕国一号召,其他国家就抄起家伙动手了。

二、齐闵王瞎指挥,联军实力过强。秦、赵来犯时,齐军也在积极备战,做好了准备,结果齐闵王脑袋发热,瞎指挥,硬要大将触子仓促出战迎敌,大军出发后,齐闵王有犹豫起来,致使军无战心;联军强大也是重要原因,比方说赵军指挥官就是名将廉颇。

  三、齐闵王嚣张跋扈、刚愎自用,失去了民心。齐闵王攻下宋国后,野心随之膨胀,就觉得自己太天才了,准备挥师东进,把周天子赶下台,自己来做;大臣劝谏时,不问青红皂白,拉出去就砍了。如此胡作非为,伤透了百姓的心,燕国过来时,就纷纷丢下武器,选择投降。

  四、燕国君臣卧薪尝胆,暗中准备了很久。燕国的这次行动,其实是报复齐国之前的暴行。子之之乱时,齐军假意帮忙,到了燕境后一路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燕昭王上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暗中早就备好了刀枪,就等着时机到来。换句话说,齐国是挨了一记暗箭。

  总结:燕国能够重创齐国,一方面是齐王胡作非为,惹得天怒人怨,另一方面则是燕国早就做好了准备,联合其他国家,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击齐国。


feiguogong


燕国可以说是在战国七雄中存在感最弱的国家之一了,其国力也是远远不如秦、齐、赵、楚等大国的。而但就是这样一个弱燕最终却完成了重创强盛一时的大国齐国,完成了复仇大业。

燕国的亡国之恨

要讨论燕国为何有胆量向齐国复仇,就必须要谈一下燕国与齐国的深仇大恨。公元前318年(燕王哙二年),燕王哙将燕王的位置以“禅让”的名义给予相国子之,随着子之的上位,燕国统治集团内部迅速变得动荡不安起来。

趁着燕国发生内乱,燕国的邻国齐国决定发兵攻打燕国。齐军在匡章的带领下大举入侵燕国,史记载燕国当时“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军大胜。”燕国就这样在短时间内迅速被齐军完全占领,但是迫于燕国民众的激烈反抗,以及其他各国不满齐国吞并燕国,齐军对进行了一番燕国大肆掠夺后退回了齐国。

而燕国之所以能够向齐国发动复仇之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一、燕昭王的奋发图强以及燕国的蓬勃发展

在齐国退兵后,于公元前312年,燕公子职在赵国的护送下回到了的燕国,是为“燕昭王”。看着残破不堪、民生凋敝的燕国,燕昭王决意要复兴燕国。在这个强烈的信念支持下,燕昭王选贤任能,用了整整二十八年的时间,发展和积蓄国力,燕昭王与百姓同甘共苦,深受燕国百姓的爱戴。

燕国经过二十八年的休养生息,其国力早已经今非昔比,奠定了燕国军队能够向齐国开战的经济基础,没有燕昭王的努力,燕国就不可能完成复仇大业。

二、齐国的作死引来列国的征伐,燕国搭上了“五国伐齐”的顺风车。

如果仅仅凭借燕国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击败强大的齐国的。在燕昭王奋发图强的时候,天下大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齐国在此期间数次发对外动战争,并且借机吞并了富饶的宋国。


随着齐国吞并了宋国,齐国已经成为天下最具有危威胁的一个国家,天下的诸侯各国迅速结成了联盟,在秦、赵、燕三国的主导下,拉上了韩国和魏国于公元前284年 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五国伐齐之战。齐国以一国之力根本无力抵抗五国联军,齐军主力很快就全面溃败了,燕国于是大量攻占齐国国土,使齐国仅剩以即墨和莒城两座军事重镇,燕昭王终于完成了复仇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