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篡位的帝王名声不好,但是像赵匡胤这样白嫖老板江山的却一片好评?

Alen-阿路


导读:所谓皇帝名声 跟皇位来源是否合法化没太大关系,所谓名声好坏在于在位期间功绩,有特别大的贡献自然后世历史不会过多去讨论皇位合法化,如果没什么功绩那么肯定会遭后世谩骂,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历史上篡位的皇帝非常多

我国封建历史上共有四百多位皇帝。而篡位的皇帝比较有名气的比如,新政权王莽,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在严格筛选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也可以算作篡位

篡位者名声比较好的皇帝

1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而代之 随后结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300多年的乱世,重新统一中国。隋文帝创建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选拔人才制度,为之后的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2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本来是柴荣手下殿前都点校尉,掌握北周皇城禁军,柴荣死后留下孤儿寡母无力掌控大局,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皇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为皇帝,之后赵匡胤南征北战,结束了唐亡以来五代十国的混乱统治


由此可见这两位名声好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结束乱世,重建大一统社会,功绩显著 为民族统一大业做出重要贡献

篡位者名声不好的皇帝

1新朝王莽

王莽本是王皇后的弟弟,属于外戚,但王莽最开始比较低调,王莽为人比较孝顺因此得到不少人夸赞,后来王莽慢慢掌握权利,成为最具实力的外戚,而此时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王莽逼迫皇帝禅让并改朝连制,之后王莽频发颁布新政,新政实行失败,激起民愤导致各地起义不断,最终王莽政权被推翻


2晋武帝司马炎

晋朝的建立跟司马炎其实没多大关系,司马炎的爷爷也就是司马懿通过发动政变夺取曹氏军政大权,司马家族从此掌握曹魏政权,皇权被架空,司马昭时代皇帝如同傀儡,司马昭灭蜀后不久就去世,司马炎上位后逼迫魏帝曹奂禅让,登基称帝

司马炎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致命错误,司马炎立白痴儿为皇帝,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之后胡人纷纷入主中原,中原大地从此陷入三百年乱世

因此可见这两位皇帝最显著特点是虽然篡位成功 但在位期间没什么特别大的功绩,不仅如此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朝夕闻道


老陈来回答:

这个问题很简单嘛,前面那么多人篡位,已经给赵匡胤积累了足够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得赵匡胤明白,篡位也是要讲究技巧的。来看看前人篡位给赵匡胤累计了那些技巧吧。

一、王莽篡汉

公元8年,有一个名叫哀章之人,献上金匮策书到汉高祖庙,这书的大概意思是说,王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于是王莽就到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新”。

王莽篡汉使用的技巧就是伪造“神迹”,他当了十五年皇帝,在位期间,大力改革,触犯了不知多少人的利益,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终于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王莽的新王朝被推翻。

赵匡胤在王莽篡汉中学到了什么呢?

1、舆论控制的重要性,名声要搞好,反正不能由自己表达出想做皇帝;

2、如果当了皇帝,不要急着去改革;

3、历史书是文人写的,不要去得罪文人,要不然史书上会臭名远杨。


二、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原因是二子争宠。

最后李世民亲手射死太子李建成,逼李渊立其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等位,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2年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这场兵变,历史上褒贬不一,赵匡胤在这场兵变中又学到了什么呢?

1、不要大肆屠杀,史书不是自己写的,搞屠杀是要挨骂的;

2、只要你当了皇帝后,能当个好皇帝,骂声会小很多;

3、军权很重要呀,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既然不能抓在自己手里,也要压制别人的军权。


三、陈桥兵变

无疑,赵匡胤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960年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此次兵变,赵匡胤采取了如下技巧:

1、释放谣言

“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行军至陈桥驿。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这种谣言使得朝中文武百官慌作一团。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在陈桥驿的部队中,赵匡胤也使人散布谣言。煽动士兵的情绪。

2、由下属黄袍加身

怎么样也不能说是自己想当皇帝呀,这说不过去,于是当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

“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就这样,再三推辞,表示拗不过下属,我也是没办法滴,就当上了皇帝。

3、不搞屠杀

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将士们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善待周恭帝柴宗训,降其为郑王(还给了免死金牌哦),赢得道义的制高点。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显示了赵匡胤的政治远见。

四、当上了皇帝怎么办?

1、杯酒释兵权

这个历史典故大家基本知道,不再论述。

2、重文轻武

为什么呢?其实和杯酒释兵权的道理是一样的。更何况,文人掌握着笔杆子,我对你们好点,你们少说点闲话是应该的吧。

3、励精图治

唐太宗的例子在前面嘛,只要皇帝当得好,说闲话的人自然就少。赵匡胤的皇帝确实也当的不错,南征北伐的,最终还是统一了全中国。


结语:

看吧,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不是集历史上前几次篡位之大成?这样的白嫖老板江山自然一片好评,因为赵匡胤早就想好了嘛。

可惜,赵匡胤没有从唐太宗玄武门兵变里看到另外一点,那就是兄弟都靠不住,这不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就成了宋太宗。


老陈谈趣史


今天就有小编来为大家说说赵宋王朝的赵匡胤同志。赵匡胤,祖籍涿郡,出身于一个军人世家。父亲红殷,任后唐禁军飞捷指挥使,长期驻扎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洛阳夹马营。母杜氏生五子。匡胤排行第二。唐朝灭亡以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后周世宗时,他以军功升任殿前都点检领归徳军节度使,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

1.陈桥兵变批黄袍,政权和平更迭。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当赵匡胤率军达到陈桥驿时,他喝了几杯酒之后,睡着了。第二天黎明时分,他麾下的几位部将前来叩寝室的门,齐逼匡胤寝所,争呼万岁。对赵匡胤道:“诸将无主,愿奉太尉升天子。”然后二话不说将黄袍往赵匡胤身上一披。众将一律下摆,三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通过兵变,设立了宋朝。赵匡胤的整个兵变以后,只少了韩通一人,其他的周朝官员一律留用。这个在五代十国中政权更迭少量流血时比较少见的,同时赵匡胤善待周氏宗亲,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2.杯酒释兵权,与开国功臣共享富贵。

在中国历来有“狡兔死,良弓藏”的传统,无论是刘邦的西汉,还是朱元璋的建立的明朝,无不在建立王朝以后大肆屠杀功臣。特别是在五代十国,由于政权更替频繁,五代的期间,每个朝代的命运平均在12年左右,因此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一直担心他的部下也效仿他的举动。

在公元961年,宋太祖在宫中举办宴会,邀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宴。宋太祖道:“天子不易做。殊不如为节度使安乐,朕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石守信等顿道:“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富有异心?”太祖道:“卿等固然如此,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众将等泣谢道:“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怜之!”太祖道:“人生如白马过隙,能有几何?所以图谋富贵,不过为乐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不虞贫乏。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多买美好田宅,为子孙置不动之产,多置歌儿舞女,日夕欢乐,以终天年,朕可与卿等约为婚姻,使君臣之间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喜乎!”众将第二天纷纷上奏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太祖大为高兴,给了他们一大笔钱,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赵匡胤用这样的办法,即不用流血,收回兵权;又可以得到好的名声,可谓是一箭双雕。

3.文治武功,统一全国。

北宋初年,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国家。赵匡胤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施行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些举措很快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局面。

4.开科取士,打破了士族基层对权力的垄断。

宋代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 锁院制度:即在“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2. 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3. 誊录制度: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4. 别试: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过程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朝大臣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拔高
    赵匡胤的这些政治措施,一方面拉拢了统治阶级内部,没有对他们进行清洗,赢得了上层对他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开科取士,选取了一批文士来治理国家,打破了中国历代权力有士族门阀掌握的制度,打破了阶级的束缚,增加了人才的流动。最后,通过统一,让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赵匡胤的这些举措为他得到了非常好的名声。
    喜欢的小伙伴记得点赞+关注

奋斗中的中年人123


赵匡胤之所以能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夺权自立,建立宋朝,并在历史上留下颇好的名声,自然是有他的原因的。

其一赵匡胤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中原地区得到了重新统一。后周柴世宗去世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当时五代十国局面还远未统一,周边强敌环伺。让一个小孩子来完成统一大业,那是会很艰难的。更何况臣强君弱,国势不稳,后周很可能不是被强敌所灭,就是被内部权臣所代。因为走马灯似的五代十国正是在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变换的。果不其然,内部的赵匡胤就抓住了这个时机,来了个黄袍加身。赵匡胤篡位夺权,保持了后周的继续强大,适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其二赵匡胤解决了自唐中期以来最难解决的大难题,那就是藩镇割据。唐中期之所以衰败,之所以出现五代十国局面,都是因为武将持权,拥兵自重,君弱臣强,朝廷奈何不得。赵匡胤上位后,杯酒释兵权,把武将权力夺去,收归中央,又重用文臣,以文抑武,让文官出任地方最高长官,设禁军和厢军,禁军直接归中央,厢军归地方,以文官为主。这样就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夺权的可能性,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延续。其三赵匡胤篡位后,善待后周皇室和功臣。赵匡胤对柴世宗皇室很是优待,让他们享有特权,给予优待,妥善安置,没有发生斩尽杀绝前朝皇室子孙的事情,赵匡胤也不失一代仁君了。赵匡胤还厚待功臣名将,对夺去兵权的大将,都给予高官厚禄,大加赏赐,让他们多置良田美宅,安享富贵,没有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绝情事情。其四赵匡胤优待文人。今天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个文臣掌权的朝代,文人具有很高的地位。赵匡胤还留下了善待文臣,允其谏言,不杀文臣的遗言。要想留下好名声,那就不能得罪文人。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千载暴君骂名,汉武帝穷兵黩武,疲极民力,史学家司马迁对他多有挞伐。赵匡胤却很重视文人,给他们官,给他们权,又立下不准杀害文臣的遗言,这让文人是多么的扬眉吐气,文人当然对他要大加称颂了。其五赵匡胤胸怀大度,宽刑薄赋,发展经济,让北宋成了以前朝代中最富庶的朝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文化繁荣。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人。此外赵匡胤还优待被他俘虏的诸侯国王,很好地安置他们,优待他们。

赵匡胤适应时代的要求,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优待功臣降臣,重用文臣做官,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使中国成了当时最发达最富庶的国家。虽然他留下了重文抑武的缺陷,但瑕不掩瑜,他出色的文治武功,依然让后人将他列入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列。


sunjin72976689


加强中央集权:政事、军务、财政分开;

财政和司法分开,增设转运使;

任贤用能:设立立儒馆,科举改革;

重农抑商,降免遥税;

军事改革:杯酒释兵权,加强禁军建设,设立殿前都指挥使,只对禁军管理训练无权调遣;

右文抑武:建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馆),官府藏书八万卷。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所以赵匡胤名声很好!



奋进的火腿


篡位也分性质,纵观历史要说篡位 那么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篡位得来的,他们的名声都不错。而隋炀帝杨广、唐懿宗李漼虽然是继位来的,却昏庸无能、留下千古骂名。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虽皇位来路不正,但名声一直很好,主要是因为:第一,他结束了多年的战乱纷争统一了中原;第二,宽爱仁厚,不乱杀无辜;第三,在位期间发展经济、减轻徭役做到了藏富于民。第四,重视文人;

一、顺应时势,结束纷争,统一中原

唐朝灭亡之后,形成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唐朝灭亡后,由于中原地区建立的朝代非常不稳定,很多地区诸侯为了争夺势力,开始出现了战火延绵不断的景象。虽然后来从朱温开始加强了禁军的实力从未掣肘了地方将军,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叛乱还是不断发生。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长达七十多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种状况直到赵匡胤继位之后才得以解决。

赵匡胤出生于军人家庭,非常有才能,早起脱身于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时参与了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经常立下奇功。在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后又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宋史·太祖纪一》: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

在柴荣即位后,赵匡胤执掌禁军,在此期间北汉和匈奴经常联军入侵,赵匡胤带领将士屡立奇功。在高平之战、后周攻南唐之战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绩。他的官职也因此一升再升。在柴荣驾崩后立了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帝。

因为当时天下尚未统一,仍然需要北伐。而柴宗训因为年纪太小无法主持大局,此时赵匡胤一党便趁机设计在军中传言: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因为赵匡胤在后周势力还是很大的,也有很多忠心的将士,将士们听完后纷纷响应了赵匡胤,以至于赵匡胤没有损耗一兵一卒便很顺利继位——“黄袍加身”。

继位后赵匡胤建立了宋朝,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此时他并没有就此开始享受他的皇帝荣誉,而是在稳固后周江山后便开始发动了统一国家的作战方针,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先是消灭了南方的南唐、后蜀等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后又收复北方的北汉和幽云十六州,统一了北方绝大部分地区,逐步统一了天下,使国家走向了和平。

虽然赵匡胤皇位来路不正常,不是顺位继承,但他顺应了时势,也没有因为篡位造成什么大的损失。而在他继位后统一了长期分裂的国家,给人民带来了安宁,所以不管是在将士、大臣还是在百姓心中都没有那么不可原谅。

二、宽爱、仁厚,“杯酒释兵权”没有杀害功臣

历来开国皇帝登上皇位都是手上沾满了鲜血,即便是继位之后,为了保障这来之不易的皇权也会利用各种手段,杀害一切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比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皆是如此。但赵匡胤既善待了后主又保全了功臣。

第一,善待后主

明成祖朱棣即便在继位多年后仍然在找前主朱允炆的下落,而且在继位时灭了方孝孺十族来证明自己的名正言顺。但赵匡胤并没有这么做,也只是出于抢了孤儿寡母的江山心中有愧,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之心 他善待柴氏子孙并与之共享富贵,临终前仍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君主不能亏待柴氏后人,这在历朝历代也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杯酒释兵权”没有杀害争夺势力的大臣

皇帝继位后,就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赵匡胤因为考虑到自己的皇位来历问题,为了避免属下的将领也“黄袍加身”起兵篡位。他巧妙施行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既保全了皇位又保全了属下将领。他并没有效仿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以杀害功臣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皇位,而是换了一种仁慈的方式,被视为宽的典范。

从这两件事来看赵匡胤确实是一个宽仁的好皇帝。

三、发展经济、减轻徭役做到了藏富于民

赵匡胤在位期间对于民生问题下了很大的力量去治理。在黄河水患问题上,时代十国时期一直水灾不断。赵匡胤在位时,他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宋史》:建隆三年,太祖诏曰:“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

除了黄河之外,对其他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很多修整。这些措施对农业、商业等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匡胤还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他执政期间减轻徭役,赋税专收。除了地方赋税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不仅如此赵匡胤还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以及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他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经济、农业得到了发展,人民逐渐走向富裕。

第四,重视文人

赵匡胤在位时非常重视文人,建立宋朝之后他吸取了唐朝和五代时期的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考上实施了一系列的防微杜渐的措施:

  • 锁院制度--在主考官和副考官以及其他考官将人选确定之后,便即可将这些考官锁在贡院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 弥封制度--在考生考试结束后,就立刻让专人将这些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然后再交给考官评判。一直到统计成绩出来后才能拆开公布姓名。
  • 誊录制度--为了避免考生与考官之间通过标记的方式传“暗语”问题,于是发明了“誊录”之制,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会雇请写手将考卷重新抄录一遍再交给考官。不得不说这一招实在是绝。
  • 别试--就是针对考官的子弟要特设考场考试。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而且,如果考生是当朝大臣或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此避免有人利用权势将没有能力的考生成绩拔高。

经过这些政策考试出来的考生那绝对是有真才实学的。赵匡胤非常重视文人,在他给子孙的遗言中有一条便是“对士大夫不得因言论问题而处以死刑”。

在古代不要看文人比较文弱,他们厉害起来比那些大将军更是厉害三分。如果一个皇帝杀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大儒那么可能会遭到当世文人的“口诛笔伐”,即便皇帝做的再好也可能会被他们留一个大污点。而赵匡胤能留下一个好名声,跟重视文人也有一定的关系。


历史湮灭的足迹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却没有被后世诟病,这是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笔者不才愿为各位看官析之。

第一、情人眼里出西施,优秀的帝王无论多大的缺点也是白璧微瑕。

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名气颇高,好评如潮,铁粉无数。毛主席把他与被认为史上“第一贤君”的李世民并称为唐宗宋祖。当年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弑兄霸嫂,逼父退居二线。如果用封建正统道德伦理标准来检验李世民,他简直就是个大逆不道的“逆子”。因为唐太宗后来创立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作为千古明君的榜样楷模,人们对“其弑兄逼父”的污点也就视而不见了。

唐太宗如果是“逆子”,那么宋太祖“乱臣”的大帽子就摘不掉了。宋太祖作为后周大将,深受皇恩,当思忠君报国,反而篡位夺权。不是“乱臣”难道是“忠臣”?同样的道理,宋太祖创立大宋基业,立祖制不杀文官,大仁大义。杯酒释兵权对功臣进行妥善安置,不像刘邦、朱元璋之辈对功臣进行血腥清洗。这样的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千古明君,在万千粉丝眼中“篡位”是不存在的,“在危难时刻拯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不得已取而代之”还是可信的。

第二,优待旧主,留用前朝官吏,发放免死金牌堵住天下人的嘴。

赵匡胤顺利登基为帝后,对后周废帝柴宗训不仅没有赶尽杀绝,还赐予免死金牌,保其终身荣华富贵。《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敢如此高调做人,与太祖赐予的金牌不无关系。

第三、做戏要做足,赵匡胤是个好“演员”,更是个优秀的“导演”。

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从表面上看赵匡胤是被部下挟持,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登上帝位的。这段狗血剧情我们看的太多了,在这里就无需展开论述了。

第四、血统不正,主幼臣强的情况下,无流血的和平接班容易被大家接受。

后周的开国皇帝是郭威,继承郭威皇位的是其养子柴荣,虽然柴荣也是一代强主,但毕竟是以养子身份继承大统的,连庶出都不算。在讲究血统的封建社会这就是硬伤。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变,夺了朱允炆的江山后夜里经常噩梦连连,就是因为自己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属于庶出。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时还是个娃娃,血统不正,根基不厚,禅让帝位就水到渠成了。

斯大林元帅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这个话题的总结,那就是“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





埋首故纸堆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凉夜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赵匡胤心怀仁慈,没有滥杀无辜。

我们先来看下历史背景。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后周小皇帝——周恭帝柴宗训即位。这个小皇帝刚刚即位,契丹就举大军来犯,当时后周的宰相和朝中大臣经过商讨决定派赵匡胤前去平乱。奈何,契丹来犯的消息是赵匡胤自己编出来的,后来在陈桥这个地方赵匡胤和部下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赵匡胤顺顺当当做了皇帝。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回到后周皇宫并没有像其他篡位的人一样滥杀前朝无辜,他使用了怀荣的手段逼迫周恭帝让位给他。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的皇室中人,只要顺从便一律优待。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封柴宗训为郑王,赐丹书铁券,可免一死。同时立下一块誓碑,并且亲自下旨意:以后每个即位的大宋皇帝,在祭祀的时候都要向这块誓碑下跪,并诵读碑上誓言“不得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也不可株连全族,只可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不尊此训者,吾必不佑之。”

从这块碑刻的内容可以看出赵匡胤满心的愧疚感和一颗仁慈的心。有这块碑在,柴氏一族基本代代无忧。将心比心,柴氏后代对于赵匡胤的做法自然感恩戴德。碑文中还有另一个内容,就是不杀士大夫,这相当于直接提升了文人的地位,朝廷之上的言官自然没有怨言,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柴氏还是赵匡胤做皇帝,其实都差不多,何况赵匡胤给的待遇还很优厚。

历史证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的确很不错,百姓生活美满,国家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举个反面例子来衬托一下赵匡胤。

三国后期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篡夺,曹氏一族深受迫害,连少年天子都未能幸免。而且司马氏掌权之后,飞扬跋扈、残暴不仁,国家混乱不止,民不聊生。

比起司马氏这种篡位的,赵匡胤真的是很不错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中国历史上一朝的权臣通过篡位成功当上皇帝的帝王比比皆是,但大多名声都不太好,毕竟是篡位,名声也不可能太好,比如王莽,但并不是所有通过篡位当上皇帝的帝王名声都不好,比如隋文帝杨坚名声就不错。

历史上是一个通过篡位当上皇帝的人是王莽,王莽篡夺了西汉的江山,改名为新朝,可是仅仅过了15年而已,就弄个天下大乱,要是论名声,王莽的名声其实在西汉是非常好的,要是没有篡位,王莽简直是个圣人了,王莽之所以被后世骂得很厉害,导致其名声很差的根本原因就是:王莽的统治没有给整个天下带来稳定和繁荣,激起了天下各个阶层的反抗,最终新朝只是一个短命王朝,所以王莽名声不好。

第二个篡位当上皇帝的人是曹丕,曹丕篡夺了四百余年的大汉江山,但曹丕的名声只能算中规中矩,不好也不好坏,只能说曹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大汉灭亡已经是既成事实,曹丕不过开创了一个新朝代而已,曹魏虽短,国祚只有46年,但总体上保持了北方的稳定和繁荣,战争全部控制在边境,所以曹丕名声一般,不好也不坏。

第三个通过篡位当上皇帝的人是司马炎,司马炎结束了短暂的曹魏政权,建立了大一统的晋朝,可是晋朝的开创者司马炎可被后世骂得够惨,而且名声极差,根本原因在于:晋朝带来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给整个中原华夏子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刻,这都是晋朝政策不当造成的,都算在了司马炎和司马懿的头上,所以司马炎名声特别不好。

通过上面的例子就能看出一些端倪,通过篡位建立新朝代的皇帝,在后世的名声好不好,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的上位方式,而在于他能不能给国家、民族带来稳定和繁荣,如果能,他的名声就好,如果不能,他的名声就不好。

比如杨坚,他原本是北周的权臣,通过篡位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先后消灭各地的割据政权,统一了整个中国,最重要的是结束了华夏大地数百年的乱世,给了天下百姓一个稳定和繁荣的生活,所以尽管杨坚是篡位当上皇帝,但是杨坚的名声还好。

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也算是篡位吧,杀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亲弟李元吉,当上皇帝后,开创了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给整个天下带来了繁荣和稳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辉煌,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尽管篡位当上皇帝,但是他的名声一直很好。

那么,建立北宋王朝的赵匡胤,名声如何呢?

赵匡胤出身并不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军功,后来逐渐成为后周的权臣,后周是后汉权臣郭威建立的,赵匡胤很早就投靠了郭威,一直南征北战,郭威成功建立后周政权后,赵匡胤已经初露头角,郭威没有儿子,临死前传位给自己的侄子兼养子柴荣,柴荣原本是一代明君,只可惜死得太早了,柴荣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只有七岁。

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是后周手握兵权的权臣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北宋政权,赵匡胤所属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乱世,皇帝经常被权臣代替,有这样的社会风气存在,比如后周的开创者郭威本人就是权臣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在五代十国时期,弑杀皇帝如家常便饭,比如后梁开国皇帝被自己儿子朱友珪杀害,朱友珪当上皇帝后,又被发动政变的异母弟朱友贞弑杀,但是赵匡胤显然是一个另类,而且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好。

以范仲淹对赵匡胤的评价来说,就很能看出赵匡胤名声如何,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这样评价赵匡胤的:

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范仲淹的评价很具代表性,也说明了赵匡胤尽管是篡位当上皇帝的,但仍然获得了很多的名声,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善待后周后室。

赵匡胤称帝后,没有杀害后周皇室成员,相比于五代十国的其他帝王,仁慈多了,赵匡胤优待了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还给了终身免于死罪的免死金牌,这为赵匡胤赢得了名声。

2、善待后周大臣,没有杀害一个权臣。

赵匡胤在整个陈桥兵变中,只有副都指挥使韩通一人被杀,因为他反抗,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除此之外,整个后周没有其他大臣被杀,陈桥兵变是不流血的兵变,兵变成功后,赵匡胤也没有杀害大臣,他善待后周皇室和大臣的行为,为他赢得了名声。

即使是自己阵营中手握兵权的大将,比如石守信、高怀德等人,赵匡胤也没有杀害,赵匡胤本人因为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所以对手握兵权的大将怀有戒心,但他没有采用杀害的方式,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平的方式让将领们交出兵权,这一举动也为赵匡胤赢得名声。

3、统一整个南方,建立大一统王朝。

最后,赵匡胤成功统一了整个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乱世割据,稳定了中国南方,建立了一个稳定繁荣的北宋,也就是范仲淹说的:”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大一统王朝北宋,维持了一百余年的稳定繁荣,实属难得,这也为赵匡胤赢得名声。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皇权往往都是血淋淋的登顶。

古往今来,篡位的事情本就不多,大部分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王朝在一家一姓的手里巧取豪夺。就算如此突变的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比较低的,数得着的就是宣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

二,乱世英豪只是昙花一现。

自周朝以来,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都是生逢乱世,王朝走马观花。记都记不住名字更何谈好评差评。

三,记住的无论好坏才有评价。

大一统的王朝的缔造者和发展者才能谈到评论。秦汉以降,隋唐相继,宋元明清这些一统王朝。继任者那是自家人内部争夺,谈不上篡位,所以记住的不多。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唐高祖,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努尔哈赤八人而已。

四,特殊才能有好的评价。

秦始皇一扫六合根本谈不上篡位,汉高祖揭竿而起在项羽之后也谈不上篡位,唐高祖起兵隋朝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严格意义上也谈不上篡位,成吉思汗起于蒙古大漠跟篡位不沾边,明太祖也是蒙元江山烟尘四起一路兵锋直推不算篡位,努尔哈赤也是起兵于白山黑水连中原都没进谈不上篡位。篡位能理解的也就是宋太祖和隋文帝。

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隋文帝在周静帝禅位登基之时,封介国公,同年就折腾死年仅九岁的静帝。反观宋太祖陈桥兵变后迁后周恭帝房州,封郑王,赐丹书铁券,十三年后恭帝才致病而死,恭帝死举国丧。高下立判,肯定一片好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