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对于韩信之死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他后悔过吗?

桂树可嘉


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一直以来都很复杂,韩信初到汉营时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刘邦能够听从萧何的建议将一个无名小卒提拔为“治粟都尉”,已经展现了他作为主公的心胸开阔,而韩信也并没有让刘邦失望,做了几个月的“治粟都尉”,成绩斐然,慢慢让刘邦看到了他的才能,可作为平民出身的刘邦,最信任的当然是跟他从沛县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况且对于一个曾经在项羽阵中郁郁不得志的少年不可能一下就走进核心圈,因此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此时的刘邦并没不认为韩信将来可以作为汉营的中流砥柱,自己明明已经给了很大的信任了,结果你不满要逃走,这在刘邦看来就是耍性子,爱来不来,可是从此也在他心里结了梗。往后,韩信的军事才能越发激起的汉军的士气,在他的领导下五一败仗,善于用人的刘邦越来越将韩信视为自己帐下最厉害的人,从此韩信在军中的威望不亚于刘邦,也就在这个时候,刘邦作为帝王的疑心病犯了。韩信攻打齐国之时,刘邦已派遣高阳酒徒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但韩信听从了蒯彻的建议直接攻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导致郦食其被烹杀。也许攻打齐国这事是韩信和刘邦的默契打法,但面子上韩信擅自出兵的确损了刘邦的一员大将,肯定有怨气啊。况且后来在刘邦被困荥阳时要求封假齐王才出兵搭救,此时的刘邦对韩信一定是恨之入骨,但又鉴于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及当时的局势,只能稳住韩信,册封他为正牌齐王。垓下之战时,韩信迟迟未到,甚至蒯彻劝说韩信自立,虽然最终并没有采纳蒯彻的建议,但对于刘邦而言,此时的韩信已经必死了,最终刘邦答应扩大韩信的封地,韩信才带兵前来一举拿下了项羽,成就了自己“兵仙”的封号。韩信的能力和威望,统兵作战的能力在刘邦集团中无人能及,但刘邦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如果韩信不能解决,一旦刘邦西去,无人能够镇压韩信,况且刘邦曾答应韩信不杀他,在刘邦心里是很复杂的一种表现,虽然后来韩信是被吕后直接杀死的,但是刘邦知道韩信死后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 刘邦的这一态度也表明,他是非常希望韩信死的。而刘邦除掉韩信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稳定刘氏的江山。




天天扣脑阔


"且喜且怜之"说明刘邦第一是心头大快,终于除了心头之患。第二免不了还念一点旧情,动了一点侧隐之心。他并不后悔。对待他二人的关系和结局,一般人都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结论来评价,责任全在刘邦一边。其实,刘邦固然有对功臣薄幸的一面,而韩信确实也不断犯忌,惹下了取死之道。千不该,万不该私通陈豨谋反,证据确凿,无法抵赖。韩信大概在政治上是个文盲,不知道如何与君主相处。也不知如何明哲保身去避嫌,反而整天夸耀自己的功绩,并口出怨言。即使对自己过去的老部下,还是颐指气使,俨然还是当年的大将军。即使对刘邦不恭维,也不能言语相讥,毕竟人家是皇帝啊!所以韩信犯了皇家大忌,能善终吗?


天山月3


韩信死了,去了刘邦的一块心病,按道理刘邦应该十分高兴才对,但是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刘邦得知韩信的死讯后,他的反应很耐人寻味,他先是高兴而后又有点怜惜韩信。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稳固自己的统治,为此对于那些曾经和自己一起围剿项羽的盟友们,必须痛下杀手才行。这里面最有实力的人就是韩信、彭越和英布,刘邦最先对付的也是韩信,先是把他从齐王迁为楚王,把齐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肥。而后又找了个借口,让陈平派人诬告韩信谋反,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并且留在了京城,就在自己的身边,严加管束起来,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成为了刘邦的阶下囚,无兵无权之人,就好像拔掉了獠牙的猛虎,基本上失去了威胁。

至此刘邦终于放下心来,因为韩信对自己已经不构成任何直接威胁了,但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始终是潜在的威胁,因为他可能为他人所用,关于这一点刘邦不得不防。因此在离开京城去讨伐陈豨叛乱的时候,留下萧何和吕雉在京城来主持大局。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史记·淮阴侯列传》

结果这个时候,韩信串通陈豨谋反的实证被吕雉挖了出来,这下子韩信百口莫辩了,当然吕雉就没有给韩信替自己辩驳的机会。通过韩信舍人的供词,坐实了韩信谋反的实据,但是韩信平时一直称自己有病在身,不听从吕雉的召唤,为此吕雉找到了丞相萧何,让他出面请韩信入宫。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对于萧何并不是信任,而是在他看来,萧何和自己处境类似,都遭到刘邦的猜疑,这个时候的萧何,似乎没理由和吕雉串通,一起对付他。但是韩信对于萧何而言,不过是一枚棋子,舍弃了并不会满盘皆输,但如果不舍弃却随时有性命之忧。萧何代表了整个功臣集团的态度,如果他不对付韩信,就表示功臣集团和异姓诸侯是一丘之貉,恐怕刘邦的屠刀就会落在他的头上。

对于韩信的死,你说刘邦完全不知情,我是不相信的。在离开京城去讨伐陈豨的时候,对于京城的安排,就是给了吕雉和萧何临机处置之权,至于用不用那就是吕雉和萧何的事了。对于韩信,刘邦相杀又怕背负骂名,这下可以安心了,理由吕雉替自己找到了,韩信串通陈豨谋反,人证物证具在,因此刘邦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吕雉做了他想做而没做之事。

至于怜悯,刘邦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韩信死了以后,刘邦终于可以用朋友的角度来看待韩信了,可惜,天妒英才!

因此刘邦的高兴和怜悯,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是因为角色和角度不同而已,刘邦和韩信之间既是君臣,也是朋友,因此才有了刘邦复杂的情绪和矛盾的表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