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戰“疫”我在現場 深入“疫線”為疫情防控精準發聲

長春晚報記者 呼特

攝影 孫建一

1月23日11時,國家衛生健康委確認我省首例輸入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被公佈;當日18時 ,長春市加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通稿發佈;1月26日,吉林省緊急啟動突發公共事件I級 應急響應,全省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停止休假……到2月22日,長春晚報醫療戰線記者 于慧已經開工一個月。這一個月裡,手機幾乎不離手,只怕錯過重要的消息;把辦公地點搬到了家裡, 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甚至沒有給孩子做午飯的時間;多次深入採訪一線,發熱門診、市傳染病院、 留驗站處處留下了于慧的身影。


截至20日,于慧採寫了204篇稿件。說起這一段的工作經歷,于慧笑著說:“有辛苦,但是當我看到通過 自己的採訪,可以把抗疫一線的故事傳遞給市民,把有關疫情的真實可靠的消息告訴給市民,讓大家第 一時間瞭解抗疫一線的工作,我心中只有高興。”的確,雖然于慧沒能去武漢,但是卻用筆、用指尖敲 打鍵盤,把抗疫一線的故事帶給了大家。


長春戰“疫”我在現場 深入“疫線”為疫情防控精準發聲


不僅是年夜飯的“局外人” 還提前結束了假期

除夕前,于慧回到了松原市的婆婆家,但是23日的一則消息,讓于慧早早地成為年夜飯的“局外人”。 “本想著做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和家人好好團聚一下,但是我知道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必須第一時 間把消息整理好,傳遞給編輯。”也是從23日開始,于慧的手機幾乎沒有離開過她的視線。實時聯繫核 實各種消息,不敢有絲毫的耽擱和怠慢,這邊剛剛端起飯碗,手機一響,便馬上回到電腦面前,組織稿 件回傳給單位編輯。

26日,于慧提前結束春節假期返回長春,隨時做好一線採訪準備。“我雖然不是醫護人員,但是作為一 名十幾年的醫療戰線記者,我一定要把我們身邊‘最美逆行者’的風采和她們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一一 報道出去。”于慧說,每天面對著吉大一院、吉大二院、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等醫院組建馳援武漢醫 療隊的隊員們,給予她的也是滿滿的感動,即便守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下午,即便要整理材料到深夜, 但仍然不願讓雙手離開電腦的鍵盤。

家人的擔心也擰不過她到一線採訪的堅持

1月29日,于慧接到消息,長春市衛鍵委的工作人員將到農安縣開安鎮張馬三家村衛生室隨同村醫一起到 居家隔離的外地返長人員家中觀察測溫,第一時間決定隨同採訪。不過,于慧的愛人卻“坐不住”了。 “之前他就想到了我要去醫院一線採訪,很擔心,聽說這次要到隔離人員家中測溫,他馬上阻攔了我。 ”于慧說,愛人的擔心她很理解,但是作為一名記者,她深知自己必須要到一線採訪,才能有最鮮活、 真實的報道。擰不過於慧的堅持,于慧的愛人只能多跑幾家藥店,為她購買防護用品。


長春戰“疫”我在現場 深入“疫線”為疫情防控精準發聲


那一天的採訪持續了近7個小時。面對從山西打工回來的村民,誰也不敢說他在居家隔離觀察期間沒事。 但為了得到第一手的新聞,于慧堅持跟隨農安縣開安鎮張馬三家村衛生室村醫杜金平走進村民家,記錄 杜金平為村民測量體溫、詢問日常情況登記的情況,把現場最全面、最真實的報道通過拍照、拍視頻、 文字等形式記錄下來。緊接著,于慧又走進二道區吉林街道衛生服務中心,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 員入戶為居民隔離人員測溫……所有嚴控環節,于慧一一採訪到位,把基層聯防聯控“戰”疫情的情況 及時報道出去的同時,也時刻提醒大家,面對疫情的到來,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治、早隔 離。

最難忘的採訪瞬間讓她流淚

作為醫療戰線的記者,于慧在不耽誤動態採訪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方式與一線醫護人員取得聯繫,把 她們在武漢前線的醫療救護工作及時的報道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醫務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也讓更多 的市民瞭解到抗疫一線的真實情況。


長春戰“疫”我在現場 深入“疫線”為疫情防控精準發聲


吉大二院急診病房護士孫豔茹,給於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慧告訴記者,她和孫豔茹溝通的時候,孫 豔茹的一句話讓她很受觸動。“記得孫豔茹跟我說‘我現在最不想做的事就是照鏡子,因為明明進門的 時候還25歲,出來就變成50歲,恍如隔世,已經不認識了鏡子中的自己。’這真不是一句玩笑話。”於 慧說,她們真的能瞬間“變老”。為了安全,她們要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著眼罩、面罩,手上也 要戴雙層手套,這樣的裝備嚴嚴實實包裹4——6個小時怎能舒服。

長春戰“疫”我在現場 深入“疫線”為疫情防控精準發聲


每次和醫務工作者的採訪,于慧都是小心翼翼,生怕觸動了她們對家人的思念。孫豔茹曾哽咽地告訴於 慧,家裡的女兒才18個月,她能想象到丈夫晚上陪孩子的艱難,也能想象孩子找媽媽的哭泣,可她沒有 選擇,因為她是護士,她必須用自己的專業衝鋒在前。“那天,我在寫稿子的時候,我也流淚了,她們 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為了打贏這場疫情戰,她們不得不捨棄小家,一個人扛起所有的艱難。雖然 武漢前方的物資保障很充足,但心裡的壓力和思念親人的心情卻只能默默藏在心中。”于慧說,面對她 們的付出,自己即便貪黑熬夜、即便腰疼的老毛病犯了需要站著寫稿,不忍停下。

長春市傳染病醫院也是于慧常常採訪的地方。在這裡,給於慧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兩位男醫生張英良和 田子剛。採訪張英良的時候,一個40多歲的大男人說著說著就哭了。于慧才知道,為了照顧病患,他們 不分晝夜的忙,雖然張英良是一名醫生,但在隔壁病房裡,他已經成了電工、打水工、保潔員……由於 隔離病區的特殊性,為了確保其他人員安全,也為了減少防護服的損耗,醫生護士都是儘可能的幹自己 多幹點,15天的超負荷工作,也讓他們身心疲憊。可當于慧問他還會進入病區嗎,他馬上就說:“去, 需要我一定去!”那一刻,他的聲音格外的堅定。而田子剛讓于慧記憶深刻是因為採訪他的時候,他說 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幾乎沒怎麼吃東西,足足睡了3天,真得勁兒呀!”因為,在隔離病區,醫護人 員面對睡覺的事情已經成為最大的奢侈,為了不讓初三的女兒擔心他,他一直騙女孩自己在外出差。面 對這些無私大愛的“白衣戰士”們,也一次次激勵于慧繼續前行,去挖掘他們身上更多的閃光點。

和兒子說最多一句話就是“馬上,媽媽馬上寫完……”

忙碌著報道別人的同時,于慧常常顧不上自己的兒子。因為于慧愛人在單位也要負責疫情防控,每天早 出晚歸,沒有時間顧家,本來把寫稿地點改在家裡的于慧以為能照顧到孩子,可沒想到,連給孩子做飯 的時間都沒有。每當兒子委屈地跟她說自己餓了的時候,于慧回答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馬上,媽媽馬上 寫完了……”可這樣的馬上真的沒有按時結束過。

長春戰“疫”我在現場 深入“疫線”為疫情防控精準發聲


一天,就在於慧寫稿子的時候,兒子偷偷自己去廚房做了蛋炒飯,當他把半糊半熱的飯拿到于慧面前說 :“媽媽,吃飯吧!”那一刻,于慧的心酸與自責也湧上心頭。于慧告訴記者,有的時候,兒子也會抱 怨說:“媽媽,求求你,你就看我一眼吧,難道我不比電腦好看嗎?”看著他委屈的流淚的樣子,于慧 只能又一次狠心地說:“去,別煩我,我忙著呢!”看著兒子哭著回到自己房間,于慧也心疼,可她只 能委屈兒子,因為每天晚上8、9點鐘,是她跟前方一線醫護人員交流的主要時間,為了能採訪到最鮮活 、最新鮮的一線新聞,只能委屈兒子。

有站位、有擔當、有效率的好記者 讓人驕傲

長春戰“疫”我在現場 深入“疫線”為疫情防控精準發聲


“疫情就是命令,我們第一時間組織記者採訪,調動編輯全網發佈。”作為于慧的領導,長春晚報總編 輯臧立告訴記者,于慧是長春晚報的骨幹記者,面對疫情,她放棄休息、主動請纓,聯繫前線的醫護人 員進行採訪,一個月的時間採寫了200餘篇稿件。“我們為有這樣努力奮鬥的記者而驕傲。”臧總編說。

長春戰“疫”我在現場 深入“疫線”為疫情防控精準發聲


長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處處長孟莉說起于慧時,也是滿滿的肯定。“我們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密切合作的夥伴。于慧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有采訪時通知她,而是做到了讓我們有什麼事兒都 能想起她。前兩天我們想給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新開個欄目,想了好幾個標題都覺得不好,我就發信息 給於慧,問她有什麼好主意,她給我列出了十幾個名字,最後選擇了‘疫瞬間’,真的是特別好的一名 記者。”孟莉說,最近一段時間高強度、高頻率的集中採訪工作,得到了大量的一線的宣傳工作者的支 持和配合。孟莉認為,從疫情開始以後,宣傳工作在引領輿論戰場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是把 很多防控知識、健康防禦手段第一時間傳遞給百姓,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另一方面把指揮部對整個防 控工作的要求傳遞給社會公眾,告訴公眾政府在做什麼。

“可以說,宣傳工作在整個防控工作的決定效果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時間發佈疫情信息,讓社會群 眾配合、瞭解一線工作、防控工作。我們見到了很多記者,不畏艱險,衝到防控一線,他們也是最美的 逆行者,這一份職業道德讓人感動。”孟莉說,于慧是眾多記者的化身,以講故事擅長,把很多工作內 容也能變成很好理解的小故事,小切口大情懷的宣傳,有站位、有擔當、有效率、有效果,孟莉也表示 非常感謝在一線戰鬥的宣傳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