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輪廓已初步形成!未來15年,“買房”還是“存錢”不再糾結了

樓市輪廓已初步形成!未來15年,“買房”還是“存錢”不再糾結了

(一)先說說現階段樓市情況

開篇我們來看看一個有意思的調研報告,幸福裡房產學院面向全國1萬多名用戶和1千多名經紀人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從反饋的數據看,房產經紀人(俗稱中介)與購房者對本次突發事件後樓市走向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市場預期方面,經紀人對未來樓市比較看好佔比達74%,並預計市場在3個月內回暖。而購房者則認為自己的購房計劃將在原來基礎上推遲3個月以上;在未來房價方面,超六成受訪者認為房價會下跌,而超六成經紀人認為房價不會下跌甚至會上漲。筆者認為,這樣的結果更像是一種預期,至於短期市場如何走,還要看市場博弈的結果。

除此之外,考慮到本次突發事件對樓市的影響,各地相繼出臺了穩定樓市的一系列扶持計劃,包括從金融、稅收、土地出讓、預售、交付延期、低首付、公積金以及購房補貼等方面著手,力度大小因城市樓市具體情況而定。而央行則在近日對LPR房貸利率進行了調整,1年期下降10個基點,5年期以上下降5個基點,兩者未同比例調整的原因在於,大部分房貸都是5年期以上中長期貸款,說明國家對樓市的調控尺度是有考量的。在隨後央行的解釋中也印證了這一點: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房住不炒仍然是當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主導方向。

大家應該還關注一個問題,近兩個月以來,央行大手筆釋放了諸多流動性,雖然說這些資金在監管下難以直接流入房地產,但若其他商品價格上漲,房價會不會按耐不住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後面的穿插分析中會重點談及。

實際上,我們知道,房子是不動產,不像股票那樣買賣自如,當房子買下來後,持有少則幾年,多少數十年,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要考慮房價的中長期趨勢。現在擺在大家眼前的問題是:過去房價漲了這麼多,未來房價還有上漲空間嗎?或者說,房子作為一種商品,前面漲了,後面是不是應該回調呢?如果與現金存款相比,到底應“買房”還是“存錢”?帶著這些問題,本文今天就來重點分析一下:未來15年,樓市輪廓已初步形成,“買房”還是“存錢”不再糾結了。

樓市輪廓已初步形成!未來15年,“買房”還是“存錢”不再糾結了

(二)為什麼只選擇未來15年時間?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市場。所以,房地產趨勢大體上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保持一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為兩個階段:2020年-2035年、2035年-2050年,其中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35年時,我們的城市化率起碼在70%以上,跟初級發達國家城市化率接近,大部分農村人完成了向城市轉移的過程,2035年後,由城市化推動房地產發展的主動力將告一段落,長期將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時代。由此可知,從2020年到2035年這15年時間,應是中國城市化與房地產保持緊密聯繫的最後一個大階段。

(三)未來15年樓市輪廓初步形成,主要從三大方面勾勒而出

第一、住房構架已初步形成,住房供應與住房需求形成對應。

在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後,取消了住房分配製度,商品房市場得到了長足發展,隨著房價的不斷增長,由於經濟條件和需求差異,住房需求出現了分化。對此,國家早有所準備,另外又發展出了保障房、經濟適用房以及廉租房等等形式,近年來還在一些城市試點了共有產權房等。應該說,住房形式越來越豐富,出發點均是根據國情和實際市場需求。

那麼,未來中國住房市場到底將是一個什麼狀態呢?這是不少人關注的問題。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秦虹主任在紀念住房制度改革20週年研討會上表示:

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和市場體系並重,包括保障體系下的公共租賃房和共有產權房,以及市場體系下的租賃房和商品房四類住房供應體系。

簡而言之,未來我們的住房市場上就是這四類住房,以滿足不同類型的住房需求。比如說,目前,集體土地入市的最後一道法律障礙已經掃除,少了政府這個“中間商”,集體土地陸續上市的節奏將加快,這將滿足更多的租賃住房需求。加上前面提及的共有產權房,待試點經驗總結成熟後,預計將迎來快速普及期。那麼,對於想買房的人來說,經濟條件足的可以直接買商品房,經濟條件一般的可以買共有產權房;對於不想買房的人來說,可以選擇租房:可以租條件好的商品房,也可以租國家提供的長租房。一句話,正如此前人民日報所說,住房保障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第二、住房市場由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房子不會無止境建,剛性需求逐步減少,住房將迎來改善時代。

二十多年來,我們的新房一直處於快速增長中,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隨著城市化進入下半場(城市化率已過60%),各大城市住房市場相繼進入到存量房(二手房)市場。目前,北京、上海已提前進入存量房時代,其過程基本遵循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發展。

存量房市場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由於可用於住宅建設的土地越來越少和剛性需求逐步減少,住房不可能一直保持近年每年1500萬套上下的竣工量,將會有一個逐步下降過程;二是人們對品質住房的追求。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會對科技住房和品質住房更青睞,已有開發商看到了這一商機,正如融創孫宏斌所說,過去是搶增量,未來就是搶存量。

第三、國家對樓市管控措施更為成熟,更有信心,房地產進入相對平穩發展階段。

這些年,國家總結了一套完整豐富的樓市管控方式。提出了“房住不炒”、“一城一策”、“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手段”、“保持房地產健康平穩發展”、“推動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等等。從這兩年的樓市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各城樓市有所分化,但整體上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狀態,漲跌幅度都非常有限,這一切都與國家越來越成熟的管控手段分不開的。

雖然眼下的市場還不完美,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地方上土地財政需求大、房地產與經濟過度緊密,但隨著樓市長效機制逐步推出,我們可以合理暢想,我國房地產市場、樓市,乃至房價都將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階段,在未來15年,我們可有足夠理由期待。

樓市輪廓已初步形成!未來15年,“買房”還是“存錢”不再糾結了

(四)接下來的15年,“買房”還是“存錢”?

大家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主要有2大方面原因:1.房價漲了這麼多年,現在已經到了一個階段性高點,房價上漲動能減弱,比如老齡化、城市化、生育率等因素,未來的房價可能逐步回落;2.在投資渠道狹窄的情況下,如果不買房,擔心存錢跑不過通脹。那麼,未來15年,到底是“買房”還是“存錢”?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

一是樓市分化是共識,“真黃金”與“有價無市”並存

在過去N年,各城市的房價有一個特點,大城市先漲,次一些城市跟著漲,小城市輪著漲,價格雖有高低,但遲早會把所謂的“價值窪地”填平。所以你會發現,大城市房價從1萬漲到2萬,是一倍,但小城市房價從2千到4千也是一倍,幅度當仁不讓。但未來顯然難以重複昨天的故事。主因就是城市化進入下半程,人口流向主要不是由農村進入城市,而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流動。

大家應該還記得,在2019年(業內把2019年視為城市化下半場的元年),國家發佈了兩份文件。一份是關於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另一份是關於將更好發揮城市群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這是以發佈會形式發佈的。兩份文件詮釋了未來城市化的主要方向,即城市群和都市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未來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將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聚集。人口大幅淨流出的城市,其房子存在供過於求,即使不能說是白菜價,但有價無市的情況還是可以看到的,轉手會是一個問題。而人口淨流入城市,享受著城市化下半場紅利,隨著交通、產業、城市服務一體化發展,其房子還會有一個“溢價過程”,是人們眼中的“真黃金”。

樓市輪廓已初步形成!未來15年,“買房”還是“存錢”不再糾結了

二是買房投資未必能賺錢,但存錢仍不明智

房地產高速增長期逐漸遠去,加之城市分化越來越明顯,很多城市的房子未必就能增值,加上資金成本和房貸利息,說不定還會虧損。但存錢也不明智,因為世界主要國家為刺激經濟發展,貨幣寬鬆預期越來越明顯,在業內專家看來,我國近年來的貨幣供應M2雖然有所減緩,但在國際寬鬆大環境下,為確保經濟平穩發展,我們也不可能收得太緊,所以,對於存錢者來說,還是面臨著貶值壓力。

三是未來對待房和錢的觀念應有所調整

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過去我們是先滿足擁有房子的問題,未來是住好房子的目標。接下來進入存量房時代以後,房子並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後面的房產稅,甚至空置稅徵收都應是早晚的事。但好房子可保留,要買房的話選擇好房子。對好房子的理解,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宜居,這個宜居主要體現在城市宜居和房子本身宜居兩個方面。比如說,通過本次突發事件,大家意識到城市治理水平重要性,當然,現在治理不好,並不意味著未來不好。此外,由於國人對教育的重視,優質學區房在未來相當長時間仍舊是好標的。

此外,對待錢的態度。如果手中只有少許存款,買一套大幾十萬、幾百萬的房子夠不著的話,建議還是把這些錢用在健康上,畢竟身體是革命本錢,錢雖賺得少,但能保持作息規律,心情愉悅,少花錢其實就是在賺錢。

學習更多房產和購房知識,歡迎關注下方圈子(限時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