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視女性為工具的人,從未消失

PUA:視女性為工具的人,從未消失 | 神經漫遊EP.11

一場疫情,我們見證了災難和人間冷暖的同時,還見證了護士被迫剃髮,10萬一線女性醫務人員生理期急需的衛生巾卻不能被納入救援物資。女性需求被忽視,被物化,被當作物品來PUA的現實應該被更多人看到。

本期播客,我們將深入探討PUA——它的來源、演變及暴露出的潛在問題。消解PUA,推動平權,我們能做些什麼?唯有社會教育與個體學習齊頭並進,我們才能在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之中,更好地去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

本期內容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本期綱要

Ep.

[04:03] PUA是什麼?

[06:35]最早出現的PUA其實並不壞。(後來才發展成有很強欺騙性和目的性的方法)

[10:03] 為何PUA事件一時間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11:03] PUA事件中所加強的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們通過不正當手段來奪取利益。

[13:07] PUA學和娃學中的一些理論並不正確,但人們會因為它們符合主流話語而接受。

[15:33]從PUA事件到平權,最需要尊重的要點是什麼?

[17:28] PUA事件中的受害者自身存在問題嗎?(還是說是人在社會環境中的侷限性的問題?)

[19:32] 個體特殊性喪失,群體中的人逐漸符號化。

[22:36] 從自然科學來看,對平權的需要反映出了系統的不穩定性。

[24:49] 杜絕PUA事件,更要從施害者一方找突破,而網上對於PUA事件的熱議也提高了人們的警惕性。

[27:47] PUA關係裡,折射出了怎樣的男性思維?

[36:00] 對於男性群體而言,也許需要的是一個承認自身情感需求的出口。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 Thomas Rohlfs

[38:19] 類似於PUA的方法論,用到什麼程度會讓人覺得明顯、刻意、不好?

[40:02] 康德、薩德、波伏娃所形容的愛情。

[43:48] PUA可能是社會體系和教育的產物,無論男女,都有可能被物化,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46:25] PUA和親密關係中的暴力有什麼異同?

[49:53]擅長用類似PUA等手段的人社交能力更強、情商更高嗎?

[50:58] PUA與心理學中的依戀類型有關嗎?

[51:49] 公眾對於PUA相關問題的一些典型誤區和盲點。

[57:07] 公眾對於惡性事件的看法,不應只聚焦於個體,更要考慮社會體系和環境的影響。

[59:09] 推動平權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1:05:51]由《美麗新世界》中的反烏托邦世界引發的探討。

[1:10:25] 通過教育、學習來發揮我們的理性能力去消解PUA問題。

[1:12:19]什麼樣的人會去學PUA?

[1:15:18]對暴力事件的施暴者貼上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標籤是很不客觀的,並且這對真正的患病群體也不友好。

延伸閱讀

Ep.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向下滑動查看詳情

  • PUA

    “泡學”、“搭訕藝術家”,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的一類人群(以男性為主),起初指通過系統訓練提高情商、增強溝通搭訕能力的人,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演繹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運用模式化的手法搭訕、促進關係、最終發生性關係。PUA的手段和目的在不少社會事件中被反覆提起,並且可能在不同情景下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其中,與精神控制有關的PUA手法、PUA對感情的商品化、以及PUA對女性的物化現象飽受爭議、是諸多輿論討論的重點。

    — 參見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5tw6h8nk

  • 娃學

    由網絡博主Ayawawa創建的一套理論,旨在用兩項指標(mate value伴侶價值、paternity uncertainty親自不確定性)衡量女性的婚姻市場競爭力,可謂是一套上手容易的物化指南。這套理論在網上引起長時間的爭論,部分以標準婚姻作為目標的女性將其視為一種有效的方法論,其他人則將其視為女性接受並迎合男權社會的象徵,更有甚者將娃學稱為當代的“女性PUA”。

  • 康德的道德觀念

    人類作為理性的產物,根據因理性而生的行為準則進行自主活動,而這種普遍存在的行為準則便成為了道德觀念。康德認為,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有著絕對的價值,因此不應該被他人當作實現其他目標的手段。也就是說,在康德的道德標準中,任何不尊重他人理性和自主權、僅僅將他人當作“工具”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行為。

  • 王寧著,《消費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11


  • [法]薩德 著,胡隨 譯,《貞潔的厄運》,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1


  • [德]康德 著,楊雲飛 譯,鄧曉芒 校,《道德形而上學奠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法]薩德: 《臥房裡的哲學》,陳蒼多譯,臺灣: 新雨出版社,2000 年


  • Marquis de Sade,Die hundertzwanzig Tage von Sodom,Orbis Verlag,1999.

  • From Misogyny to Murder: Everyday Sexism and Femicide 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 參見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5tw6h8nk

相關文章

Ep.

她身之意

演化之路上,女性亦風流

身體分男女,大腦卻未必

驕傲月專題:性偏見從哪兒來?

本期主播

Ep.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12

Cody

在紐約讀臨床心理學的博士。本科參與過學校的性別性向平等社團,對平權一直有關注和了解,愛好很多,最近在努力多寫稿子。

12

Dora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UCLA人類學/HBS本科在讀,喜歡社會人類學、民族誌學、神經疾病的跨學科研究。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12

兵書

SDU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生在讀,本科社會學專業,持續關注性與性別議題,漂浮的理想主義者。

12

顧金濤(老貓)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上海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生。復旦生科院畢業。現在跟著Sukbin Lim用數學模型研究記憶和神經可塑性,還在找課題。

12

Birdie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神經現實副主編,醫學編輯&精神疾病科普小妹兒。對精神疾病、自殺干預、如何提高精神病患在患病期間的生活質量和心態格外感興趣。

統籌:漢那、Birdie

主播:Cody、Dora、兵書、顧金濤、Birdie

後期:北方

插畫:coco

排版:酸酸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 認知科學

當我們相信不該相信的事情時,我們在相信什麼?

神經科學50年 | NeuroHub

# 神經現實特刊

神經現實特刊 『偏見』| ISSUE 05

“人造大腦”道德嗎?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