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以揭露韓國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和階層差異為內核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和導演奉俊昊,成為今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這個消息自然令韓國上下歡欣鼓舞,連韓國總統文在寅第一時間在推上發文祝賀,表示要全力支持韓國電影發展。

不過,韓國人也沒有忘記在奧斯卡上鬱郁不得志的隔壁的中國人,韓國搜索門戶網站Naver(類似百度)的首頁就以《寄生蟲橫掃,中國網友很羨慕》為標題,暗戳戳地踩了中國人一把,想來他們應該是覺得中國人不僅僅羨慕,而且嫉妒恨了吧。

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中國人當然羨慕了,就在獎項公佈當天,微博上就出現了"#奧斯卡#"、"#寄生蟲#""#奉俊昊奧斯卡最佳導演"等多個熱門話題,說明大家也很關注。

不過在這些話題下的留言中,中國網友絕大部分是對寄生蟲和奉俊昊獲獎表達了祝賀,並給與奉俊昊導演及韓國電影高度評價。

除了一些習慣性的鍵盤俠,大部分中國網民的心態其實很平和很大氣,沒有跪舔,也沒有攻擊別人的成就,而是有祝賀有反思有自我激勵。

在豆瓣上關於Naver這則消息下面,網友們的評論也是出奇地平靜,“中國網民”這種“羨慕”的情緒可能令韓國人有點失望吧。

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當然,中國網友中也有人指出了中國電影行業的大環境和行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肯定也都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桎梏。

但是,由奧斯卡引發的如此多的討論和批評建議中,其實關於奧斯卡是否依舊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詞,從中國官方到中國網友似乎都已經給出了答案。

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這裡,先說說最佳外語片的選片口味了。

奧斯卡雖有“電影界的奧運會”的稱號,但早期頒獎對象都是美國電影,為提高國際關注度,奧斯卡在1947年開始設立最佳外語片獎。

最佳外語片獎有個重要的參選原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是按國家(地區)分類,每個國家(地區)每年只能申報一部”;

還有一項特殊的規定,“報送國必須證明,該片的藝術控制主要掌握在該國公民或居民手中”。

另外,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只頒給電影導演,但通常被認為是對出品電影的國家的獎勵。

目前,獲獎最多的是意大利和法國,日本也有三部武士片獲獎,中國獲獎的影片只有一部,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

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我們不妨通過《臥虎藏龍》看看最佳外語片的口味。

不同於奧斯卡自己的其他獎項,最佳外語片都是超越普世價值,傳達真實人性的。

李安的《臥虎藏龍》,就是披著武俠的外衣,傳遞著人的情慾鬥爭。

在翠綠欲滴的竹林中,你不會忘的,是玉嬌龍眼神中的情愫;在李慕白離世時,你記住的,也是他的那段經典告白:“我一直深愛著你,我寧願遊蕩在你身邊做七天的野鬼,跟隨你,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

《臥虎藏龍》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刻畫。

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因此,有知乎網友特意把《臥虎藏龍》與《戰狼2》進行了對比:

《臥虎藏龍》很好的戳中了奧斯卡的G點,神秘的,具有新鮮感的東方文化,李安詩化的鏡頭語言,再帶上功夫和一點點突破禁忌的情感。

對於奧斯卡評委來說,這就是一部充滿異國情調的優秀送選片,簡直充滿競爭力。

反觀《戰狼2》,影片本身是火爆的動作戲,快速凌厲的剪輯,充滿正能量的主題。但這些組合起來像什麼,像一部優秀的爆米花電影,而奧斯卡什麼時候青睞過爆米花電影,從來沒有錯。

人性與溫情,就是最佳外語片一直離不開的話題。

意大利寫實電影《偷自行車的人》,是早期最佳外語片的獲獎作品之一,窮人經常被逼迫得走投無路,好在不幸的生存法則中,還殘存著溫情。

還有2007年獲獎的德國電影《竊聽風暴》,講的就是八十年代的東德,人人自危,但麻木的人性開始慢慢復甦的故事。

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記得去年從《大唐玄奘》到《戰狼2》,這種毫無疑問會出局的電影都被選送奧斯卡。

對沖奧拿獎這件事,國產電影早就放飛自我。

但即便臺前自家土生土長的片子不受奧斯卡的待見,以往財大氣粗的中國金主爸爸們也往往能在幕後的投資人名單中刷出一波存在感。

而今年提名名單中,除了阿里影業一家,已難覓中國資本的身影。

無論是臺前國產電影的消失,還是幕後中國資本的退潮,中國影視行業與奧斯卡所代表的美國主流電影,正在漸行漸遠。

中國資本逐漸隱退

你我本無緣,全靠我掏錢。這句話說的不僅是偶像與小粉絲,更是曾經要“買下好萊塢”的中國資本。

中國資本第一次走進好萊塢最高的電影聖殿,是在第88屆奧斯卡。

那一年,奧飛娛樂作為《荒野獵人》的聯合出品及發行方之一,助小李子贏得滿堂彩。而拿下最佳影片的《聚焦》,由來自萬達旗下的AMC出品。

第89屆奧斯卡上最出風頭的中國資本則是電廣傳媒。

2015年便與獅門影業達成3年15億美元的拍片協議的電廣傳媒,坐擁《愛樂之城》、《血戰鋼鋸嶺》等奧斯卡大熱影片以及獲得最佳視覺效果《深海浩劫》,堪稱中方資本在奧斯卡的“高光”時刻。

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而第90屆奧斯卡,可謂是中國資本的奧斯卡滑鐵盧。

雖有華誼兄弟與美國STX聯合出品的《茉莉牌局》入圍最佳改編劇本;

華納兄弟、傳奇影業、騰訊影業聯合出品的《金剛:骷髏島》入圍最佳視覺效果;

青春光線影業聯合出品的《金錢世界》入圍最佳男配角,但中國資本隊還是遭遇了一次集體失利,顆粒無收。

到了第91屆的奧斯卡,中方資本的身影已經寥寥無幾。

從熱鬧到冷清,中國人在奧斯卡幕後的消失,也是中國資本近年來逐漸撤出好萊塢的最好證明。

而回顧中方資本的奧斯卡軌跡,可以看到,以2017年第89屆奧斯卡為分水嶺,中國資本對好萊塢電影的投資逐步降溫。

數據上的對比則更為明顯,2016年,中國對美娛樂產業的投資高達47.8億美元,而2017年僅為4.89億美元,縮減近9倍。

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受2017年外匯管制收緊影響,一系列國內資本對好萊塢的合作與注資都擱淺或停止。

安徽銅企鑫科材料放棄收購Voltage Pictures;

萬達被迫放棄以10億美元收購迪克·克拉克製作公司;

聯合睿康放棄了以1億美元購得好萊塢千禧年影業;

而上影、華樺傳媒對派拉蒙的三年注資計劃也最終告吹了。

如果說2017年政策上的外匯管制還只是讓新銳中國影視資本停下了在“好萊塢”買買買的步伐。

2018年國內的影視行業寒冬則使得老牌影視公司也開始勒緊褲腰帶。

2018年文化影視股跌跌不休,崔永元事件再到限薪令,自家後院著火,自然沒有閒錢繼續對好萊塢進行愛的供養。

中國電影放棄了奧斯卡

自從趙小丁2005年憑《十面埋伏》獲最佳攝影獎提名後,近10年的時間,中國大陸導演再無電影入圍奧斯卡任何獎項。

雖然中國電影市場在飛速發展,錢也是越賺越多,票房也是越來越高,但是電影內涵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成長。

喜劇片,武俠片,特效滿天飛的商業片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文藝片鮮少有人問津。

“中國人不喜歡看悲劇”這似乎成為了所有電影人的共識,這也是中國導演不敢再接觸文藝片的事實,“拍了沒人看,賺不回錢”成為了阻擋中國電影前進的最大障礙。

10年,中國電影票房在飛,觀影人數在上升,電影製片人先考慮的不是提高影片的內涵和質量,而是先想著如何利用人數多來賺錢,這著實讓人心寒。

長此以往,10年,20年,50年,100年後,中國電影將變成快餐式的“垃圾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