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寧願買個奔馳乞丐版,也不願意買個凱迪拉克高配版或者比奔馳高一個級別的車呢?

羅大耳朵夫斯基


主要一點還是國人 好面子,同樣的價格,開奔馳的就會自我感覺比其它品牌要高一級,擁有天然的優越感, 這都是面子觀念在作祟。


第二個原因就是奔馳品牌相對於凱迪拉克 在二手車保值方面也確實有一定優勢


懂車前沿


昨天萬達廣場有奔馳小型展,和幾個朋友過去看了一下。靜態體驗以後,朋友說有錢不可能買這樣的車子!我也是一半兒贊同。


展車不多,有一臺A200,有一臺c,一臺E300,有一臺GLA,有一臺E300。先看了外觀,還是不錯,很大氣,尤其是大標誌,很醒目。

轉到車後,北京奔馳的字樣相比車頭的標誌,顯得很小。朋友問,為啥路上見的奔馳沒有這幾個字,我笑曰:車主覺得國產奔馳沒面子,扣掉了。


朋友喜歡SUV,就進了GLA,後排。中間高高的凸起,只能坐兩個人,坐墊特別短,腿部支撐不足,成人長時間乘坐指定會累。這樣的奔馳,朋友表示"超乎想象"。

依次又進了A和C,空間表現同樣不盡如人意。E挺好,夠寬敞,明白了為什麼國人喜歡加長車。

空間不是衡量一臺車的唯一標準,但是會直接影響到每次出行的品質。家庭用車人數不多,這幾臺車子可以選擇。但是經常滿足,就不要為難家人了。


為什麼國人寧願購買乞丐奔馳,也不買凱迪拉克高配版或者是比奔馳大一些車子呢?

第一,奔馳的品牌影響力。開寶馬坐奔馳的說法早已深入人心,也是很多人的夢想,奔馳的品牌影響力還是非常深遠的。

第二,愛面子,國人真的很愛面子,甚至是虛榮。很多人會有大眾再好也是大眾,奔馳再差也是奔馳的畸形購車心理。

第三,空間不是剛需,上邊提到了。有些年輕消費者就三兩個人用車,不滿載空間也夠。

並不是說奔馳不好,沒有不好的車子,只有不適合自己的車子。如果空間是剛需,預算不多,就不要太在意品牌了,個人覺得現實一點好。如果注重品牌,不太在意空間、性價比、三缸機、雙離合等,乞丐奔馳也可以。

購車,也是面子與裡子的抉擇。


小強說說車


為什麼有的人寧願買個奔馳乞丐版,也不願意買個凱迪拉克高配版或者比奔馳高一個級別的車呢?

那也可以問,“為什麼有的人寧願買個大眾乞丐版,也不願意買個高配韓系車”,“為什麼有的人寧願買個合資乞丐車,也不願意買個頂配國產車”,說到底還是面子問題,因為三叉星的奔馳標就是要比盾牌的凱迪拉克標更高級。

國人的畸形買車心理

在汽車市場越是成熟的國家,汽車的工具屬性就更強。全世界很少有一個國家的民眾像國人一樣如此看重汽車的面子屬性。對於很多國人來說,買車的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看牌子,德系車最高級,其中BBA尤為高級,其他合資車系次之,國產車排最後。

其次看空間,後排兩拳三指,空間寬敞!

再看配置,全景天窗、真皮座椅、自動空調、無匙進入,該有的配置都有了!

最後再看價格,談下優惠就刷卡成交了。

為了撐起國人畸形的買車觀念,很多人都在承受著與自己經濟實力不符的車價,多數人買車預算是自己年收入的2倍,在預算膨脹的同時,國人對品牌的追求自然水漲船高。如果你花30萬買凱迪拉克,會有很多人嘲笑你,都三十萬的預算,為什麼不買BBA?這就是國人最真實的現狀。

保值率的差異

除了面子的差異,保值率上的差異也讓很多人更傾向於BBA品牌。很多人說買凱迪拉克相比於買奔馳省下來的錢,在賣車的時候又要全賠進去,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很多人說買車是為了開的,不是用來賣的,考慮保值率沒有必要。然而說這話的人又有多少能把一輛車開到報廢?數據顯示,43%的國內車主不到3年就換車,只有1%的車主把自己車開到10年。

以凱迪拉克CT6為例,這款車長度超過5米2,軸距超3米,定位於中大型車,但是在售價上卻可以和BBA的中級車競爭,但是這款車的保值率卻非常低,三年保值率只有47.75%,五年保值率只有37%。

相比而言,奔馳E級要好得多。三年保值率為70%,5年保值率為50%,如果你同樣花四十萬買一輛奔馳E級和凱迪拉克CT6,三年兩者的殘值相差8萬,五年兩者的殘值相差5萬。使用的年限越長,兩者殘值的差距越小。

說到底,有的人寧買奔馳乞丐版,也不願意買凱迪拉克高配版是有其原因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我們無從指摘,但是奔馳的三叉星車標帶來的溢價中,又有多少智商稅呢?


老司機侃侃車兒


我就是啊 花30萬落地買了臺20款X1三缸雙離合我也不願意買凱迪拉克 就是喜歡花幾十萬買個標 就是花錢要買自己喜歡 不管噴子們喜歡不喜歡



Loading159950518


問這問題的人首先是沒有車的,或者只能開十多萬以內車子的人!

車子對於富豪來說就是工具,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很多人就成了羨慕虛榮的招牌!

比如,身價上億的老闆,買個上百萬的S級或者500多萬的邁巴赫,這些車基本上都是已公司名義買的!消費比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這些老闆是很精明的,性價比很高!

普通人買車,基本上幾十萬身價買十幾二十多萬車子的人大有人在!這消費比,只能呵呵!還有些人收入十多萬,貸款買個三十多萬的奔馳寶馬,不知道是享受還是找難受!外表光鮮痛苦只有自己知道!豪車不管所謂的一線二線,比的不僅僅是價格,還有做工和逼格!做工和逼格就是後期保養的費用!

車子就是交通工具,等國人經濟生活水平提高,對車子就沒有那麼多迷信了!

家裡5輛車,一輛奔馳s 和凱迪拉克XTS都是公司車,這樣可以免購置稅,節約15萬元,還有一臺大眾邁騰,老爸代步車,雪鐵龍我偶爾開開,山路很好開!雪弗蘭,老婆也開!長途基本上開凱迪拉克和奔馳多點,畢竟安全性能穩定!命只有一次!

車子就是消費品,建議大家有錢先買房或投資理財,不差錢了什麼車都可以買,這時候就不在乎品牌和價格了,在乎的只有安全性能和車子的功能及設備先進水平了!


社論消息


因為我們買車並不僅僅是為了買車!車本身對很多人來說是過度滿足了。比如一家三口開奔馳C系出去和卡迪拉克CT6並不會感受什麼大差異。但開的是奔馳還是卡迪拉克給人心理上的差異很大,還有就是省油、舒適,以及坐進去的豪華感。這些東西決定了我們對一個車的綜合感受。

至於對車企極為看重的安全、操控,甚至是質量,只要不成為瓶頸導致負面一邊倒的口碑,是不會起太大作用的。

關鍵是:逼格、逼格、逼格,這個真比什麼都重要!


傑長老


在購買汽車的時候,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擁有30萬元的預算,大多數車主都會選擇購買低配版的BBA。因此很多車友就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有30萬元的預算,為什麼不去購買高配版的凱迪拉克或者更高級別的車型呢?而偏偏要去購買低配版的奔馳寶馬呢?

無疑,這是面子問題,而面子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品牌力的問題。以奔馳GLA和凱迪拉克XT4對比的例子來看,雖同樣定位緊湊型SUV,但XT4無論在車身尺寸、發動機性能、變速箱檔位、底盤系統等等方面,無不對GLA進行了全面壓制,可很多人還是願意選擇GLA。BBA在國內銷量、保有量都很高,屬於國內豪華車的第一陣營。早在二三十年前,奔馳的豪華性都已經深入人心,那時候感覺奔馳車是“遙不可及”的。奔馳品牌的發展也比較好,始終定位高端豪華車,不會因為低端車存在潛在市場而放棄身價自甘墮落。

在汽車市場越是成熟的國家,汽車的工具屬性就更強。全世界很少有一個國家的民眾像國人一樣如此看重汽車的面子屬性。對於很多國人來說,買車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看牌子,德系車最高級,其中BBA尤為高級,其他合資車系次之,國產車排最後。其次看空間,後排兩拳三指,空間寬敞!再看配置,全景天窗、真皮座椅、自動空調、無匙進入,該有的配置都有了!最後再看價格,談下優惠就刷卡成交了。

最後說說軟實力,奔馳的品牌不用多說,很多人寧願在奔馳裡哭可能也不願意在凱迪拉克裡笑,畢竟你說你開個奔馳別人會覺得你超有錢,成功又有內涵,奔馳品牌婦孺皆知。你說你開個凱迪拉克,可能有一半的人不認識,還以為你開的是吉利,自己換了車標。奔馳相比凱迪拉克不會輕易降價,通常定價也比寶馬和奧迪更高一些,目的就是為了凸顯其高貴豪華,畢竟價格高了也更有面子。


英萊殼潤滑油


面子嗎,奔馳多有面子,我開個20萬的奔馳小A級,也比你30萬的CT6強!


北大不如兄大


個人認為,我能中肯的說明這個問題。

1.品牌力

不可否認,奔馳,寶馬在豪車世界的品牌力確實是顯著的!一個以營造豪華感和平衡性出眾,一個以操控和運動性出眾。

有消費能力後的第一臺車,不是奔馳或寶馬,會讓你人身有遺憾的。

相信,至少在目前,這兩個品牌顯著的品牌力難以被替代。

所以,除此外的其他品牌,都用定價略低或者加量不加價的方式,來跟奔馳,寶馬競爭~奧迪也是如此,看看同級別車奧迪和寶馬奔馳的定價體系,一目瞭然。

2.兩種情況例外

2.1你太懂車了,也沒有品牌情結~或者說對奔馳寶馬的品牌情結~比如,有個人就一直以為奔馳就比寶馬差。

2.2豪車的二次消費者。這類人群,消費能力到了~都可以的水平,同時,也消費體驗過了,更不需要用奔馳寶馬開展示自己的身份。這個時候,他會傾向自己的需要。更關注性價比。


非非11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現在奔馳乞丐C和E標配1.5t+48v電機,網上俗稱的工業垃圾發動機,我自己也是奔馳車主,說難聽點奔馳發動機是真垃圾,但是銷量是bba裡面第一,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花錢買工業垃圾發動機也不去看隔壁奧迪寶馬等等牌子更好的配置呢?同等價位也要買奔馳?同樣你換個思路想,為什麼bba裡奔馳那麼垃圾發動機銷量都能賣的比其他兩個好?bba另外兩個牌子就那麼差嗎?如果寶馬3和5系,奧迪A4和A6都標配1.5t工業垃圾發動機銷量要差的大跌眼鏡了,這時候同等價位全會去買奔馳了,這就是牌子效應,在中國奔馳就是吃香,就算斷軸漏油事件鬧那麼大,銷量還是比最好,無法質疑這就是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