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諾福韋與恩替卡韋在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細胞癌發生風險的效果差異:一項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

【據《Hepatology International》2020年1月報道】題:替諾福韋與恩替卡韋在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細胞癌發生風險的效果差異: 一項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作者J等)

富馬酸替諾福韋(TDF)在降低乙肝患者肝細胞癌發生風險上是否優於恩替卡韋(ETV)目前仍存在爭議。本研究擬從臨床醫學和方法學兩方面的角度,通過薈萃分析來探討這一問題。

檢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納入截止到2019年10月28日發表的關於TDF與ETV在降低乙肝患者肝細胞癌發生風險的療效比較的隨機對照試驗和隊列研究。採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根據累積發病率和/或年發病率計算得到的相對危險度比(relative risk,RR)或風險比(hazard ratio,HR)分別進行meta分析,並通過亞組分析評估各研究間和研究內潛在混雜因素的影響。

本文共納入32項研究,包括78136例乙肝患者。總體來說,TDF治療組乙肝患者肝細胞癌的累積發病率顯著低於ETV組患者(3.07% vs. 5.25%;RR=0.55; 95%CI,0.42-0.72)。但是,對HR值以及對根據年發病率計算得到的RR值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並未發現兩個治療組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HR=0.87,95% CI:0.73-1.04;RR=0.88,95%CI:0.67-1.16)。亞組分析結果提示,研究間潛在混雜因素包括既往核苷類似物治療史、基線時疾病分期和研究開展的地區。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納入文獻TDF組和ETV組患者隨訪時間差異的亞組分析結果顯示,隨訪時間較短的治療組在降低肝細胞癌發生風險上顯得更有效。

與ETV治療者相比,接受TDF治療的乙肝患者肝癌累積發病率相對較低。然而,兩組患者在隨訪時間上的差異可能是影響療效比較結果的關鍵因素。

在利用大數據進行真實世界療效比較研究時,除基線混雜因素外,還應關注各組間觀察時間的差別對療效評價的影響。因此,應儘可能採用觀察時間相同或相近的數據,並採用合理的統計學方法儘可能控制或減少各種混雜因素不平衡對療效評價所造成的影響。

摘譯自LI M, LV T, WU S, et al. Tenofovir versus entecavir in lowering th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 critic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Hepatol Int, 2020, 14: 105-114.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李敏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