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压榨百姓,商鞅本人死有余辜吗?

高阳飞雪


你这种观点太狭隘了,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从二流国家变得强大起来,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

商鞅之死,一方面与他太自信了,没有及时激流勇退、隐居有关,他应在秦孝公还未死前就离开秦国政坛。另一方面与秦孝公有关,秦孝公完全可以立文武双全的庶子赢疾(樗里疾)为储君,而不是让赢驷这个与商鞅有矛盾的人为储君。

秦孝公本人就不是秦献公的嫡长子,秦献公的嫡长子是赢虔。


跪射俑


东伟人说过:商鞅是中华历史上最彻底、最伟大、最理想主义的改革家。

商鞅变法的很多政策,惠及当时,更影响了后世两家多年。比如,商鞅推行的户藉制度,两千一直后来各朝代的范本。既使到了现代,小农小户这样农村组织形式,仍然能搜寻出商鞅制度的影子。

再比如,商鞅变法推行的县制、统一货币等政策思维,直接促成了秦始皇统一中华后的一揽子政策——推郡县制、统一文字、衡量等——这些政策的影响直到现在。

人们批评商鞅,实际上是因为;

一是,《商君书.弱民》中对如何驾驭民众的论述。二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鞅的贬斥。

且不说《商君书》作者是不是商鞅尚有疑问,即使“弱民”的言论,真的出自商鞅之口,那也证明不了商鞅就“刻薄寡恩”。做事比说话,更有说服力,不是吗?

商鞅变法的举措,以及产生的结果恰恰证明,商鞅是一个为国求强、为民求富的人。

商鞅做了些什么让人敬佩的事?

废贵族世袭,鼓励军功。——这个政策损害的是世家贵族的利益,而得利的恰恰是广大平民百姓。贵族再也不能垄断地位和财富,平民百姓有了一个提升社会地位的相对公平的途径,这才是百姓之福。

废井田,鼓励耕织,允许土地私人买卖。——这无疑是在打破贵族世家对土地的垄断、和对农奴的控制。自此,历史上才有机会出现身份自由的自耕农。这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井田制时代的农奴到自由身份的农民,农民才有资格律法层面上拥有土地,进而靠耕作拥有私人财富。

改革法律,严刑竣法,大赏大罚,执法不避权贵。——严刑竣法历来被人们诟病,但是近代“依法制国、从严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维”,不正也是商鞅律法的精神吗?罚恶扬善,杜绝特权,不正是百姓需要的吗?

商鞅变法的大部分政策,在他死后仍然能够被执行、被推崇,这不正是对商鞅的极大肯定吗?变法带来了秦国的国富民强,二十年间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即使贬斥商鞅的太史公,也不敢否认商鞅的功绩,这不也是对商鞅的肯定吗?

商鞅之死,死于利益贵族的反扑,绝不可能是民众的反对。我们不能以现代的价值观评价古人,毕竟我们无法感受古代百姓们的感受。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无所有的农奴和苛捐杂税的农民,你选哪一个?

无疑毕竟他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思想,推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


尔朱少帅


说商鞅变法压榨百姓,应该是指《商君书》里的“民弱国强,民强国弱”观点。这个观点翻译成白话就是:要想使国家强盛,就必须让百姓弱,如果百姓太强了,那么这个国家对外就没有战斗力。

我们之前讲过,商鞅变法当中内容主要是在经济和军事。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开垦,后来甚至法令规定谁开垦的荒地归谁种。那么这必然导致竞争,而且会出现有些人竞争不过没有地可耕的结果,所以从另外一面来说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一种压榨,让百姓无暇顾及其他。而且因为商鞅是法家,在刑法方面也规定的很严酷,比如什伍连坐,所以导致底下的群众有很多不满。

历史教科书上说商鞅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可是法家本身是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学说,如果你读《资治通鉴》,会发现商鞅的死很大程度和他以前得罪太子的老师有关,而非其他。


鼓楼博牛志


传统观点认为天下财富是有一个上限的。那么就只有分配财富的方式的区别了。不在政府就在民间。国家钱多了民间就被压榨了。问题是上限在哪?你达到上限没有?其实现在从经济学来看财富是创造出来的。商鞅变法就是要把闲置的土地都利用起来闲置人口也要发挥最大财富创造力。把这两样搞定了国家财富自然水涨船高。但是商鞅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重农轻商。财富有了怎么让货物流动起来,发挥商品最大功效其实也是一个关键。也就是说重农轻商必然造成财富的浪费。而在农业社会农产品产出再多也无法长期保存。结果显而易见长平之战以后秦虽然在军事上财富上已经碾压各国但是依然要等数十年之后才能灭赵吞六国。因为农产品的量不流通其实作用只发挥了一小部分。至于另外的法令确实还有很多局限性。但是终究对秦是功大于过的。所以不能说商鞅之死活该。如果那样后世秦王也不会坚持商鞅的法度。那么是不是所有秦王都该死,又何来一统六国呢?


夕惕若厉23


其实,商鞅所制定的法律就是要把秦国变成一个一直处于战时体制的国家,让秦国能够实现全国总动员,将所有潜力激发出来。

在商鞅的严刑峻法之下,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内,秦国就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且夺回了失去已久的河西!

如果说商鞅在变法中有什么错误,那么始作俑者并不是商鞅而是秦孝公。如果商鞅死有余辜,秦孝公才是首犯,他应该怎么处罚呢?

(商鞅影视形象)

第一,秦国持续衰落,秦孝公寝食难安。

秦国在春秋的时候也曾经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当时秦穆公向西方发展灭掉了12个西戎国家,拓地千里成为东周在西部边境的屏障,并且因此得到了周天子的犒赏,成为西方诸侯之长。

但是,秦孝公之后秦国开始衰落了,而到了战国初期,由于他的东方邻国魏国率先通过变法强大起来,而遭到了攻击。而且,魏国那个时候来了一个著名的将领吴起,让秦国的压力更大了。

吴起这个人帮助魏国组建了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魏武卒,他率领这支军队攻占了秦国大片土地,还曾经率领5万魏武卒打败了50万秦军,搞得秦国岌岌可危。

还好,后来魏文侯逼走了吴起,减轻了秦国的负担。

但是魏国还是那么强大,在魏国的威胁下,秦国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孝公时期。

秦孝公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国家变强大,不再遭受这个东方强国的侵略,整日发愁,可又找不到办法。

第二,为了使国家能够强大起来,秦孝公选择了不择手段,所以商鞅给他制定了最严苛的刑法。

正在秦孝公为国家如何强大不再受到欺辱而寝食难安的时候,商鞅来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介绍,商鞅见到了秦孝公本人。

商鞅来自当时的天下第一强国魏国,让秦孝公决定好好跟他聊聊。

商鞅第一次跟秦孝公讲了很多国家大事,一般的政治人物应该会听的津津有味,但秦孝公不是,睡着了。。。。

事后,秦孝公还把景舍责备一顿,认为他推荐的这个人不靠谱。

第二次,商鞅给秦孝公讲的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这次秦孝公没睡着,但还是不满意,又把景舍说一顿。

要说商鞅还真是有能耐,他跟景舍说,我们还可以聊别的。

景舍就再次跟秦孝公推荐了商鞅,于是秦孝公第三次接见了他。

这次,秦孝公没睡觉,并且觉得商鞅说的有点道理,然后决定主动召见商鞅。第四次,两人谈的非常投机,一连聊了好几天秦孝公都不觉得累,并且决定采纳商鞅的建议。

景舍很奇怪,就问商鞅怎么回事,商鞅说:我们第一次聊的是帝道,第二次聊的是王道,这两种方法他都觉得慢,所以第三次我聊的是霸道,原来国君喜欢霸道。可惜这么一来虽然国家可以快速实现富强,德行上就不行了。

通过商鞅和秦孝公最初的聊天可以看出,商鞅之所以在秦国推行严刑峻法是秦孝公的意思,本来商鞅希望秦孝公学习古代先贤的治国方式,可秦孝公不干那。

所以,要是因为推行严刑峻法就压榨百姓就说商鞅的错,那这个错秦孝公占大头!

第三,秦法在压榨老百姓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老百姓,但得罪了权贵!

秦法执行的是耕战制度,不管你是种地还是打仗,地种的好会有奖励,仗打得好也会拿军功,体现的是一种平等,而不是像之前那样靠出身来博取功名地位。

这样,老百姓在被严刑峻法管理的时候,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上升的通道。所以,打仗的时候秦军都特别积极。

这么一看,商鞅之法对于老百姓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当然,这对那些依靠门第出身获得功名地位的权贵来说可就坏了。从此之后如果他没有军功,没有为这个国家作出贡献,他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他所享受的祖先庇护越来越少,怎么能不对商鞅仇恨。

所以,真正反对商鞅的反而是那些权贵。

第四,在权贵的反对下商鞅被杀了,但秦法留下了

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就是著名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影视形象)

秦惠文王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和西方历史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同岁!

同时,秦惠文王也是一个非常有为的君主。

由于在变法期间商鞅得罪了众多权贵,缺少了秦孝公的庇护后商鞅就惨了,权贵们很希望秦惠文王能够杀掉商鞅为他们出气!

商鞅知道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不保,只好从秦国逃走,可是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最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率领军队和秦军作战。

肯定是打不过的。

于是,商鞅被杀,他的尸体也被五马分尸。

商鞅死了,但是秦法留下了。

秦惠文王知道商鞅的法律可以使国家富强,所以在杀掉商鞅平息权贵愤怒之后,把秦法留了下来。并且对秦法严格执行,从此秦国开始对周边国家的不断蚕食,秦军也被各国恐惧称为虎狼之师!


可见,商鞅并不是死有余辜!


历史风暴


商鞅并没有压榨百姓。至少变法之后贵族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穷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晋升之路!这就好比你在一个公司很努力却没有一点晋升希望,你能不抱怨吗?而另一个公司有很好的公平晋升机制,大家都愿意去干!看着大家平常都很努力,每天加班到很晚,但是未来的前景却大相径庭,给人的感觉能一样吗?百姓之前在土地上累死,或者再战场立再大的功也都是没用的。之所以说压榨是因为商鞅的法太详细,比如在路上乱倒垃圾就会被罚。但是不管怎么样商鞅的法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跟老百姓不患不均,唯患不公的思想是一致的。大多数百姓还是认可的。

变法让他们家有余粮,吃的饱饭,也能通过努力奋斗晋升爵位,还有官府的普法宣传做得好,如果百姓犯法,是因为官府宣传的不到位,也要治罪,做到这种程度,打个比方,假如我犯罪了我被罚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因为法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并不会因为我跟别人同时犯法,他家有钱,或者他爸比较厉害他就会罚的比我轻!

所以商鞅变法不存在压榨百姓之说,只不过百姓看到努力就有希望,大家心甘情愿努力种地,努力打仗!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自然法则,我们不能说它把人都教育的只会种地跟打仗就是压榨百姓,换谁都会去努力换来家族的荣耀,毕竟这是官府认可的。总比去抢劫致富做个土匪要好,还随时会丢命!


古楼残卷


商鞅变法绝不是压榨百姓,若是压榨百姓的话,他的变法根本就不可能成功,恰恰相反,他的变法,对于百姓来说是有利的。

商鞅在变法中,明确有规定,种田越多的人,得到的奖赏就越多。战场上杀敌越多的士兵,不但,可以得到奖赏,而且还可以晋升,直到晋升为将军,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最底层的人来说,他们可以通过上战场杀敌,来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就是商鞅带给普通民众的最大的好处,这种好处对于最底层的民众来说,是翻天覆地的,是古代的时候,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因为那时候,都是实行的世袭制,富人家的孩子,也是富人,穷人家的孩子一直都是穷人。

是商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来了改变这一传承制度的措施。

正是这一措施的实施,让百姓得到了实惠,百姓支持商鞅,所以商鞅的变法,才得以在秦国实现的。

商鞅变法对旧贵族的打击是最大的,若是说商鞅的变法,动了谁的奶酪,那肯定是动了贵族的奶酪。

因为他的变法里涉及到,贵族不能世袭爵位了。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对秦国没有贡献的贵族们,不能继续当社会的蛀虫了。

只要对秦国没有贡献的贵族,他们就会沦落成普通百姓。

这是所有的贵族,都不想看到的,所以,他们才是最仇恨商鞅的人。

原来的贵族,沦落成普通的百姓越多,就会给普通的优秀的百姓,留出更多晋升位置来。

所以,这就是贵族们不喜欢商鞅,要置商鞅于死地的原因。

其实商鞅的死,正是和旧贵族势力以及秦惠文王有关。

秦孝公就是支持商鞅变法的一代明君,秦孝公的存在,是商鞅变法可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但是,秦孝公一死,商鞅也就危险了。

因为商鞅在变法的时候,得罪了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当时的他还是太子。

商鞅执行法律很严格,即使秦孝公的儿子犯了法,也是要严格执行的。

虽然当时商鞅不是处罚的秦惠文王,而是让他的老师替他受的过。

可是,对于商鞅的一点颜面都不给,秦惠文王还是很生气的。再加上商鞅处罚过他的老师,待秦孝公去世之后,他的老师就要复仇了。

秦惠文王的老师为了报仇,就联合旧贵族,一起来到秦惠文王这里告商鞅谋反。

正好秦惠文王看商鞅也不顺眼,这时候也就顺势可以除掉商鞅了。

因为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执行,商鞅的存在,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这也是秦惠文王敢处死商鞅的根本原因。

就这样商鞅变成了逃犯,虽然当时他逃出了秦国,回到了魏国。

但是,因为他在秦国变法的时候,对魏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魏王很痛恨他。于是,魏王就把商鞅给抓了起来,送到了秦惠文王那里。

不得已,秦惠文王就把商鞅给五马分尸了。

所以说商鞅的死,也不能算是死有余辜。

正是因为他执法严明,所以,才让他的变法得以成功的。正是因为变法成功,才让秦国富裕起来的,最后,才让商鞅的大名永垂宇宙的。


汉史趣闻


首先我们说一下“死有余辜”的意思,在百度百科里解释为:罪大恶极,即使处以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那么商鞅是不是这样一个人呢?史实胜于雄辩,让我们看看商鞅变法究竟给秦国带来了什么,是非功过任由大家评说吧。

商鞅,我国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战国中期卫国公室诸公子,名鞅。因称公孙鞅或卫鞅。入秦后变法有功,封为“商君”,史称“商鞅”。《太史公自序》云:“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作为一名儒者,司马迁作《商君列传》就是肯定“商鞅变法”。



评判商鞅变法的功过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按照变革的法令,以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互相监督、揭发,一家有罪,九家检举。不告发坏人坏事的人,处于腰斩的刑罚,告发坏人坏事的人,与杀敌一人的功劳同等,享受一样的奖励;藏匿坏人的人与投敌的人同罪,受一样的刑罚。百姓家中有两个成年男性不分家的人,加倍征收人头税。有军功的人,各按功劳大小受封爵禄;因私事斗殴的人,各按情节的轻重量刑惩处。努力农业,耕田织帛获得丰收的免除本人的劳役。从事工商业以及懒惰而贫困的,把他们设入官府做奴婢。秦王宗室子弟,没有立下军功受赏的人,不能列入贵族名册。明确规定尊卑爵秩的等级,按照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屋、家臣、侍妾的衣服随主人的地位高低相应穿戴。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人,即使富有也不光彩。


很多人看了上面的话,可能会认为商鞅刻薄寡恩,没有人情,把秦国百姓当成了牺牲品。但是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和见识去评价古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强秦,而不是富民。秦孝公需要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能让秦国恢复穆公霸业,商鞅变法针对这一目标十分合适。至于压榨百姓这一说法,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有那一代不压榨百姓。历朝历代的强国之策都建立在弱民的基础之上,且商鞅之死是死于权力斗争,而非死于民愤。

因此我的看法是商鞅之法于民刻薄寡恩,于秦国则是一剂良药,正是商鞅变法拉开了秦“奋六世之余烈、归天下于一统”的帷幕。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尽管对于商鞅的人品持尖锐的批评态度,但是对于商鞅变法本身并没有否定,而是选择了认同。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商鞅变法在当时的社会实际是开通了社会底层向上的通道,在当时半奴隶半封建的社会中社会底层根本就没有上升的通道,不管商鞅出于什么目的这也是一个进步的地方,至于剥削压榨老百姓重农轻商也是因为当时的劳动力低下,秦国缺吃少穿再说了商鞅变法是为了强秦是为了助秦国早日强大一统六国而非富民。商鞅制定的秦法严厉,不分贵贱犯之皆要入刑,仅此一点现在就很难做到。至于弱民、愚民难道你们认为现在就不弱民、愚民了吗?都说美国的制度完善每个人都有上升的机会,可是美国也是玻璃天花板制度你能看得到却上不去的。在两千多年前商鞅能把一个国家治理的人人奋公战而怯私斗、人人挣交公粮、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能不是个奇迹吗?对商鞅变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如果商鞅的法制精髓能延续至今,中国还用看美国的脸色吗?怕是全世界都要看中国的脸色吧!


看不到希望却相信希望


中国的传统政治向来保守僵化,缺乏变通。自古以来,锐意变法者绝大多数都以悲剧收场。商鞅就是其中的典型。后来的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也大都没有好结局。

发生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谈不上是一次伟大的变革,最多算一种“术”,也就是中国人最擅长的权谋术。但在那个渺远的年代,商鞅极具远见卓识,和那位变法先驱李悝一样,亦属登高望远、敢作敢为的一等一人物了。

商鞅变法的细则不乏残暴不仁、压榨、欺骗百姓的一面,但更有推动并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积极一面。经过两次变法,曾经羸弱的秦国化茧为蝶,日渐强盛,最终称霸,这是有据可查的历史事实。秦国之所以能称霸并最终扫灭六国,商鞅功不可没,然而其结局却是被“自己人”五马分尸,惨烈异常。有商鞅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经验教训在那摆着,后来者谁还敢轻言“ 变法” ?

具体看,发生在商鞅身上的悲剧有他自己的原因,比如他拒听赵良的劝诫,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对反对变法势力的潜在巨大能量与疯狂反扑预估不足,重视不够。但从一般的视角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身上特有的惰性在作梗。中国人历来崇拜威权,对旧有利益格局的固守意识又过于强烈,要让这样一个固步自封的民族做出改变,非常之难。


秦国的既得利益者们顽梗地固守着自己的城池,拒绝做丝毫的让步,而老百姓对各种密如蛛网的规章制度又难以适应,“民曰不便”,在这样的氛围下,保守顽固势力也就难于撼动了。

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由弱变强,但商鞅本人却因执法过于严酷或动了别人的奶酪而身死族灭,乃至于在他之后中国再也没发生过成功的变法 ,也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社会变革,数千年换天不换“帝”,原因就在于国民性太过懒惰。

在商鞅之后的中国,敢提出实质性变革者均无好下场,几乎无人能逃出如此厄运。与世界各国纵向比较,不要说西方诸国自文艺复兴以来变革不断,只看和咱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不仅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实质性变革,而且自明治维新后其国上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脱亚入欧,一步步富强起来,最终彻底甩脱了数千年积贫积弱的帽子,成了亚洲乃至世界性的头等强国。

而古老的中国,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时光中止步不前,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长期落于人后。

还是回到正题上。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冲破重重阻碍,得以顺利实施,主要是秦孝公赢渠梁鼎力支持。秦孝公死后,商鞅的政敌公子虔、公孙贾等人立刻发起反扑,诬告商鞅“阴欲谋反”。商鞅知道自己有性命之危,于是连夜逃往魏国。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件颇耐人寻味的事。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宿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矣’” !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以公子虔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就诬告他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逃至关下时天色已晚,欲投客店,店主不认识他,遂拒绝他留宿。为什么呢?因为商君之法规定,住旅店要有证件(相当于今天的身份证),否则店主也会被连坐遭严惩,而身为潜逃之人他哪里敢出示什么证件,抑或根本没有,在发出一番喟叹后只好逃往魏国。

逃到魏国后,又发生了一件趣事。史载:“......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弗受。商君欲投他国。魏人曰: ‘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商鞅不仅在秦国无容身之处,逃到魏国后,魏人因旧怨不收留他,还要杀他,他只好再次返回秦国,回到自己的封地,在封地组织起一支军队北击郑国(不知是想戴罪立功或是别的图谋?),秦国发兵前来进攻商君的邑兵.由于寡不敌众,在郑国的渑池兵败被杀 。秦惠王和他的老师公子虔似乎仍不解恨,下令将商鞅的尸体“车裂” ,即五马分尸。手段之酷烈,令人发指。

商鞅变法除了法令过于严酷苛刻外,其中的一些条款比如“奖励军功,军功无等级,禁止私斗;奖励耕织,鼓励发展农业,增加人口;承认土地私有,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统一度量衡等等”基本上是符合百姓的实际利益的,所以百姓除对商君之法过于严苛稍有微词外,并不反对商鞅。商鞅之所以败亡并灭族,主要是秦国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与利益之争。

变法之初,许多老秦旧贵族就激烈反对,原因很简单,其中的一些条款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最关键还是这两条:军功无等级(管你是贵族或奴隶,想晋升全凭战功说话)和土地私有化。但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这些保守贵族却也无可奈何,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他们立即诬告商鞅谋反,商鞅的悲惨结局也就被注定了。商鞅最终死于他自己制定的法令下,死于他自认为给予了足够恩惠的“百姓”发出的驱逐令上。商君虽死,秦法不灭。秦国虽然灭了商鞅的肉身,但仍沿用商君之法,因此并未衰落下去,而是迅速发展并壮大起来,之后用一百多年的时间逐次荡平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由此可见,商鞅之死并非死有余辜,也没到有天怒人怨的地步,绝不能简单的把这看成他个人的悲剧,其实是变法的悲剧,是力推变法者难以逃脱的宿命,是变法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