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科技助力精準防控


現象


利用小程序自動定位,監測附近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發病點;依託交通樞紐健康申報系統,自主填寫健康狀態、始發城市,減少車輛排隊等候時間;通過掃碼登記返程人員信息,進行大數據比對,追蹤與疑似患者密切接觸人員線索……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區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運用到疫情防控中,實現對疫情的精準防控、對流動人員信息的精細掌握,提高了抗擊疫情的精準化水平。


人民日報評論:科技助力精準防控

點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應對重大風險挑戰中,科學技術也往往能帶來有效辦法。這次疫情防控中,科技力量的使用就是有力證明。
相比傳統的人工記錄、填表統計、排查篩選等舉措,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疫情防控的決策、發現、處置等環節,成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顯著特徵。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電信大數據,為全國疫情防控提供動態人員流動信息,服務國家對整體疫情態勢的預測預警,為各地對疫情的精準防控和精準施策提供了有效支撐。一些大企業也實時開發基於各種大數據技術的APP工具,比如“確診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詢系統”“疫情數據實時更新系統”“發熱門診分佈地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測評估系統”等。這些數據化工具有利於公眾做好自身防護,阻斷疫情傳播。事實證明,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科技力量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次疫情防控中,面向社會公眾的大數據應用,展現了新技術蘊藏的潛力和廣闊前景。這啟示我們,大數據技術要想發揮更大作用、更好造福群眾,必須建立起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中心,面向全社會的數據服務體系。對於政府來說,要實現政府信息平臺和數據平臺的融合,將大數據更好服務社會,以此優化提升公共服務的能力。對於一些互聯網企業來說,要通過整合數據源,拓寬數據利用渠道,充分利用長期沉澱的數據,在產品創新中發現新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機會。


這次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檢驗著我國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程度和社會成效。客觀來說,把技術力量應用於當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仍然有可以挖掘的潛力。比如對防控數據的統計,不少地方依然重複著人工記錄、層層上報的老辦法,牽扯了基層幹部過多精力。再比如,由於企業、政府、社區之間的數據沒有打通,數據共享還處於一般水平,影響了疫情數據運用的有效性、可靠性,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鼓勵企業創新研發,提升技術供給能力、豐富使用場景是當務之急。從長遠來看,要構建集各種數據信息於一體、開放共享、安全可靠的大數據平臺,形成一整套成熟的運轉體系,建立重大任務中大數據使用的長效機制。
將科技力量應用於精準防控,也要避免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無論是數據洩露、數據濫用等違規行為,還是竊取個人信息和侵犯用戶隱私等隱患,都需要統籌考慮。日前,中央網信辦針對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發佈了通知,要求收集聯防聯控所必需的個人信息要堅持最小範圍原則,收集或掌握個人信息的機構要對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負責。落實這些要求,關鍵在於採取嚴格的管理和技術防護措施,加大監管力度、築牢制度堤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