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寶寶真是太難帶了!前一分鐘還玩得好好的,下一分鐘就不理我,我再逗他,他哇哇大哭。”

“之前保姆帶得好好的,現在卻特別粘我們,不肯給保姆抱。”

“有時候無端端發脾氣,感覺他越大脾氣越壞。”

“寶寶到底想要什麼?”

表妹在微信上跟我“大吐苦水”,訴說她家8個月寶寶種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喜怒哀樂,隔著手機屏幕,我感受著她的無奈與懊惱。

帶過孩子的都知道,2歲前的寶寶已經能表達各種情緒信號,如高興、悲傷、恐懼、憤怒等等,但父母不一定能捕捉到信號傳遞的需求,所以寶寶只能繼續各種“鬧”,父母則是滿滿的“挫”。

如果要用一個關鍵詞來形容2歲前的寶寶,英國塔維斯托克診所的心理學家們認為是:<strong>變化。

他們在《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中指出,<strong>這個階段,父母最應該花力氣的事,是關注寶寶的情緒。

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認為,<strong>嬰兒的情緒,是一套預裝好的程序,需要在父母的協作下進行系統升級。

研究者發現,<strong>嬰兒的情緒發展在其社會關係、探索環境和發現自我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就提出了0-2歲寶寶的心理衝突是“基本信任對不信任”和“自主性對羞怯和懷疑”,<strong>父母在這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滿足嬰兒情緒發展的需求,協助其獲得基本信任感和自主性。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先來看看0-2歲寶寶情緒發展的時間線

心理學家研究最多的是四種情緒,這是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情緒,即高興、憤怒、悲傷、恐懼(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喜怒哀懼”)。

①高興

6-10周的嬰兒,能夠對著人臉微笑,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社交微笑”。

3~4個月,嬰兒開始大笑。比如在和父母躲貓貓遊戲時,他們會咯咯大笑。

6個月左右,嬰兒面對熟悉的人,會經常微笑和大笑。

10-12個月,嬰兒開始根據環境變化表現出不同的笑容。比如,在回應父母親切的“寶寶你好嗎?”,他們會露出明顯的“嘴角上揚”的微笑,在對一個友善的陌生人則表現出淡淡的笑,在玩刺激性遊戲時會“張嘴”笑。

②憤怒和悲傷

從4個月開始,嬰兒會表現出“憤怒”。比如,把嬰兒喜歡的東西拿走、限制住嬰兒的手腳、強制嬰兒睡覺或是媽媽稍微離開一會,他們就會發脾氣。

4個月-2歲階段,嬰兒的憤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這是因為隨著嬰兒認知和動作的發展,他用“憤怒”來學習控制自己或別人的行動。比如憤怒能促使父母來減緩自己的不適,在分離情境中,使他們不會很快又離開。

嬰兒在疼痛、東西被拿走或短暫分離時會表現出悲傷,但一般情況下,悲傷的發生要比憤怒少一些。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③恐懼

嬰兒7個月以後,開始出現恐懼。比如剛學會爬的嬰兒在床上會表現出對“高”的恐懼,會謹慎地不靠近床沿。還有,當給嬰兒一個新玩具,他會猶豫。一歲的嬰兒會先看媽媽的反應,如果媽媽臉上是微笑,他們會爬過去探個究竟,如果媽媽臉上帶有驚恐,他們就會停住,不再繼續探索。

最常見的是嬰兒和學步兒面對不熟悉的成人時,會表現出謹慎、害怕的情緒,這種反應在心理學上叫“陌生人焦慮”。

恐懼會使剛具有行動能力的嬰兒把探索環境的驅力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當感到害怕時,嬰兒會把熟悉的養育者(一般是媽媽)作為“安全基地”,或作為探索的出發點,闖入周圍環境中,然後又返回來尋求情感支持。

④自我意識的情感

除了上述“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外,1歲半後,學步兒會出現一種比較高級的情感,比如內疚、羞愧、尷尬和自豪等。<strong>這些情感可能會傷害或增強人的自我感,因而被稱為“自我意識的情感”。

18~24個月的孩子越來越把自己看成一個唯一的、獨特的個體。感到羞愧和尷尬時,他們會垂下眼皮,低著頭,用手捂臉。

當傷害了別人或想改正自己的錯誤時,他會感到內疚。比如,一個22個月大的孩子把他從同伴那搶來的玩具還給別人時,會拍拍那個傷心的同伴。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2歲前寶寶會這樣進行情緒學習和自我調節

為什麼心理學家說嬰兒的情緒是一套預裝好的程序?因為從很早開始,嬰兒就表現出很強的情緒學習以及萌發情緒自我調節能力。

①觀察和模仿

4個月左右,當嬰兒注視父母、微笑著發出聲音時,他們希望父母也能做出反應。在和父母的種種“交流”中,寶寶逐漸意識到情緒表達的範圍。

5個月時,嬰兒會把父母的面部表情以及聲音中的情緒匹配起來,隨著他們理解他人意圖和專注力的提高,嬰兒逐漸發展出一套因果關係圖:即在面對什麼樣的人和情境時,父母會以什麼樣的情緒表現做出反應。

9-12個月時,嬰兒將瞭解到"共享情緒"。例如,當他把摔壞的玩具拿給爸爸,聽到爸爸說:“哦,它壞了。你很難過吧。”這樣,嬰兒就能慢慢理解,爸爸體會到了自己內心的感受。

心理學家認為,在這之前,當父母通過聲音、表情和身體語言回應孩子的情緒時,嬰兒僅僅是在學習如何表達情緒。大約從9個月開始,嬰兒才能理解,他人可以和自己有著同樣的感受和想法。

1歲半左右,嬰兒開始懂得,別人的情緒反應與自己的情緒反應可能是不同的。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給14個月和18個月的孩子看花椰菜和曲奇餅,做出喜歡其中一種而討厭另一種食物的表情,然後請這些孩子來一起吃花椰菜和曲奇餅。14個月的孩子總把自己喜歡的食物遞給成人,不管成人是否喜歡。而18個月的孩子無論自己喜歡哪種食物,都能遞給成人喜歡的食物。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②情緒自我調節

情緒自我調節是指把情緒強度調整到恰當的水平,以達到某一目的。這種調節有兩個特點,一是必須是自發的,二是必須付出努力。

很多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寶寶是通過"間歇地參與或退出與他人的互動"來實現情緒自我調節的。

剛開始,嬰兒的情緒調節能力有限。比如,外界刺激過多時,寶寶會通過咧嘴或尋求吮吸來緩解緊張感。當他們主動離開不愉快的刺激後,如仍未能消除緊張感,他們就會哭泣,尋求父母的安慰。

有時,父母在逗寶寶玩時,前一分鐘,小傢伙還能專注地回應大人,下一分鐘,他卻看向別處,即使大人繼續逗他也不回應。有些父母沒法理解嬰兒的這種多變,心理學家說,這是嬰兒正在學習如何平靜下來。研究人員發現,<strong>嬰兒在與外界的互動中,如果接收到的刺激過多,他可能會感到心跳加快,進入一種難以承受的生理狀態,迫切地需要休息,所以他會從互動中退出。

隨著大腦前額葉的快速發育,嬰兒對刺激的耐受力會逐漸增強。1週歲後,能爬會走的嬰兒能主動接近或離開各種情境,調節情緒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在嬰兒期就顯示出了明顯的個體差異,到了幼兒期,它會進一步影響兒童的社會適應性。可以說,<strong>2歲前寶寶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影響著其自主性、認知和社會技能的發展。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忽視寶寶的情緒信號會怎樣?

①"無表情實驗"

BBC關於0-2歲寶寶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有一個"無表情實驗":

媽媽突然不與寶寶互動,不管寶寶怎麼努力,媽媽都面無表情,不給寶寶任何回應。

寶寶不斷嘗試各種辦法來主動開啟與媽媽的"對話",在得不到媽媽的任何回應後,他們崩潰大哭。

實驗表明:與父母相處時,嬰兒是積極主動的,他們一直嘗試著與父母在情感上聯繫,讓父母與自己玩耍。如研究員格迪博士所說:"成長為快樂與自信的人,需要親密關係與溫暖。"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②父母有消極情緒或抑鬱

如果父母長時間不回應嬰兒,或者以消極情緒與嬰兒相處,會對嬰兒有影響嗎?有心理學家通過對比實驗研究了抑鬱的媽媽對嬰兒造成的影響,答案令人憂心:

與抑鬱的媽媽相處後,嬰兒身上也會表現出憂鬱、憤怒和煩躁不安等情緒。他們活力不夠,與他人互動少、對周圍環境的參與程度較低。如果媽媽的抑鬱症狀持續一年以上,孩子就會在成長和發育中出現持久的障礙。

研究表明,嬰兒出生後3-6個月時,母親的抑鬱症對嬰兒神經系統發育造成的影響最大。研究人員對兩組3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對比研究(其中一組的媽媽患抑鬱症),他們在這些孩子身上沒發現什麼差異。但在6個月時的跟蹤實驗中,他們發現媽媽未患抑鬱症的孩子會咿咿呀呀地說話,而媽媽患有抑鬱症的孩子則不愛表達,神經系統功能的測試分數也較低。

儘管實驗結果令人沮喪,但心理學家後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受到母親抑鬱症影響的嬰兒在與託兒所的老師以及未患抑鬱症的父親相處後,情況有好轉。

③需要警惕的"假性自體"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有些父母熱衷的給嬰兒做各種訓練和立規矩,比如早早訓練嬰兒排便、定時餵奶等等,這些事對嬰兒無益,干預了他們的成長,結果還可能出現“假性自體”。

“假性自體”是指一個人外表看起來特別聽話守規矩,總是順著別人的意願行事,討人喜歡,但這不是真實的他,只是他的面具。這樣的人沒有創造力和內在生命力,如《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父母需要做些什麼?

①首先,給孩子積極關注和回應。

研究證明,如果父母善於“閱讀”寶寶的情緒線索並給予回應,寶寶就較少哭鬧,探索環境的興趣更強。所以,<strong>對孩子的情緒較敏感的父母更善於培養孩子的情商。

如果等到嬰兒大發脾氣才去撫慰,會強化他的痛苦。如果父母不善於調節嬰兒的壓力體驗,經常處於應激狀態的腦結構就不能正常發育,會導致嬰兒容易焦慮、衝動、調節情緒的能力減弱

心理學家建議,父母可以通過和嬰兒玩遊戲的方法來增強情感交流,從簡單的模仿嬰兒的行為開始,和寶寶進行"模仿式對話"。比如,媽媽看到寶寶吐舌頭,也學著他吐舌頭;寶寶笑也學他笑。還可以重複一些簡單的短句,做一些溫柔、有節奏感的動作。比如邊作出撓癢癢的動作邊說:"注意了,媽媽要來撓你癢癢了。"通過這些方式,可以讓嬰兒熟悉遊戲流程,學會預測你下一步行動。

需要注意的是,在與嬰兒的互動遊戲中,父母需要給嬰兒留出“休息時間”。把握好遊戲節奏,給嬰兒的剛剛好的刺激,當然這需要通過反覆實踐來調整。當嬰兒真正樂在其中時,他會以微笑、咯咯笑、尖叫等來回應父母,最終和父母達成一種充滿愛與互動的積極聯結,同時也增強了嬰兒對刺激的耐受力。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②其次,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這是在幫孩子解決“基本信任對不信任”的心理衝突,讓孩子獲得對父母的基本信任感。

9-12個月時,嬰兒對父母的離開會出現分離焦慮,父母要安撫嬰兒的情緒,這時即使是一句安慰,對嬰兒來說也是有效果的。但要注意的是,寶寶會在父母身上尋找情感提示,所以父母在離開時不要表現出焦慮或害怕,以免把消極情緒傳遞給寶寶。

為了研究父母和嬰兒之間的情感聯結狀況。心理學家觀察了1歲大的嬰兒在被陌生人照顧時,對父母離開後又回來的反應。結果發現:

  • 情感上感覺安全的孩子,當父母回來時會有點小情緒,經父母安慰後很快能恢復愉快,和父母交流融洽。
  • 情感上感覺不安全的孩子,當父母回來時,大致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表現:第一種是迴避型,孩子無視回來的父母,表現如常。當父母試著安慰孩子時,他會推開父母,表現出抗拒。另一種是焦慮型,當父母回來時,孩子抱著父母又哭又鬧,情緒強烈難哄。

如果孩子有這兩種情感上不安全的表現,那說明你給他的情感支持還不夠,你需要對他付出更多的關注和愛。

<strong>從某種意義上講,父母是孩子情緒世界中的"安全基地"。嬰兒能夠去自由探索,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可以從這個基地尋求支持。情感上感覺安全的孩子,也就獲得了基本信任感。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③最後,為孩子做好“社會參照”工作。

這主要是協助孩子從“自主性對羞怯和懷疑”的心理衝突中獲得自主性。

當嬰兒與父母之間建立了安全的情感聯結後,嬰兒會向父母尋求“社會參照”,即面對不確定情境時,主動地從可信賴的人那裡尋求情緒信息。

父母可以利用社交參照教孩子怎樣對日常事件做出反應。比如當家裡來了客人,媽媽顯得很放鬆,或者給了這位客人一個擁抱,那麼嬰兒就會得到提示:這位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這就是一次良好的社交參照,能指導嬰兒應對“陌生人焦慮”。

社交參照使幼兒不再只是對別人的情緒信號做出反應,他們還能應用這些信號揣摩別人的內心狀態和偏好,以指導自己的行動,獲得自主性。

隨著孩子的成長,到2歲末,他的“自我意識的情感”會越來越多,這離不開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何時該感到自豪、羞愧或自責的引導。比如,“看,你能開動小汽車了,做得很棒!”“你把裙子掀開,羞羞啊!”<strong>父母要注意多給予孩子正面的、鼓勵性的引導,這樣才能增強而非傷害孩子的自我感。

比如,在父母良好社會參照指引下的多多,14個月時,他用積木搭好房子後,高興地把它推倒了,但在2歲時,他叫住了媽媽,自豪地指著自己搭的房子給媽媽看。

總之,對於父母和孩子而言,嬰兒期都是一個需要不斷摸索和嘗試的過程。雖然嬰兒的情緒變化無常,但只要父母細心觀察,耐心回應,他們與孩子的情緒交流能力就會不斷提高。你還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好帶,一切朝著令人歡欣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家:忽視2歲前嬰兒情緒,後果嚴重。培養高情商寶寶做好3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