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SCI那點事

昨天知識分子微博號,及其他幾個公信力極高的微博號,發了一篇文章《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文,取消直接一句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說教育部科技部正式發文,文件題目是 教科技2020年2號 - "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這個發文,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官網目前沒有。從文頭和文尾的格式,有點問題,不像直接拍的紅頭文件的照片。而主體內容,口氣寫法,和官方文件非常類似。昨晚和幾個朋友確認,說法不一。紅頭文件,過於敏感,就不說文件真假了。但減少SCI的作用和影響,這個應該是目前的方向,大勢所趨,難以抵擋。

2019年11月,科技日報發文中寫道 :“通過完善提名工作、簡化公示內容、規範評審機制和加強專家庫建設與管理等,持續完善國家科技獎勵提名和評審機制。”該負責人強調,要堅決遏制‘SCI至上’的老難題,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書將取消填報“SCI他引次數”的硬性規定,規定“他引總次數”應明確檢索機構使用的數據庫。”

前幾天,疾控中心團隊關於新冠疫情的一篇極其重磅的論文,發在了《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上,這個當時我就大吃一驚,這個級別的論文,居然發在國內雜誌......後來看到了這個通知,就完全理解了。

今天,忍不住再追一次熱點,就聊聊SCI這點事吧。

疫情期間,大家心情沉重,前幾篇文章和後面我要寫的2-3個主題,都有些沉重。所以今天這篇,語氣會比較輕鬆活潑,調劑一下心情。


1


聊聊SCI那點事


聊聊SCI那點事


“科研狗”(科研狗,程序猿是業內自嘲的說法,無任何侮辱含義)的人生,就是被SCI支配的人生。畢業要SCI,找工作要SCI,評職稱要SCI,升級要SCI,申請基金要,找老婆老公..... 現在好像也要SCI了。SCI大神籠罩科研狗的一生。對於外界的吃瓜群眾,啥是SCI就不太瞭解了。今天,老西就和大家嘮叨嘮叨。


聊聊SCI那點事


SCI的全名是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創刊於1964年。分印刷版、光盤版和聯機版等載體。印刷版、光盤版從全球數萬種期刊中選出3300種科技期刊,涉及基礎科學的100餘個領域。每年報道60餘萬篇最新文獻,涉及引文900萬條。進入SCI這一刊物的論文即為SCI論文。

SCI就是一個索引數據庫。有3300本科技期刊,被納入這個數據庫中。一個數據庫怎麼能支配科研狗的一生呢?


2


在企業工作的人,都知道有個東西叫KPI。Key Performance Index, 用來評價你的表現。銷售看賣了多少東西,研發看能不能搞出有價值的新產品,生產看單位時間給定成本生產了多少東西,良率多少,程序猿看敲了多少代碼。


但怎麼評價科研狗,論文這玩意兒太深奧,外人看不懂,校長也看不懂。這東西也不能以量取勝,我一年發10篇不一定比你一年發一篇強。《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篇至少頂我一千篇。


科研論文都是發在期刊上的,A期刊和B期刊肯定不一樣,但差多少,誰也不知道。應用科學還可以商業化商品化,理論研究就完全沒法用商業角度衡量。

於是,聰明(大忽悠)的老美,就發明了一種東西,叫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縮寫IF),用來評價期刊的質量。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創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創立,其後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影響因子是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的。以2019年的某一期刊影響因子為例,


IF(2019年) = A / B其中,

A = 該期刊2017年至2018年所有文章在2019年中被引用的次數;

B = 該期刊2017年至2018年所有文章數


聊聊SCI那點事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這個指數的方法論很簡單,你的論文NB,自然別人會引用你的論文。期刊上登的論文NB,期刊本身自然NB。這樣一個小學生都能算的數學公式,就建立了SCI+IF的論文評價體系,支配了可憐科研狗的人生。


3


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聽著很高大上,大家覺得很有公信力,應該是個國際組織或者美國政府下屬組織吧?錯!是一家完全的以賺錢為目的的私營機構。1992年,媒體信息巨頭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以2億多美元收購了這個業務。2016年,又以35.5億美元出售給了兩傢俬募股權投資機構。二十多年賺了十幾倍,生意還算做的不錯。我們如果日後看到SCI業務 IPO了,估計也沒啥稀奇。

影響計算很簡單,正因為簡單,有很多問題,也有操作空間,但大家目前還找不到另外一個簡單又相對公平的指標。即使諸多詬病,影響因子依然是全世界範圍內評價學者論文水平的最重要指標。像中國科研界這樣,對SCI / 影響因子如此的狂熱,可能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如果把文中的書,換成SCI / 影響因子,基本就可以描繪中國科研狗了。。畢業要SCI,找工作要SCI,評職稱要SCI,升級要SCI,申請基金要SCI。

下圖來自於 月牙山研究所所長老王 發文《 被“痴迷影響因子”帶跑偏的中國科研圈》


聊聊SCI那點事


SCI的影響因子,直接與論文的現金獎勵掛鉤。

對影響因子的其他問題,可以看《被“痴迷影響因子”帶跑偏的中國科研圈》,裡面舉了一個例子,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論文發在了IF 1分多的SCI刊物上。低IF,不代表低論文質量。


4


唯SCI/影響因子至上,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中國科研圈的成果評價,完全被英文期刊所支配。中文學術期刊,已經完全式微,幾乎被市場淘汰。

前面舉了一個例子,關於新冠疫情,疾控中心的一篇重點論文,發在了《中國流行病學》上,讓我大跌眼鏡。為什麼?

2019年的影響因子排名

聊聊SCI那點事

2019年的影響因子排名


疾控中心的上一篇引發爭議的論文,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上,這個雜誌的影像因子在3000多本期刊中排行第三,70.67。因為新冠的全球關注,那篇文章據說審稿只用了2天,就登出來了。

而《中華流行病學》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呢?抱歉我只找到了2017年的數字,但估計差別不大。


聊聊SCI那點事


《中華流行病學》的影響因子是0.7852。這就意味著,在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中,一篇NEJM的論文,至少等於89篇《中華流行病學》的論文。按照上面截圖中的學校的現金獎勵標準,NJEM論文,估計一篇可以獎勵50-100萬,一篇《中華流行病學》,也就3000元。差距是100倍以上。

這個情況,只有腦子進水的人,才會把重磅論文,發在國內的刊物上。

這個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則,“人之道,損不足以奉補有餘。”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國內的期刊,影響因子不高,國內自己的優秀科研人員都不願意投稿,拿不到好論文,這樣明年沒引用,影響因子進一步下降,就更沒人投。陷入了持續跌落的惡性循環。


聊聊SCI那點事

聊聊SCI那點事

一篇奇葩論文


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發表了一篇奇文。裡面長篇論述了的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淪為笑柄。為什麼這樣,因為稍微認真工作的研究人員,都不會給國內期刊投有學術價值的重點論文的。國內中文學術期刊,也只能再爛蘋果之中選擇,編輯和同行評審也形同虛設.....

但《冰川凍土》這個期刊的影響因子是1.12,比《中華流行病學》還高。


聊聊SCI那點事


國內排行第一刊物,影響因子不到3.5,還是石油這種應用科學。


聊聊SCI那點事

這就是中文學術期刊的悲劇,在SCI至上的環境下,生存愈發艱難。真正優秀的學術成果,越來越少在國內中文期刊上刊登。


5


這次新冠疫情,科研團隊搶發英文論文,引發大眾不滿。為什麼會爭先恐後的搶發?

如果是正常情況,發一篇影響因子40以上的頂刊論文,是難上加難的。武漢所石正麗團隊,花十年追溯疫情來源,最終十年之功,估計也就是一兩篇頂刊論文。正常的發文過程中又不知道會被編輯刁難多少次,修改無數遍。

但是新冠疫情是全球關注的熱點,而且有時效性。在這個過程中,頂刊發論文的難度,遠遠低於平時。自媒體和傳統媒體都喜歡追熱點,科研人員其實也一樣。出了一個熱點研發方向,全球科學家都爭先恐後的上去發論文,先發者得。因為這次疫情在中國,中國科學家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搶數據,搶發論文。

科研有的時候就像賽跑。十年之功,晚發三天,就全白費了。

這次疫情,NEJM,Lancet,Nature, Science 這些頂刊,中國科學家得發了超過10篇文章了吧。這個在平常時候是難以想象的。

我們該批評科學家嗎?不該!他們做的沒錯。錯的是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


6


前面我說了一些SCI和影響因子的不好。這些不好客觀存在。但是,破易立難。我們不要SCI容易,建立一套新的,公平可量化的更好的評價機制難。

SCI雖然不好,但是,發一篇頂刊論文,確實是很多科研狗翻身的希望。

年齡40,合租,面目可憎,言語無味,只會科研,不會搞人際關係,領導得罪個遍的科研狗,人生的希望在哪裡。苦心研究,一篇SNC(Science, Nature, Cell 三個頂級刊物)的文章,不就金榜題名鹹魚翻身了嗎?


聊聊SCI那點事

聊聊SCI那點事

聊聊SCI那點事


如果沒有一個公正的評價體系,年輕有能力而不擅交往,沒抱上大腿的科研人員,更難殺出重圍。

為什麼我們依靠SCI,不就是我們不知道怎麼評估科研人員的勞動成果嗎?不就是學術過於行政化,領導沒法評價,就讓外刊的編輯來評價嗎?

減少SCI權重,打破惡性循環,科研人員多發中文期刊,把國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提上去,在國際科研圈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這些都正確。但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能在減少SCI權重的同時,更加公正的評估科研人員的勞動成果,如何建立一套更好的評價體系?減少SCI權重後,決不能陷入了唯學術權威,唯學術派系,唯人際關係的更糟糕的怪圈。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暫時的痛苦是必然的,但希望在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