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为什么在全球互联网时代,几乎不见日本的身影?

蒲水人


这与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有关。


在金融市场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把全世界拖入金融海啸的是美国,但是美国首先恢复元气,资本市场也随之创出新高;欧洲是老龄化加高福利,全球最先进入“大同社会”的地方,不爱劳动爱度假,一不小心大病一场,寅吃卯粮闹出了欧债危机。可是欧洲的资本市场,连续放水之后表现也还不错,以德国为代表,无论实体经济还是市场表现,也都是可圈可点。

可在发达经济体中,最让人不解的就是日本,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想了很多办法,都一筹莫展。

日本百年来一直都是一个坚定的拿来主义者,不需要什么原创思想,只要管用,欧美的办法统统拿来。应对经济问题也一样,欧美靠放水印钱解决危机,日本也直接照搬,安倍经济学的核心也是货币刺激政策。有句话说,勤奋比不过天赋,天赋比不过大时代。在今天这个大时代,依靠勤奋的印钞,并不能解决日本由来已久的经济困境。

日本经济的疲软和资本市场的萎靡,都和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有关,这到底是经济的暂停还是停止呢?

暂停,就像看电影,暂停一下去上个洗手间,回来还能继续,故事高潮还在后面。但是停止,就像停电和关机,哪还有什么后续剧情呢?假如是“停止”,那就意味着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和经济实力的下降,实力这个东西意味着什么呢?比如说跑马拉松的运动员,因为感冒发烧、状态不好,他的速度可能受到些许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求医问药,也就是需要各种经济政策的救治和调理。可是假如是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这就会上升到实力问题的层面,医生是治不好实力问题的。

日本经济遭遇“失去的二十年”,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日本制造风行全球,大小通吃。小到Walkman(随身听)、微型便携数码产品遍布全球,大到丰田汽车横扫北美。

在日本制造“入侵全球”最辉煌的80年代,恰恰是美国最痛苦的时期:高通胀、高失业率,经济看不到什么前景。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开始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

大家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拯救了美国,但这其实是倒果为因。信息技术革命、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微软、英特尔和苹果们的出现,恰恰是痛苦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经济体的发展,你可以把它简化成一个公司的模型来思考。比如胶卷大王柯达最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其严重的路径依赖,不敢自我革命去拥抱数码时代。

在日本制造最辉煌的20世纪80年代末,恰恰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新时代要来了,但是日本还沉醉在高精尖的制造业中,而完全没有觉察到即将到来的信息数字化时代。美国率先觉察,并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其结果是IT革命,是信息高速公路。日经指数的低迷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是日本经济的停止,日本在一个传统经济时代向数字化网络经济时代切换的关键当口,掉棒了。

举例来讲,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这个美国设计制造、中国代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这个制造业的产品,大家都认为是美国人的杰作。但是这个小小的方盒子里面,超过40%的高精尖电子元器件都产自日本京都,你可能都想象不到,这些高精尖的制造商,竟然藏在一座古城之中。即使到了今天,在尖端技术领域,日本仍旧还是走在前面,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掌握核心技术的。

可是为什么一个有技术、能死磕、讲合作的经济体,到最后环节却没能推出这样颠覆全球的创新产品?苹果手机为何不是日本人做出来的,而是美国人把它做出来并推向全世界的呢?甚至在时隔多年之后,投资阿里巴巴的软银集团孙正义把苹果手机引入日本,还被认为是时隔百年之后,第二次敲开日本大门的“黑船事件”。

日本经济有技术,日本工人勤奋努力,可是为什么他们依然在21世纪的互联网信息经济时代掉队了?这可能和日本独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关。

日本崇尚一致行动,所有的企业和集团,就像一个精密的时钟一样严丝合缝,每个人在其中充当一枚螺丝钉,日本经济是典型的中心化、钟表式的思维方式。这种高度追求秩序、讲求控制的思维,在古典经济和工业时代非常适用。

但是今天,我们正在从机械决定论主导思维的时代,进入了量子思维时代。

这是什么意思呢?过去牛顿引领了科学革命,发现了天体之间的引力和星体运行的规律,人们突然发现,既然连如此复杂的事情都能测量和预测,那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宇宙不过就是一台像钟表一样,虽然精密但却有规律可循的巨大机器。这种机械决定论哲学成为相当长时间的主流观念。日本全盘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思想,自然也受此影响拼命追求秩序,寻找确定性,而日本文化又有个鲜明特点,大家高度一致,严丝合缝团结在一起搞生产,就像一台分秒不差的精密机器。

可是到了今天,各种技术指数化爆发增长,一切事物呈现加速度和高速变化的特征,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

你很难判断新能源车到底应该发展锂离子还是氢动力,你更加无法确定VR跟AR到底谁将成为下一代的技术标准。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当年把日本推向成功的方法论,正在成为它今天的绊脚石和裹脚布。

任何优秀的硬件设备根源都是由软件系统主导的。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灵与肉之间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自己独立存在。而日式企业过去的全部成功经验,源于其卓越的硬件精密性。日本制造的产品磨合性极好,这和他们的集体化行动的民族性格有关。

日本的企业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人就相当于其中的零件,像齿轮一样衔接得特别完美。这种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的产品也带出这种特征,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磨合性。

可是,这种优势进入信息时代就变得很小了。iPhone的成功其实根本不是硬件的成功,它虽然是一个优秀的制造业产品,但把它推向成功的基石是连接多屏的“应用商店”,它的成功并不需要日本制造的那种齿轮模式,美国人把这些“钟表里的齿轮”全部外包,自己专注在软件和设计上,是这些独特的创业和应用在吸引着无数的消费者。

我们似乎隐隐发现,日本强在制造业产品本身,但是它软件不行,信息产业太弱,所以它错过了一个新经济的时代。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当十多年前我们的手机还在热播两只蝴蝶彩铃的时候,日本就已经满大街出现了二维码,日本提早我们十年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可是为什么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经济依然不见起色呢?

产生巨大经济效应,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当年的大航海时代,再一样就是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信息时代。这二者有一个突出的相似之处: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沟通,只有开放,才能获得巨大的外部红利。<strong>

日本这个经济体非常典型,从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到语言体系,都是高度封闭的系统。封闭系统有个特点:缺乏活力,缺乏冒险精神。日本国内有着非常高的居民储蓄率,这说明普通的日本人非常保守,只想把钱交给银行,不愿意冒险。日本的资本效率也非常低下,这表明日本的公司和产业也谨慎求稳,不愿意冒险。

日本在今天这个高速变化的新经济信息时代,选择了抛锚而不是扬帆出海。不是它不想,而是说,作为一个技术极其精妙的手艺人,也许可以打造出无比精巧的超级帆船,但是无论帆船的技术多么领先,终究还是要看风向的。

这个大风向,就是全球互联网的融合。能够产生超级互联网经济,都需要一个先决条件:统一融合的大市场,美国具备,中国也具备,但是欧盟不具备,日本不具备。日语和日本传统文化,既无法顺应全球互联网一体化,也无法制定规则影响和一统全球互联网,最后的结果,就是封闭导致的边缘化和日渐衰微。

日本制造,在技术上爱钻牛角尖。在互联网信息化的全球分工中,日本缺乏真正的创新精神,已经沦为一个高端零件的代工厂。就好比“创新”这个词,在日本的经济白皮书里,偏偏要把它翻译成“技术革新”,这意味着日本式的创新都是“补丁式”的,而不是“颠覆性”的,极致的技术让日本经济一度辉煌,如今又成为它的诅咒和桎梏。




文字整理自《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作者许树泽。了解更多财经知识,请多多关注小狮子哟~~

蓝狮子图书


终于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仅是日本,连英国、法国、德国这类发达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时代也没有什么作为,更不用提韩国,我们来看看2019年全球前二十一互联网公司排名!

(图:全球市值最大的21个互联网公司)

这份排名是2019年新鲜出炉的数据,其中上榜的中国企业有: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京东、百度和网易,总共6家,排名最高的是阿里巴巴,占第六位。上榜的美国企业总共有14家,占据全球前五名互联网企业,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微软、亚马逊、苹果、阿尔法和脸书!

这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家日本企业,recruit holdings,是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其主营业务是网上招聘网站,排名第十一位!

总结一下就是,全球排名前二十一位的互联网企业中美国占14家,中国占6家,日本占一家,而欧洲国家无一上榜,这就是现状,在互联网世界里欧洲和日本都被甩在了后面,美国一枝独秀,中国稳坐二把手!可为什么日本和欧洲没能发展出庞大的互联网企业呢?


说起来我们可以在日本和欧洲找到各自的毛病,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互联网市场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所谓唯一性指在互联网世界里同一行业在全球只能有一个巨头垄断!排他性是指最先崛起的互联网巨头会吞并后起之秀!这就是互联网的特性,所以我们在日本和欧洲看到的情况就是,美国的互联网企业进入日本和欧洲大杀四方,把它们本土互联网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其实我们可以拿社交软件为例!Mixi、DeNA、Gree曾是日系社交的三巨头,2010年代美国FaceBook、Instagram和推特进入日本,这些日本本土社交媒体软件没坚持多久就被打的七零八落,到了今天日本的主流社交软件就是美系三魔!

如果对比一下中国,腾讯占据了社交软件的妥妥一把手,微信和QQ几乎占据全部江山,可如果当初我们放开网络世界让美系三魔冲进来,想必现在我们就没有现在的腾讯了!相同案例的还有百度,谷歌退出中国才会让百度成长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社交软件这类互联网工具技术含量极低,谁先占领市场谁就占据绝对优势,这就是互联网的唯一性。我们再说说排他性,互联网企业巨头的一大爱好就是吞并收购后起之秀!

互联网企业比的就是一个创意,技术上复制性太强,任何一个后起之秀想到一个好的主意并且做出不错的成绩,这些大的互联网巨头发现有利可图,要不就直接收购你,要不就以更浑厚的功力模仿你再逼死你,腾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虽然我们骂它山寨,但它的确后发制人逼死创新者!不仅是腾讯在中国这么做,美国的那些互联网企业则在全世界猎杀后起之秀,把追赶者扼杀在摇篮里,他们很难再被超越!


综上所述,现代世界的互联网世界已经饱和,就算有人找到漏洞钻进去大赚一笔,最后还是免不了被现有的互联网巨头吞并,所以日本一开始没能崛起互联网企业,今天它就不可能再崛起!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得益于“长城”的保护而崛起于中国巨大的互联网市场,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中国,因为中国国内市场足够大,养活几个互联网巨头是小意思!


日本和欧洲都错过了互联网的东风,只有中国可以在互联网世界与美国一较高下,而这可能也是中国崛起的一个绝好机会,因为互联网是未来世界的基础,比如5G网络就是下一代科技的“高速公路”,谁先筑建这条信息高速公路谁就能率先进入“物联网世界”,把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后面!


穿美国望世界


不仅仅是日本,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都没有大的互联网公司,

造成这个现象是由互联网行业的特点决定的,信息技术跟制造业和农业不同,满足一个国家的工业品和农业品需要许多的工厂,许多的耕地,以及大量的从业人员,但是互联网产业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一个社交软件,一个购物网站从技术上服务全世界毫无障碍,而且互联网产品存在着适用人数越多,价值越大,这造成了互联网公司赢者通吃,根本没有第二名的生存空间,

比如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虽然排名第二,但是活的也不错,但是互联网行业不存在这个情况,某一个商业模式只有一个成功者,阿里和腾讯模式有没有跟他们相同模式排名第二的公司?

美国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世界,包括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绝大多数源自美国,也是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因此美国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领导者是水到渠成,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加上某些技术性原因,造成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可以独立发展,但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还是模仿美国的模式,

这自然造成了下张图片的结果,全球前20名互联网公司,美国11家,中国9家,



万事皆空70


不仅是日本,还有欧洲,同样作为发达经济体,都没有在互联网时代崛起,我们看一下,世界前十的互联网公司都被中国和美国所瓜分,那么日本和欧洲作为发达经济体,在技术方面是具备一定的潜力的,为什么没能够产生大企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

它一方面需要依赖于基础设施,这方面发达国家都没有问题,所以非发达国家也没有建立起真正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而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是非常多的,具备了互联网成功的基础。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因为互联网的边际成本是随着参与人口的递增而递减的。实际上服务10亿人和服务5亿人,在成本上的差别并没有很大,但是收益就差很多了。这又反过来增加寡头的价格竞争力。同时,互联网的参与人口越多,效率才会越好。


反观欧洲,虽然人口是足够了,但是语言和各种制度不统一,而欧洲又是属于英语体系,一旦美国率先成功以后,就迅速在欧洲扩展,当地也就没有机会了。而日本的总体人口太少,而且老龄化严重,老龄人口是保守的,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因此,在行业扩展的时候会慢得多。


以股易金


真正重视制造业的国家,互联网企业都很少,都不会把大量资源和政策赋予给互联网,更不会给互联网企业以非诚勿扰1政策支持。在他们的心里,制造业才是对国家最有利,最能够体现国家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美国也有很多互联网企业,这是与美国经济虚实并进、虚拟多于实体有关。因为,美国的制造业都大量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留在美国的,除了极少数高科技企业之外,象苹果的生产基地,都在国外。自然,也会十分重视互联网企业。

日本和德国,包括法国,不把互联网当作主要产业发展,不是他们不清楚互联网的重要,而是认为制造业更重要。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造车和法国的表现都非常好。日本表现不好,是因为前些年太过注重房地产,导致房价下跌后使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有关,而不是日本制造业存在什么问题。

所以,我国对互联网的重视,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制造业,则对经济的健康与有序、发展与作用十分重要。切不可让互联网的虚拟经济冲淡了制造业的实体经济,让制造业边缘化。互联网经济发展得再好,也是虚拟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


谭浩俊


我只是在日本呆过几年,也不是什么编缉、记者,我只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所以我不希望受到网络成员的攻击。我认为日本不发展互联网,就那么几个原因。l.从日本的性格来讲,日本人的血型大部是A型,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导致不喜欢互联网产业这种投机取巧的东西。骨子里喜欢保险,做事按步就搬,所以日本人血液里早把自己定位在传统制造业国家。

2.日本人口少,玩不起。日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传统的实业上,在日本人眼里,搞互联网没什么必要,日本人很擅于总结失败的经验,自从日本吃了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亏,20年日本DGP没什么増长, 加上心里也认为互联网产业也是玩虚的,没有实实在在为科技和经济进步做贡献,所以日本限制互联网领域发展。

总之日本的国情、民心,加上日本人的性格,决定了日本搞不起互联网产业。所以那些中国用了支付宝、微信等,我看也只有在中国比较行得通,在日本也仅用于方便中国人结帐这个功能。








光影自赏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日本的科技很发达,更准确地说,是在精密仪器制造和高等级工业技术方面拥有非常深厚的底蕴,举个简单例子,手机的上游产业中最重要的是芯片产业,芯片的上游产业中最重要的是晶圆产业。可以这么说,芯片、晶圆制造都属于 “航天级”的尖端技术,难度系数均是最高的一级,晶圆制造是比造芯片还要难的一门技术。如果把芯片比作宇宙飞船,那么晶圆就是航空母舰了,没几家能造得出来。

但是有15家企业就占据了全世界95%的晶圆市场:

注意看前两个,占据块头最大的那两个,都是日本的,而且占去了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而这只是日本科技制造能力的冰山一角。

但日本科技实力强,在互联网应用上却并不强。这就好比有的人学位非常高,空调制造的一整套理论他都懂,但造出最好空调的人却可能是个学渣。

这就涉及到另一门学问——知识的应用与转化。

我觉得中国的互联网大爆发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制度上的松绑,还有思想的松绑,以及眼界的松绑。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懂得变通并且非常精于理解人性的族群,并且极富开拓精神。互联网的崛起就得益于这种探索精神,我觉得中国的现在很像日本的六七十年代——那是松下、索尼、东芝等企业的黄金时代。并且犹有过之,因为中国不会妥协于美国的种种经济威胁。

互联网的普及,其实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在2000年以前,甚至2010年以前,日本的互联网较之中国拥有很大优势,但因为历史问题,以及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包容程度孕育了自身的互联网企业,日本失去了在亚洲崛起的机会。

互联网的世界时间最宝贵,可以说稍纵即逝,中国改革开放中第一批嗅到互联网商机的人在自己的市场终于站了起来,并且由于这个市场天然体量的庞大,在它出现之后就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世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说互联网世界有三极,那么亚洲这一极的核心就是中国,而非日本。

后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渗透,更是让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扩大许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水涨船高。

而此消彼长,日本这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振兴互联网产业的最佳时机,它在政治上的犬儒主义其实已经伤害了在经济上的独立性,间接地阉割了日本在互联网方面的创新能力。

其实日本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作为整个亚洲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并且可以说直至现在,日本依然是亚洲综合经济条件最发达的国家。当然,不是经济实力最强,因为中国崛起了。

我们应该切记,不要对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心存轻视,也不要失去进取心。日本在互联网时代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对自己产业的自我阉割,以此来换取某种安全感,而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以上。


好人长安君


对这个问题表示遗憾。首先是日本在今年超越中国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的股市。其次是日本已经摆脱九十年代金融危机的影响恢复快速发展(经济起伏周期律,它不会一直低迷下去)。第三我们还不懂日本,所以我们误认为这样。分析如下:

日本和美国以及世界的经济交融非常厉害,日本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和以色列相当。资本自由流动使得日本企业一直站在产业链顶端,就像软银投资阿里巴巴一样,如果美国依然是世界头号科技大国、互联网科技大国,那么永远不要小看日本。

第二、互联网科技是最容易全球化的。它重要但不是核心,抖音能让日本崛起吗?不会。使一个国家坚固的是实体和金融 日本做的不错。你看德国,它家的汽车如果互联网化会是一夜之间,而中国人(华人)的法拉第未来还得多少时间暂时还不确定。

第三、日本是一个非常乐于学习的民族,亚洲人里最能学习能学成学的彻底的的估计是日本。你今天有的新鲜事物如果有价值(国家核心产业的话)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有的,实际上,凭借日本全球化程度,这种可能性不大。

所以不要问日本为啥没有这个,而要问日本为啥有那个,而且几十年坚持。


临夏AOSOSO


不好意思,前面的回答基本上都说错了。日本在全球互联网时代,并没有缺席,相反,还以另一种方式刷出了存在感。

首先说明,

日本也有自己的世界级互联网企业,在日本国内,并不都是谷歌、Facebook等美国企业的天下:

代表是雅虎日本,20年来在日本一直一家独大。雅虎日本由软银集团和美国雅虎合资成立,但和雅虎其它分舵不同,雅虎日本由软银说了算,因为软银占股53%。强调一下,雅虎日本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这就足以说明它的独立性。

雅虎日本排在全球互联网公司的第19名(2017年数据),比国内的京东落后三名,平时我们看不到它的原因,主要是很多排名是TOP10排名。

在电子商务领域,代表有乐天网(和韩国的乐天集团没有半毛钱关系,有一段时间还为此专门辟过谣),手游、社交等领域,日本也有一一对应的互联网公司卡位,只是实力和行业影响力还没有走向世界。但不能认为日本没有互联网产业,或者发育不全。

日本以另一种方式在全球互联网行业狠狠地刷着存在感,而且实力不容小觑

这种方式就是投资。

下图的这个男人,日本软银集团当家人,看起来相貌平平。

但投资阿里巴巴大赚特赚,最初投进去8000万美金,占股比例最高达到32%(投票权没这么高),今年抛售2.8%股份(仍占股25.9%),收入大概766亿元人民币,所以那8000万美金到底能赚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

投资阿里,使软银一战成名,实际上除了阿里,全球许多高科技公司其实都接受了软银的投资。下图是软银投资的比较著名的企业,大家找找,互联网公司肯定是有的。

总之,由于软银全球出击的投资策略,使得日本虽然没有TOP10的互联网企业,但通过风险投资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只不过由于是站在背后赚钱,不容易被看到而已。


魔铁的世界


日本人确实不善于把握时机,错过了互联网时代的大潮

在二战之后,日本政府提出“科技立国”的战略,通过当时宽松的国际环境,从欧美购买了大量的专利技术,再加之先进的教育体系,日本的科技迅速提升。在2008年之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科技产品的领头羊。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日本企业制造的手机就可以在日本本土收看电视节目了。日本电子具体Sony公司更是当年神一般的存在。

不过自从2009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全新iPhone智能手机之后,世界科技领域迎来了一场全面的洗牌。在这场洗牌中,中国企业纷纷抓住互联网的大潮,成功地实现了转型,而日本则墨守成规,遭到了来自中国和韩国企业强烈夹击。

其实日本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社会,在日本国内的企业中,员工为这个公司奉献一生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日本跳槽是很少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公司的老员工,基本就拿公司当家了,一直会干到老。

而日本企业的晋升规则也是主要看工龄,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即便是能力再怎么出众,也不可能做到社长的位子上。

由于决策层长期被一些思想禁锢的老人把持着,因此在企业遇到决择的时候,日本公司的转型往往非常的缓慢。而且即便是同一个公司,各部门之间也是各自为战。(日本公司内部最讲究的就是资料,下属对于上级通常都是绝对服从)

相比之下,中国公司在遇到全新机遇时,变通的就非常快。例如魅族公司,之前这家公司是做MP3、MP4等影音设备的。在看到智能机兴起的浪潮后,魅族果断地转向智能机生产领域。

虽然现在魅族手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是很高,但如果不是转型及时,恐怕现在早就没有魅族这个公司了。试想,如今谁还去买MP3?

与魅族作出同样决策的公司还有华为,华为作为一家通讯领域的科技企业,之前也是不做终端设备的。不过在2009年,华为也果断开启了在智能机领域的征战。凭借着自己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华为还独自研发了属于自己的麒麟芯片,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高端手机上,甚至也在低调研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到2018年第二季度,华为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跃升至15.8%,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华为新品发布会)

除了这些即使转型的硬件科技公司以外,像是腾讯、阿里巴巴等纯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在积极的拓展业务。

如今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成为亚洲市值最大的两家科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非常恐怖的科技巨头。

反观日本,作为曾经的科技领跑者,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落后,许多日本企业已经退出一线竞争,开始专心发力上游技术。

再次要特别强调一点,虽然日本科技公司在最近十年中大为衰落,但日本至今仍掌握有许多核心技术。

在最近的日韩冲突中,日本政府为了打击韩国,对一些韩国企业急需的一些工业材料产品进行出口管控,而作为韩国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这些工业原材料大多数只有日本公司能够生产,根本没有别的替代选择。

在这次制裁中,日本政府挑选了三种半导体材料作为管制对象,分别是:氟聚酰亚胺、光刻胶、氟化氢。在没有政府审批的情况下这三种产品不得出口到韩国。

这其中氟聚酰亚胺是制造电视和手机面板的重要材料,光刻胶和氟化氢使用了制造可折叠柔性屏的必要材料。这三种材料一旦断供,韩国半导体产业无法抵抗,像是三星、LG、海力士这样的半导体主要生产公司都会受到严重冲击,而且这三种材料都不易存储,韩企也很难提前存货。

毫不夸张的讲,在这次日韩贸易冲突中,韩国是毫无招架之力,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即便是如今的三星等韩企已经超过了索尼等日本企业,但是在许多核心技术上,韩企还是高度依赖日本公司。(即便是强如三星,失去日本的技术支持也照样完蛋)

其实不只是韩企,我国众多科技企业的上游技术也是需要日本提供。例如我国的京东方公司,这家公司现在已经是世界驰名的OLED面板制造商,但是生产制造OLED面板的机器,例如蒸镀机就完全依赖日本进口。

所以说,日本科技公司的衰落只是相对而言的。如今的日企已经开始专心做上游的核心部件,日企在国际上的地位仍旧很高,在国际工业链中的大头利润还是被日企拿走的。

不过相比于十几年前,日企对世界的统治力已经严重下降了,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日本几乎已经是出局了。而且不只是日本,欧洲在互联网领域也是遭到了美国公司的血洗,目前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只有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