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什麼樣的人才能幹大事


關於什麼樣的事才算大事,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覺得無論我們幹成什麼樣的事,只要這件事對他人、對社會有價值有意義,這都算上一件大事。也許對你是一件小事,對他來說就是一件大事。


曾國藩:什麼樣的人才能幹大事

曾國藩對於家庭教育


那麼幹大事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性呢? 今天我們看看古人先賢怎麼說?

曾國藩認為:

幹大事首先:我們要做一個反省改過的人。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諡號文正,湖南湘鄉人。毛主席年輕時最佩服的就是他,還留下了一句“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蔣介石的床頭書有兩本,一本是《聖經》,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就連美國黑爾博士都稱他為“遠東的華盛頓”;有副對聯高度概括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曾國藩寫過一篇題為《召悔》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曾國藩表達了一個觀點,那就是人要勇於改過。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曾國藩的“悔”字訣。曾國藩的成功,與他的勇於改過,是有直接關係的。

曾國藩在這篇文章裡說:“賢能的人和不賢的人怎麼區別呢?要看他們改過的勇氣是大還是小。”

“改過的勇氣超過別人十倍的,賢能勝過別人十倍;改過的勇氣超過別人百倍的,賢能超過別人百倍。賢能的人,因為勇於改過,前程越來越光明;不賢的人,終不悔改,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

曾國藩的改過,貫穿其一生。他10歲的時候,和我們許多人小時候一樣,喜歡睡懶覺,太陽照屁股了還不醒來。

曾國藩想這麼下去不行,於是想了個辦法。他用一根線吊著一個秤砣,置於銅盆上方,然後在線上系一根香,點燃。香燃盡燒斷線,秤砣掉到銅盆之上的時候,正是每天天快亮的時候。曾國藩每天就是被這響聲驚醒,然後爬起床讀書的。久而久之,曾國藩就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人生在世,誰不犯錯誤。但那些成功者與平庸大眾的區別就在於,他們能積極反省改過,不斷提升自我。

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有道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是聖人君子,也不可能總是盡善盡美,而反思自省就是塑造人格、修身立德的好途徑,也是自我教育很重要的方面。

曾國藩天資並不聰穎,甚至記性都不如一個樑上的小毛賊,他自己也說:“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沉吟數時不能了。”但是像是梁啟超所說的,“文正以樸拙之姿,起家寒素,飽經患難······世之風氣,而挽一時之浩劫”,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就在於,能夠勇於直視不足和錯誤,勇於反思,積極改正,由此完成了由一個普通人生到輝煌的轉變。

為了能及時發現和改正缺點毛病而不自欺,曾國藩採取了兩個辦法:

一是,讓親人好友時時督促,請他們及時指出自己的過錯;

二是,記日記,對自己每天的言行進行總結和反省。


曾國藩:什麼樣的人才能幹大事


其次幹大事 也是 自律的人

這個世界上成功的人絕大部分都是高度自律的人,所謂“君子要不欺暗室”在沒有人監督的環境下還能堅持自我堅持本心的人是極少的,也是很可怕的,你永遠都不知道那些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內心會強大到何種程度。

我們眼裡的曾國藩,可是個大人物,他被稱為傳統社會最後一個聖人,是掌握了終極真理,道德修養幾乎達到完美程度的一個人。官至兩廣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之職, 你知道嗎?沒有誰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沒有誰的成功是偶然的。 他也不是神仙,他和我們一樣從小苦讀詩書,期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並且他還肩負著家族的使命。

曾國藩在自己三十一歲那年,給自己定下了每日十二條必修課,正是此後持之以恆的堅守,才有了名揚青史的曾國藩,才有了曾氏家族數百年的榮耀。“日課十二條”,內容主要有:

其內容包括“主敬、靜坐、早起、讀史、寫日記、練字、謹言、養氣、作詩文” 等每天從早到晚必做的十二件事情。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行事謹慎,心無旁騖

就是說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時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是否出現了閒雜或不良的念頭。平日閒居無事時,要寧靜安泰,一旦投入工作中,必須做到專心致志,不存雜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狀態,旺盛的生機,就像早晨的太陽一樣。

二、靜坐:指每日須靜坐一個小時以上,不限任何時間,通過靜坐審視自己的內心,體驗聖人所教誨的仁心。使思慮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結,就像寶鼎一樣鎮定而不動搖。

三、早起:黎明即起,決不戀床

四、讀書不二:讀書要專一:一本書還沒有讀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書籍。東翻西閱地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沒有一點益處。每天必須讀十頁。

五、讀史:攻讀史書,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10頁。

六、謹言:出言謹慎,三思而言。

七、養氣:氣藏丹田,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真氣:能夠做到內外統一、光明正大之行,沒有奸詐計謀、行險僥倖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夠說得出口,只有這樣,才能將真氣存蓄于丹田之中。

八、保身:時時刻刻都像養病時一樣地保養自己的身體。節勞、節慾、節飲食,將身體的消耗降至最低。

九、日知所亡:每天讀書,把心得體會記錄下來,每日記下茶餘偶讀一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月無亡所能:每月做詩文數首,否則最易溺心喪志。

每月都能有機會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本領:每個月必須做詩歌或短文數首,用來檢驗所學理論是多還是少,所培養真氣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懶惰遲延,這樣最容易使自己的遠大志向喪失殆盡。

十一、作字:早飯後習字,凡筆墨應酬,皆作為功課看待,絕不留待次

意思是說早飯後必須練習書法一小時。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書法的機會。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許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會越難以清理。

十二、夜不出門:出門應酬玩樂,會使人荒廢修養功夫,會使精氣耗損、神情疲憊。會消耗白天的精神,影響學習和工作。所以,這種不良習氣必須徹底戒除!

曾國藩給自己立下12條自律的功課,名曰《日課十二條》。此後,這十二條鐵規戒律成了曾國藩每日修身、終身精進的不二法門。

雞湯文總說:思想有多遠,世界就有多遠,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比想法更重要的是行動,只有積跬步,才能至千里。

曾國藩的成功正是源於他對每件小事的堅持,以及他高度的自律。

自律的人就像一顆深扎底下的大樹,他們目標明確,每分每秒,要做什麼事,想達成怎樣的效果,都會做到心中有數。即使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一切都可以進行得有條不紊。

這也正是曾國藩所說的:“人生需要有根柢,方可撐持世間變化”,這種可以撐持坎坷和挫折的人生根柢,正是源於自律。

自律,這是成功的基石。對於不自律的人來說,生活中充滿了誘惑和陷阱。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沒有人為你的奮鬥推波助瀾,那麼嚴格要求自己,自律將是你唯一的選擇。

自律是我們奮鬥不二的法寶,沒有門檻不用交學費,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做到,且一定能做好。即使我們的堅持不能像曾國藩一樣成為聖人,不能像毛澤東那樣成為偉人,不能像胡適和魯迅那樣成為文學家。當我們通過自律把自己做到了最好,就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就擁有了最有質量的生命,這樣的人生你不覺得很爽嗎?

幹大事的 :肯幫助別人的人

古人云:君子成人之美、與人而愈有。這都是仁愛之心的具體體現。

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成就別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

曾國藩對待部下其中有一個特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句話有多種解釋,我的理解是:你想在這個世界上站得住,就要幫助別人站得住;你想有所發展,也要給別人製造發展的良機。

李鴻章來到曾國藩幕府的時候,驚訝地發現,曾國藩的幕府像一所大學校。為什麼呢?

因為除了帶兵打仗之外,曾國藩還兼當這些幕僚和將領的老師,每個月會出兩次作文題,讓大家作文,然後他在百忙中,晚上點燈給大家批改。他每天都會找不同的人,和他們進行談話,教他們怎麼做官,怎麼打仗。

曾國藩在保舉下屬方面非常努力。他曾經對皇帝說,“胡林翼之才,勝臣十倍”,說李鴻章才大心細,人才難得。李鴻章在安徽混了好多年,仕途一直沒有起色,在曾國藩這裡待了幾年後,才出掌一方。

左宗棠當師爺當了好多年,最後犯了事,大禍臨頭,跑到曾國藩這裡,不過三五年,就當上了總督。

曾國藩的部下後來有二十六人成為總督、巡撫、尚書;有五十二人成為三品以上大員。因此所謂湘系“文武錯落半天下”,誇張點說,天下一半的官員都是曾國藩的部下。

曾國藩認為,人要“心存濟物”,要有一顆願意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的心,懂得幫助他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這樣的人即便物質上暫時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貴者。

一個人應該拋棄小的利害得失,不算計,這樣才能真正得到眾人的幫助,人生之路也會越來越寬。而如果能心存濟物,那就放大了人生格局,未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意思是修養很高的人都有容人的雅量,能夠寬容地看待別人、但是又極其嚴格地自律。堆滿雜草穢物的地方才有生物多樣性,河水過於清澈的地方卻是常常沒有魚蝦。

氣度寬宏而有容忍雅量之人,才可謂為君子。而這,也恰恰是曾國藩自我教育重要的一課。


曾國藩:什麼樣的人才能幹大事


曾國藩通過讀書、自省和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持之以恆地自我教育,知行合一,逐步地完成了由狹隘記仇的玻璃心向寬宥容人的聖人心的華麗轉變。

曾國藩去世後,與他恩怨交織了大半輩子的左宗棠送來輓聯,上書“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極言與曾文正公的深厚情誼和不捨之意。

這大概就是曾國藩自己所說的“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所獲得的最好的禮物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