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繁榮冠絕古今的唐詩猶如閃閃亮亮的珍珠一般,給我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美的享受,也傳遞給我們相當豐富的歷史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當時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比如唐玄宗時期威震隴右的名將哥舒翰,詩人們在其身上就傾注了不小的熱情,詠出了不少與他有關的詩歌。

哥舒翰親身經歷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先在河西隴右地區抵禦吐蕃的進犯,又率軍在潼關抵禦安史叛軍,最後不幸深陷叛軍營中身首異處,成為時代的犧牲品。在他的身上,有功有過、有是有非,爭議頗多。

哥舒翰在隴右與吐蕃軍之間的對抗,是其從軍生涯最為閃光的時期。但時人對他在河隴地區的功業卻有褒有貶,有人將其視若保護神,也有人則將其貶低為輕啟戰端的禍首。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高適、當地老百姓等,都曾針對哥舒翰在河隴的所作所為用詩歌發表了看法。從他們所作的多篇詩文中,就能看出人們對哥舒翰褒貶不一的評價。

通過對這些詩歌所描述的“事實”和看法進行比較分析,我們或許可以更為全面和客觀地看待哥舒翰在河隴地區的戰績或功業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哥舒翰


【一】哥舒翰在河隴地區幾次與吐蕃交戰,以戰功升任兩鎮節度使、獲封西平郡王

哥舒翰出生安西,其父官至安西都護將軍。哥舒翰本人長期在長安逗留,待到四十多歲其父去世,才發憤圖強仗劍走河西,來到時任河西節度使王倕的營中效力。

后王忠嗣兼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逐漸得到重用,從衙將升至大斗軍副使、左衛郎將。在苦拔海面對吐蕃三路來軍,一馬當先以半段槍摧枯拉朽,一戰成名。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官至右武衛員外將軍、隴西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從此成為帶兵抵禦吐蕃的主將,迎來自己從軍生涯的高光時期。

①積石軍之戰,收回“吐蕃麥莊”

積石軍為隴右節度治下軍鎮之一,位於今青海貴德縣縣城,臨近唐蕃邊界。唐高宗時設置,前身為北周時期的靜邊鎮。

當地軍民在積石軍大量種植小麥,但每當麥熟季節,吐蕃軍隊就會成群結隊,大搖大擺地來收割麥子,還戲謔地把積石軍稱為“吐蕃麥莊”。

在哥舒翰之前,都是任由吐蕃軍割麥,不敢阻攔。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決定趁麥熟之時給吐蕃軍一個教訓。於是派出王難得、楊景暉領兵前往城外必經之路先行埋伏,待吐蕃軍前來,哥舒翰本人則親率城中軍隊傾城而出,兩廂夾擊全殲來犯之敵。

經此一戰,吐蕃軍再也不敢來積石軍割麥了,“自是不敢復來”。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敦化壁畫中的唐軍形象


②收復石堡城,重新築起唐蕃邊境的堅固大門

收復石堡城一戰,就不像積石軍之戰那麼簡單了。石堡城是隋唐時著名關隘,其地理位置在今青海省湟源縣哈城東石城山。

這裡曾是唐和吐谷渾邊界,吐蕃侵佔吐谷渾牧地後,成為唐朝防禦吐蕃的軍事重鎮,同時也是唐蕃的交通要衝。

隋朝名將史萬歲曾有詩形容石堡城,“石城門峻誰開闢,更鼓誤聞風落石”,強調石堡城形勢的險峻和易守難攻,因此石堡城也有“鐵仞城”之稱。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吐蕃屠達化縣、攻陷石堡城,留重兵拒守並以此為基地侵擾隴右、河西,給唐朝的邊境造成了極大威脅。

天寶六載(747年),玄宗曾打算派王忠嗣攻打石堡城,但王忠嗣以石堡城險要、攻打代價過高婉言規勸玄宗,玄宗還因此不太高興。之後將軍董延光自請領兵攻打,王忠嗣奉命協助,但未能攻克。

天寶八載(749年),王忠嗣因為李林甫的彈劾去職,玄宗於是命新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統領隴右、河西、朔方、河東以及突厥阿布思總計10餘萬兵力,誓取石堡城。哥舒翰總領大軍,麾下高秀巖、張守瑜二將為前鋒強攻石堡城,“不旬日而拔之”。

石堡城險關重回唐帝國懷抱,再次成為帝國邊境一道堅固的大門。但攻城也付出相當的代價,“士卒死者數萬”。時人和後人多認為其犧牲太大,得不償失,由此產生諸多爭議。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石堡城遺址


③收復九曲之地,剪除吐蕃攻唐的基地和跳板

九曲之地,即今青海貴德、化隆一帶的黃河沿岸地區,原屬唐帝國廓州地界。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金城公主和親入藏過程中,吐蕃求取該地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

吐蕃得到九曲之地後,築獨山軍、九曲軍兩個軍鎮,駐紮重兵並以此為前進基地,伺機東進蘭州等地。如開元二年(714年),吐蕃10餘萬大軍就趁機東向大肆進攻臨洮軍(唐狄道縣,今甘肅臨洮)、蘭州、渭源等地,劫掠人口、牲畜而去。

原本因為和親誠意,唐睿宗將九曲之地讓給吐蕃,但吐蕃卻以此為基地,騷擾邊境、侵奪人畜,反倒成為唐王朝的一大隱患。

這事一拖就是將近40年,直到天寶十二載(753年),時任隴右、河西兩鎮節度使的哥舒翰,才統領兩鎮邊軍攻取洪濟、大漠門等軍鎮,基本上收復九曲之地,並在此設立洮陽郡。

九曲之地的收復,剪除了吐蕃攻唐的一個重要基地和跳板,同時鞏固了先前收復的積石軍、石堡城,形成一道阻擋吐蕃軍與唐王朝隴右、河西的屏障,暫時解除吐蕃對隴右、河西乃至關內道的威脅。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積石軍、石堡城、九曲之地的大致位置

【二】愛發牢騷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對哥舒翰在隴右的作為頗有微詞,身為幕僚高適和當地百姓卻把哥舒翰視作神明

由於戰功卓著,哥舒翰在九曲之戰後,由隴右節度使身兼隴右、河西兩鎮節度使,先封涼國公、不久又進封西平郡王。天寶十三載(754年),哥舒翰又拜太子太保,兼任御史大夫。

從四十歲那年(744年)仗劍走河西,到天寶十三載(754年)身兼兩鎮節度、爵位郡王、加官太子太保,短短十年時間就位極人臣,成為那個時代以軍功博得功名的典型人物。

因此,除了楊貴妃、安祿山、楊國忠,恐怕最能博得人們眼球的就屬哥舒翰了,更何況那些軍功也並非謊報虛構,而是實實在在的。那些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詩人們也對哥舒翰很青睞,紛紛作詩歌詠,抒發他們對哥舒翰及其軍功的看法,此處就挑幾首比較有代表性的看一看。

① 詩仙李白借哥舒翰攻取石堡城立功之事發牢騷

天寶八載(749年),李白再入長安,時逢哥舒翰以較大傷亡的代價攻取石堡城。李白即在回贈友人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詩中,對此大肆發表看法,“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詩句意思就是你就不能學學那哥舒翰,在青海橫行無忌,西屠石堡城然後取功名著紫袍嗎?

這其中有很明顯的事實歪曲,說人家哥舒翰帶著大軍在青海作戰是橫行無忌,以巨大傷亡收復石堡城是“屠殺”,是撈取功名。事實其實正好相反,能夠當得起“屠”字的不是哥舒翰,而是吐蕃軍當年攻取石堡城時“屠”達化縣。數萬唐軍的生命代價確實很沉重,但那是為了收復失地,而不是侵佔別人的土地,在道義上是能夠站住腳的,理應受到尊重。

其實,點名哥舒翰之前還有一句“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把哥舒翰比擬成長安城中那些成天靠著鬥雞媚上邀寵的紈絝子弟,這也顯然有失公允和有違事實。且不說哥舒翰內心是否真是向玄宗邀寵,就衝著成天在那苦寒之地馬上馬下的日子,就不是鬥雞邀寵之人可比的。

當然,詩仙一生鬱郁不得志,藉此發發牢騷似乎也情有可原,只是以李白的“流量”級別寫出這樣的詩句,對於時人和後人關於哥舒翰的看法有帶偏的嫌疑。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詩仙李白


② 詩聖杜甫一廂情願的希望罷兵休戰是緣木求魚

天寶十一載(752年),著名詩人高適前往哥舒翰幕府,擔任節度掌書記。身在長安的詩聖杜甫為其送行,寫下一首《送高三十五書記》贈給高適。

全詩開篇前幾句,就是杜甫站在憂國憂民的立場,對哥舒翰在河隴“窮兵黷武”的批評,希望高適能夠規勸哥舒翰罷兵、與兵休息。“崆峒小麥熟,且願休王師!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關心底層兵士,著實令人敬佩。但他不明瞭是否能夠休兵,並不是哥舒翰能夠決定,甚至也不是唐玄宗能夠決定。因為哥舒翰在隴右、河西面對的吐蕃,正是一個赤德祖贊當政的極盛時期的吐蕃,它有著對外擴張的內在需求和外在動力。

因此,能否“休王師”、能否守得住“崆峒小麥”,都取決於唐蕃雙方的實力對比,而非某個人的意志。從之前數十年唐蕃邊境上的來回拉鋸,以及之後吐蕃長驅直入長安城的結果來看,詩聖與兵(民)休息的願望,似乎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情懷和一廂情願的看法,無異於緣木求魚。

天寶十三載(754年),哥舒翰因為中風而回長安養病,杜甫希望像高適一樣,入幕哥舒翰建功立業,因此又做了《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一詩。雖然因為有所求而有些溢美之詞,但全詩總體上客觀的描述了哥舒翰的功績,並非全然是對哥舒翰的吹捧。因為當時的哥舒翰連續收復被吐蕃侵奪的土地,保障邊境安全,基本上配得上“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的讚美。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詩聖杜甫


③ 入幕掌書記高適對哥舒翰的讚揚很直接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在天寶十一載(752年)入幕哥舒翰的河西節度府,擔任掌書記一職,並跟隨哥舒翰大軍收復九曲之地。

有著親身經歷的他,在哥舒翰因功獲封西平郡王之後,欣然作《九曲詞》三首,對哥舒翰收復九曲的戰功毫不吝惜誇讚之詞。

第一首詩頌揚哥舒翰以身許國,連年立功疆場的英雄形象和豐功偉績。哥舒翰以身許國、匡扶王室,為廟堂所倚重,連年在西北邊地的疆場上為國征戰。終因功績卓著而封公封侯,並獲封異姓王爵,“御史臺上異姓王”。

第二首詩描繪九曲之地的收復給隴右邊境老百姓帶來的切身感受,充滿了普天同慶的歡樂與太平,所謂“相看總是太平人”。

第三首詩則描寫戍邊將士保邊衛國的颯爽英姿和收復九曲的意義所在,表達出詩人和將士們希望自己的飲馬青海邊,能夠換來隴右百姓的“黃河不用更防秋”。

作為隨軍征戰的親歷者,對於哥舒翰率軍征戰的酸甜苦辣,以及當地老百姓對戰事勝利帶來的感受,高適在詩中的描述應當是相對客觀的,或許其中也有下屬對上司的尊重之意,但並不影響《九曲詞》所傳達的事實和情感。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高適


④ 隴右當地百姓對哥舒翰的稱頌則是發自內心的

其實,詠哥舒翰的唐詩中,最為人熟知的是那首來自民間的《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詩句簡潔明快,堪比《敕勒歌》一般的天籟之音的感覺,哥舒翰率軍星夜馳騁奔赴戰場禦敵的形象躍然紙上,而當地百姓對哥舒翰功績的肯定也明白無誤。

詩的後兩句又有作“吐蕃總殺盡,更築兩重壕”的說法,更是證明是有了哥舒翰在隴右前線的收復失地、構築防線,才能讓隴右邊地的百姓安居樂業,不至於因為吐蕃的寇邊而遭受掠奪和殺戮。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哥舒夜帶刀


【三】沒有哥舒翰與河西隴右二鎮,唐帝國的西大門從此為吐蕃常打開,直至河西、隴右、西域盡數拱手讓人,子民都成了吐蕃奴僕

要考察哥舒翰及其隴右河西將士們數年征戰,到底對唐王朝意味著什麼、對歷史有何影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一看如果沒有他們,唐帝國的河隴地區到底會面臨何種狀況,河隴的老百姓將會有何等遭遇。

①安史之亂後河隴兵力盡數調往潼關,隴右大門洞開引得吐蕃長驅直入長安,河西和西域諸州也相繼落入吐蕃之手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月,安祿山悍然反叛,率十數萬叛軍直下河北、河南,攻陷東都洛陽、直逼關中大門潼關。臨時拼湊的軍隊不敵叛軍,只好將隴右河西前線的軍隊悉數回防,而這些回防的軍隊卻再也沒能回去,盡數跟著已經老病不堪的哥舒翰身死潼關之外。

不設防的唐帝國西大門,從此為吐蕃常打開。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吐蕃開始大舉進攻臨近唐蕃邊境的各軍鎮包括石堡城,並悉數攻取。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廣德元年(763),吐蕃又直下渭州、秦州、成州、武州、宕州等隴右諸州,兵峰直抵關內道、山南西道。隨即在當年十月,揮師東進大震關、殺入長安,代宗皇帝倉皇出逃陝州。

廣德二年(764年),吐蕃又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進攻河西和西域諸州,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河西、西域幾乎盡為吐蕃所有。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丟失河隴、西域的唐帝國


②陷於吐蕃之手的河隴子民多淪為奴僕,對故國懷念不已

而陷於吐蕃治下的大唐子民,又有著什麼樣的遭遇呢?《建中實錄》、《資治通鑑》、新舊唐書等史籍,都有不少的記述。

吐蕃在奪取隴右之後,將50餘萬河隴人士全部為奴。建中年間,韋倫作為唐使出使吐蕃,歸國途中路過隴右故地時,這些河隴人士都“毛裘蓬首”,有躲在牆角偷望的,有捶胸嚎泣的,有頻頻東向叩首的,也有趁機向唐使通報吐蕃虛實消息的。不一而足,足見河隴人士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四十年之後的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劉元鼎作為唐使參與唐蕃會盟,路過龍城遇有上千自稱來自豐州(長安附近)的老人跪拜哭泣問“天子安否”,還爭相訴說不曾忘記自己是唐人、子孫穿唐服,一片赤誠之心讓人感慨不已。

面對山河破碎、異族蹂躪、人民苦難的境地,詩聖杜甫此時才感受到以哥舒翰為代表的河隴將士,對於唐帝國意味著什麼。他在長安陷落後連續寫下《傷春五首》、《收京》、《釋悶》、《有感五首》、《憶昔二首》《警急》等詩。

其中“和親知計拙,公主漫無歸。青海今誰得,西戎實飽飛”,糾正了他先前的看法。此時的杜甫,深刻的認識到一味的和親只是示弱的表現,沒有哥舒翰等人經營的隴右、河西防務,沒有石堡城等險關扼守,唐人想要的唐蕃和平相處的局面是難以達成的

為國立功抑或媚上邀寵:從詠哥舒翰詩,看哥舒翰在河隴的功過是非

敦化壁畫吐蕃贊普禮佛圖


結語

天寶年間,唐玄宗開始耽於享樂,先後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兩位後世公認的權奸,他們大權獨攬、閉塞言路、堵塞有識之士的進身之路,為李白、杜甫等時人所詬病。

而哥舒翰仗劍走河西,為國守邊禦敵並立功封王的時期,正好趕上這一段唐帝國由極盛走向衰退的轉折期。他耀眼的功業太過突兀,遑論李白、杜甫等不在朝中之人,就連楊國忠等中樞重臣都眼紅,當然會招來不小的物議。

李白等人的“流量”太大,他們的看法很容易把輿論帶向偏離的軌道,讓時人和後人都會對哥舒翰等人在河隴邊地的所作所為產生誤解

作為入幕之賓的高適則由於有親身經歷和感受,可以發出完全不一樣的議論作為隴右邊地的百姓“西鄙人”,對於哥舒翰屏障吐蕃帶來的安寧和平更有發言權

隨著哥舒翰以及他率領的河隴軍隊消失殆盡,以杜甫為代表的唐人才意識到當初哥舒翰經營隴右並非媚上邀寵,而是實實在在的為國立功。

數十上百年之後,因為河西走廊和西域丟失而無法重建絲綢之路的宋人,對此更有體會。也許正是如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就對哥舒翰收復九曲之地後的隴右景象評價到,“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