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官学。如果孔子活着,皇帝会请他来治理国家吗?

子冬


还是不会。汉武帝还是只会用董仲舒这类儒官的学说为其统治服务。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仁”,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诉求。统治阶级首先会动用军队等暴力机构来维护社会秩序。这就不能为孔子所容忍!这也说明法家思想为什么被封建统治阶级所亲睐。但一味严刑峻法肯定不行,于是帝王们采取一些“仁”的怀柔政策,大赦天下,减租减负,提倡科考,广纳天下英才。所以封建帝王认为最好的国家治理方式是法家为主,儒家为辅,甚至杂煣以其它各家学说。


BuddyYee


谢谢!

″如果″孔子活着,皇帝会请他来治理国家吗?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东南鲁源村)人,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巜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年轻时任过小官礼仪等,后任鲁国司寇,上任七日诛死著名大夫,教育家、演说家、法学派少正卯。

所以说明君不会请他来治理国家的。



守望佳苑胶州湾


这个问题问得很天真!

历史上的孔子极为聪明好学,20岁时就被当时人赞为“博学好礼”。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和“乘田”小官,尽管官小,但孔子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所以,不断地被提拨重用。

51岁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市长),政绩显著:

一年后,升任省部级高官--司空:

后又履新大司寇,也就是当时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

56岁时,升为代理宰相。

为什么为代理宰相呢?据考证是因为孔子火箭式的提拔,引起众庸官不满,一致抗议,并提出了孔子不符合官员晋升的N个标准,因此皇帝只好让孔子暂为代理宰相。

后来,孔子官场失意,政冶主张遭到众庸官打压,精力就放在了教育上,开创私学,方有儒学。被后世遵为“至圣”,万世之表。

汉朝即奉儒学为国学,汉帝们都一定会请孔子出山参与治理的。

就看人家孔老先生愿不愿意了!





文武小二郎


中国文人一直有文人梦,以为活着可以被人利用,管理好国家,这个其实只是一个幻觉,文人的局限性太大,其实治理国家跟文人没有关系,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对此有很深的理解,最后回到家乡做起了教书匠,里面理解的东西是非常深刻的!

国家的运行体制跟文人嘴上的理念相差很大,这个历朝历代文人不受重用的关键,刘备是个卖草鞋的,朱元璋做过叫花子……对于国家的认识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他们应该是看懂了人性,知道人性应该如何管理,知道什么样的人该闭嘴!所以古今中外没有艺术文章之人治理国家的!

可是治理国家的时候,文人说的话写的书可以看,可以借鉴!可是文人的局限性也就是到这了,管理国家是一个全方位的考量,不是书呆子可以搞懂的,文人擅长夸夸其谈,说的话比较容易空洞,另外文人之间没有行成行业的潜规则,所以文人没有对自己的要求,一般都是如何的约束别人,自己却没有可以遵循的礼法可用!文人斗起来也是非常可怕的,完全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道理懂的多不见得就是好事,道理懂的多反而会为自己的不当言行很多粉饰,这样反而会出现大家反感的现象,以前的士大夫阶层完全不是文人做的,你没看历朝历代封王拜相的都是功臣吗?可是不知道何时文人有幻觉可以治理国家了,这个估计只是一个理想,士兵在参军后必须有为国家献身的准备,试问文人从文的时候,有想过为了文化繁荣大公无私的吗?

一个社会的精英层必须是胸怀天下的人,不是靠嘴皮子就能完成的,文人内部太多的利益,太多的尔虞我诈,太多的指责和不良竞争,这个真不是别人造成的,完全是自己内部太混乱!

当然好的文学作品是可以对社会有好的作用,可是哪个文人一旦有点贡献,会导致群体性的围攻,这个也是文人在社会进步的时候,作用不是很大,可是文人的文章可以留下,别管他生前是什么样子的,可是死后大家就不计较了,他们的作品可以被接受,因为大家这个时候基本忘记了,这个人是谁了!也不会去在意他们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人很多说法和做法比较脱离实际,说一套做一套早被识破了,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个不是个人的过失,完全是文人自己内部没有协调好,没有给社会做出表率,因为文章可以随便写,不能说明什么!

可是别的行业容易行成大家遵守的潜规则,这个规则会在行业里传承,大家不会因为虚无的东西乱来,很多好的作品会世代流传,到任何时候,不会接受假的东西的注入,宝贝永远是宝贝!现实里大家也是赞美工匠精神,因为工匠有很好的秩序,大家都是遵守行业的操守,不会乱了规矩的。

其实所有行业一旦失去了操守,这个行业的人也就随波逐流了,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导致自己合适就可以了,不会管别人的得失,所以一个行业要想被重视,主要看这个行业的人能不能行成自己行业的潜规则,并把这个规则一直传承下去,脸都是自己挣的,没有人可以把胡来的行业,还可以炒作到深入人心的地步。

孔子后来明白了很多东西,也是回到老家踏实的教书,主要是培养更多道德高尚的人,给这个群体做好基础,其实行业没有行成好的风气,只是这个行业没有正确的做人理念,跟别的没有关系!

才人是其次的,才这个概念本身就很虚幻,可是能人才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关键,能人的视角很宽广,到了晚年的时候,很多能人会出书,会对社会更多的指导,这个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才人其实就是一个网红的代名词,是别人恭维你的时候说的漂亮话,如果你被人家说成才人,其实你就是一个网红的角色!

可是现实里被称作才人的人都是感觉良好,我的意识里被别人称作才人是一种没有面子的事情!我最讨厌别人说我是才人,让我有了一种虚度年华的感觉。

你的才能无法转化成对人类进步的正能量,这个才能就是可有可无的,没准因为是才人反而对社会有破坏性的作用!反而把大家的精神世界给污染了。

用一个人关键看当时社会的状况,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诸子百家都是在说自己的主张,儒学是来的比较通俗,可是当时的社会道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个也是儒学最后成为教书匠的原因!

现在其实社会文化高度融合了,可是个别人还在强调儒学,这个只是一个现象,孔子之后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下,已经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善于总结和善于学习的铁证,现在还想把儒学单独拿出来炫耀就是不明智了,儒学只是继承中国文化的一份子,做的工作不比谁多,很多所谓的儒学是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不能把儒学看成一个独立的文化现象,儒学早就跟中国文化融为一体了。

包括宗教,艺术,哲学都是在融合中国文化,也是给中国文化不断的注入新的东西和活力,现在中国没有儒学,应该是中华文化才对,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化,历史都是在这个热土上产生的,儒学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元素,根本无法跟中国文化脱离!

儒家有道家的思想,道家有佛家的语句,佛家有儒家的命题,这个现在是无法分开的。只有少数没有理念的人才会给中国文化贴标签,现在可以说所有文化都是融合了,你在说儒家的时候,没准你的论证是道家的,你在论述佛家的时候,你的论点没准是儒家的,还有诸子百家的论点呢?它们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只能说所有这个家那个家都是一家。

当然有些经典还是可以说出自哪一家,可是任何一家都是相互借鉴了几千年,到底怎么划分还是一个商榷的东西,我在看书学习的时候都是把所有学说看成一家,因为通过相互影响早就是一家了,没有人有资格说他代表哪一家,因为历史不能回到交流融合前的状态!

其实强调自己是哪一家也是一个个人的考虑,无非是想成为更大的网红而已!

孔子当年的很多论点论证,是在当时动乱年代无法实施的,因为大家首先是解决一个统一思想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协商就达成很多共识,如果可以的话,人类战争就不会爆发了!

汉朝时期天下一统,很多历史大家要反思,要统一认识,孔子当年的说法比较适合汉朝初期的人心调整,应该从战争观念中转移出来,孔子的一些说法也是有了市场,孔子一生也没有写太多东西,可是现在的书籍可以说多如牛毛,在一个历史时期儒家成了时尚,大家都是把作品并入儒家,可是当时要是发扬别的学说呢?估计很多作品就不是儒家的了!

清华毕业的学生写了作品不能说是清华独有的文化吧,北大也是做不到!所以后人把中国文化分成这个家,那个家就是一个假命题,现在中国的思想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完全跟哪一家根本挨不上!

中国大地是产生思想的地方这个思想是我们全体人民共同的财富,没有哪一家可以独霸!不过你从哪个家入手研究,你就会先入为主的强调你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我居然看到过有人说佛家总结了中国的中医,我的回答是现在中国佛家的理论体系都是中国本土文化填充的,佛道都是一样的!何况儒家怎么努力也没有行成宗教!

中国文化只能是在这片热土产生的东西,强调哪一家只能回到两千多年前!

一件好的作品,会在工匠中奉若神明一样的学习传颂,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没准会被同行鄙视!这个就是行业的不同,所以中国工匠精神到达了巅峰,一个好的字画也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龙映熹


不会。儒家最终得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赏赐,但是儒家本身也付出了抛弃了克己复礼、仁政治国的理论核心,专职为汉朝“以孝驯化天下”。后世的“以孝治天下”说法不同,本质一样。儒教的称谓,也是从此开始。

众所周知,“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摘自《先秦学术概论》)中华文化的高峰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中也包含杨朱这个道家学派。但是,此道家非彼道家,杨朱思想被称之为“中国人权宣言”,但依然并不等于是道家。一言以蔽之,老子的道家是将天下真相(治国真理)娓娓道来。听或者不听,随便。而杨朱思想仅仅是道家“仁义智信”中的“仁”,并不涉及“义(正义)、智(智慧)、信(诚信)”。所以,杨朱学派跟儒法墨等其他政治学派一样,依然属于老子道家思想这颗大树上的枝叶。

用今天的世界观来说,国家有上层建筑、有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儒法墨杨朱等等所谓被归类为有政治学派,根本在于他们都属于提供一种治国理念(被执政集团采用后,既成为思想上层建筑),并以此建立国家治理体制(政治上层建筑)。以秦国为例,商鞅变法的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军权、治权、税权)郡县制为政治上层建筑。

统一是秦始皇的,最核心的体现在中央集权:军权、治权、税权被高度统一到中央。郡县不再拥有这三个权力,仅仅是按照中央制定的标准执行。郡县有驻军但却不是郡县的所有,郡县有治理但必须按中央的法律为准,郡县有税收但标准以及收入都是中央所有。以现代意义来说,这些就是主权的范畴。秦始皇的统一,是统一标准。比如,以统一度量衡为统一称量工具,统一的称量工具直接促进公平交易,进而间接促进商业的繁荣。统一文字同样是交流工具,部落、宗族的历史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而更加通畅,中国文化的积累和包容更加繁荣。

而大一统,是一统的是思想、是白色恐怖----只有儒家一家思想,所有非儒家一律被屠杀殆尽。当然,仅剩的儒家也同样被阉割,只剩下对执政者更有利的这教化、哪教化。对政治制度有影响的克己复礼,对执政利益有影响的仁政治国,统统被阉割了。但是,儒家表报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倡议,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汉朝及其以后,当官封爵成了儒家独占的黄金屋、颜如玉,儒家还有资格报怨嘛?包括董仲舒自己,短暂的地方辅助性官员,不久被彻底罢免。然后,当了十几年的教书先生,就去见孔孟了。可见,孔子是不会,即使皇帝请他来,他也不会来。





易小道侃古今


不会的。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学家。他采纳了儒臣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就是“国教”)。可能有人会认为,汉武帝比鲁定公(姬姓,名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他为鲁昭公的弟弟,承袭鲁昭公担任该国君主,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15年)强多了,会比较赏识孔子。其实错了。原因如下——

首先,汉武帝很重视武功,经常杀伐征战,不惜国库空虚,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积攒下来的家底都花光了。这是明显不符合孔子“仁政”“庶富教”思想的。儒乃柔也,儒家讲究“仁”“礼”“忠恕”,不主张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其次,虽然孔子重视君臣父子的名分,主张“正名说”,可是孔子语句里有很多都是直接针对(用现在的话叫“怼”)君王及其统治集团的。比如孔子骂卫灵公“无道昏君”,骂卿相不敬重诸侯王,骂诸侯不尊重周天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还骂弟子不贤,为什么不阻止君主干坏事?儒家怒怼君王的传统,后人总结成“文死谏”。

第三,孔子虽然看不起少数民族,但也不主张用武力扩张来征服“夷狄”。而汉武帝对西北和西南用兵,开疆拓土,明显违背了“为政以德”的儒家治理原则。
总之,走上“霸道”的汉武帝就算请孔子(如果他们是同时代人)入朝为官,也不会真心欣赏孔子,但是可以利用孔子“正名说”等封建伦理,巩固自己的统治。照汉武帝喜欢动武的脾气,没准儿孔子(如果真的应聘为朝臣)不得志的时候想下野去做教育家都不可以。


慈善文化研究


虽然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即使孔子活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也一定不会邀请孔子来治理国家。

因为,在汉武帝时期能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已经不是孔子时期的先秦儒学了,而是被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

一、先秦时孔子的儒学,维护的是原有的旧的社会秩序,对新的社会秩序往往起着打压的作用。

孔子以仁和礼为他的思想核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但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恢复到以前的社会秩序中。对正在日趋形成和变革当中的新秩序则充满了怀疑和否定。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孔子的思想带有保守的因循守旧的特点。

二、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面对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以及黄老之学带来的地方对中央集权的威胁,继位后的汉武帝急于改变这种局面。而董仲舒则审时度势,致力于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在此局面下,董仲舒以儒家为主,兼采阴阳家,法家以及黄老之学等各派主张,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新儒学。

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认为君权神授,因而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则是儒家的主张,即统治者实行仁政,老百姓要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这样的一套体系有助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因而被称为大一统思想。

它其实是一种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法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才是根本目的,而儒家的仁政,仅仅是一种手段或方法。

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赖以维护统治的根本思想是法家,摆在明处的儒家思想,更多的还是为幕后的法家而服务。

所以即使孔子活着,汉武帝也不会实至名归的请孔子来治国。





龍戰於野888


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让儒家成为国家的思想教育,地位尊贵,汉武帝把皇权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如果孔子还活着,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地位崇高,汉武帝肯定会诏见孔子,给予隆重和崇高的待遇,把你当神一样供着可以,甚至当政治顾问都可以,唯独当丞相治理国家不可能!

汉武帝独尊儒术,那是欣赏儒家提出的“天地君亲师”符合皇权的神化,对皇帝的统治有帮助,可以忽悠民众,说白了汉武帝就是把儒家当成一个工具罢了,不可能让一个工具来伤了自己!你请孔子来当丞相治理国家,无疑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啊!孔子可是所有儒家士子的精神领袖啊,无疑在朝中扩大了儒家的势力,一旦势力过大了,不就威胁到了皇权了嘛!再者孔子的理念和汉武帝的理念有矛盾啊,汉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尚武干藩匈奴,而孔子可是以仁为本啊,他反对杀戮,一个要打,一个要讲仁和,只会吵来吵去,所有的士子会集体反对汉武帝,什么事也干不成,你汉武帝又不能杀了孔子,会落下骂名,打也不不成,杀也杀不成,多难受啊,让孔子治理国家,只会让汉武帝不爽快,以孔子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只会处处针对汉武帝,批评汉武帝,那汉武帝怎么可能让一个处处和自己聊不到一起去的人治理国家的,这无疑是找罪受嘛,你能忍受一个喋喋不休的老头总是在你耳边说仁啊德啊什么的,还有没有清净啊,饭都烦死你了,所以孔子说不能用来治理国家的,只能当做神一样供奉着!



何况你汉武帝愿意请,孔子也不一定愿意去,就是愿意去见汉武帝,孔子也不会参与政治中,孔子有自知之明,我一个学者型的教育大家去当政客,实在不是我的专长啊,何况也不符合孔子的内心追求呢!孔子是淡泊明志的,他最想的是当一个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希望学生个个都是人才,都为国家作出贡献,自己当不当官无所谓了,参与政治实在难为孔子了!何况参与政治会阻碍孔子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上升的空间,有效的时间里,全花费在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中,实在没有意义,追求知识才是孔子感到快乐的事呢,孔子才不会去做,那样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呢!孔子也知道,就算去见了汉武帝,汉武帝只会表面尊重自己,不会给自己实际权力的,既然这样,何苦去拍皇帝的马屁呢,不如就在民间教书育人不就很好嘛,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多快乐的事啊!何况远离朝廷,反而获得皇帝的尊重,你越不搭理他,他越尊重你,越显示你崇高的地位,民众反而越喜欢你,谁不喜欢一个亲民的有学问的名人呢!学者型的人才价值应该体现在学问上,而不是在政坛上,那是有害而无益的,孔子很清楚这个道理,所以不会参与政治的!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不会,所有的学说一旦和权力结合就会慢慢失去它的本来面貌,

儒家也是一样。现在我们看到的儒家学说是被刻意向着有利于统治阶层的方向改造了。

比如孔子讲名节,讲克己复礼,本来是对所有人提出的要求,可是后来就变成了只对被统治者提出要求,对统治者却网开一面。

最极端的就是在对外战争中,臣子必须为国尽忠。对外战争失败,要么以死报国,要么接受惩处,决不允许投降敌人。

可是皇帝如果被敌人俘获,却不会受到什么惩处和指责,如果能够被放回甚至可以重登皇位,皇帝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普通百姓也似乎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敢怒不敢言。

又比如孔子说: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是为了让人民安于现状,减少人民的反抗心理,后来的儒家就把它改成了以德报怨。

这种不对称的道德规范不能让人民真心接受,也不是孔子的本意。

一个真正的学者是不会对统治者曲意迎合的,孔子是个真正的学者,而这样的学者是不可能被汉武帝重用的。


用户寒星一点双鸟飞


不会的。孔子生前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主张,没有哪一个国家真正留下他治理国家就是一个例证。因为不管是儒学还是法家学说、道家学说在统治阶层那里都是统治的工具。一方面,孔子创立的儒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历经其众弟子及孟子、荀子,到汉期时儒家的主张早已从孔子的注重个人修为的“内圣”推广至孟子的王道,“外王”的范畴,以及强调个人自由,到荀子又发展为重视社会对个人的控制。而汉朝时的儒学已经融入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和孔子自己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汉朝独尊儒学,是因为它的前一个朝代秦尊崇法家学说,靠着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严格的法律兼并六国,成就霸业,但同时因为严苛的法律和刑罚二世而亡。而新建立的汉朝肯定要吸取前一朝代的经验教训,采取一些温和的统治方式,而儒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独尊为国家的正统之学,是时代的需要,统治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