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内阁权力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

KoraManuja


明代之前,百官以丞相、宰相为尊,相者,总司百职,辅佐人君,调理阴阳,而到了明代,宰相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中终结,最终产生了内阁这个特殊的政治团体,随着明代历史的发展,内阁也开始渐渐发展,其权力也最终在万历初年达到了巅峰地位。

内阁的产生、发展,壮大,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内阁的发展,其自身的权力也一步步开始扩大。

一、内阁雏形的出现

明朝刚刚建立之时,当时的政治制度承袭元朝的制度,中央设中书省, 并置左右丞相, 总理朝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按照当初的政体设计,丞相是来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 但凡事都有两面,丞相管的事情多,那么权力就自然大,然而如果丞相权力过大,又会造成皇权的相对削弱。

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便是典型的例子:

总中书政, 专生杀黜陟, 以恣威福, 内个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 有病己者, 辄匿不闻, 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

而对于以武开国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讲,这种将自己当做傀儡皇帝的日子简直无法忍受,于是在洪武九年之时,朱元璋先是裁汰掉中书省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四年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的罪名杀胡惟庸, 罢中书省, 废丞相, 分中书省之权归六部, 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全国政务, 而各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定制决策等大权则由皇帝亲掌。

秦汉以来施行了一千五百年之久的宰相制度, 自此废除。

然而,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之后, 虽然身兼君、相二职, 独揽大权, 但此后日理万机, 事无大小, 皆要过问, 自然忙得不可开交, 即便彪悍如朱元璋,也感觉这皇帝的活儿干得太不人道。

为了给自己分点儿担子,洪武十三年九月, 朱元璋设立四辅官, 名为春、夏、秋、冬, 按时节来帮助自己, 但后来发现不太好使, 便很快就废除了。

洪武十五年时, 被政务逼得没法的明太祖又仿宋制,

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殿阁大学士,“侍左右, 备顾问”。又置文 华殿大学士, 以辅导太子, 无定员, 品秩皆正五品, 位于六 部之下。

大学士以翰林院的编修, 检讨等官充任, 虽然只是帮助皇帝阅读奏章, 辅助起草文书和处理一些事务, 以顾问秘书的形式, 来减轻皇帝的工作负担, 本身没有什么权力,而且遇到重大事务, 必须请示明太祖,由其本人亲自处理。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不愿意,但明朝的内阁制度确实已经在他在位之时便出现了萌芽。

二、发展:内阁权力上升期

永乐二十二年,明仁宗登基之后,朝廷下令晋升了阁臣如黄淮、金幼孜、杨荣等人的品秩,并赐给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夏原吉五人“绳愆纠缪”银章各一枚,赋予他们秘疏言事的特权。

内阁臣子的地位和权力的到提升,开始有别于其他普通臣子们。

而到明宣宗之时,这位蟋蟀天子为了腾出更多时间玩蟋蟀,将权力进一步下放,便又赋予了内阁票拟权,这样内阁便获得了帮助皇帝处理章奏的权力。

明英宗十岁即位,因为皇帝年幼,张太后便和“三杨”一起协助皇帝处理朝政,而内阁的票拟权也在此时被制度化。

票拟权的制度化,使得内阁自此成为了核心权力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权力的巅峰,内阁发展到了权力的最高境界

在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之后,内阁的权力被进一步扩展,而因为迎合明世宗的决议,张璁、桂萼等大臣先后入阁参政。

嘉靖六年十月,张璁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掌都察院事,他还仿效明仁宗赐印的故事,请求世宗也授予他密疏言事的权力。

到了嘉靖中后期,内阁首辅如夏言、严嵩等,俨然一朝丞相,权倾朝野。

隆庆三年十二月,大学士高拱兼掌吏部;次年三月,阁臣赵贞吉又兼掌都察院,至此,内阁收拢了外廷、言官的最高权力,高拱更是“以吏部为凤池,至进首辅亦不忍舍,出而斥陟,入而执允”。

隆庆六年,明穆宗去世,首辅高拱被罢免,而接替他出任首辅的是张居正,正是此人,最终将内阁的权力推上了顶峰。

在罢免高拱的次日,刚刚即位的神宗皇帝朱翊钧就在平台召见张居正,并且对他说,

“凡事要先生尽心辅佐。”

在张居正执掌内阁的十年里,他不仅以帝师身份常摄大政,还内结司礼监,并以慈圣皇太后为后援,擅罢朝臣。此时,

“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示如属吏。”

即便在张居正归家居丧时期,神宗仍然命吕调阳等内阁其他辅臣,

“有大事毋得专决,驰驿之江陵,听张先生处分。”

内阁如同相王,而皇帝则垂拱而治,张居正时期的内阁,权力发展到了至高的顶峰。

四、末路长歌:内阁开始衰落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自此明神宗君临天下,张居正被清算,一世英名,付诸流水,在其之后,其他内阁成员鉴于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的教训,不敢再对皇权发起有力的挑战。

臣等猥承张居正擅权之后,侍皇上久御练事、至圣至神之主,兢惕万倍。纵胆智包身、奸雄盖世,安能颐皇上之手口,借以处人?

鉴于张居正内阁的专擅及其悲惨的结局,后续内阁成员不敢再对皇帝的权威发起实际上的挑战,因此只能牢牢的依附皇权,其结果也就必然为皇权所制,最终走向衰落。


青史如烟


事实上明代内阁刚出现的时候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当时的朱棣好不容易把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屁股底下的那张龙椅抢了过来,刚当上皇帝的朱棣还是很高兴的。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朱棣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当皇帝实在是太累了,每天天不亮就要上朝,天天批奏折要看了凌晨,加上晚上还要去“播种”,时间一长这谁顶的住。

(明成祖朱棣)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爹明太祖朱元璋的原因,当时的老朱觉得丞相这个职位太碍自己的事了,于是就废了丞相制度。老朱自己每天批奏折看的很开心,因为大明是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当然要多关注,再加上年轻时候天天打仗养的一副好身体,自己当然吃得消。

朱棣虽然也很能打,但他没有老朱那种敬业精神,于是为了偷懒他发明了两个“小组织\

李仙晟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案为借口废立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分权于六部百司。千百年来,皇权与相权一直交织在中央政府权力的中心地带,权力之间相互压制。明成祖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内阁成立之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仁宣两朝的内阁开始执掌朝政。\r

宣德年间,内阁之阁臣大多由各部尚书担任,且阁臣们又为皇帝之师,故内阁在朝地位崇高,声望日隆,宣宗更是试验性的给予了内阁“票拟”的权力。票拟虽说可以参与机务,但无法决策最后也得经过皇帝的批红。但是到后来,票拟却变了个样,皇帝没有适当的理由,无法拒绝内阁的票拟的,内阁大臣可以利用制度约束皇权了。

嘉靖时期,世宗痴迷道教,一心修道,深居简出,他为了不被俗物缠身,便选取严嵩为代理人,所有政事都放任不再过问。这个时候的内阁,已经是权压六部。

明神宗继位时,张居正出任首辅兼任帝王师,颇受太后信任。居正勾结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把持朝政开始一系列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官员的大小事情将被记载在三本账簿上,一本送往六部与都察院,一本送往六科,一本送往内阁。六部与都察院根据账簿审查官员;六科根据其账簿审查六部的执行情况;最后内阁根据账簿审查六科的工作如何。天下所有事情都要经过内阁首辅与内阁大臣商议,谏官参谋进言,商量讨论决定。此时 ,张居正为首辅时,权力达到顶峰。此时皇帝年幼,百官尽受辖于内阁,大臣专权擅政,把持朝政,皇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在万历皇帝亲政后,废除张居正改革的一切措施,并刻意压制内阁之权力,内阁由此衰弱,再无法达到张居正时的巅峰状态了。





魅力多彩吉安


其实明朝的内阁制度是皇权和相权的变相争斗,在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皇权和内阁官员的争斗就一直不断,有时是皇权压过了相权,有时是内阁把控了朝廷。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后,自己完全把权利抓在手上,权利是增大了,只是朱元璋自己要一个人去完成所有的事,一天要批改几百个奏章,实在累的吐血,所以朱元璋开始是让一些民间有学识的人帮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只是提供意见罢了。

后来发现这些人没有官场经验还是不行,因此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翰林学士,编修文书的低级官员帮自己处理一些文书工作,这些人在殿阁工作,所以被称为内阁学士,这就是内阁的雏形。那时的内阁学士完全是朱元璋的秘书,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权利和官位都是低下的。

到了朱棣当政时,内阁制度就成了国家的正式机构了。朱棣让杨士奇,杨荣等人参与内阁,随着时间的发展,内阁官员的品级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加重,内阁的官员凌驾于六部之上,甚至有的内阁成员还兼职六部的尚书。内阁的成员一般都是个位数,由官员推荐,皇帝最后决定。内阁官员的有首辅,次辅依次排列,内阁首辅也称宰相,名义上不是宰相,但有宰相的权利。

内阁主要是给奏章提写意见,皇帝根据意见再用红笔批红,这样事情就做下来了。随着内阁权力越来越重,甚至威胁到了皇权,内阁的权利大到可以把皇帝的圣旨原封驳回拒不执行的地步,因此到了宣德皇帝时,宣德皇帝在内廷开个读书班让太监们读书,有文化的太监可以做到司礼监太监,帮皇帝批红,这个权利就大了,所以造成了明朝宦官乱政的局面,其实就是皇帝扶持太监对付内阁,加强皇权罢了。

正德皇帝时出了个大太监刘谨,刘谨对内阁官员可是大力的打压,一度让内阁抬不起头来,皇权占了上风,当然到了最后,正德皇帝还是把刘谨给杀了。嘉靖皇帝时,通过大礼仪的争斗,嘉靖把内阁首辅杨廷和给干趴下了,内阁完全成了嘉靖皇帝手中的玩物。嘉靖通过自己的权谋,完全把内阁玩弄于股掌之间,虽然嘉靖几十年不上朝,却牢牢的控制了朝廷,内阁在嘉靖手下就是应声虫,对皇权一点威胁都没有。

嘉靖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只是他儿子却差远了,基本上被内阁压着。穆宗想为自己的老婆买些首饰,内阁却找各种理由阻止,显然内阁在嘉靖朝时受到的压制太久了,在嘉靖的儿子回报下来。穆宗只好妥协了,自己的家事都被人管,可见当时的内阁已经压制了皇权了。到了明神宗时,出了个张居正,张居正完全不把神宗小皇帝放在眼里,朝廷上的大小事张居正说了算,皇帝一点权利都没有,当然啦,到神宗长大后也对张居正进行报复了。

到了明朝的晚期,明熹宗朱由校时魏忠贤对内阁的东林党官员进行清除,皇权占了上风。最后一任皇帝崇祯,他杀了魏忠贤,用东林党的官员进入内阁,崇祯不信任东林党,东林党也不信任皇帝,大家互相糊弄,最后把明朝给搞灭亡了。





魅力平常心


权利来自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