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家谱吗?你是中国历史上哪位名人后代?

用户5140564272280



我有家谱,范氏家族的,黔始祖明威将军范公讳的后代。


一、首先,我来说一下我们家族的起源。

范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祁姓”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祁姓: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历夏商,进入西周初期改为唐公。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奔晋国,晋封为土师之官,子孙遂改为士氏。曾孙士会食采于范,古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山东梁山西的古范地,之后遂有范氏。祁姓范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芈姓:楚穆王时有大夫范山,楚灵王时大夫芋尹申无宇,也称“范无宇”,楚国也有范氏。此芈姓范氏早于都姓范氏。河南项城西有范亭集,春秋时处在蒋国的北面、沈国的西南,楚穆王北进灭蒋、沈等国时驻留过此地芈姓范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二、其次,多多少少的范氏家族人们,在参与撰写这本家家谱的时候,很多人们为之付出心血。

其中人力、物力、精力等耗费时间太长了,走访了将近几百个地区,撰写人员挨家挨户的寻找范姓族人,找到族枝,按照辈分来详细登记,从而依次进行编排工作。能作为范氏家族里面的一员,我真的感到很荣幸能作为“范氏家族”的一员。

三、最后,我想说,能有一个“完成的家谱”是多么的辛福啊,在家谱里,我们可以从里面找到自己的根,再认真看看族人的分布地区,看看族人的有多少?看看自己的辈分在什么位置?这些都一目了然啊。撰写家谱的人们,你们幸苦了。


请问有范氏家族的人吗?


我是今日头条文化领域创作者-客观看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对于我来说,是很幸运的、高兴的。能从茫茫人海中看到这个问题并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这或许是一个缘分吧!初来乍到,点个关注再走吧,谢谢!


客观看问题


我姓刘,是大汉高皇帝刘邦的第74代子孙。

我有三个依据:

第一,我姓刘,刘邦也姓刘,我高祖经过两汉四百年开枝散叶,至今共历经70余代,很可能就产生我了。

第二,据称,孔子的第78代嫡孙孔维益生于1939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78代之间相差2490年,平均一代人是31.92年;我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我生于1990年,相差2246年,按孔氏家族的平均代距计算,我大概是70.36代,考虑到孔氏家族没有当过皇帝,历代讨老婆肯定跟我刘氏后宫佳丽三千没法比,那么多老婆争着生儿子,代距应该要比孔氏的31.92年要短,就算30年吧,算下来,我是第74代。

第三,刘邦很牛逼,我觉得我也很牛逼,而且刘邦开始也是混日子,40多岁以后才开始牛逼,我很可能也是。从生物学上讲,这是遗传,而且很可能是隔代遗传。

只是到了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我刘汉千秋基业尽毁,从此就没落了,家谱也没顺利地传下来。每念及此,我只能黯然神伤。

而现存家谱,始于清天聪年间,一世祖刘世乃当世秀才,湖北人,至三世祖刘宗迁时期,由湖北举家迁至四川,传至第15代到我。

再看看我刘氏族谱中的家训。

“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娇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论,讼则终凶;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多好的家训。

呜呼哀哉,我大汉亡了……


小白读资治通鉴


本人梁氏,我家的家谱在我十三岁左右的时候见过,家谱写到本人这一辈,家谱至今还在我叔叔家保存着。

经过我查资料,西周时因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陕西韩城附近) 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后秦穆公攻灭梁国,梁国的后代以国为姓氏称梁姓,康伯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至于我是历史上哪位名人的后代查证不到😂😂,只知道梁姓名人有梁红玉,梁启超,梁秋实等等。


锦荃妈妈


我姓孟。没有家谱,但有起名字的族谱,有时也称家谱,就是按辈份将名字中间的字固定下来。同时,孔孟颜曾四姓是一家,孔是孔子的后人,孟是孟子的后人,颜是颜回,曾是曾参,共用一个族谱。见面一说名字,就知道彼此的辈份。比如我儿子叫孟繁×,我媳妇有个同学叫孔令X,每次见到我儿子,都半开玩算半认真的叫小爷爷![捂脸]

  孔孟颜曾四大姓,看孟氏家谱及字辈排行,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孔孟颜曾四大姓,看孟氏家谱及字辈排行》--

  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希"至"扬" 这30个字本是皇帝赐给孔家的,后来孟轲的后代、颜回的后代、曾参的后代,也一起跟着孔家排起来,而且国内和海外的华人也完全一样,姓名用字和排辈都如出一辙。这自然是孟子、颜子、曾子都是孔门弟子,而且是儒家学派创立和形成的重要人物时缘故。故有孔孟颜曾天下一家的说法。只要是孔孟颜曾四姓子孙,不论流落世界何处,只要报出姓名,对方马上就可以知道是第几代孙;如果双方都是四姓之一,对确立双方长幼关系也是一目了然。这在世界上大概也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充分显示着华人的内在亲和力及中国人重视区分长幼的传统尊卑观念。



哥一生全是坑


我今年50岁了,出生在四川凉山布拖县,父母是地质队员,从湖南到的四川,在四川有50几年了,我的老家在辽宁,我姓肖,满族,正黄旗,有一年回老家,问老一辈的人,我的祖先是丹东逃难到兴城的,家谱也没有了,应该是肖太后的后代,想像,大家不要见笑,无法考证了,其实中国就是我的家,祖国青山处处埋忠骨。谢谢大家


肖美仑阳光花城欢迎你


我外婆家有族谱,不过文革的时候遗失了一大半。只留有明朝时期部分内容。

据我舅舅说老人们认为先祖是唐朝的李姓一位将军,立军令状打仗失败家里人从河南逃到了安徽并在此落户,但是很多已经族谱已经遗失无法考究。

印象中小时候看过一次,但是当时太小不认识繁体字,也弄不太明白里面的内容,族谱这个文化也渐渐消失的确可惜。


孙志华2020


家谱,我觉得应该是有的。至于说,是中国历史上哪位名人的后代,根据我爷爷的话,我做出以下分析。

首先,在中华民族漫漫的5000年当中, “李”姓名人太多了,数不胜数。有句话叫做“桃李满天下”,而李姓是《百家姓》中的第四个姓氏。

我就先举例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如:先秦思想家,哲学家:李耳,就是老子。唐太宗:李世民。诗人: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地质学家:李四光。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






即使到了现代历史上,“李”姓名人依然是非常多的。就说当红明星:李易峰,李现,李宇春,李冰冰,李晨,李沁,李宗盛,李维嘉,李玉刚,李小龙……

可谓是政治、军事、思想、文学、医药等各类领域姓李名人遍地开花。

根据我爷爷所说,我们家族是从“河南”所迁移过来的。毕竟“李”,是河南省的一大姓氏。所以说天下李姓,根在河南。





记得钱文忠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百家姓的时候就有提到,李姓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的李姓人就有60多个。所以可以说李姓家族有一个职业就是做皇帝。

发现李姓的图腾,也有点意思。是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李姓的始祖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为鸟卵,象征我们后代子孙。

总的来说,看看这些名人哪些是“河 南”人,如李耳就是其中一个了。其实不清楚也没有关系。



因为不论是谁的后代,只要你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点的贡献,能成为你子孙后代的榜样。真正活出了自己,活在人们心中,你也是好样的!至少,好好的活着。


君好哇


家谱是有,年轻一代基本设见过!张姓,发祥之祖“六三公”生活在福建上杭,太婆为卜氏,生六个儿子,分别是:万一公,万二公,万三公,万四公,万五公,万六公,万四公儿子明公兄弟有福建上杭开始迁徙,经过长途跋涉,翻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途经程乡(五华,梅县一带),过翁源,上南雄,最后选择乳源龙溪八驳桥为风水宝地开基立业




秀水大明


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氏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邑(今河南叶县)。

  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鄂人老沈


不知道有没有家谱,由于历史原因,自己真正的姓氏并没有被自己使用,如果按照一脉相承这个来说,应该姓田,这个姓氏在山东应该是个大姓,历史上齐国的国姓,名人如齐桓公田午、齐威王田因齐、田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