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中,胤禛為何能夠獲勝?

漫漫史話


雍正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卻幹了很多君王三十年也沒完成的事,他的雍正王朝接過康熙留下的爛攤子,不僅扭轉局面還為自己兒子的乾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是前清後宮佳麗和子女最少的皇帝。

沒有他,誰來填補康熙留下的空虛的國庫,又有誰會為乾隆七下江南的揮霍提供資金。即便如此,人們也只記住了康乾盛世,卻沒想過康雍乾盛世。

康熙在位期間,無論朝廷內怎麼混亂,雍正就在一邊看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上面怎麼吩咐,我就怎麼做,甚是清高,不染世俗。

康熙一看:老四立場堅定,誰也不跟,對政治上的事情也不上心更別提什麼野心了,但是呢還有做事情還行,有能力,不錯。

雍正的兄弟們一看,四哥整天參禪悟道,無心朝政,根本不會有什麼威脅,將來做個太平王爺就好了。等到風波過去了,康熙的兒子們瘋的瘋傷的傷,老皇帝沒什麼人選,突然記起我還有一個兒子——雍正,這是個不錯的人選啊。

這個時候所有的兄弟才恍然大悟,原來四兄玩的是這個套路啊! 就這樣,雍正從一個富貴閒人搖身一變,做了大清的統治者,結束了多年的‘九子奪嫡’。

當年康熙七歲當的皇帝,因為自己有一個不靠譜的爹,順治出家當和尚,只想自己清淨快活不顧天下蒼生,可國家不可一日無君啊,總得有人來接手這個位置,於是年紀尚小的康熙就這麼步入了朝堂。

帝王孩子早當家,少年康熙憑著鰲拜一戰的勝利大獲嘉獎,接著又平三藩,修漕運,護邊防。這幾件事情做完,天下太平,也順利開啟了康熙盛世。不得不說,康熙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可晚年九子奪嫡,官員腐敗,還有邊境時不時的被騷擾,百姓也因為旱澇之災生活十分緊張,這時的康熙王朝真是內憂外患,而康熙又年邁體衰,心有餘而力不足,好多事想做卻沒精力做,也沒可靠的人可以幫他,加上國庫虧空更沒有財力去支撐。所以在看到朝堂被九個兒子弄得烏煙瘴氣時,才不得不下定決心傳位給雍正,讓他接過大清江山繼續他沒做完的事。

雍正臨危受命,十分惶恐,眼下局勢動盪,加上之前兄弟之間的奪位之戰,雍正無從下手。康熙用最後一口氣說,我把老十三圈禁了十年,為的就是等你繼位了幫你輔佐朝政。

老十三胤祥在宗人府面壁思過了十年。十年前,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拼命十三郎,面對貪官汙吏一身正氣,與皇兄對陣大義凜然。又一心想著國家朝廷,與雍正關係最鐵。這十年的囚禁生活,給十三王爺帶來了無比承重的打擊和痛苦。雙腿染了怪病生瘡,流膿不止,後來根本走不了路。

最主要是心理上,當年的稜角早已經磨沒了。雍正繼位後,立馬把他放出來,可他跟雍正說話都只有君臣,沒有了當年兄弟間的親密,雍正十分傷心。不過好在這十年圈禁生活,讓他內心較成熟了很多,心思變得縝密,辦事更大方得體。

在他復出的這段時間裡,不辭辛勞夜以繼日地處理軍事瞭解民生等諸多事情,一個人做著好幾個人的工作,晚上也常常是忙工作到很晚。如此拼命的十三四十四歲時就英年早逝了。

雍正登基後,那些曾經爭得死去活來的皇子們,並沒有因此收手,相反,他們都在暗中觀察,伺機出動。雍正帝兩個最大的對手是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這兩人一個能力非凡,一個手握軍權,不可小覷。更為可怕的是,這兩個人同屬一派,如果必要的時候裡應外合,強強聯手,那雍正皇帝可就危險了!雍正也不是善茬,他最後成功地將危機化解於無形之中。

當年雍正為了顯示自己的胸懷,向康熙力薦老十四做大將軍,這個提議還得到了康熙的讚許。可今時不同往日,手握十萬大軍的胤禵卻成為了雍正的心頭之患。狡猾的雍正不卑不亢的來了一個釜底抽薪,就讓老十四乖乖的聽從於他。

他急令川陝兩省戒嚴,命自己的心腹愛將李衛,嚴控西北大軍的糧草軍需,徹底遏住老十四的咽喉,以“奔喪”的名義,令圖裡琛帶領十名大內侍衛“護衛”胤禵進京,並且派年羹堯的三千兵勇暗中監視、以防不測。

這一招釜底抽薪讓胤禵手裡的十萬大軍的變成了無用的棋子。雍正更是以皇帝的名義尊奉自己的生母為“聖母皇太后”,面對這一道合情合理的聖旨,在場的其他皇子、官員無不依從。在所有人都尊奉了胤禛的旨意,對皇太后進行跪拜之後,孤零零的十四阿哥也只好屈服了。對於八阿哥,雍正則是採用了的糖衣炮彈法,誰也不會想到,雍正任命老八為“總理王大臣”。

從這一舉動足以看出雍正真的很會,很適合皇帝這個位置。老八的勢力十分強悍,而且分佈較廣,對於剛登基的雍正來說,如果採取一味的打壓,勝算不大,弄不好還會鬧得人心不定。那不如干脆反其道而行,不僅安撫了朝野民心,還有助於自己的穩固自己的地位。

雍正弄一升一降的決策成功地解決了自己的心頭患。他在位的十三年,為大清百姓做了很多事情,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廢除賤籍……據史學家研究,雍正最後很可能是過勞而死。他的心裡是真真正正裝著大好河山和黎民百姓的。


史論縱橫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是皇四子胤禛自身的優勢及實力;二是他的對手,也是他的兄弟們。

首先來說皇四子胤禛自身的實力——

現代人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確,胤禛在太子第二次被廢黜之後,就時刻準備著做“共產主義的接班人”了。

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

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 戴鐸曾向大學士 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

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 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 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下面再來說一下他的那些對手們,在太子二次被廢后的表現——

1.大阿哥胤禔在太子第一次被廢黜之後,認為時機已到,便向其父皇進言,要求殺死胤礽,此舉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後來皇三子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廢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胤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直斥其為“亂臣賊子”,於是下令奪郡王爵,嚴加看守,在府第高牆內把他幽禁起來。胤禔奪嫡失敗時只有三十七歲,他被囚禁在高牆內達26年,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死,終年六十三歲。

2.皇太子胤礽,是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廢拘繫於鹹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被複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廢黜,仍禁錮於鹹安宮。

3.三皇子胤祉:文青阿哥其實是“局外人”,他一門心思編書,搞學問,並不熱衷爭皇位;

4.八阿哥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因此廣有善緣,與許多阿哥交好。第一次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後來發生的“斃鷹事件”,徹底斷絕了他奪取太子之位的可能;

5.九阿哥胤禟(八爺黨的附庸);

6.十阿哥胤䄉(八爺黨的附庸);

7.十三阿哥胤祥(四爺黨的附庸);

8.十四阿哥胤禵,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其卻是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重要的一員。

在八阿哥奪取太子無望後,他轉而大力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繼承皇位。因為十四阿哥不僅被破例授予大將軍王,出征之時,還是以帝王的規格。不僅眾位皇子大臣,甚至百姓都以為康熙默定的繼承人是十四阿哥胤禵。然而最終康熙遺詔傳位於四阿哥胤禎。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開始的九子奪嫡,可以說九個阿哥都有機會繼承皇位,只是太子和八爺兩個人的機會更大一點。但是隨著兩個人接連出事,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就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了。康熙帝駕崩之時,十四阿哥遠在西北,為了使政權順利交接,不致於出現朝局動盪,選擇近在咫尺,“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來“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便不是偶然事件了。


中國古代民間案件探析


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在做了61年的大清皇帝之後,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七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繼位的即不是面慈心和的八賢王,也不是擁兵在外的老十四,而是這位不受大臣擁戴的冷麵王皇四子胤禛。在康熙眾多的兒子中,皇四子胤禛並沒有太多優勢,論帶兵不如老十四胤禵,論才具和聲望不如八阿哥胤祀,那麼他是如何在“九子奪嫡”之爭中勝出的呢?




  •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並形成了三個派系,分別是:大爺黨胤禔,四爺黨胤禛,八爺黨胤禩,及相對獨立的老十四胤禵,胤禵和胤禩只是盟友。

太子昏聵急上位適得其反

“九子奪嫡”之爭發生在康熙47年一廢太子到康熙61年最為激烈.但是事實上奪嫡之鬥爭在皇子們開始參與政事就開始了。

最先出局的是太子胤礽,他的儲君之位立於康熙十四年,因為政治的需要,胤礽被立為大清王朝第一個皇太子, 隨著皇子們逐漸成長,參政理政的皇子們越來越多,胤礽感受到了壓力,為了安坐儲君之位,召喚自己的外公索額圖輔佐自己,但是索額圖組建“太子黨”,預謀提前窺探皇位。



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上書要求皇太子禮儀當同皇帝一樣,而遭到康熙皇帝打擊,索額圖最終囚禁餓死。 索額圖倒臺之後,康熙皇帝與太子胤礽的關係越來越惡化,最終在康熙四十七年,便發生了一廢太子的狀況。但此時的康熙皇帝還並沒有意向一定要廢黜太子,只想大懲大誡,希望胤礽迷途知返,故而幾個月之後,康熙在議政王大臣會議明明已經公推太子胤禩的情況下,出爾反爾,再立胤礽為太子。 不過,經過此事後康熙皇帝與胤礽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因此減輕,反而彌重,故三年之後,康熙二廢太子,自此,胤礽消失在康熙後期政治舞臺上。



大阿哥胤褆同室操戈太急切

大阿哥胤褆從小聰明能幹,康熙二十九年,十八歲的胤褆隨叔父大將軍福全出徵,任副將軍。康熙三十五年,胤褆又隨康熙皇帝出征噶爾丹,參贊軍機,當年三月,即被封直郡王。 胤褆的軍事和政事才幹相當突出,這點毋庸置疑,也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在“九子奪嫡”期間,“大千歲黨”也屬於皇子們奪嫡中勢力很大的。 但是轉折來自於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期間。胤禔一心想奪嫡繼大統,他密切注視著康熙帝對皇太子胤礽的態度,發生在胤礽身上的事,胤褆都看在眼裡,注意吸取胤礽身上的教訓。事實上他比其他皇子更加具備奪嫡的條件,其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但老大胤褆在昏了頭之後跳出來向康熙請殺胤礽,以除去“慶父之憂”而被康熙皇帝申斥,此時,和太子胤礽關係較好的皇三子胤祉替胤礽說話揭發出胤褆“誅魔”太子的行徑,令康熙皇帝大怒。 胤褆眼見儲位與自己無緣,轉而支持老八胤禩,從而牽扯出一個叫張明德的道人,經康熙嚴查,這個張明德利用迷信鬼神之說,養了一批死士,預備隨時為皇子們爭奪嫡位出手,甚至有謀害太子的預謀。康熙於是對大阿哥胤褆永遠圈禁,凌遲處死張明德,老八胤禩被剝奪爵位。



八爺黨勢大引起了康熙的警覺和打壓

八阿哥胤禩為人親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因而在諸皇子和王公大臣之中頗有聲望,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裕親王福全等宗室皇親和佟國維、鄂倫岱、滿都護、景熙、吳爾佔等朝中大臣均被籠絡麾下,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然而八爺黨雖然勢力龐大,但卻因兩件事而引起了康熙的警覺,一是大阿哥胤禵向康熙推薦八阿哥胤禩時,說了一句“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臣下爭權奪利帝王並不擔心,但利用術士、巫術製造聲勢卻是帝王最為忌諱的,於是此事後不僅大阿哥胤褆被囚禁,八阿哥胤禩也被關押。



第二件事便是公推太子,康熙為消除太子之爭,命群臣舉薦,沒想到的是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竟然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這令康熙大感意外的同時,對八爺黨的勢力也開始感到恐懼,這說明八爺黨已經威脅到了康熙的權威。

而最後一點康熙對八阿哥胤禩的點評也很精準,胤禩處處學朕,卻又學的不像,朕是以寬仁之人,胤禩是以寬仁收買人心,可見在其眼中,八阿哥是以寬仁收絡人心,根本就是假仁假義,這也令康熙為之不喜。



胤禵長於軍事短於政治

胤禵是軍事天才,指揮調度有方,用兵果敢,治軍嚴明,曾經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保衛了西藏和平,只是胤禵長於軍事而短於政治。康熙末年最大的問題是朝政腐 敗,土地兼併愈演愈烈,民怨沸騰。而在軍事上的威脅,只能算是癬疥之疾,而吏治腐敗才是心腹大患。這也決定了清朝下一個皇帝要做的重點,是整肅內政,而不是在與敵人打仗,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康熙只能選擇胤禩,而不能選擇胤禵。



總結:反觀四爺黨胤禛在後期奪嫡之爭中雖有爭儲之心,但不急不燥,懂得保存實力,而雍正本身也是個幹練之才,黃河發生水患,很多人望而卻步,只有胤禛敢於請命,挺身而出去治理黃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讓黃河在之後的時間裡都沒有發生水患,正因為這件事,胤禛贏得康熙的信任。就在八阿哥胤禩與太子之間奪嫡最激烈的時候,他暗中與年羹堯與隆科多交往,組建自己的集團,胤禛在處理事務過程中表現的正直,堅韌,敢於做孤臣的心態也贏得的康熙的喜愛,最後可能還有一個不太靠譜的原因,就是康熙看中了雍正的兒子弘曆,一個優秀的繼承人也為胤禛在奪嫡之爭中勝出加分不少。


寂寂無人


康熙帝畫像

出身較低,是缺點也是優點

1、母族勢微,不受重視

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凌晨,胤禛出生於紫禁城永和宮。她的生母烏雅氏雖出自滿洲正黃旗(上三旗),但系包衣參領烏雅.武威之女,1673年(康熙十二年)經由內務府一年一度選秀進宮,僅為宮女之身。在誕育胤禛之時,由於是無名號的庶妃,所以無權撫養所生皇子(嬪及以上位分方可有機會),故胤禛足月後便被送往承乾宮貴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處代為撫養。

正因母族的出身卑微,所以胤禛的出世並未給康熙帶來多少喜悅感。但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胤禛自身的潛力漸漸被髮掘,6歲開始學習功課,拜張英、熊賜履、徐元夢等名家為師,頗受諸位師傅好評。所以,憑著這份勤奮和聰慧,在康熙每逢外出之時,總會想到這位皇四子,或木蘭秋獮,或巡視地方,或展謁山陵。甚至在有的時候,皇阿瑪還會讓其代辦一些政務上的差事,胤禛都憑藉自己的才幹做得非常出色。

雍正帝畫像

所以,即使有出身上的劣勢,胤禛依然可以在不受重視的前提下,經過數十年的皇子生活,讓自己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才幹,為其日後處理政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所謂的劣勢在此時卻反而成為了優勢,為何這樣說呢?

原因很簡單,一個孩子自出生以後就帶有各種光環,被寄予各種厚望,那麼他的一言一行也會在無形之中被無限放大,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而太子胤礽與八阿哥胤禩便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

2、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皇太子

胤礽生母是康熙帝髮妻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在1674年(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誕育胤礽後難產去世,年僅21歲。為了緬懷髮妻,康熙帝突破祖製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經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和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允准,於1675年(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以“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為由,公開宣佈立胤礽為皇太子,這也使其成為了清朝第一位在皇帝生前即公開冊立的儲君。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一月,年僅5歲的胤礽不幸患痘,為了照顧愛子,日理萬機的康熙長達13天未批閱過一份奏摺,可見他對這位嫡子的無比重視,這是胤禛所從未體會過的待遇。

胤礽畫像

被封太子後,胤礽起初也確實展示出自己的天賦,不僅好學而且還文武兼備,康熙外出征戰時多次命其留守京師監國攝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桀驁的性格漸漸形成,而且在索額圖(孝誠仁皇后叔叔)的“輔佐”之下,胤礽的道路朝著與父親所期望的反方向越行越遠。

3、以賢明著稱的八阿哥

1681年(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皇八子胤禩出生,其生母衛氏系內管領阿布鼐之女,與胤禛生母烏雅氏一樣,來自正黃旗包衣,而且從受寵程度來看,還較烏雅氏更為差一些。

同樣母族勢微的胤禩,自幼便知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可彌補出身上的缺憾,而事實上他也確實做到了,不僅在諸兄弟當中脫穎而出,而且平日還禮賢下士,沒有任何皇子的尊貴做派。正因如此,才會有後來自忖實力不足的九阿哥和十阿哥以及半路投奔的大阿哥紛紛加入。而胤禩呢,是來一個歡迎來兩個舉雙手贊成。就這樣,胤禩團隊漸漸從一個出身卑微勢單力薄的皇子變成可與太子匹敵不可小覷的龐大勢力。但表面看似不斷壯大的背後,因為胤禩的照單全收實際上卻為他帶來了多方面的不利影響。

胤禩畫像

首先,過早暴露自己的企圖和想法,讓英明睿智的康熙早早對其產生提防之心;其次,胤禩團隊作為奪嫡中三大勢力人數最多者,落到實處能指靠上的人卻很少,大多都是當初心懷為了可以藉著如日中天的八爺而平步青雲之人,而如此未能達到眾志成城且良莠不齊的團隊,自然不能助其完成大業。

所以,相對在備受矚目後一舉一動皆影響深遠的胤礽與胤禩,胤禛不僅出身不高而且凡事也都會做到適可而止,這樣即使心裡有再多的想法,都不會人盡皆知,很好地將自己隱藏,才是在當時形勢下對自己最好的一種保護,此時的劣勢自然已無形之中成為了毋庸置疑的優勢。

避其鋒芒,暗存實力

相較於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的風頭正盛,胤禛所採取的策略顯示出其超凡的遠見卓識。

第一,善解上意,投其所好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在康熙巡幸塞外途中,已當了太子長達33年的胤礽做錯了三件大事:1、為身不正,放縱屬下恣意妄為;2、因十八皇子胤衸之死觸怒父親康熙;3、夜晚窺伺康熙御帳,使康熙誤以為他要行悖逆之事。在長久以來的失望和憤怒累積下,康熙在布爾哈蘇行宮徹底爆發,以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馴”為由正式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康熙劇照

但很快,念及孝誠皇后誕育之功,康熙頓生悔意,但皇帝金口玉言又豈能說改就改,於是他在同年十一月十四這天於暢春園宣諭群臣讓眾人群策群力選出一位新的皇太子出來,實際上是為重新選胤礽為太子找了一個很好的藉口。

然而,當時卻很少有人能想到這一點,反而在阿靈阿、王鴻緒等人的暗箱操作下,群臣紛紛建議立八阿哥胤禩為儲君。結果可想而知,康熙帝嚴詞拒絕。而此時表面看似不顯山不露水的胤禛,卻堅決地站到了二哥胤礽這一邊,力促復立胤礽為太子,雖然當時康熙並未作出直接回復,但胤禛在他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胤禛劇照

第二,韜光養晦,不露鋒芒。

相對胤禩處處想高人一等鋒芒畢露,胤禛自通曉事理起便秉承“韜光養晦,不露鋒芒”的宗旨,尤其是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廢、諸皇子蠢蠢欲動之時,更需要時刻保持一個沉著冷靜的心態和給人一種安於現狀的對外形象,他素以“第一閒人”而自居,崇尚佛學,與世無爭。一方面,除十三阿哥胤祥之外,胤禛與其他兄弟都能基本保持距離持平的友好關係;另一方面,通過在父親面前樹立良好形象博得父親歡心的同時,暗中積蓄力量鞏固實力,靜待最佳時機。

團隊精良,眾志成城

1、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相對於八阿哥陣營當中的九阿哥和十阿哥而言,胤禛團隊的皇子們實在是強太多。僅以十三阿哥胤祥為例,在他身上,人生由低迷轉為扶搖直上再到急轉直下,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練就明晰的洞察力和敏銳的判斷力。這位從小就因志趣相投而和四哥情比金堅的人,不僅比親兄弟還親,而且在立場上,不論甘苦,始終與胤禛站在一處誓死相隨,這也是為什麼雍正甘願為其多次破例(連跳四級封親王爵、生母被連追三級封號為皇貴妃且與康熙合葬景陵、去世後特許無需避雍正名諱仍未胤祥、首開先例入祀賢良祠)的真正原因,真正印證了那句老話: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胤祥劇照

2、文臣武將,團結一心

除了有情比金堅的好兄弟,胤禛團隊當中,還有獻言獻策決勝千里的各位文臣武將。元老級重臣張廷玉、隆科多,平亂定勘的年羹堯,胸無點墨但為官有道的李衛,足智多謀的戴鐸,眾人齊心合力眾志成城,在胤禛擴充實力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所謂在精不在多,與胤禩團隊成員甚廣但良莠不齊相比,胤禛陣營的每一位成員都可獨當一面且團結一心,故最終的成功實屬必然。

小結:

縱觀胤禛當皇子的45年時光中,雖然因出身卑微而沒有得到父親過多關注,在奪嫡事件中也遠遠不及太子胤礽與八阿哥胤禩風頭正盛,但其正是憑藉不露鋒芒善迎上意,在與諸兄弟保持良好距離的同時,也達到了無形之中逐漸獲得其父好感的效果。

1721年(康熙六十年),時年44歲的胤禛奉父親之令前往盛京拜謁祖陵,冬至又代父祭祀於南郊。種種跡象表明,他已然成為康熙心目中可承繼帝位的最佳人選之一。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在父親駕崩7天之後,45歲的胤禛於太和殿正式繼位。雖然在纘承統緒頗受爭議以及繼位後對待兄弟冷血無情,但韜光養晦勤勉治國亦是不爭的事實。他由本不被看好的劣勢一舉逆襲,成為奪嫡事件的最後勝利者。

我是“史海甄客百曉生”,一個資深的歷史迷,如果認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多多關注並支持,謝謝各位!


史海甄客百曉生


皇位,代表著中國封建王朝裡至高無上的權力,是許多人都夢寐以求的位置。為了爭奪皇位,“父不父,子不子,臣不臣”的局面屢見不鮮。但若問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奪位之爭最為激烈,最為廣為人知,非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莫屬了。而當時還是四阿哥的胤禛,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他的競爭力著實不大。生母出身卑微,無強大母族支持,又與親兄弟十四阿哥離心。康熙不滿太子胤礽,但多次給胤礽改過自新的機會。即使胤礽被康熙徹底放棄後,以八阿哥當時在朝野中的威望和勢力來說,怎麼著也不應該由胤禛即位啊。那麼,在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中,胤禛為何能夠獲勝?

其實,雍正皇帝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是有其必然性的:

首先,胤禛懂得韜光養晦,取得了各方的信任。他深諳“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從不過分展露自己的野心和才華,面對官場上的肥差,他也從不爭搶,總是淡然處之,做好自己的工作就罷了。他還尊釋教道學,自稱是“天下第一閒人”。種種行徑,不僅給康熙留下了深刻的良好印象,也麻痺了他的兄弟們,與他們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並且,他時時不忘向父親康熙皇帝表示孝順。眾所周知,大清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孝立國,而且康熙又是一個特別重視親情和孝道的君主,胤禛的做法,無疑贏得了康熙帝深深的信賴。不僅如此,甚至連太子胤礽一開始都將他當作自己的心腹來看待。

其次,胤禛確實有著出眾的才華,善於治國且精通處理人際關係。在康熙六十年(1721),雍正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代替康熙祭天。後來,他又前往多次各地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檢查糧倉。這些經歷,無疑讓他對當時清朝的經濟、水利、宗教等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瞭解,獲得了有關民生的第一手資料。

與此同時,他也更直接地觀察和學習了康熙帝處理政事的風格與手段,大大鍛鍊了他處事的經驗並豐富了他的履歷。卓越的能力,不爭不搶的性格,種種原因,無疑一直拉高其在康熙心中的印象分。還有更重要的是,胤禛善於吸納賢才,獲得瞭如隆科多,田文鏡,年羹堯等人的大力支持。並且時時不忘與他們保持一定距離,避免背上了結黨營私的名聲。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胤禛的對手太過“無能”。這裡的無能並非指其他幾位皇子能力不足,而是指他們在奪嫡之爭上運用的方法不正確。例如在諸位皇子當中,太子無疑有著最大的優勢,身為嫡子,母族強大,即使沒有母親的幫扶,也有康熙帝的偏袒寵溺。但就如很多富二代都會有的毛病一樣,胤礽行事急躁且驕橫跋扈,三番兩次惹事生非,行事太過,以致消磨了康熙對他的寵愛,加之他的能力謀略均屬二流,最終還是難逃慘淡結局。而八皇子胤禩則是以“賢”聞名,在朝野上下頗有美名,網羅了許多門人黨羽,算是一個實力派的王儲。

可是他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槍打出頭鳥”啊。九子奪嫡,關鍵在於康熙。而康熙帝是一個權力慾非常強的人,在自己尚且有能力掌管國家的時候,又怎會容忍有人覬覦他的皇位?即使那人是他的兒子。就這樣,胤禩越是表現出眾,越是廣受褒讚,康熙就越是忌憚。終於在發生“斃鷹事件”後,徹底剝奪了胤禩繼位的可能。 所以綜上看來,雍正皇帝登基是有原因的,並不是像很多電視劇或小說中所寫的充滿戲劇性與偶然性。在其執政期間,他整頓吏治,重視民生,大大發展當時社會的生產力。雍正執政時期改革整頓為康乾盛世繁盛景象的出現起到了良好的過渡作用。沒有雍正的勵精圖治,史上頗有美名康乾盛世能否出現,可就難說了。


鄧海春


在康熙末年雖然有九龍奪嫡一說,但是真正的能夠登上皇位的人並不多。尤其是後期太子二度被廢,大阿哥也被幽禁之後,真正有可能登上皇位的,只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

大阿哥本來處於比較有利的位置,因為古代講究嫡長子繼承製。太子胤礽本來是嫡子,但是他被廢之後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大阿哥作為長子就有天然的優勢。不過大阿哥也可能是過於急切想當太子,表現的實在是太愚蠢,居然提出要殺太子,觸怒了康熙。結果皇儲之位沒有搶到,反而被幽禁起來了,早早就失去了登上皇位的可能性。

八阿哥胤禩是康熙所有兒子中最優秀的,但正是因為太優秀了,結果在群臣推舉他為太子的時候,讓康熙皇帝都感到了威脅。結果康熙甚至怒罵了他,導致他基本上也與皇位失之交臂。在太子兩度被廢之後,康熙事實上並沒有合適的人選,他對自己的兒子都太不滿意。

十四阿哥胤禵也是能力比較強的一個,康熙一度也比較看好。在西北發生戰事的時候,他封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率軍西征,應該有鍛鍊和考察十四阿哥的意思在裡面。不過當時康熙年事已高,可能已經等不及了,雖然十四阿哥能力很強,康熙覺得他還是不大適合,其他方面也沒有太合適的人選,所以康熙一直沒有定下繼承人。

本來康熙如果還能多活幾年的話,十四阿哥還是有很大的可能的,不過康熙到了快要死的時候了,又見著了四阿哥的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康熙皇帝對弘曆非常的滿意,四阿哥雖然在康熙眼中不大合適當皇帝,但是能力還算比較強。傳位給他,再由他傳位給弘曆,這應該是康熙心中所想的。

所以四阿哥胤禛在康熙末年,由於他的兒子弘曆非常的出色,打動了康熙,最終得以繼承皇位。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胤禛能夠以一匹黑馬的姿態從九王奪嫡中脫穎而出,其實就在於做事刻薄。

做事刻薄這四個字,出自於康熙對他的批評。既然如此,康熙何以還會因此而讓他繼承大統,坐上皇帝這個位置呢?



康熙晚年的政治生態。

從康熙四十七年始,一直到他生命結束,我們把這段時間界定為康熙晚年,問題應該不大。

在康熙四十七年間,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那就是廢太子事件。太子胤礽被廢,太子之位高懸,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盯著,看誰能獨佔鰲頭,坐上此位。

然而,康熙似乎對此事並不上心,他更關心的是朝中錯綜複雜的政治生態。自他在位以來,一向以寬仁治國,然而到了康熙後期,寬仁卻成了寬縱,時政弊端凸顯,吏治混蝕不清,到了必須要下重手整治的地步。

於是,他著手追比國庫欠款,緝查刑部大牢冤案,企圖以此為突破口,刷新吏治,整頓朝綱。可是,他很快就發現,朝野上下存在各種勢力,相互交織,彷彿結成了一張無形的網,給自己寄於厚望的改革帶來了莫大的阻力。

這讓康熙感到了恐懼,面對這樣的局面,自己竟然無力破局。這是以一代英主自居的康熙所不能想像的。長此以往,大清王朝危矣。這絕對不是用來聳聽的危言。

於是,在認識並權衡了這些利弊之後,他決定引蛇出洞,希望能以此來找到這些勢力的幕後黑手。而這誘餌,就是廢太子之後虛位以待的太子之位。

果不其然,老八胤襈跳了出來,康熙亳不猶豫,施於重拳將他打壓下去。此時再回頭看,真正能夠繼承大統的人選,只剩下了老四胤禛和老十四這一對同胞兄弟。



老四和老十四,選誰?這是一個難題。

事實上這兩人一開始並非自成一派,老四被認為是太子黨人,而老十四和八爺黨搞得火熱。當太子被廢,八爺出局之後,他們得於進入康熙的視野。

從個人喜好來看,康熙對老十四的喜歡遠勝於老四,有一件特例可以說明康熙對老十四的恩寵到了何種程度。

在康熙的諸多王子之中,老十四是唯一一個年過十八還能和自己的福晉住在宮中的人。即便是太子胤礽,也從未有過如此殊榮。歸其原因,還是因為在武功一道,老十四頗有乃父之風。

我們都知道,康熙在文治武功上頗多建樹。武功相對於文治,更利於表現和凸顯,加上老十四自小聰明伶俐,再看看老四胤禛的冷麵無趣,康熙自然對老十四要親近許多。

而說到行事作風最不像康熙的王子,那非老四莫屬。康熙曾批評他(喜怒不定,做事刻薄),從中就可以看出他對老四的態度實在不怎地,不說惡劣,至少談不上喜歡。

然而,當康熙在整頓改革頻頻受挫之時,恰恰是做事刻薄的老四,給了他眼前一亮的感覺。

首先是江南賑災任務的圓滿完成,緊接著在追比朝廷欠款一事上,所有王子都推三阻四,認為這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差事,老四卻二話不說,一手攬了下來,眼見大功告成之際,只因太子胤礽的擅作主張,致使功敗垂成。

即便如此,老四的敢於任事,勇於擔當的作風,還是給康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於國家大計來說,個人的喜好簡直就不值一提,否則,處處皆學康熙的老八就不會遭到康熙的無情打壓。

也許,就是在此刻起,康熙的心裡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自己之後,大清朝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繼承者,來保證政權得於平穩地延續下去?



選擇雍正的不是康熙,而是時勢。

關於繼承者的問題,本來在康熙朝最不成問題的事情,卻因太子胤礽的無能成了康熙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至於康熙為什麼最終選擇了雍正來繼承大統,我們可以看看康熙對九王奪嫡中的九王的評價,也許就能找到我們所要的答案。

所謂的九王奪嫡,大阿哥自成一黨,因魘鎮太子被拘於宗人府永遠圈禁,雖有心奪嫡,卻看錯形勢,以致最早出局。

二阿哥即廢太子胤礽,一廢太子時就己經決定了他的命運。以康熙的睿智,廢立太子這等事關國運的大事,沒有深思熟慮他是不可能貿然行動的,既然要廢,就宣佈了胤礽出局。至於後來太子復立再廢,一是迫於形勢,借太子黨勢力去制衡如日中天的八爺黨。而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太子黨與八爺黨鬥出來的亂局,來引開所有人對老四胤禛的注意,讓其遠離是非,得於保全。

而老九老十附翼老八胤禩組成八爺黨,看上去聲勢最大,實力最強,卻從一開始就走錯了路線。他企圖利用朝野上下各種力量來逼康熙就範,以全自己上位之心,卻忘了康熙乃是以文治武功開創了一代盛世的明君,位居中樞,大權在握,在他的字典裡,從來就不會有屈服二字。



我們且看在康熙的眼裡,老八胤禩是何等貨色。

八阿哥處處學朕,可處處學得不像。朕以寬仁治人,他卻以寬仁收買人心。朕對下面己是放縱過度,他卻比朕還要放縱

從這段評語裡,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已經意識到了自已寬縱治人對時局的危害。他既然不想讓這種事態在自己之後繼續惡化下去,那麼,他要選擇的繼承人就必須在面對臣下違法犯禁之時,不再寬容大度不加約束,而是要一切從嚴無情壓制。

而這樣的人選,只有一個,那就是康熙眼中那個喜怒不定,做事刻薄的冷麵王胤禛。

至於雍正篡改詔書的說法,幾乎沒有一點含金量。且不說這等重要的詔書必然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寫就,單說這(傳位十四子)也太兒戲了吧,你首先也得在這十四子前加一個皇字,在後面再寫上名字。那麼改成(傳位於四子)自然就無從談起。

而康熙對老十四是有過評論的,我們且看:

十四阿哥,整兵經武,很見成效。可是他膽子太大,而胸襟狹小,用於治兵,尚需謹慎得當,用於治國,則必然壞事。

由此可見,康熙從來就沒有想過讓老十四來繼承大統。

他要的是一個敢於任事,做事刻薄,能夠刷新吏治,糾正自己晚年為政過失的人,而這個人,只能是雍正。


煮茶道史


胤禛之所以能在“九子奪嫡”中獲勝,其隱忍的性格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其次,其他皇子爭奪太子之意太明顯,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最終胤禛漁翁得利,榮登大寶。

雍正精明幹練而又隱忍

因為康熙對各個皇子都時刻提點,還讓他們在朝廷裡擔任差事,這也造成了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也都精明幹練。雍正才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顯露出爭奪太子之位的意圖,這也使得胤禛前期可以保存自己的實力。等到後來太子被廢之後,太子之位空懸,這才使得胤禛生出了奪嫡之心。

但是胤禛一直都是用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在爭奪,皇八子胤祀就是因為爭奪得太明顯,被康熙所厭惡,胤禛也吸取了這個教訓。等到後來大阿哥胤褆被圈禁、太子二次被廢、皇八子胤祀無望太子之位,在剩下的皇子中,已經沒有人是胤禛的對手。最後的這個桃子,讓胤禛摘到了手中。


康熙對孫子弘曆的喜愛

康熙對弘曆的喜愛也是獨一份的,“聖祖(康熙)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而且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無論是讀書還是武功,都是非常有天賦。這讓康熙看在眼裡,喜在心裡。後來康熙帶著弘曆去木蘭圍場打獵,把熊打倒之後,本來讓弘曆前去查看。弘曆剛上去馬,熊突然又站立起來。這隻熊被康熙用槍射殺,而弘曆沒有受到傷害,康熙認為乾隆的“命貴重”。

據傳,康熙對乾隆的八字測算過,認為乾隆是大富大貴之人,並且會長壽。再加上乾隆允文允武,自然是好的皇帝接班人。這在明朝也有先例,朱棣的太子肥胖,連走路都成問題,朱棣一度想要廢掉他。但後來大學士解縉以“好聖孫”規勸,終於使得朱棣打消了廢除太子的念頭。後來朱棣的孫子繼位之後,果然出現了“仁宣之治”。康熙也有這樣的想法,最後也證明康熙的做法是對的,清朝的“康乾盛世”歷來為人稱道。雍正之所以能登基為帝,也藉助了兒子的一部分力量。

雍正可以匡扶康熙晚年執政的缺失

康熙晚年已經倦政,許多政事雖然想處理,已沒有那個精力,但是康熙對這種情況是十分憂慮的。官吏貪汙、土地兼併嚴重,如果長此以往,會動搖大清的根基。所以康熙需要他的繼位人,能夠匡扶他晚年執政的缺失。大力整頓吏治,抑制愈來愈烈的土地兼併問題。

雍正繼位後,也果然沒有讓康熙的願望落空。雍正擺出一副不惜一切的架勢,大力整頓與改革吏治,改土歸流、官紳一體納糧等等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土地兼併的速度,澄清了吏治。雍正的這些措施,雖然顯著剛烈,但無疑延長了清朝的氣數。“康乾盛世”的出現,雍正是其中關鍵及重要的一環。

綜上所述,“九子奪嫡”中雍正之所以能勝出,就是他的能力、眼光超出其他皇子,摸清了康熙的好惡,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競爭方式。再加上兒子弘曆的加分,康熙想要找一個嚴峻的繼位者收縮自己的“仁政”,皇帝的寶座便慢慢向胤禛傾斜。在這個過程中,胤禛顯示了高超的政治鬥爭經驗以及那種為了目標甘於隱忍的性格,這是雍正取得最終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他也像大阿哥、八阿哥那樣急不可耐,說不定也早就出局了。


飛熊說歷史


康熙年間,眾多皇子爭奪皇位,競爭異常激烈,其中最出色的有九個皇子都參與了接班人資格評選,史稱“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康熙作為滿清入關以後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在位期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上算得上一位繼往開來的皇帝。從十幾歲開始誅殺權臣鰲拜,之後又剷平三藩,收復臺灣,在位期間還順便和北邊的老毛子打了一仗。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僅有效的穩定了國家政權的穩定,而且還將野心勃勃的沙俄打退,維持了清朝百年的和平。康熙的確算得上功成名就,可是康熙經歷了那麼多的風風雨雨,卻在晚年經歷了最令他痛苦的一件事,九子奪嫡。

康熙在位六十多年,不僅政績不錯,而且也是子孫滿堂。康熙皇帝挺能生,真的挺能生,他一共有三十五個兒子和二十個女兒,要是放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計劃生育的時候,估計康熙皇帝早都被罰死了。雖說康熙有三十多個皇子,可是到最後,只有二十個活了下來。本來對於接班人的事情,康熙是不用多慮的,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把身為嫡長子的二阿哥胤礽封了太子,可是這胤礽非得瞎折騰,讓康熙廢了又立,立了又廢。 所以到了康熙晚年,繼承人的位置遲遲未訣。所以,早都盯著皇位的其他皇子終於按耐不住,用盡各種辦法爭奪皇位,史稱九子奪嫡。


都知道剛一開始在皇位爭奪戰中是大爺黨,太子黨,八爺黨等鬧得最兇,但是為何到最後卻是與世無爭的老四雍正笑到了最後?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為何太子胤礽被康熙給廢了呢?因為是嫡長子,所以二阿哥自小就當上了太子,說句不好聽的話,就等著哪天康熙老爺子駕崩了,他就立馬可以登基做新皇帝。可是怎奈康熙活了六十多歲,二阿哥當了幾十年的皇子,終於是有些不耐煩了,於是吧,他就聯合索額圖在朝中廣植黨羽,意圖在培養自己的勢力,為日後登基當皇帝好做準備。可是,這件事情卻被康熙皇帝給察覺到了。 於是康熙整死索額圖給胤礽了一個警告,然而胤礽卻並沒有收手,後來康熙實在忍不了了,將其二度廢掉。

這時,四阿哥胤禛認為胤礽絕無再次復立之可能,再一次展現了他的權謀之術。表面上胤禛顯得非常低調,長時間不出家門,對康熙也是極盡孝道,再加上胤禛的兒子弘曆深受康熙的喜愛,所以四阿哥逐漸贏得了康熙的好感。不過胤禛在私下卻結交了一些親貴要員,比如說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等。

對於很多皇太子來說,雖說已經是接班人可,可是對於老爹皇帝來說,只要我活一天,這家裡還是我說了算。相對於胤礽,嘉慶就明智得多,雖然乾隆在位六十年以後將皇位都已經禪讓給了他,可是作為太上皇,啥事兒還是老爺子說了算。嘉慶也耐得住性子,當了三年的兒皇帝,乾隆一駕崩,第二天就把乾隆最喜愛的和珅給查辦了




至於,為何九子奪嫡,偏偏就是與世無爭的胤禛最終奪得皇位?那就要從人心說了,都知道一句話,叫做人心都是肉長的。康熙雖然貴為皇帝,可是拋開這層身份,他也是一位父親,一位有著很多孩子的父親。無論是先前穩居太子之位的胤礽,還是年齡最長可是庶出的大阿哥,康熙對於皇子們的都不同程度的栽培過,說是偏心,可能老爺子在某些細節上是有,但在政務處理,出塞建功等方面,該去的皇子基本上都去了。 所以從資歷上來講,各個皇子其實都差不多,但是有句話說的好,叫做見利棄義。作為一個父親,康熙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們落得手足相殘,兄弟反目,可是在九子奪嫡中,大阿哥、八阿哥等的行為卻傷透了已是花甲之年康熙的心。


面對互相傾軋的兄弟,老四胤禛選擇了置身於世外,表現出了一副這皇位和我沒關係,各位哥哥弟弟慢慢來,我還忙著吟詩作對呢的樣子。甚至四爺還給自己起了“天下第一閒散客”的名字,意在向其他兄弟表示自己壓根對皇位沒興趣。難道胤禛真的對皇位就沒一點意思麼?在其他皇子鬥爭最激烈的時候,雍正並沒有參與其中,反而是跑到了已是垂暮之年的康熙身邊,服侍老爹的起居,做起孝子來了。其實對於康熙來言,只是想要一個知孝悌的好孩子,對兄弟仁愛,對父母孝順。可是面對皇位的誘惑,只有老四做到了,好吧,這皇帝就老四來當吧。


太子胤礽失敗在於想要和索額圖一起在朝中建立起一個政治聯盟,但是在康熙看來,這是對皇權的一種威脅,老子還沒死,你就想造反,那以後還得了?九子奪嫡是康熙晚年的一個悲劇,一位在這場鬥爭中康熙希望看到的是兄弟之間的仁愛,可是九子的行為讓他失望透頂。而胤禛反其道而行之,出奇制勝得到了老爺子的青睞,故而可以脫穎而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駕崩於暢春園,胤禛順利繼承大統,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關於胤禛究竟是正常繼位還是蓄謀篡位,成為了史學界難解的疑案。胤禛能在如此慘烈的政治鬥爭中勝出,與他高明的權術和韜光養晦的策略是分不開的。胤禛繼位後,立刻將毫無名位的十三阿哥胤祥封為和碩怡親王,對胤祥恩寵至極,胤祥的怡親王成為清朝第一位非軍功而獲得的鐵帽子王爵,此外胤禛還給胤祥子孫加封了一個世襲的郡王爵。為避胤禛名諱,其他皇子都將首字改為“允”,而十三阿哥卻不用避諱,仍使用原名“胤祥”,胤祥也成為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不用避諱皇帝名諱的皇子。

胤禛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政治權術相當高明,在坐穩皇位之後,先後對原皇八子集團成員進行了清算,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相繼被幽禁致死,分別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被削除宗室,十阿哥胤誐和十四阿哥胤禎也失去了人身自由。隨後,胤禛和怡親王胤祥在治理國家上展現了他們的才華,逐漸將大清帝國基業推向了最高峰。


Zh上善若水W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十四子胤禵以“大將軍王”之名,統帥十萬大軍代父出征阿阿勒泰準格爾部。春風得意的他自以為此次得勝班師,太子之位自然是囊中之物,然而正當他走到甘肅,便驚聞康熙皇帝駕崩了,而即位的並不是他,而是他的四哥胤禛。至此這場從康熙十四年到六十一年,整整持續了47年的九子奪嫡之戰,正式落下帷幕。四皇子胤禛大獲全勝,從其封號雍親王及其名字各取一字,改元雍正,是為雍正皇帝。



受命回京的皇十四子胤禵並不買哥哥的帳,覲見拒不下跪,他打心底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歷史上圍繞九子奪嫡也有過種種探討,其中與胤禵一樣,不解怎麼就是“四爺”胤禛當了皇帝?

一、太子之位炙手可熱,極易陰溝翻船

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愛新覺羅家族創業速度極快,不到半個世紀就從長白山搬到了帝都,各項規章制度承襲明朝,唯獨立太子還是一片空白。譬如皇太極的皇位是大哥代善立挺來的,又如順治帝的皇位也是宗室貴族與議政大臣妥協的結果。而康熙本人由於得過天花(以後不會再得),很幸運地拿下皇位,因此在他21歲的時候,便破天荒地立了個太子,算是清朝開國以來頭一回。



康熙選中的是嫡長子胤礽,滿蒙皆無這個傳統,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康熙假借漢人禮法治國,從而拉攏漢人士大夫的一種政治姿態。要知道明朝萬曆皇帝與眾大臣鬧出的“爭國本”,立不立嫡長子竟可以使文官們要死要活公然對抗皇權。這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是絕不允許出現的,適逢平三藩之亂,康熙需要滿蒙漢高度的政治團結。

只不過這胤礽可能驕橫慣了,兩歲被立為太子,身邊不乏趨炎附和之人,以至於他的弟弟皇十八子胤祄因病夭折時,這個做大哥的卻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讓十分重視親情的康熙非常生氣。儘管皇家親情,但逢場作戲還是必要的,胤礽大概政治情商低,在受到父親的嚴厲斥責後,竟然敢頂嘴,大為光火的康熙在一次巡獵時,以其偷窺皇帝帳篷,意圖謀不軌為由,直接把太子給廢了。



當了33年太子的胤礽被廢后遭到了監禁,手下被一網打盡。後來康熙回心轉意,復立胤礽為太子,但這位太子不知怎麼想的,驕奢依舊如故,結黨變本加厲,甚至把手伸到了地方,公然索要貢物和美女。康熙忍了三年,再次廢太子,這次親太子的步軍統領託合齊成為犧牲品,被下獄處死,挫骨揚灰,算是給廢太子來了個殺雞儆猴,宣告了胤礽太子之位“死刑”。

二、“八爺黨”落井下石,慘遭康熙踢出局

要說太子被廢,最開心的莫過於本就對太子這個位子有所想法的諸皇子們了。長子胤褆、四子胤禛、八子胤禩是最有力的競爭者,而三子胤祉是舊太子黨成員,已然失勢,九子胤禟、十子胤礻我、十四子胤禵圍著八爺胤禩轉,十三子胤祥則是四爺胤禛的小弟。其他皇子或年幼或淡泊名利,不在考慮之列。



最先耐不住寂寞露頭的是長子胤褆,弟弟胤礽被廢后,胤褆負責監管之責,他沒有想到康熙廢太子如此雷厲風行,誤把這個臨時任務當成要立他做太子的信號,於是他便多次以彙報為由試探康熙口風,對弟弟落井下石,結果被康熙識破,當即斷言絕不可能立他為太子。撞了南牆的胤褆還不死心,於是便把老八胤禩拉下水,又到康熙面前大讚八子胤禩有多好,還表示願替父殺胤礽,令康熙非常反感。

最關鍵的是,胤褆這個豬隊友提到了一個關鍵人物——張明德,此人是個術士,曾預言八子胤褆“必大貴”。康熙將他抓起來刨根問底,發現張明德不僅看相,還提出解決之法(謀殺胤礽),服務相當周到,如此一來,八子胤禩便莫名得了個謀害太子知情不報之罪。這也成為後來胤礽復立的開始。

不久胤褆因“厭勝案”(扎小人詛咒胤礽)被革除王爵,徹底出局。而八子胤禩則敗在一次官意調查中。



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兩個月,康熙召集文武百官詢問冊立太子之事,結果平日裡八子胤禩非常愛與人結交,常常以討好王公大臣為導向處理政務。比如清查“太子黨”時,胤禩為收買人心,將一大批原本與太子交往過密的大臣悉數放過,準備草草結案,給康熙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康熙為此點評道,“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

回到這次測評,儘管諸大臣紛紛表示“此事非人臣所宜言”,但康熙向大家保證“眾意屬誰,朕即從之”,表面上鼓勵大家大膽直言,實際上隱藏著試探皇子與大臣結黨之意。在大學士馬齊、張玉書的走動下,眾大臣聯名舉薦了看似春風化雨的八子胤禩,也就坐實了胤禩存在拉幫結派的事實。歷史上子逼父讓位的情況屢見不鮮,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藉此上位的,康熙對此非常清楚,不僅因為皇位繼承人絕對不是靠討好大臣獲得的,更因為皇子與大臣勾連,有可能威脅到自身安全。

隨後,八子胤禩被削去貝勒爵位,降為閒散宗室,保舉他的大學士馬齊被撤職拘禁,王鴻緒被責令退休。

三、奪嫡之爭多險惡,猥瑣發育才是高招

胤礽二度被廢后,康熙決定耐心等待,仔細考察後再作定奪。這一考察就是十年。

九子奪嫡看似兇險無比,明爭暗鬥,但只有四子胤禛看破其中奧秘,最佳的上位之路並不是爭先恐後地跳出來被他的父皇狠狠地踢出局,而是猥瑣發育,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明初朱元璋打天下,便是依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逐步發展壯大,最後奪得了天下。在這一點上,胤禛與老朱有異曲同工之妙。



與擅長逢迎的八子胤禩不同,胤禛在政務上是個狠人。在一次陪同康熙出巡時,康熙對鄂倫岱等人結黨非常生氣,由於鄂倫岱是國舅爺佟國綱的兒子,包括康熙自己的生母和皇后也都是佟家的人,鄂倫岱對皇帝的批評非常不以為然。胤禛見此便說,“亂臣賊子,自有國法。若交與臣,便可即行誅戮”。刑不避宗親,在亟需各路支持上位之時不怕得罪人,胤禛魄力可見一斑。

四子胤禛平時作風正派,無絲毫劣跡,與康熙的培養有關。康熙曾說,“惟四阿哥朕親扶育,幼年時微覺喜怒不定。至其能體朕意,愛朕之心,殷勤懇切,可謂誠孝”。背後的寓意便是,四子胤禛是康熙自己與皇后一手帶大的,胤禛有現在這番正氣優秀,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而胤禛21歲便受封貝勒,31歲受封親王,他的弟弟胤禵則一直是個貝子,好不容易混上了“大將軍王”,還是個臨時“三字王”,比親王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再者,康熙去世前,四子胤禛就已經承擔了代父祭祀盛京(今瀋陽)三大陵、冬至祭天等重要大典活動,實質上認定了胤禛就是儲君。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六十年(1721年)胤禵代父出征,表面上看這是對胤禵的信任,實際上康熙任命了年羹堯負責後勤保障,而年羹堯正是四子胤禛的小舅子。



這就說明,一旦四子胤禛即位,胤禵妄圖以軍權對抗,親向四子胤禛的年羹堯便可以立即中斷大軍的糧草,造反也就無從談起了。

儘管胤禵以拒不下跪表示不服,但承繼大統的胤禛已經是最終贏家,他以此為由懲罰了這個不乖的弟弟,讓他到遵化為康熙守陵,九子奪嫡宣告結束。而胤禛也憑藉“藩邸40餘年,凡臣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之習,皆深知灼見”,力推新政,將大清國力推向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