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期间德军没有大规模列装卵形手榴弹,却坚持使用木柄手榴弹?

张僮珀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这大长腿的木柄手榴弹和握在手里边比鸡蛋大不了多少的手雷,这俩虽然丢出去都是玩爆炸的,但要说进攻效果,这木柄手榴弹要比这手雷要好很多。

首先这木柄手榴弹,您瞅瞅这大长腿,用根绳子捆三五个,这么一拉弦,往敌人的坦克那大链条上一丢。

“呲呲呲”冒着白烟,就听着“噹!”的一声,这坦克鼻子哼哼着“吱!”这就趴窝了。

这整个就是一炸药包啊!

你再瞅瞅这手雷,你来三五个,捆?您捆一个试试,拉倒吧这就是单发的,您这和群发的木柄手榴弹压根就没得比。

还有,这要是来个仰攻,您拿一木柄手榴弹,拧开盖子,这么一拉,甩开大臂,往前头一扔,就听响吧!“咚!”这响声一过,端着冲锋枪咱就来个冲锋。

可这手雷?来个仰攻,拿出来往脑袋上一磕,往上一丢,这要是不小心没丢好,您就瞅着这小圆球,跌跌撞撞的又滚回来了,这玩意谁受得了啊!

所以木柄手榴弹不仅可以单发,还可以来个团发,揍你没商量,咱说的夸张一点,枪丢了,抽一颗出来,这也能当锤子使,当然没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别这么干,毕竟这么砸俺还真不知道安全不安全。

再有一点这扔出去还有个保障不是。

而这手雷,您说轻是轻了一点,但为了减轻这点重量,这滚来滚去的也不好使吧!

再说木柄手榴弹这装药量绝对管饱,破片杀伤这是他的第二项杀伤效果,他真真的杀伤效果是冲击波,这丢出去动静可大。

那么这手雷相对来说装药量他就小点,全部靠破片伤敌,您这一丢出去,立马自己就得找个地躲起来,这家伙弄不好把自己就伤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说了:“你丫手榴弹丢出去,不找地躲,就杵在哪里瞅着?这也太过了吧!”

那到没有,您记住了这木柄手榴弹,就算是个新手,使出吃奶的劲,咋也能丢出个三十几米远的距离。

这要是老手,分分钟钟七十多米就出去了,这要是碰到大牛,给你丢个百米距离那就和砍瓜切菜一样轻轻松松,指不定见个窟窿眼就给你丢进去了,准确率是相当的高。

毕竟这有这杠杠原理不是。

那么这手雷可就不一样了。

您别说新手了,就算是老手,撑死了也就四十米的距离,再远一点,这胳膊就得脱臼了。至于准确度,您自己个悄摸兮的练吧,这不丢个一百来个,准头就得差点。

举例

想当年,俺们有一个黑脸胖子教官,眉毛一挑咔嚓一下,一颗木柄手榴弹这就给你丢出去一百米,眼睛都不带眨的。一口气扔十个,这玩意一点问题都没有。

俺丢俩出去,这胳膊就感觉不是自己的。

就人家那肚子,俺摸了摸,这都是脂肪里夹肌肉的,和那脂肪里夹肠子的压根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俺问:“这是咋回事?”

“练的!部队里伙食好呗!饿了只管吃!”

回头他丢个手雷,这就不得劲了,四十米完了!

俺就问,你能不能再扔远点,他不理俺了!

哎!这事弄的!

所以这木柄手榴弹,俺感觉要比这手雷靠谱一些,当然这是俺自己的看法,不能代表就是正确的。

最后,俺纠正一下题主的问题,德国人也没有坚持一直使用木柄手榴弹,人家也开发了手雷。

只不过这种手雷没有大规模的列装而已,毕竟这木柄手榴弹要比手雷的成本低不少。

而且德国人秉承着他们一贯的严谨,他这手雷依然采用了拉弦的手法。他的顶部有一个盖子,打开后有一个白色的拉线,用法和木柄手榴弹的用法是一样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德军其实大规模装备了卵形手榴弹,M39式。

但是,这种手榴弹和盟国的具有极大的不同。

M39的结构大体和木柄手榴弹一样,而不是西方那种安全设计。

也就是说,M39手榴弹旋开顶部帽子,会露出一根拉锁。只要拉动拉锁,然后将手榴弹投掷出去,就会爆炸。

至于德军为什么选择木柄手榴弹,原因有很多。

其一是,一战中德军就一直使用木柄手榴弹,有传统。

其二是,木柄手榴弹除了需要掏空木柄以外,其他加工都比卵形手榴弹要简单。

其三是,木柄手榴弹可以集束使用,当做小型炸药包摧毁工事,甚至炸坦克,卵形手榴弹则办不到。

其四是,木柄手榴弹因杠杆原理,投掷的准确度较高,距离也相对较远。

所以,在二战前期和中期,德军完全使用木柄手榴弹。

直到后期,才开发了M39式,但主要装备山地部队、空降兵、装甲兵之类,步兵虽有装备但士兵都不太愿意去用。

其实,因德军重火力强大,手榴弹并不常用,只是在斯大林格勒这种城市战中发挥威力。


萨沙


其实并不绝对,早在一战期间,德军就装备了1913,1915,1917等各型卵型手榴弹,而我们耳熟能详的长型木柄手榴弹,最早是法国人于一战中发明的,然后由于投掷距离远,抓握手感更佳,对投掷曲线的控制更加精准,所以被德军借鉴,迅速进行仿造。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把目光返回到一战时期。

(1915式手榴弹设计图)

最早德军装备的制式木柄手榴弹,是1915型木柄手榴弹,设计简单,就是一根长25厘米的圆柱型木柄上,接一个直径8厘米,长度10厘米的钢制冲压套筒,底座中央有圆孔以便木柄插入。套筒一侧有一个金属钩,方便士兵将它别在腰带上。

木柄上,有长10厘米,直径大约1厘米的钻通区域,这里是引信池,内置引信摩擦发火组件,外包纸质套筒,上端是一段黄铜套筒装着的磷粉柱,为延迟引信,延迟时间为5.5秒,在头部的钢制冲压套筒中,是300克硝酸钡,高碘酸钾,黑火药和铝粉混合的炸药。在测试中,士兵可以把手榴弹最远投到大约35米的距离,手榴弹的炸药以及破片杀伤半径大约是15米,不过由于一战是一场堑壕战,环境潮湿泥泞,使得1915式木柄手榴弹时常出现引信受潮现象。

为了改进,德国军工厂设计出了1916式木柄手榴弹,最主要的是改进了拉发摩擦发火装置。拉火绳末端有一个陶瓷小扁珠,更方便拉扯,为了解决受潮难题,设计人员在手榴弹木柄末端用4颗铆钉安装了一个紧固环,可以用此为基座盖上一个锌制保险盖,不但可以防潮还可以避免拉火绳从木柄内部脱出,造成意外事故。1916式木柄手榴弹的战斗部也有了变化,变成了一整块佩蒂特成型炸药块,是56%过氯酸,32%二硝甲基苯,12%二硝基萘的混合物,爆炸威力远远高于1915式。

此时,德军手榴弹的储藏和运输也有了制式规定,一个木制板条箱装有25枚倒置的手榴弹,以及25枚放在包装盒里的雷管。

(1917式手榴弹)

最终,一战中德军使用最为成熟,制造量最大的,是1917型木柄手榴弹。这一型号最大的改进是,木柄内部的导火索管外表还有一个锡制引信摩擦套管,里面安装引信的拉毛发火铜丝圈,末端有一根金属拉线,拉线穿过一个引火件,还连着一个叉口金属夹子,金属夹子的目的在于,士兵用力拉动拉火绳时,防止用力过大将引火件一起拉出引信套管。

在大战末期,德军组织的“暴风突击队”中,手榴弹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手榴弹携带量大大超过普通陆军士兵,具体战术就是携带冲锋枪等轻便武器,在炮击后迅速穿越敌我阵地之间的无人地带,将手榴弹扔进敌军固守的碉堡壕沟里,引导后续部队进攻,并继续不间断地向敌人后方突破,把坚固火力支撑点留给后续的战斗工兵处理,

一战后,手榴弹作为一种步兵基本轻武器,不在凡尔赛条约所禁止之列,所以魏玛共和国国防军武器局继续进行手榴弹的改进,从而诞生了二战中德军使用最广泛的24/39型手榴弹。

(24式手榴弹)

(39式手榴弹构造图)

之所以成为24/39型,是因为它装备了先进的24型,以及后来的39型延迟拉发燃烧引信。这种手榴弹全场36.5厘米,弹体长7.5厘米,全重595克。弹体底部做了冲压螺纹处理,以便更好地旋入木柄。24/29型手榴弹的两段,各有一个金属箍套,分别充当木柄和弹体的连接件和保险盖连接件。弹体和外套筒被统一上漆,漆成墨绿色。中后期,保险盖变成了直接冲压件,其中一些保险盖里配备了弹簧,方便士兵更快拧下。

24/39型手榴弹的雷管,为德军制式8号雷管,全长4.5厘米,直径7毫米,从黄铜制,逐渐变成铝制和锌制,顶端有螺纹,以便安装保护帽,防尘防潮。

(二战德军手榴弹箱)

在二战时,德军手榴弹贮存箱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金属箱,长48厘米,宽36.5厘米,高14厘米,为冲压件制成,箱体表面有三道交叉辐条,底部用铰链链接。通常一个箱子装载15枚手榴弹。里面有便携式金属座架,将15枚手榴弹紧紧卡在槽中,避免来回晃动,另外有两个隔离框,安放引信包装盒和雷管包装盒。

到了1943年后,德军模仿苏联红军,在木柄式手榴弹外面加装一层预制破片箍套,增大杀伤力。同时,木柄手榴弹和卵型手榴弹在德军一线部队中是搭配使用的,1940年5月闪击西欧作战开始时,一个步兵连,拥有45枚木柄手榴弹和30枚39型卵型手榴弹,但到了1943年夏天东线战事陷入防御状态后,这个数字就激增到450枚长柄手榴弹,180枚卵型手榴弹和180枚发烟手榴弹。一般来说,由于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较远,容易精确控制弹道,但投掷时士兵暴露在外的身体部分大,所以木柄手榴弹通常用于进攻作战,卵型手榴弹用于防御作战。另外,由于需要更多携带,所以德军开发了绿色帆布制造的手榴弹携带包

另外,24型木柄手榴弹还被经常改为集束手榴弹用于反坦克,反碉堡作战,还可以改造成单体步兵地雷使用,可谓战场上的多面手。所以在各种宣传画和资料片中,它的出镜曝光率,都要高于卵型手榴弹,也就给大家留下了德军只用木柄手榴弹,不用卵型手榴弹的印象。


用户69792950182


德军也列装了很多卵形手榴弹,只是由于装备规模小所以大家不熟悉

我们见到最多的是德军M24型手榴弹。德军大量装备这一型木柄手榴弹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1、一战以来的使用习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弹进行堑壕战。在一二战之间这段时间,德军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改进,最终于1924年改进定型。

德国也研发过M39卵型手榴弹,由于与传统使用习惯差距较大,在使用过程中并未受到部队的欢迎,因此没有推广。

2、手榴弹分进攻型和防御型两种,德军试图以不断进攻的闪电战击溃各国,因此更多装备了这种装药量大的木柄手榴弹。

进攻型手榴弹,装药量普遍较大,依靠冲击波杀伤敌人。进攻时投掷,己方人员无需隐蔽。

而防御型手榴弹依靠破片杀伤敌人,如果投掷后不寻找掩护,很容易伤到自己。

我们来看一下德军如何使用M24摧毁苏军火力点,单兵之间的配合堪称完美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2389554481261657490, "vid": "f676c1f394994b19be04b0c3d50e4910\

武器装备秀


木柄手榴弹

木柄手榴弹,我们以德军的M24型手榴弹为例子,这种手榴弹的木柄是中空的,里面藏着引信,需要使用时只需要从木柄下段拉出引信扔出去就可以了,它最上头是一个爆破区,内装TNT炸药(可以说是非常变态了)威力巨大,而且这种手榴弹主要还是靠TNT爆炸来伤人,当然还有破片杀伤版本(就是外面再加上个破片套)

↑看图示的德军,他身旁就摆着的就是M24木柄手榴弹。

几乎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给大家的经典印象就是:身着一身原野灰军装,腰別M24手榴弹,头戴M35/40钢盔,手握一把MP40 冲锋枪,背后背着一杆Kar.98k步枪

↓如图

以及.....这个↓ ?????

对不起放错图了.........

好了,对不起扯远了,我们回归正题,

又因为M24手榴弹使用TNT炸药的缘故,所以这M24木柄手榴弹多绑几个在一块(就是集束手榴弹)可以用来反坦克,

总之,M24木柄手榴弹投射距离远,杀伤力大,唯一缺点就是引信太长(足足4.5秒,对面把它捡起来扔回去都够了!!!!!)还有就是耗费时间长,造价贵。(后来就有了M42木柄手榴弹,木柄是实心的,造价便宜,但那已经是战争后期是事情了)

附图↓

再注意上图背上背98k的士兵,他手里拿着的就是M24手榴弹

当时德军几乎每个班都有M24,有的德军喜欢把它插在长筒靴里行军,恩...这酸..........爽.........................!!(物理攻击加化学攻击)


卵型手榴弹

我们还是以德国货为例子——M39卵型手榴弹,这种手榴弹是德国最先使用的卵型手榴弹,主要靠破片杀伤,威力比不上M24,但是呢,这货很方便携带(不用插在长筒靴里了......)可以挂在腰上或挂在胸前,还可以挂在98K的弹带上,非常方便德军行军时携带,而且造价比M24便宜的多,但投射距离没木柄手榴弹远.........

附图↓↓

总之,一分价钱一分货!!!!

笔者还是更喜欢木柄手榴弹,你们觉得呢?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哦。


前线德君


首先说一下啊,二战德军是有大量列装卵形手榴弹的,M39型手榴弹就是二战德军大量列装的一款手榴弹。但是因为M24/M43型木柄手榴弹实在是应用的太广泛了,不仅仅是德军所涉及的东线,西线,北非战场,同时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也被广泛使用,我们看的最多的抗日片里面,在我国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八路军,新四军,国军也都在使用木柄手榴弹的仿造品,且日本人也仿造过一批98式木柄手榴弹用在亚洲战场。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在使用木柄手榴弹,并且将自产的命名为68式手榴弹。

最早应用手榴弹于近现代实战的应该是美国南北战争,使用了一种叫“凯旋”的手榴弹,其次就是日俄战争,双方在旅顺要塞激战时,都使用了类似的手榴弹,但是这些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手榴弹,因为他们十分容易在己方手中爆炸,且不便于携带和使用。但是日俄战争催发了现代手榴弹的产生,当时的英国武官观察员发现这种装备在实战战场中的优势后,指示英军军械局发展出实用的现代手榴弹。而为什么这里要先说英国人呢?当时的欧洲笼罩在一战的战争阴霾下,德国的一个潜在对手就是当时的英国,英国人研发出了这种新武器,德国人觉得自己也得有,于是也开始了本国的手榴弹研发。

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德国人虽然研制出了自己的手榴弹,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手榴弹就是卵形手榴弹,被命名为M1915卵型手榴弹。这是一枚重750克的卵形破片手榴弹,但是它的重量实在是太沉了,没有经过训练过的士兵根本无法在战场上使用这种手榴弹,而经过训练的士兵也只能将其投掷15米左右。因此该型手榴弹也只被配发给了先锋部队使用,而没有大规模列装。

为了弥补在手榴弹方面的劣势,1915年,德意志帝国的军工界设计并开始生产最初的M15型木柄手榴弹,且为了增加投掷距离,因此采用了木柄,且为了方便携带,在装药部的铁壳外还被焊上了一个夹子,该型手榴弹的装药量为170克。不过该种外形被士兵们戏称为“马铃薯捣碎器”。木柄设计使投掷时可以利用惯性,大大提高了投掷距离。它可以由普通的德国士兵投掷大约27至37米,而英国米尔斯手榴弹通常只能投掷约14米。英国战争办公室报告《WO 291/472高爆手榴弹的性能和距离》给出了米尔斯手榴弹各种姿势投掷时的平均距离,站立时为27米,蹲伏时为23米和22 米。且当时手榴弹的一个问题是着陆后无法预测其滚动方向。而德国的M15型木柄手榴弹几乎没有遭受这个问题的困扰,并且在某些方面根本没有遭受这个问题的困扰,因为手柄和装药部因装药部的重量而一起让其免于滚动。但是其缺点却是十分致命的,启动手榴弹的保险丝的拉绳是从底座上伸出的,并可能被一战战场上的碎片或杂物卡住,而奔跑的士兵随时可能会将保险丝挂开,导致引信被点燃,使得手榴弹在一名无辜的士兵身上爆炸。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误伤友军,进而衍生出了M16型木柄手榴弹。M16型在引爆保险丝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更改。将一个小的瓷球放在手榴弹的底部,直接连接到拉绳上。这样可以防止引信暴露出来。小瓷球部分包裹在木柄的底端,这意味着需要用力才能将其拔出。其余的操作几乎相同,只是士兵不再需要自己直接拉动引信。

一战中M15/M16型木柄手榴弹的大规模使用,让德国士兵以及军官对这类手榴弹异常熟悉,且其便于投掷的优点使得该型手榴弹被战后的魏玛共和国军队保留下来。且魏玛共和国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制造了在二战中使用最广泛的M24型木柄手榴弹。

在保留相同的炸药和保险丝的同时,M24型和最初M15型之间的主要区别是装药头稍短,并移除了装药部的便携夹子。设计的另一个变化是延长了木柄。但是这些设计变更的目的却仅仅是为了方便携带。因为德国士兵可以轻松地将手榴弹塞在军装上的武装带后面。且M24型木柄手榴弹重量更轻,从而改善了整体手感。在二战中期,由于物资的缺乏,德国将M24型简化,进而衍生出了M43型木柄手榴弹,并且一直使用到德国战败投降。

德国人的卵形手榴弹一直到1939年才重新出现,被命名为M39型手榴弹,1940年列装德国军队,并一直使用到1945年。M39型手榴弹是为应对敌方袭击的情况而设计的。由于其紧凑的尺寸,因此易于存储和运输。但是缺点也很明显,M39型的装药量只有112克,因此当时德国士兵通常认为多个M39手榴弹才能造成1发M24/M43型木柄手榴弹的伤害,而且易受到地形影响投掷距离,这让M39型的名气在德国军队中大不如M24/M43型。


雷姐的机械空间




我们首先说这两种手榴弹的区别,对比来说,木柄手榴弹比圆形手榴弹的装药量要多,当然装药量多也就意味着在战场上这种手榴弹的杀伤威力也就更大。而且我们木柄手榴弹可以进行改装,我们在改装以后我们可以增加其相应的装药量。但是我们的无柄手榴弹却要受限制,因为这种手榴弹在制造的过程中就要考虑每个人手的大小。总不至于为了增加装药,最后,手榴弹都握不住了吧。

而且,我们说部队的武器有的时候并不是说哪种武器比较厉害。我们还要看人与武器的结合程度,有的武器是比较厉害,但是人操作不了,发挥不了武器的实际效能也是不行的。同时从一战开始,德国就一直在使用这种有柄手榴弹,大家习惯了这种有柄的手榴弹。而且德国对这种有柄的手榴弹也进行了改进,实际的效能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同时我们说德国当时需要的就是这种有柄的手榴弹,这种装药量大的手榴弹更是一种依靠冲击波杀人的手榴弹,德国就是一个野心一直在膨胀的国家。他就是要不断前进,拓展自己的殖民地,重新改写这个世界的经济秩序。

而且,我们说虽然德国大量装备了这种有柄手榴弹,但是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装备无柄手榴弹,而实际上,德国也装备了这种无柄手榴弹。而且每种手榴弹的特点也不一样,我们说一个时期一个单兵的携带的东西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在这种情况下,你使用这种有柄的手榴弹,你携带的武器的数量也必然是有限的。所以,各有利弊,要根据自己任务的性质综合考虑。


阿尔法军事


看了很多大V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开始觉得没有信心,不过翻看大家说的原因,我觉得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

手榴弹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仅仅配发给步兵中个头大,力量强,勇猛的那些战士。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才愿意冒着敌人的枪弹冲近了,扔出沉重的手榴弹。携带手榴弹的步兵成为彪悍勇猛的标志了,后来发现,用这个作为标志,把所有配有手榴弹的强悍的士兵集中起来使用,效果非常惊人,于是新的兵种出现了,掷弹兵。(附一下,他们不是只带手榴弹,还配有枪支的。)可以想象一下,把这些步兵中的精锐集结在一起(手榴弹只是进来的敲门砖。)在很多时候可以左右战局。

这时掷弹兵单独从步兵中分出来,作为一个强大的兵种使用,当然就促进了一种看法,掷弹兵最荣耀的步兵。上图是普鲁士掷弹兵在前进。条顿人其实是拥有传统的,德国在二战的时候,用装甲掷弹兵的称号,给予精锐步兵荣耀。这是一种半机械化的,或者说摩托化的精锐步兵,他们乘车跟随坦克一起前行,遇到敌人立刻就会下车进行步坦协同。

他们当然是会选用传统的长柄手榴弹啦,名字都荣耀为装甲掷弹兵了,上头要是谁把这个弹改成个新玩意“蛋”,那估计抵触会很厉害,那么还是用长柄的吧。即使生产出卵型手榴弹,那些自认为守卫着“掷弹兵”荣誉的精锐,也不会使用。


李勉9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两种手榴弹的区别。以及两者的优点和缺点。


卵形手榴弹指的是M39卵形手榴弹,是一战时期德军M17系列卵形手榴弹的后继者。其优点为体积小,经济性好,质量轻,与67式木柄手榴弹相比,体积减小了58%,质量减少了57%,安全可靠性高,在作战时可多携带几枚。铸造工艺上简单,可一次成型,铸造过程基本机械化,而木柄手榴弹却需人工参入,制作时间稍长。

但其实两种手榴弹威力差不多,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更远,并且往坡上扔不会滚下来,适合向上攻势作战,而卵形手榴弹可能会滚下来炸到自己,并且木柄手榴弹向下投掷会增大投掷距离,增大拐角杀伤力。数枚M39卵形手榴弹可以与一枚M24木柄手榴弹组成反坦克集束手榴弹。


在德军1940年占领丹麦后就装备了丹麦1923手榴弹,在二战期间,德国研发了Nipolit新型炸药,Nipolit炸药不仅生产时消耗硝酸更少,而且机械化强度高,防水性能好,在被加工成型后直接加上引信就成功完成。

关于为什么二战德国会坚持使用木柄手榴弹可能是一战以来的使用习惯,木柄手榴弹可以装填的火药量更大,使得其爆炸威力更大,而无柄手榴弹体积过大影响握持,M24木柄可以装填170g炸药,而M39卵形手榴弹只能装填112g炸药,且二战时德军使用破片手榴弹较少,倚重冲击波成为进攻型武器,所以装填的炸药多少决定其杀伤力大小。


易水不寒


木柄手榴弹是二战德军的象征之一。二战期间德军虽然也大规模装备了不少卵形手榴弹,但是在人们的印象里木柄手榴弹才是德国的正统。

二战期间德军坚持使用木柄手榴弹,有很多的原因。

1.一战传承
军队是讲究传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就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弹,德国在实战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和战术。那么在原有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2.威力大

木柄手榴弹比圆形手榴弹的装药量要多,药量多也就意味着手榴弹的杀伤威力也就更大。在战场上威力大一些总不是坏事。


3.战术需要

就二战时德国军队而言,他的所有的战术目的,全部是实行在他的闪电战上面的也就是他的军队基本上是处于进攻的路上。木柄手榴弹装药多,威力大,能利用爆破时候所产生的冲击力把工事内的敌人给震晕。这种特点有利于进攻。


4.掷距离远且精度高
这个是木柄手榴弹公认的长项。离敌人越远,敌人的子弹大的越不准,伤亡越低。投掷的越精准,就能造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5.卧姿投掷时更顺手

在卧姿投掷手榴弹时,木柄手榴弹相比甜瓜形手榴弹要“顺手”的多。


6.使用灵活

可以根据战场环境灵活使用。木柄手榴弹可以单枚投掷使用,也可以根据战场变化制成集束炸弹,以提高爆炸威力,当做小型炸药包来使用。还可以利用拉发引爆的方法制成建议地雷,对敌人进行杀伤。

7.《凡尔赛和约》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是德国军工元气大伤。当重新武装时,要从一张空白的纸上来重新建立。木柄手榴弹一战时就大量生产,这时用熟不用生,可以省却很多问题,有利于加快整军备战的进程。


武器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各个国家选择武器装备的时候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去确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要根据自己的战术和作战任务综合考量,很显然木柄手榴弹和德军很般配,所以德军坚持使用木柄手榴弹也就不奇怪了。


就到这里,大侠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不喜就喷!

喜欢的朋友,请点击右上方蓝色的“关注”,你的关注就是对小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