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最後去哪了?

朦朧朦朧


和氏璧,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出名,它是一塊珍貴的美玉,價值連城!



相信大家對這塊寶玉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小學的時候都學過一篇名叫《完璧歸趙》的課文。主要講了在千年以前的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幫助趙國奪回國寶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鄲的故事,這裡筆者不再贅述。


那麼這塊鎮國之寶到底去了哪裡?相傳秦統一六國後,和氏璧被作為秦的傳國玉璽,這玉璽代代相傳。但從文獻的記載來看,這種說法缺乏考證。而可信度較高的說法是這塊珍貴的和氏璧作為隨葬品跟隨秦始皇一塊葬在了秦始皇陵,如果這種說法真的成立的話,我們相信隨著考古挖掘說不定某一天我們能重現這塊一直停留在文獻記載的寶玉。

第二種說法是和氏璧在秦末戰爭中,也就是項羽劉邦之間的戰爭中消失在戰火中,推測地點可能是在安徽的固鎮,也就是項羽垓下之圍的地點。


有趣的歷史段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和氏璧在五代十國時期失蹤,至今不知去向。

和氏璧出現的很早,大概是東周時期。

當時楚國人卞和發現了一塊裹著美玉的岩石,將他獻給楚王。

楚厲王認為美玉絕對不可能這麼大,認為卞和用石頭還欺騙君主,將他一隻腳砍去作為懲罰。

楚厲王死後,卞和又將和氏璧獻給繼任的楚武王。

然而楚武王同樣認為,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美玉,又將卞和的另一腳砍去。

到了楚文王上任,卞和再次去獻和氏璧。

楚文王認為不會有騙子敢於這樣騙人,就下令工匠鑿開岩石,果然發現了這塊巨大的美玉,價值連城,是稀世之寶。

為了表彰卞和,楚文王將美玉叫做和氏璧,又賜給卞和大量的財物。

和氏璧是楚國的鎮國之寶。

楚威王時期,因令尹昭陽帶領大軍消滅了越國,為楚國做了極大的攻陷。楚王將和氏璧賜給昭陽,

昭陽非常得意,一次在設宴招待門客時將和氏璧取出供賓客參觀。此時賓客中有人突發起鬨,並趁亂偷走了擺在桌上的和氏璧。

昭陽認為靠和氏璧最近的張儀非常貧窮,人品不佳,有最大的嫌疑。

於是,張儀被抓起來一頓毒打,差點被打死。

張儀由此痛恨楚國,投奔秦國成為相國以後,瘋狂報復楚國。

和氏璧被盜走以後,以極高價格在民間轉賣,最後被趙國國王趙惠文王出巨資購買。

由此,和氏璧成為趙國的鎮國之寶。

之後和氏璧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

秦國強行索要,希望以15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

靠趙國藺相如拼命,和氏璧 完璧歸趙,還是在趙國手中。


不過秦國消滅趙國以後,和氏璧還是歸秦國所有。

秦國消滅六國以後,一說和氏璧被雕琢成為傳國璽,以象徵秦國國威,由玉工孫壽刻上了由秦帝國丞相李斯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蟲鳥篆字。

傳國玉璽一直傳到五代十國時期,才失蹤。

一種說法是,後唐末帝李從珂被石敬瑭擊敗後,帶著傳國玉璽,舉火自焚。

傳國玉璽由此被燒燬,後人再也沒有看到。

還有一種說法是,李從珂自殺時,玉璽並沒有被焚燒,被後晉奪取。

但後晉出帝石重貴同契丹人作對,引來了遼國大軍,首都開封被攻破。

石重貴被俘前,不願意傳國玉璽給契丹人繳獲,親手將玉璽砸毀。


總之,五代十國以後,就再也沒有看到過傳國玉璽。

後來從宋代開始,元明清都有民間人士自稱獲得傳國玉璽,獻給皇帝,但都是偽造的。

明朝開國時,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傳國之璽”,


薩沙


一、卞和獻玉:楚人和氏得玉璞山中,三獻國君,剖之,得稀世美玉,命曰“和氏璧”。二、完璧歸趙:趙得和氏璧,秦欲強索,相如化解。三、始皇制璽: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斯篆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四、子嬰獻漢:沛公軍霸上,子嬰素衣白馬獻國璽於沛公。五、玉缺金角:莽篡,入宮索國璽,太后摔之,缺一角後黃金補之。六、魏受漢璽:魏承漢祚,得璽,為示正統,丕於璽肩部刻曰:“大魏受漢傳國璽”。七、司馬據璽:三國一統,璽為晉武帝司馬炎所得。八、璽歸前趙:羯人石勒得璽,刻曰:“天命石氏”。九、再傳冉魏。十、復歸東晉。十一、南朝四易。十二、璽入大隋:文帝滅陳,叔寶獻璽。十三、流入漠北:隋亡,蕭後攜璽遁入漠北突厥。十四、終歸大唐。十五、輾轉五代。十六、從珂焚璽:後唐滅,李從珂攜璽自焚於玄武樓,從此傳國璽消失不見。以上就是有關傳奇國寶和氏璧前世今生最流行的版本。怎麼樣?是不是極具魔幻色彩,夠跌宕起伏、離奇曲折吧?可我要告訴您的是,這絕非史實!從東周到五代時間橫跨1600多年,這中間可謂漏洞百出,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我只說其中一個環節—-始皇制璽,且不論此事如何缺乏史料佐證,就是這故事本身就存在一個繞不過的硬傷。玉璧作為古代社會重要的禮器是玉器家族中最具內涵、資格最老的成員,《爾雅·釋器》對玉璧形制做了詳細的闡釋:肉倍好謂之壁,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說文》釋玉璧為:瑞玉,圓器也。可見玉璧是一種圓形、片狀、中空的玉器,這一形制從上古一直延續至今,從未改變。先秦制玉璧又豈能脫此窠臼?而且從迄今發現的玉璧看,最大尺寸的其厚度也僅有1釐米左右。再說說先秦的璽印,先秦的璽印多為立方體,尺寸規格都在2釐米以上,個別能達到3釐米。這還是普通諸侯、大夫用璽的規格,試想作為一掃六合、虎視寰宇的始皇帝如何會用厚度只有1釐米的和氏璧來改制傳國璽呢?這完全不可想象。所以有關和氏璧的最後下落,合乎情理的只剩兩種可能:一、已毀於秦滅六國的戰亂之中。二、被秦獲得,已陪葬於始皇陵中。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和氏璧,相傳是卞和發現的。其加工後成為歷代王朝傳國玉璽,相繼經秦,漢,魏,晉,隋,唐等歷代王朝!之後在五代十國以後,不知所蹤!

其特徵,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青綠而玄,光彩照人’曾是秦始王隨身之寶,曰,‘隨,和之寶′。


唐《玉璽譜》,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著名的秦昭王願以十五城換璧,以及完璧歸趙的佳話,足見其價值連城!

完璧歸趙,隨珠荊玉,白璧三獻,都是何氏璧的三個其下落去處的著名故事!

只可惜,唐末至五代,石敬瑭引狼入中原,契丹大軍開進洛陽,廢帝李從珂攜太后皇后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在漫天滔滔大火之中,從此一躍成為千古之謎!


MS王老師


和氏璧是我國古代的一塊璞玉,被楚國玉工卞和發現了,後來被秦始皇派人雕刻成傳國玉璽,從而成為國之重寶,元末元順帝北逃,帶走了它,後來北元分崩離析,傳國玉璽也下落不明!

春秋初期,楚國人卞和是個琢玉的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巡檢山),挖得一塊璞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命宮裡的玉工查看,玉工說“這不是玉,只是一塊石頭”。

荊山

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薨,武王繼位,卞和跛著腳捧著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還是上次的)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武王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腳!

過了好些年,武王去世了,文王繼位,卞和聽到消息後,抱著璞玉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乾了,接著流出來的都是血淚,楚文王知道後派人詢問他為什麼?卞和哭著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楚文王再次詢問玉工,(還是那位)玉工可能被卞和感動了,他終於說,這是塊美玉,接著楚文王命人剖開了這塊玉,果真是一塊稀世罕有.名貴無雙的一塊寶玉,楚王大喜,把美玉運進宮中,,重賞了卞和,而懲罰了玉工!

傳說中的和氏璧

戰國末期,楚懷王被秦國的君臣騙到了秦國,秦王把他扣下來了,想換取楚國的領土給寶物,楚懷王心中不情願,連隨從也不帶,於是連夜逃走了,逃到了趙國,他把和氏璧獻給了趙王眼前的紅人~宦者令繆賢。繆賢把他的事說給了趙惠文王,結果趙王不敢收留他,反而把他的寶玉截留下來了,楚懷王走投無路,只得重新逃回了秦國,最後死在了秦國!

楚懷王熊槐

後來,秦王得知趙王得到了和氏璧,他就派出使者,向趙王說,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最後宦者令繆賢推薦的門客藺相如答應趙王,帶著和氏璧去見了秦王,仗著他的英勇機智,最後他把和氏璧完好無損的帶回了趙國!

完璧歸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六國,統一華夏,即把從趙國得到的和氏璧,令工匠把它雕刻為傳國玉璽,並命令書法家.廷尉李斯以大篆書寫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自此,傳國玉璽得以問世!

東漢末年,西涼軍閥董卓進入京師,控制了漢獻帝,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搞得天下民怨沸騰,汝南袁紹組織了十八路諸侯聯軍討伐他,結果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最先擊敗了董卓,進入了洛陽,從一口古井中得到了傳國玉璽,接著孫堅討伐荊州刺史劉表,結果被劉表的部將~江夏太守黃祖殺死!他的長子孫策帶著玉璽連夜逃走了,後來孫策把玉璽獻給了南陽太守.後將軍袁術,換取了兩千兵馬及孫堅的老部下~程普.黃蓋.韓當等。而袁術得到玉璽後,即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在壽春稱帝,後被曹操,呂布.劉備聯合擊敗,被活活餓死!

袁紹的弟弟~後將軍袁術!

元末,明軍大將徐達.常遇春帶兵北伐,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到上京,並帶走了傳國玉璽,不久,北元分崩離析,從此,傳國玉璽不知去向!

明末,大臣梅國楨擔任宣府.大同總督時,有一天,韃靼部落的一個首領把漢那吉求見他,說是在毛烏素沙漠中,得到了元順帝的傳國玉璽,並將玉璽的字印在黃絹上,頂在頭上,到梅國楨的軍營求見,他想把玉璽獻給朝廷,請梅總督代其轉奏進獻之攻!

梅國楨說:不知道玉璽是真是假?等你拿來後,讓我確認一下,如果是真的,我就犒賞你,把漢那吉說:“歷代都有上天傳授真命天子信物之事,現在玉璽正是為了天朝而出現,這是非常祥瑞的一件事。如果啟奏皇上,一定會得到封賞,我想得到的而不是小小的犒賞。”

梅國楨笑著說:“寶物局自然存有國寶。即使這個玉璽是真的,也沒有什麼用。我也不敢輕易褻瀆皇上的聖聽,念你一片好意,我給你一錠金子作為賞賜,並把黃絹還給你。”把漢那吉聽後大失所望,嚎啕大哭的離開了營帳。

梅國楨知道玉璽是國之重器,但也知道國君的德行比玉璽更為重要,梅國楨寧願失去玉璽,也不希望皇帝為了區區一方玉璽,去和蒙古人做交易!

明末總督梅國楨

就這樣,由於梅國楨的自作聰明,導致了傳國玉璽的永久失傳!


少校說歷史


和氏璧自從成了始皇帝的玉璽後,變成了統治者合法性的依據,也成了陰謀家競相爭奪的目標。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去太后那裡索要御璽,太后憤怒,擲於地,崩其一角,王莽乃用黃金鑲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御璽先後被孫堅、袁術所得,最後落到了曹操的手裡,曹丕篡位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在這之後就有兩種說法,一說公元350年,傳冉魏,後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之後隋唐,到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身亡,所有御用寶物全部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另一說是和氏璧到了前秦皇帝苻堅手裡,淝水之戰後,國內大亂,苻堅逃到五將山,被羌族首領姚萇圍困,姚萇索要御璽,苻堅已派人送到東晉,可東晉卻沒有任何記載,因此御璽有可能埋藏在五將山。


正乃多事之秋


和氏璧的傳承過程, 情節複雜, 眾說紛紜,這裡只能就其歷史線索作一簡單勾勒。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 秦始皇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和氏璧, 他將和氏璧切割成方四寸的玉料, 命李斯篆文, 孫壽刻字, 製成一枚“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玉璽, 想作為鎮國之寶, 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沒有想到, 秦朝短命, 二世而亡。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 劉邦一路過關斬將,突入鹹陰, 秦始皇的孫子子嬰, 雙手捧著玉璽,跪在道旁, 迎接劉邦的到來。子嬰把玉璽獻出去了, 命卻沒有保住。就這樣, 傳國玉璽經過秦末的動亂, 落到劉邦手裡。劉邦將玉璽作為自己的璽印, 世代傳授, 號曰“漢傳玉璽”。

公元前 1 年, 漢哀帝劉欣病死, 幼帝劉嬰登基, 和氏璧由長樂宮皇太后代管。王莽篡奪劉氏政權後, 逼皇太后交出玉璽, 皇太后一怒之下, 將傳國玉璽狠狠地摔在地上, 把璽紐的一角摔裂了。王莽得到玉璽後, 命玉匠用黃金鑲補, 繼續使用。後來, 王莽兵敗被殺, 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到傳國璽, 把它帶到河南南陽, 獻給了劉玄。

公元 25 年, 赤眉軍殺劉玄, 立劉盆子, 和氏璧一度掛在劉盆子的頸上。後來, 劉盆子兵敗宜陽, 將傳國璽拱手奉給東漢光武帝劉秀。漢靈帝熹平六年, 宦官專權, 引發宮廷內亂, 袁紹帶兵入宮, 誅殺宦官, 段珪帶著漢靈帝出逃, 玉璽一度流落民間。漢獻帝時, 董卓作亂, 洛陽化為廢墟。

孫堅率軍攻入洛陽, 意外得到傳國玉璽。孫堅把玉璽秘藏於妻子吳氏的住處。後來, 袁術聽到風聲, 拘禁了孫堅的妻子吳氏, 奪回了玉璽。袁術死後, 荊州刺史徐璆攜帶玉璽投奔許昌, 把玉璽獻給了漢獻帝, 至此, 傳國玉璽迴歸漢室。

公元 220 年, 曹丕逼漢獻帝禪讓, 東漢滅亡。傳國玉璽從劉姓傳給了曹姓, 曹丕讓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公元 265 年, 司馬炎“依樣畫葫蘆”, 稱晉武帝, 傳國玉璽又轉移到司馬氏的手裡。公元 311 年, 前趙劉聰虜獲晉懷帝司馬熾,傳國玉璽落到匈奴人的手裡。

公元 329 年, 後趙石勒滅前趙, 得到傳國玉璽, 便在玉璽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以示紀念。公元 350 年, 傳國玉璽轉移到後魏冉閔手中, 冉閔亂殺胡人, 引發國難, 為了息事寧人, 乞求東晉軍救援, 東晉將領趁火打劫, 輕易騙走傳國玉璽, 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 ( 南京), 傳國璽再次落到晉朝司馬氏的手裡。

隋朝一統中國, 傳國璽入了隋宮。公元 618年三月, 隋煬帝楊廣被宇文化及刺殺於江都揚州, 隋朝滅亡。蕭後攜太子元德帶著傳國璽, 逃到漠北突厥部落。貞觀四年, 李靖率軍討伐突厥, 大獲全勝, 並意外見到蕭後與元德太子, 將二人帶回中原, 傳國玉璽也被蕭後帶到唐朝, 奉獻給李氏家族。

唐朝末年, 天下大亂, 農民起義的叛將朱全忠廢唐哀帝, 奪走傳國玉璽, 建裡後梁, 傳國玉璽落到朱姓人家的手裡。公元 923 年, 李存勗滅後梁, 建後唐, 傳國璽流落到後唐。

公元 936 年, 後晉石敬塘帶契丹軍攻至洛陽, 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 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 傳國玉璽從此銷聲匿跡, 沒有蹤影, 和氏璧的故事就此完結。


碩風雜談


藺相如這個人的故事家喻戶曉,這個故事中有一件絕世珍寶,名叫和氏璧,關於和氏璧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上得到了一塊好的玉料,於是和氏帶著玉料給楚厲王看,說這裡有一塊絕佳的美玉,於是楚厲王找來了玉工辨別,玉工就認為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楚厲王認為這個人在騙自己,然後就下令把和氏的左腳砍了,楚厲王去世後楚武王繼位,和氏又帶著這塊玉料去見楚武王,武王也找來了玉工,玉工仍然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和氏的右腳也被砍掉了。武王死後文王又繼位了,和氏這個時候抱著這塊石頭在楚山腳下大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哭幹,流出血水,這件事情被文王知道了,就派人來問,於是和氏道出原由說:“我痛心的不是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寶玉被當成石頭,忠心被人認為是欺君,明明沒罪還要受到懲罰。”文王比較直接,拿到玉料之後直接就下令剖開,於是就看到了這塊美玉,這塊沒有被工匠雕刻成玉璧的形狀,這也就是後來的和氏璧。

後來這個玉璧輾轉的流落到了趙國,這也就發生了藺相如出使秦國的故事,這個故事雖然普通,但是卻有著深刻的道理,但是後來秦統一六國之後,和氏璧被秦王擁有,於是和氏璧存在的歷史就斷片了,現在還沒有接上,歷史中讓和氏哭到流血的和氏璧究竟去了哪裡呢?

有傳聞說是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之後就命人把這塊玉璧雕成玉璽,上面刻有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塊玉璧被雕刻成玉璽之後一直傳承到後唐時期,一直到兒皇帝石敬瑭滅掉後唐之後,後唐的末代皇帝李從珂人玉俱焚,和氏璧永遠的消失在了歷史之中,但是這些都只是推測。這個推測並不成立,原因是有歷史記載說玉璽是用和田玉製作成的,於是秦國的傳國玉璽是和氏璧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

現在可能成立的說法有兩種,一個是秦始皇十分的喜歡和氏璧,於是和氏璧陪葬在了秦始皇陵中,只是現在還不能重見天日。另一個原因是被項羽在今日咸陽掠奪寶物的時候被項羽拿走了,有可能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或者遺落在了當年的垓下。

和氏璧在當時都是無價之寶,到了現在更是,但是和氏璧卻因為戰爭消失在了歷史中,因為戰爭和氏璧的下落也就成為了迷。


誰是誰非誰知道


提起和氏璧,人們最先想到的想必都是藺相如的“完璧歸趙”。雖說和氏璧最終因為藺相如的機敏和出色外交手腕得以“完璧歸趙”,但最終還是落到了秦人手中。相傳,秦始皇命人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命李斯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於其上,作為象徵“君權神授”和正統地位的信物。後世帝王莫不為傳國玉璽魂牽夢繞,但自從後唐末年葬身火海之後,傳國玉璽便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所謂傳國玉璽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

和氏璧是否真的被製成了傳國玉璽

璧這種東西源於何時已經無考,但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至少商周時期璧的製作工藝和形制就已經相當成熟了,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中也發現了許多製作工藝相對粗糙、形制不甚成熟的璧。由此可見,早在新石器時期,璧就已經出現了。

但是,無論新石器時期、商周時期還是秦漢乃至後世的璧,其大體形態變化並不大。一般都是圓形中孔的薄形玉器,春秋時期璧厚度大致在1釐米左右,薄的甚至只有幾毫米。厚度超過1釐米的璧已然不太常見,能夠製作成印章的璧就更加罕見了……

從目前出頭的秦漢時期的王璽、官印來看,其形制都是相當小的,遠沒有後來清高宗乾隆帝到處“貼”的“狗皮膏藥”那麼大!出土於揚州、現而今保存在南京博物院的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其印面大小為2.375釐米X2.372釐米。上綴龜鈕,鈕高2.121釐米,臺高0.945釐米,總高度3.066釐米。這還只是諸侯王的金印,根據等級觀念,帝后的玉璽只可能比它大、不可能比它小!漢承秦制,以此反推,如果秦始皇真的將和氏璧製作成了傳國玉璽,即便側著切,和氏璧的厚度起碼也超過了2.3釐米!如果是平著切,其厚度則必須超過3釐米!厚度3釐米的璧,不僅考古發掘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文獻記錄中也從來沒有出現過。

因此,和氏璧根本不可能被製作成傳國玉璽!除此之外,史籍還記載,王莽篡漢時皇太后王政君為了表示對侄兒王莽的不滿,將傳國玉璽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致使這方玉璽缺了一角,後來王莽命人以黃金鑲嵌補齊。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兩釐米見方的玉印摔到地上,因為是自重較輕,一般太可能造成缺角損傷。只有大型玉器因為自重過重,才可能出現這樣的損傷。如此一來,傳國玉璽就遠不是3釐米那麼高了,或許要高得多!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應證了傳國玉璽不可能是由和氏璧製作而成,再厚那就不是璧而是玉琮了……

和氏璧到底去哪兒了

關於和氏璧的記載,自“完璧歸趙”之後基本便沒有了蹤跡,但是和氏璧最終歸秦應該是沒有疑問的。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經提及“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指的是“隨侯之珠”,能夠與其相提並論的“和”,恐怕也只有和氏璧了!那麼,和氏璧後來去哪兒了?

既然歸入秦宮,如果沒有被內侍所盜竊,那麼和氏璧只能保存在秦宮之中。如果被內侍盜賣、流入市井,似乎不太可能兩千多年都沒有現身,不是嗎?因此,漢高祖劉邦進入咸陽之後封秦宮室時,很可能和氏璧就躲在秦宮室的某個角落或者倉庫之中。不久之故,項羽進入咸陽,秦宮藏品為項羽所有。但項羽似乎也沒有刻意去尋找和氏璧,這很可能和那個和氏璧製作傳國玉璽的傳說有關,和氏璧既然已經變成了傳國玉璽,世間哪裡還有和氏璧?即便真的出現了,真品也只能是“贗品”。或許這正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初,既然眾人都對和氏璧垂涎三尺,我索性說他被另作他用了,東西沒有了,你們還垂涎什麼?

再之後,楚漢之爭,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天下珍奇皆落入漢高祖劉邦囊中。但是,史籍之中卻再也沒有出現和氏璧的蹤影,只能說明漢高祖也沒有得到和氏璧,如果得到了,史家不太可能不大書特書!那麼,只有兩種可能:一、和氏璧在戰亂之中遺失了,因為傳言被製成了傳國玉璽,即便出現也沒人當他是真品!二、項羽火燒秦宮室時被連同其他東西一起被燒了,以二氧化硅為主要成分的玉被燒成了“玻璃”……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被秦始皇帶進了陵寢地宮之中!既然對外宣稱和氏璧已經被製成了傳國玉璽,相關記錄自然不會有關於和氏璧的記載,秦始皇帶進陵寢地宮的只是一塊“普通玉璧”而已。個人更願意相信這種可能性,至少它說明和氏璧至今還在秦始皇陵的地底下埋著!至於是不是,那隻能等秦始皇陵地宮被後人打開的那一天了。

綜上所述,所謂和氏璧被秦始皇命人制成了傳國玉璽,可能性並不大。要麼是以訛傳訛、要麼是秦始皇為了讓世人不再惦記和氏璧而“欺天下”編造出的謊言!至於和氏璧到底去哪兒了,沒有人知道。或許在戰亂之中遺失了,或許被西楚霸王項羽的一把大火燒成了“玻璃”,又或許它正靜悄悄地躺在秦始皇陵的地宮之中,等待著給後人“驚鴻一瞥”……個人更願意相信是最後一種可能性,和氏璧被秦始皇帶進了陰宅之中。等到秦始皇陵地宮被打開的那一天,或許這個謎團就能被解開了。不過,我們這代人估計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

第二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鎮)。

這顆玉璽經北周、隋、唐,一直傳到五代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為石敬瑭圍困自焚後,這顆玉璽也下落不明瞭。北宋趙匡胤開國後,就未見有傳國玉璽的記載。北宋哲宗時,一位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諸大學士一局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是始皇帝所致的傳國玉璽。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璽又失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