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会是虚火吗?

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会是虚火吗?

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已有一月有余,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疫情攻坚之下,虽不敢说已经几乎走过了拐点,但至少湖北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黑天鹅事件的到来已成事实,但并不是放松经济发展战役的理由,甚至可以说,剩下的时间将会变得更紧迫。

因此,各大城市已经开始有序地进行复工复产把经济拉回正轨,而宅了一个月的人们也会陆续走出家门。

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会是虚火吗?

那么,对于一些因为“宅”而应运而生的新兴行业来说问题就来了,究竟这一个月以来所产生的加速发展会不会成为虚火,会不会让他们好不容易找到发展契机之后又要走向过山车般的下坡?

可以肯定的是,如此十数年一遇的疫情创造出来的确是一个非典型的需求场景,由相当多的特殊因素交织而成,因此,当一切恢复平常以后,大部分在疫情中的刚性需求将会“退化为”痒性需求,而痒性需求则可能不再是需求。

对于从疫情中获益的公司来说,理性审视行业与自身的发展阶段,合理控制发展规模,通过瞬间迸发的需求来实现自我优化,才是这场疫情大考真正带来的价值。

增长越猛的疫情刚需,退潮将越快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刚需,而对于疫情期间基本24小时都宅在家里的人们来说,穿衣、居住和行动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唯独必须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因此,虽然整整一个月都约等于大门紧闭的餐饮业损失惨重,但外卖和生鲜电商则是需求井喷。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还没休息过。”“往常我们每个配送员一天就是几十单。”赵洪武说,逢年过节最忙的时候,也不过七八十单。但现在,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9点。”

以上的话,来自于一个上海的生鲜配送平台配送小哥,也是广大骑手在这一个月以来的缩影。不少线下餐饮店的老板表示,在无法堂食的环境下,虽然外卖只能维持大约4成的收入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新零售佼佼者的盒马则由于业务井喷甚至要玩起“共享员工”,还出现了物业电商“新业态”(物业人员帮社区居民购买生活用品)。

可见,即便目前仍没有官方公布的外卖、生鲜电商市场同比增长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因疫情而受益的主要行业之一。

然而,同样可以预见,当人们终于“动起来”,当在家吃饭不再是刚需之时,其火热程度必将逐步消退。只是要让人们消除对堂食的恐惧将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外卖热仍将维持不短的一段时间。

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会是虚火吗?


除了吃饭问题,同样“被”成为刚需的还有员工的上班和学生的上课问题,前者对应的是公司工厂的经营压力,后者则是关乎未来的教育事业,复工复学都是刻不容缓的。

从突破2亿日活成功超越QQ的钉钉可以窥探,在线办公和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有多强的需求,只是这是在行政命令、法务约束的促使而又受环境因素制约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短暂需求

对于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自由职业者而言,云办公确实可能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天窗,或许是一个在场地租金高昂的今天节省运营成本的方式,但如果从效率来说,由于缺乏互相监督、受限于网络条件......毫无疑问当办公室能打开大门之时,还是会让员工们兢兢业业地上班办公的。

而对于在校教育而言,别的不用多说,就看看Appstore中钉钉有多少来自于学生的一星打分,就可以知道来自于孩子们的厌恶有多深了。在线教育短期能依然只能承担兴趣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

要是想替代学校基础教育显然是不可能的。

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会是虚火吗?

疫情痒性需求,或将不复存在

痒性需求,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满足了会更好,不满足也不会怎样”的需求。那什么是疫情期间的痒性需求?显然就是指宅到发霉的人们需要解闷需求。

不管是提供长视频、影视综服务为主的西瓜、优爱腾,还是提供短视频、直播服务为主的抖音、快手,在这一个月以来每日活跃用户及其平均使用时长都绝对是猛涨的。

如果说以上的视频应用赚的更多是人气和流量,那么游戏行业更是赚得白花花的钱,除了吃鸡、王者荣耀等头部应用再次崛起,就连替代线下聚会的在线狼人杀、剧本杀App也在应用榜单上突飞猛进。

除此之外,宅还滋生了“云蹦迪”、“云K歌”、“云健身”“云相亲”甚至“云睡觉”等没有不可能只有想不到的解闷活动。其实这些看上去颇有新鲜感的新玩法,不过就是把在线直播融入到不同的场景中罢了。

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会是虚火吗?

黑暗中总会有那么一丝曙光,缺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其实从技术层面,成熟的直播能力早已能支撑“云XX”等不同场景的业务,只不过在疫情之前,酒吧、健身房等服务性行业并没有到了需要通过创新进行发展的境地,只是到了现在需要“自救”之时,才勇敢地迈出了舒适区。

然而不管是“云XX”,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概念,只是把过去零散的一些主播行为打包成几个新玩法的集合。实际上,它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提供对于玩法而言更有针对性更优质的体验。况且本身这一类娱乐性的需求就属于痒性需求,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也很难替代人与人面对面接触的社交需求。

当疫情逐渐成为历史,工作和生活又归于平静之时,“宅”经济的生命力似乎并没有那么强。


作者:君健,学金融的互联网人,爱折腾的热血青年。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UptoY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