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

慾壑難填,我們每個人都有 “無限心”,感官的慾望是無止境的,貧窮時我們一年吃一頓餃子,就感覺很開心;富裕後我們每天吃餃子,也感覺不到快樂,當一個物質慾望被滿足後,我們就會有更高的慾望出現,否則就會感到空虛,難受。

這就造成一種狀況,我們貧窮時不開心,以為有錢了,就能開心,可當我們真正有錢之後,發現仍然不開心,貧窮時身心無法安頓,富裕後身心同樣不能安頓。此時,我們陷入焦慮和迷茫。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早已意識到,並且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不論是儒釋道,他們給出的方法有一個共通性,就是"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心靈上的快樂。

但儒釋道關於如何“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各有自己不同的方法,我們先從儒家開始說起:

儒家的方法總結為:無所為,而為。我們做事情時,不以個人目的為導向,而是應該做的事,必須做。

比如目前肺炎疫情嚴重,每個人都害怕自己染病,醫護人員也一樣,但白衣天使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去救治患者,他們這麼做只是傾聽內心良知的聲音,應該做,就去做了,並不是為了評職稱,出名等虛榮。這種行為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歷史上多少仁人志士,在國家危難需要他們的時候,挺身而出,他們就是典型的儒家精神。他們對功利看的很輕,只是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對外界的譭譽並不關心,以這種心態去做事,內心就會很心安,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永遠不會失敗。

道家的方法總結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的去做事。

和儒家不同的地方,道家希望我們儘可能的減少慾望,因為痛苦是因為慾望無法達成,減少慾望,痛苦也會相應的減少。寵辱不驚,少私寡慾,見素抱樸。“生也有涯,而知而無涯,以有涯對無涯,殆矣。”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並不需要太多的錢。每天幾個饅頭,幾碗稀粥,粗茶淡飯,無憂無慮,我們的身體也可以很好,如果我們頓頓想吃大魚大肉,用蘋果手機,住大房子,開豪車,看電影,吃火鍋,我們就必須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勞動,這必然會增加我們的痛苦。順應自然,不跟隨社會強加給我們的價值觀,少私寡慾,我們的靈魂就會很輕鬆,很自在,身心自然會安頓。

佛家的方法可以總結為:無心而為。

這是從輪迴的角度來讓我們身心安頓。佛教認為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帶著一定的“業力”,我們所吃的苦,所受的屈辱,不公等等其實都是在消前世的業力。煩惱即菩提。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我們做事儘管努力認真的做,完全不必在意結果,如此我們自然內心就不會產生憤怒,怨恨等等情緒,身心自然安頓。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也可以關注誠明軒,期待後續文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